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的硝烟尚未散去,黑水县这架庞大的机器依旧在高速运转,吞噬着资源,吐纳着财富与力量。然而,江辰的目光,已然超越了物质层面的博弈。他深知,真正的征服,不仅仅是疆土和市场的占领,更是人心与思想的争夺。要瓦解旧世界的壁垒,光靠廉价的布匹和犀利的火器还远远不够,他需要一种更无形、更深入、也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输出。
他的目光,投向了被这个时代视为神圣又脆弱的领域——信息与话语。
这一日,他将赵默与几名新近投靠、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落魄文人召至书房。这些文人原本满心以为将军是要他们起草檄文或书写颂歌,却不料江辰拿出了一叠粗糙却坚韧的新型纸张(由匠作营改进工艺所制)和一块布满活动小木块的铁板。
“此为何物?”为首的老秀才范文斋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疑惑地问道。
“此乃活字印刷版。”江辰拿起一个反刻着“黑”字的小木块,“一字一印,排列成文,涂墨覆纸,便可反复印刷,快捷无比,远胜雕版。”
他又将一份自己亲自拟定版式、内容的大样铺在桌上:“而这,便是我们要印刷的东西——报纸。其名暂定为《北疆新报》。”
“报纸?”文人们面面相觑,对这个词汇感到无比陌生。
江辰耐心解释:“此物,将定期刊印,发行于市井乡野。其上将刊载:黑水县最新政令法规、工坊招工垦荒信息、北境乃至天下大事摘要、蛮族动向、农业新技术介绍、甚至还有一些奇闻趣事、诗词歌赋。定价极其低廉,务求识字者能买,不识字者能听。”
话语一出,书房内顿时一片死寂。范文斋等文人脸色骤变,如同听到了什么大逆不道、惊世骇俗的言论!
“将……将军!不可!万万不可啊!”范文斋激动得胡须颤抖,“着书立说,传抄文书,乃士人所为,官府之权!岂能将天下大事、朝廷政令、军机要闻,刊印于这陋纸之上,贩售于市井小民、引车卖浆者流?此乃亵渎斯文,扰乱视听,恐招致大祸啊!”
另一年轻些的文人也急声道:“是啊将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愚昧,见识短浅,若得知太多讯息,必生妄念,不利于教化统治!况且,若其中内容有误,或被有心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强烈的抵触情绪,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对信息垄断的维护。在他们看来,知识和高层信息是士大夫阶层的特权,是维持统治的基石,岂能轻易下放给平民?
江辰早就料到会有此反应,他不急不躁,反问道:“那么,依诸位之见,如今北境百姓,对我黑水县政令可知其详?对蛮族是战是和可知其情?对如何增产增收可知其法?他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胥吏乡老片面的传达,甚至是豪强士绅扭曲的谣言。如此,便是诸位所期望的‘教化’与‘统治’?”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我要的,不是愚民,而是醒民!不是让他们被动接受,而是让他们主动了解、参与、乃至拥护!《北疆新报》,就是要打破信息壁垒,将真相、政令、知识,直接呈于百姓面前!让他们知道,黑水县在做什么,为何这么做,与他们有何好处!唯有如此,民心才能真正归附,政令才能真正畅通!”
“至于内容真伪和导向,”江辰语气转厉,“自有我等严格把控!诸位之责,便是以手中之笔,将复杂之事写得通俗易懂,将枯燥政令写得生动有力,扬我黑水之政,揭敌人之伪,引导民心所向!这不是亵渎斯文,这是经世致用!是比埋头故纸堆更有意义的大事!”
一番话,既有宏大愿景,又有具体职责,既斥责了迂腐,又赋予了新的使命。文人们沉默了,内心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那句“经世致用”,触动了一些有理想文人的心弦。
范文斋浑浊的老眼中光芒闪烁,他一生怀才不遇,所学的圣贤之道似乎总与这污浊的现实格格不入。而江辰所描绘的,似乎是一条真正能“教化”百姓、影响世道的全新途径。
“可是……朝廷若追究下来……”他还是有些担心。
“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江辰斩钉截铁,“诸位只需用心办好报纸。凡入选文章,皆署其名,流传天下,岂不胜过默默无闻?”
“署名流传”四个字,最终打动了不少文人。青史留名,是几乎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于是,在一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后,以范文斋为首的文人们,终于接下了这项前所未有的任务。
活字印刷坊紧急筹建。挑选字模、排版、调试墨汁、改进印刷机械……又是一番忙碌。范文斋等人则绞尽脑汁,尝试用最直白的语言撰写文章。第一期《北疆新报》的内容,在江辰亲自把关下,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信息量与敏感性。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第一期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北疆新报》,被报童们(招募的机灵少年)拿着,奔跑在黑水县的大街小巷,高声叫卖:
“卖报卖报!《北疆新报》!看将军最新垦荒令!看工坊招工详情!看草原蛮族最新动向!” “只要两文钱!天下大事早知道!”
起初,百姓们是惊疑和好奇的。两文钱,几乎人人都出得起。识字的人买来一看,顿时被上面清晰列出的政令、招工信息、以及那些用白话写成的农事技巧所吸引。不识字的人则围拢在茶馆酒肆,听那被雇佣的说书人或是识字的先生大声读报。
“原来将军规定地租上限是为了这个!” “城西工坊又招钳工?待遇这么高?俺得让俺家小子去试试!” “啥?秃兀部又在边境抢掠?该死的蛮子!” “这‘堆肥法’看起来真有用,回去试试!”
信息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政令被清晰解读,当机会被明确公布,当外界的威胁被直观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洞察感,在黑水县的民众心中滋生。他们对黑水县的认同感、对江辰的信任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更重要的是,《北疆新报》开始悄然向周边州府扩散。一些行商好奇地买上几份带走。
于是,北境的其他地方,人们也开始通过这张粗糙的纸张,窥见黑水县的景象:
那里政令清明,吏治高效; 那里机会众多,只要勤劳便能衣食无忧; 那里武力强盛,屡挫蛮族; 那里……似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震撼、好奇、羡慕……种种情绪在周边州府的百姓和不得志的文人中蔓延。
开始有零星的、胆大的手艺人、破产农户、甚至怀才不遇的小吏,偷偷收拾行装,向着黑水县的方向迁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技能和一点点稀缺的文化资本。
文化的辐射,人才的吸引,以一种温和却持久的方式,悄然开始了。
当然,反对和诋毁也随之而来。
“妖言惑众!” “哗众取宠!” “江辰狼子野心,欲操控民意!” 此类言论从豪强、旧文人圈子里不断传出。
甚至有一期报纸因为一篇评论略微尖锐,触及了某家豪强巧取豪夺的旧事,当晚印刷坊就遭了贼,虽然贼人被巡逻队抓住,但背后指使者不言而喻。
然而,信息的洪流一旦开启,便难以阻挡。《北疆新报》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扩散开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北境的思想地貌。
江辰坐在书房里,看着一份由“夜不收”从邻郡送回的情报,上面记录着当地百姓私下传阅《北疆新报》以及议论黑水县的情景,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墨香,亦可惊雷。
这无声的文化输出,或许比千军万马,更能侵蚀旧世界的根基,为他吸引来真正志同道合、推动时代的力量。
而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他的目光,投向了被这个时代视为神圣又脆弱的领域——信息与话语。
这一日,他将赵默与几名新近投靠、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落魄文人召至书房。这些文人原本满心以为将军是要他们起草檄文或书写颂歌,却不料江辰拿出了一叠粗糙却坚韧的新型纸张(由匠作营改进工艺所制)和一块布满活动小木块的铁板。
“此为何物?”为首的老秀才范文斋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疑惑地问道。
“此乃活字印刷版。”江辰拿起一个反刻着“黑”字的小木块,“一字一印,排列成文,涂墨覆纸,便可反复印刷,快捷无比,远胜雕版。”
他又将一份自己亲自拟定版式、内容的大样铺在桌上:“而这,便是我们要印刷的东西——报纸。其名暂定为《北疆新报》。”
“报纸?”文人们面面相觑,对这个词汇感到无比陌生。
江辰耐心解释:“此物,将定期刊印,发行于市井乡野。其上将刊载:黑水县最新政令法规、工坊招工垦荒信息、北境乃至天下大事摘要、蛮族动向、农业新技术介绍、甚至还有一些奇闻趣事、诗词歌赋。定价极其低廉,务求识字者能买,不识字者能听。”
话语一出,书房内顿时一片死寂。范文斋等文人脸色骤变,如同听到了什么大逆不道、惊世骇俗的言论!
“将……将军!不可!万万不可啊!”范文斋激动得胡须颤抖,“着书立说,传抄文书,乃士人所为,官府之权!岂能将天下大事、朝廷政令、军机要闻,刊印于这陋纸之上,贩售于市井小民、引车卖浆者流?此乃亵渎斯文,扰乱视听,恐招致大祸啊!”
另一年轻些的文人也急声道:“是啊将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愚昧,见识短浅,若得知太多讯息,必生妄念,不利于教化统治!况且,若其中内容有误,或被有心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强烈的抵触情绪,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对信息垄断的维护。在他们看来,知识和高层信息是士大夫阶层的特权,是维持统治的基石,岂能轻易下放给平民?
江辰早就料到会有此反应,他不急不躁,反问道:“那么,依诸位之见,如今北境百姓,对我黑水县政令可知其详?对蛮族是战是和可知其情?对如何增产增收可知其法?他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胥吏乡老片面的传达,甚至是豪强士绅扭曲的谣言。如此,便是诸位所期望的‘教化’与‘统治’?”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我要的,不是愚民,而是醒民!不是让他们被动接受,而是让他们主动了解、参与、乃至拥护!《北疆新报》,就是要打破信息壁垒,将真相、政令、知识,直接呈于百姓面前!让他们知道,黑水县在做什么,为何这么做,与他们有何好处!唯有如此,民心才能真正归附,政令才能真正畅通!”
“至于内容真伪和导向,”江辰语气转厉,“自有我等严格把控!诸位之责,便是以手中之笔,将复杂之事写得通俗易懂,将枯燥政令写得生动有力,扬我黑水之政,揭敌人之伪,引导民心所向!这不是亵渎斯文,这是经世致用!是比埋头故纸堆更有意义的大事!”
一番话,既有宏大愿景,又有具体职责,既斥责了迂腐,又赋予了新的使命。文人们沉默了,内心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那句“经世致用”,触动了一些有理想文人的心弦。
范文斋浑浊的老眼中光芒闪烁,他一生怀才不遇,所学的圣贤之道似乎总与这污浊的现实格格不入。而江辰所描绘的,似乎是一条真正能“教化”百姓、影响世道的全新途径。
“可是……朝廷若追究下来……”他还是有些担心。
“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江辰斩钉截铁,“诸位只需用心办好报纸。凡入选文章,皆署其名,流传天下,岂不胜过默默无闻?”
“署名流传”四个字,最终打动了不少文人。青史留名,是几乎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于是,在一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后,以范文斋为首的文人们,终于接下了这项前所未有的任务。
活字印刷坊紧急筹建。挑选字模、排版、调试墨汁、改进印刷机械……又是一番忙碌。范文斋等人则绞尽脑汁,尝试用最直白的语言撰写文章。第一期《北疆新报》的内容,在江辰亲自把关下,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信息量与敏感性。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第一期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北疆新报》,被报童们(招募的机灵少年)拿着,奔跑在黑水县的大街小巷,高声叫卖:
“卖报卖报!《北疆新报》!看将军最新垦荒令!看工坊招工详情!看草原蛮族最新动向!” “只要两文钱!天下大事早知道!”
起初,百姓们是惊疑和好奇的。两文钱,几乎人人都出得起。识字的人买来一看,顿时被上面清晰列出的政令、招工信息、以及那些用白话写成的农事技巧所吸引。不识字的人则围拢在茶馆酒肆,听那被雇佣的说书人或是识字的先生大声读报。
“原来将军规定地租上限是为了这个!” “城西工坊又招钳工?待遇这么高?俺得让俺家小子去试试!” “啥?秃兀部又在边境抢掠?该死的蛮子!” “这‘堆肥法’看起来真有用,回去试试!”
信息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政令被清晰解读,当机会被明确公布,当外界的威胁被直观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洞察感,在黑水县的民众心中滋生。他们对黑水县的认同感、对江辰的信任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更重要的是,《北疆新报》开始悄然向周边州府扩散。一些行商好奇地买上几份带走。
于是,北境的其他地方,人们也开始通过这张粗糙的纸张,窥见黑水县的景象:
那里政令清明,吏治高效; 那里机会众多,只要勤劳便能衣食无忧; 那里武力强盛,屡挫蛮族; 那里……似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震撼、好奇、羡慕……种种情绪在周边州府的百姓和不得志的文人中蔓延。
开始有零星的、胆大的手艺人、破产农户、甚至怀才不遇的小吏,偷偷收拾行装,向着黑水县的方向迁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技能和一点点稀缺的文化资本。
文化的辐射,人才的吸引,以一种温和却持久的方式,悄然开始了。
当然,反对和诋毁也随之而来。
“妖言惑众!” “哗众取宠!” “江辰狼子野心,欲操控民意!” 此类言论从豪强、旧文人圈子里不断传出。
甚至有一期报纸因为一篇评论略微尖锐,触及了某家豪强巧取豪夺的旧事,当晚印刷坊就遭了贼,虽然贼人被巡逻队抓住,但背后指使者不言而喻。
然而,信息的洪流一旦开启,便难以阻挡。《北疆新报》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扩散开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北境的思想地貌。
江辰坐在书房里,看着一份由“夜不收”从邻郡送回的情报,上面记录着当地百姓私下传阅《北疆新报》以及议论黑水县的情景,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墨香,亦可惊雷。
这无声的文化输出,或许比千军万马,更能侵蚀旧世界的根基,为他吸引来真正志同道合、推动时代的力量。
而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