第225章 润物细声-《盖世悍卒》

  黑水县衙的书房内,烛火彻夜通明。与处理军务时的杀伐果断不同,此时的江辰,正与周谨、田文镜围坐在一张堆满了文书卷宗的大案旁,神情专注得像是在推演一场精妙的战役。只是,这场战役的战场,不在边关沙场,而在千里之外的庙堂之上;所用的武器,并非刀枪火炮,而是笔墨纸砚与人心向背。

  “将军,这是本月呈报兵部的捷报文书,请您过目。”周谨将一份誊写工整的奏章草稿双手奉上。

  江辰接过,仔细浏览。文书以沉稳的笔触,详细禀报了黑水边军近期“剿灭屡屡犯边、袭扰商旅的一股悍匪”的经过。文中并未提及“龙焱营”或任何新式战法,只强调将士用命、仰赖天威,经过一番“激战”,终将“匪首”及其党羽“尽数歼灭”,缴获若干马匹兵器,边陲暂安。伤亡数字被刻意模糊,战果则稍加润色,显得既不过分夸张,又足以显示黑水官兵的忠勇和尽职。

  “嗯,可以。”江辰点点头,“匪患规模再写含糊些,就说‘数百余众’,缴获的马匹数量增加十匹。语气要谦卑,多写‘托陛下洪福’、‘赖朝廷威德’。”

  “是。”周谨心领神会,拿回草稿进行最后的修改。这种捷报,频率控制在每月一到两次,既不让朝廷觉得边关终日无事,又不至于显得战事频繁,惹人生疑。内容永远是小胜,损失微小,突出皇恩浩荡和将士忠勤。

  处理完“武”的一边,接下来是“文”的戏肉。

  田文镜深吸一口气,将另一份更厚实的文书草案和一叠附件推到江辰面前,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将军,您要的‘祥瑞’,已经准备妥当了!请看!”

  江辰目光落在文书标题上——《黑水县呈报嘉禾瑞兆及农政疏》。

  文书开篇,先是以极其恭敬和欣喜的语气,奏报在黑水县境内(自然是江辰划出的试验田)发现“天降嘉禾,地涌祥瑞”。具体而言,便是今春由“海外商贾”敬献、经县衙“小心试种”的几种新作物,获得了“难以置信”的丰收。

  附件里,是田文镜亲自带着老农和胥吏,反复测量核算后得出的数据,精确到亩、斤、两:

  “其一,名为‘土豆’,亩产鲜重逾二十石(约合现代两千斤以上)!耐贫瘠,抗寒旱,可做主粮,亦可做菜蔬。” “其二,名为‘玉米’,亩产籽粒八石余(约合八百斤以上)!秆高穗大,籽粒饱满金黄。” “其三,名为‘红薯’,亩产块根逾二十五石(约合两千五百斤以上)!甘甜可口,易成活,不择田地。”

  每一个数字,都如同重锤,敲在熟知传统农业产量的田文镜和周谨心上,让他们每次看到都忍不住心跳加速。在这个稻麦亩产不过一两石的时代,这些数字简直是天方夜谭,是真正的“祥瑞”!

  文书后半部分,则是由田文镜执笔,结合江辰提供的零散现代农学知识(被他包装成“老农经验”和“试种心得”),详细阐述了这些作物的习性、种植要点、储存方法以及对于“活民无数、充实仓廪”的巨大意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皇恩的感激,对盛世降下祥瑞的欢欣,以及作为地方官“不敢专美”,急于将祥瑞与种植之法献于朝廷、推广天下的一片“赤诚”。

  “好!写得好!”江辰看完,不禁击节称赞,“数据翔实,论述清晰,语气恳切,尤其是这份‘不敢专美,愿献天听’的姿态,恰到好处!”

  他拿起附件中那些精心绘制的作物图样——土豆的植株与块根、玉米的秸秆与棒子、红薯的藤蔓与块茎,都画得惟妙惟肖,旁边还标注了尺寸和特点。

  “这些图样,连同奏疏,还有…”江辰指了指旁边几个盒子,“挑选出来的个头最大、品相最好的土豆、玉米、红薯实物样本,一并装箱。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直送京城!不仅要呈送司农寺和户部,更要想办法,让内阁,甚至…让陛下亲眼看到这些实物!”

  “下官明白!”田文镜激动得脸膛发红。他仿佛已经看到,这些来自黑水县的“祥瑞”在朝堂上引起怎样的轰动!这不仅是政绩,更是能名留青史、惠泽万民的大功德!而这一切,都源于眼前这位年轻的将军。

  周谨则想得更深一层,低声道:“将军,此疏一上,黑水县必成朝野焦点。固然能彰显将军治政有方,忠君爱国,但…恐怕也会引来更多的觊觎和猜忌。安北都护府、乃至朝中某些大佬,会不会…”

  “会,当然会。”江辰语气平静,“但这是阳谋。我们献上的是能活人性命、增强国力的好东西,谁若阻拦,谁就是与天下百姓为敌,与朝廷的根基为敌。陛下只要不昏聩,就一定会重视。至于觊觎…”

  他冷笑一声:“让他们来觊觎好了。种子在我们手里,最核心的种植诀窍和后续的良种选育,也只有我们最清楚。就算他们拿到种子,没有我们的指导,第一年也绝不可能达到我们的产量。到时候,是谁治政无方,徒耗祥瑞,可就不好说了。”

  “而且,”江辰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我们需要朝廷的认可,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这‘祥瑞’之名,就是一层护身符。郭孝义想动我们,就得先掂量掂量,动了刚刚向朝廷进献了祥瑞、简在帝心(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功臣,会引发怎样的后果。这比我们私下送十箱玻璃镜都有用。”

  周谨和田文镜闻言,彻底拜服。将军此举,看似恭敬献宝,实则每一步都深谋远虑,将政略、军略、人心都算计到了极致。

  “此外,”江辰补充道,“奏疏发出后,立刻组织人手,在县内挑选可靠农户,扩大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尤其是土豆和红薯,要作为明年应对可能粮荒的重点来推广。我们要确保,无论外界如何风波涌动,黑水县自己的粮仓,必须是满的!”

  “是!”

  命令迅速被执行下去。

  几天后,一队插着羽毛信标的驿卒,护送着几口贴着封条、装有“祥瑞”样本和奏疏的木箱,冲出黑水县城,向着南方帝国的中心——京城,疾驰而去。马蹄声碎,烟尘滚滚,带着边陲小县精心准备的“惊喜”,闯入了波谲云诡的朝堂。

  而黑水县城内乃至周边乡村,关于“江青天引来天降嘉禾,亩产数十石”的消息,已经通过官府的刻意宣传和百姓的口口相传,迅速蔓延开来。百姓们在震惊、狂喜之余,对江辰的拥戴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更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官面文章,做得花团锦簇,滴水不漏。

  忠君爱国的形象,塑造得光辉伟正,无懈可击。

  江辰坐在县衙内,仿佛能听到那奏疏在京城朝堂上可能引发的惊诧、争论与暗流。他知道,这步棋已经走出,必将引来各方反应。或福或祸,皆难以预料。

  但他更知道,无论朝廷如何反应,黑水县脚下的根基,正在因为这“祥瑞”的之名和实实在在的粮食,而变得更加坚实。

  风,已经借力吹出。接下来,就看这阵风,会卷起怎样的风云变幻了。而他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变故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