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城大内。
时值深冬,一场小雪将紫禁城的琉璃朱墙、雕梁画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素白,少了几分平日的威严堂皇,多了几分清冷寂寥。凛冽的空气似乎能穿透厚厚的宫墙,渗入每一处殿堂楼阁。
养心殿东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暖意融融,与外界的严寒隔绝开来。淡淡的龙涎香与墨香混合,萦绕在空气中。年轻的皇帝萧景琰并未如往常般批阅奏章,而是负手立于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几株覆雪的红梅,怔怔出神。
他身着一袭明黄色的常服,身形略显单薄,面容清俊,眉宇间却积郁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重与疲惫。登基不过数载,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权臣掣肘,国库空虚,吏治涣散,他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未尝有一日安枕。
直到北疆那道石破天惊的捷报传来。
初闻之时,他几乎从龙椅上跳起来,狂喜之情难以自抑!困扰帝国数十年的北境边患,竟真的被一举荡平!这是何等的不世之功!足以光耀史册,告慰列祖列宗!他当即下令,重赏三军,厚封江辰,要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那一刻,他是真心实意地感激、倚重那位素未谋面却为他解决了心腹大患的边关将领。他甚至幻想过,有此擎天玉柱,自己或可真正施展抱负,中兴大胤。
然而,随着捷报一同传来的,还有更多、更详细的战报,以及……密探从北疆发回的、无法出现在公开文书上的信息。
火炮齐鸣,声震百里,蛮兵血肉横飞…… 火枪如林,弹如雨下,草原铁骑人仰马翻…… 地火冲天,焚营毁寨,百里草场化为焦土…… 天灯降罚,星火焚心,蛮族胆裂望风而逃…… 迫降诸部,金刀血誓,草原群雄匍匐称臣…… 万民景仰,军心所向,皆曰“江辰”而不言其他……
每一份战报,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他的心上。最初的热血冷却后,一种冰冷的、难以言喻的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升。
这江辰……用的究竟是何种手段?为何威力如此骇人听闻?为何闻所未闻?那些火药、火枪、地雷、乃至能飞天的“孔明灯”……其技近乎妖!此人,当真只是区区一边将?
还有他在军中的威望……“军神”?呵,好一个“军神”!将士知有江辰,而不知有朕乎?
还有那些民间传说……什么“雷神下凡”、“星君转世”?百姓为其立长生牌位,香火甚至盛过供奉皇家宗庙!此乃人臣所能受?
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在年轻皇帝的心中翻腾、发酵。既有对强大武力的渴望与依赖,又有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与猜疑;既有对功臣的欣赏与感激,又有对权臣的警惕与忌惮;既有江山稳固的欣慰,又有皇权旁落的忧惧。
功高盖主!
这四个字,如同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内心。古往今来,多少王朝颠覆,并非源于外患,而是亡于内乱,亡于那些手握重兵、功勋卓着、最终尾大不掉的权臣武将!
汉有韩信,唐有安禄山……前车之鉴,血淋淋的教训犹在眼前!
这个江辰,比韩信如何?比安禄山如何?
他太年轻了!崛起的速度太快了!掌握的力量太诡异强大了!在军中的威望太高了!高到……让坐在龙椅上的他,感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如芒在背的威胁!
封赏?自然要重赏!不仅要赏,还要大张旗鼓地赏,要让天下人都看到皇家的恩宠和气度!所以他从一品武衔给了,世袭罔替的伯爵封了,丹书铁券也赐了。
但,这就够了吗?就能拴住这头已经长出獠牙的猛虎吗?
萧景琰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想起江辰受封后并未按惯例立刻进京谢恩,而是以边境不稳为由继续留在北疆。这是恪尽职守?还是……拥兵自重,不愿离开他的根基之地?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龙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章上。其中不少,是御史言官弹劾江辰“擅启边衅”、“耗费国帑”、“所用之法诡异恐伤天和”的帖子。这些帖子,他之前一律留中不发,甚至申斥了带头之人。
但现在,他看着这些奏章,眼神却变得有些幽深难测。
这些腐儒,固然有嫉贤妒能、夸夸其谈之嫌,但其中某些话语,未必没有道理。江辰之力,若不能牢牢握于皇家之手,必成心腹大患。
可是……北境初定,确实需要他镇守。蛮族虽降,其心难测。此刻若自毁长城,岂非让胡虏看了笑话?而且,江辰毕竟立下天大功劳,若无故猜忌处置,岂不让天下将士心寒?
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年轻的皇帝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身为帝王的孤独与艰难。喜悦是真的,忌惮也是真的;需要是真的,猜疑也是真的。
他踱步回到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一份来自北境的普通政务奏报(内容是请求拨款修复边镇),奏报的末尾,照例有江辰恭谨的署名。
他的目光在那个名字上停留了许久。
最终,他提起朱笔,在那份请求拨款的奏报上,批了一个大大的“准”字,并且额外追加了三成的额度。
但与此同时,他沉声唤来了贴身的心腹老太监。
“传朕密旨。”皇帝的声音压得极低,确保只有眼前之人能够听见,“着内卫府,加派精干人手,潜入北疆。给朕仔细地查,巨细无遗!江辰及其部将的一举一动,军中舆情,民间风向,尤其是……那些火器作坊的底细,给朕查个清清楚楚!”
老太监身体微微一颤,头垂得更低,恭敬应道:“老奴遵旨。”
“记住,”皇帝的眼神冰冷如窗外的积雪,“要绝对机密。若有半点风声泄露……你知道后果。”
“是!”老太监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暖阁内,再次只剩下皇帝一人。他缓缓坐回龙椅,感觉那宽大冰凉的椅子,从未像此刻这般令人不适。
他看向窗外,雪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一缕惨淡的阳光勉强穿透云层,却无法带来丝毫暖意。
封赏的旨意早已明发天下,江辰的声望正如日中天。
但在这份看似浩荡的皇恩之下,猜忌的种子,已然伴随着冰冷的密旨,悄然埋下。
君臣之间,那一道微妙而危险的裂痕,无声无息地出现了。
未来的路,是君臣相得,共铸盛世?还是……
皇帝闭上眼,手指用力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
他不知道答案。
他只知道,那位远在北疆、手握重兵、声望巅峰的“定北伯”,从此以后,将不仅仅是他倚重的边将,更是一个需要他耗费无数心力去揣摩、去制衡、甚至去……防备的对象。
功高盖主,自古皆然。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而它的凶险程度,可能远超真正的沙场搏杀。
时值深冬,一场小雪将紫禁城的琉璃朱墙、雕梁画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素白,少了几分平日的威严堂皇,多了几分清冷寂寥。凛冽的空气似乎能穿透厚厚的宫墙,渗入每一处殿堂楼阁。
养心殿东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暖意融融,与外界的严寒隔绝开来。淡淡的龙涎香与墨香混合,萦绕在空气中。年轻的皇帝萧景琰并未如往常般批阅奏章,而是负手立于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几株覆雪的红梅,怔怔出神。
他身着一袭明黄色的常服,身形略显单薄,面容清俊,眉宇间却积郁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重与疲惫。登基不过数载,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权臣掣肘,国库空虚,吏治涣散,他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未尝有一日安枕。
直到北疆那道石破天惊的捷报传来。
初闻之时,他几乎从龙椅上跳起来,狂喜之情难以自抑!困扰帝国数十年的北境边患,竟真的被一举荡平!这是何等的不世之功!足以光耀史册,告慰列祖列宗!他当即下令,重赏三军,厚封江辰,要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那一刻,他是真心实意地感激、倚重那位素未谋面却为他解决了心腹大患的边关将领。他甚至幻想过,有此擎天玉柱,自己或可真正施展抱负,中兴大胤。
然而,随着捷报一同传来的,还有更多、更详细的战报,以及……密探从北疆发回的、无法出现在公开文书上的信息。
火炮齐鸣,声震百里,蛮兵血肉横飞…… 火枪如林,弹如雨下,草原铁骑人仰马翻…… 地火冲天,焚营毁寨,百里草场化为焦土…… 天灯降罚,星火焚心,蛮族胆裂望风而逃…… 迫降诸部,金刀血誓,草原群雄匍匐称臣…… 万民景仰,军心所向,皆曰“江辰”而不言其他……
每一份战报,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他的心上。最初的热血冷却后,一种冰冷的、难以言喻的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升。
这江辰……用的究竟是何种手段?为何威力如此骇人听闻?为何闻所未闻?那些火药、火枪、地雷、乃至能飞天的“孔明灯”……其技近乎妖!此人,当真只是区区一边将?
还有他在军中的威望……“军神”?呵,好一个“军神”!将士知有江辰,而不知有朕乎?
还有那些民间传说……什么“雷神下凡”、“星君转世”?百姓为其立长生牌位,香火甚至盛过供奉皇家宗庙!此乃人臣所能受?
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在年轻皇帝的心中翻腾、发酵。既有对强大武力的渴望与依赖,又有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与猜疑;既有对功臣的欣赏与感激,又有对权臣的警惕与忌惮;既有江山稳固的欣慰,又有皇权旁落的忧惧。
功高盖主!
这四个字,如同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内心。古往今来,多少王朝颠覆,并非源于外患,而是亡于内乱,亡于那些手握重兵、功勋卓着、最终尾大不掉的权臣武将!
汉有韩信,唐有安禄山……前车之鉴,血淋淋的教训犹在眼前!
这个江辰,比韩信如何?比安禄山如何?
他太年轻了!崛起的速度太快了!掌握的力量太诡异强大了!在军中的威望太高了!高到……让坐在龙椅上的他,感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如芒在背的威胁!
封赏?自然要重赏!不仅要赏,还要大张旗鼓地赏,要让天下人都看到皇家的恩宠和气度!所以他从一品武衔给了,世袭罔替的伯爵封了,丹书铁券也赐了。
但,这就够了吗?就能拴住这头已经长出獠牙的猛虎吗?
萧景琰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想起江辰受封后并未按惯例立刻进京谢恩,而是以边境不稳为由继续留在北疆。这是恪尽职守?还是……拥兵自重,不愿离开他的根基之地?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龙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章上。其中不少,是御史言官弹劾江辰“擅启边衅”、“耗费国帑”、“所用之法诡异恐伤天和”的帖子。这些帖子,他之前一律留中不发,甚至申斥了带头之人。
但现在,他看着这些奏章,眼神却变得有些幽深难测。
这些腐儒,固然有嫉贤妒能、夸夸其谈之嫌,但其中某些话语,未必没有道理。江辰之力,若不能牢牢握于皇家之手,必成心腹大患。
可是……北境初定,确实需要他镇守。蛮族虽降,其心难测。此刻若自毁长城,岂非让胡虏看了笑话?而且,江辰毕竟立下天大功劳,若无故猜忌处置,岂不让天下将士心寒?
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年轻的皇帝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身为帝王的孤独与艰难。喜悦是真的,忌惮也是真的;需要是真的,猜疑也是真的。
他踱步回到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一份来自北境的普通政务奏报(内容是请求拨款修复边镇),奏报的末尾,照例有江辰恭谨的署名。
他的目光在那个名字上停留了许久。
最终,他提起朱笔,在那份请求拨款的奏报上,批了一个大大的“准”字,并且额外追加了三成的额度。
但与此同时,他沉声唤来了贴身的心腹老太监。
“传朕密旨。”皇帝的声音压得极低,确保只有眼前之人能够听见,“着内卫府,加派精干人手,潜入北疆。给朕仔细地查,巨细无遗!江辰及其部将的一举一动,军中舆情,民间风向,尤其是……那些火器作坊的底细,给朕查个清清楚楚!”
老太监身体微微一颤,头垂得更低,恭敬应道:“老奴遵旨。”
“记住,”皇帝的眼神冰冷如窗外的积雪,“要绝对机密。若有半点风声泄露……你知道后果。”
“是!”老太监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暖阁内,再次只剩下皇帝一人。他缓缓坐回龙椅,感觉那宽大冰凉的椅子,从未像此刻这般令人不适。
他看向窗外,雪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一缕惨淡的阳光勉强穿透云层,却无法带来丝毫暖意。
封赏的旨意早已明发天下,江辰的声望正如日中天。
但在这份看似浩荡的皇恩之下,猜忌的种子,已然伴随着冰冷的密旨,悄然埋下。
君臣之间,那一道微妙而危险的裂痕,无声无息地出现了。
未来的路,是君臣相得,共铸盛世?还是……
皇帝闭上眼,手指用力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
他不知道答案。
他只知道,那位远在北疆、手握重兵、声望巅峰的“定北伯”,从此以后,将不仅仅是他倚重的边将,更是一个需要他耗费无数心力去揣摩、去制衡、甚至去……防备的对象。
功高盖主,自古皆然。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而它的凶险程度,可能远超真正的沙场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