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谷大捷的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一路畅通无阻,直抵京城。当那份沾染着边关风尘与淡淡血气的战报文书被呈送御前时,整个紫禁城仿佛都为之震动。
详细战报、斩获清单、有功人员名录……尤其是那面被特意作为祥瑞呈送的、破损却依旧狰狞的“金狼旗”,被太监们小心翼翼地抬入大殿时,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被牢牢吸引,发出阵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龙椅之上,年轻皇帝的呼吸明显急促了几分。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战报,脸上的阴霾和忧虑如同被阳光驱散的晨雾,迅速被难以置信的惊喜和扬眉吐气的畅快所取代。尤其是看到“阵斩逾五千级”、“俘获两千余”、“缴获攻城重器无算”、“金狼旗一面”等字眼时,他的手指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自登基以来,北境蛮患如同跗骨之蛆,屡剿不绝,耗费钱粮无数,却胜少败多。上一次主力野战惨败的阴影尚未散去,朝中求和妥协之声甚嚣尘上,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而这一次,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得太及时了!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剂强心针,彻底扭转了朝廷上下的悲观气氛,极大地巩固了他的权威!
“好!好!好!”皇帝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连说三个“好”字,洪亮的声音在金銮殿内回荡,“江辰!真乃朕之卫霍!雁门守军,壮哉王师!”
他目光灼灼,扫视群臣:“如此大功,岂可不赏!传朕旨意!”
早有准备的司礼太监立刻上前,展开早已拟好的圣旨,用他那特有的尖细嗓音,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褒有德,赏至材,镇北参将江辰,忠勇性成,韬略世出。于黑风谷地,临机决断,设伏鏖兵,以寡击众,摧破蛮酋,斩获盈野,缴械如山,扬我国威,功勋卓着!朕心甚慰!”
“兹特赐尔爵位‘骑都尉’,授骁骑将军衔(武散官,高于其实际职务,表荣耀),赏金千两,银五千两,锦缎百匹,玉带一围!其麾下有功将士,着兵部从优议叙,一一封赏,阵亡者厚恤,伤者优抚!”
“雁门关总兵赵霆,调度有方,援应得力,擢升为镇北将军副将,仍镇雁门!”
“另,缴获蛮族金狼旗,乃社稷之祥瑞,着悬于午门三日,昭告天下,以彰武功!”
圣旨宣读完毕,满朝文武齐齐躬身:“陛下圣明!”
骑都尉!虽然并非显赫的世袭爵位,但已是极高的荣誉性爵位,足以光耀门楣,标志着江辰正式踏入了帝国贵族的门槛。骁骑将军的散官衔更是超越其实际职务,恩宠可见一斑。金银赏赐之丰厚,亦属罕见。
这份封赏,不可谓不重。它清晰地表达了皇帝的狂喜和极力笼络之意。
然而,在这份浩荡皇恩的字里行间,以及朝堂微妙的气氛中,明眼人却能品读出更多的东西。
圣旨通篇褒奖江辰个人及其部众的战功,却只字未提仍在“候勘”的卢怀远。这既是对卢怀远的一种变相保护(不将其卷入此次封赏以免再遭攻讦),也隐隐有将功劳尽归于江辰,巧妙的削弱卢怀远影响力的意味。
同时,对江辰的实际职务,并未做进一步擢升,仍命其“统领本部”,这意味着皇帝和朝廷虽然重赏,却并不打算立刻让其掌握更大的实际兵权,其核心部队依然被限制在一定的规模内,透露出谨慎的掌控之心。
更重要的是,在圣旨的最后,皇帝仿佛不经意地补充道:“……北境新式军械,于此次大捷颇见奇效。着兵部遴选干员,前往雁门关,详加考察验看,若果利于国,当录其法式,斟酌推广于各边镇,以期强军。”
这道命令,看似合理且积极,但背后隐藏的深意,却让不少大臣心中一动。这是要正式插手江辰的核心技术了。派去的“干员”,是单纯的学习考察,还是另有使命?所谓的“录其法式,斟酌推广”,主动权又将掌握在谁手中?
朝会在一片看似欢庆的气氛中结束。主战派扬眉吐气,纷纷向与江辰交好的官员道贺。而此前那些弹劾江辰、主张议和的官员,则面色讪讪,暂时闭上了嘴巴。
退朝之后,皇帝的旨意和丰厚的赏赐,再次以最快的速度,伴随着皇帝的嘉许和期望,浩浩荡荡地送往北境雁门关。
当宣旨的钦差队伍再次抵达雁门关时,关内早已做好了迎接的准备。香案高设,旌旗招展。
江辰率领麾下将校,跪接圣旨。听着那厚重的封赏,听着“骑都尉”、“骁骑将军”的头衔,听着那丰厚的金银赏赐,身后将士无不激动万分,与有荣焉。
“臣,江辰,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江辰的声音沉稳,叩首谢恩。他的脸上带着应有的感激和荣耀,看不出丝毫异样。
宣旨完毕,关内再次欢声雷动。“骑都尉!”“骁骑将军!”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士兵们看着自家主将得到朝廷如此厚重的封赏,士气更加高涨。
然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江辰接过那柄象征着“骑都尉”爵位的玉圭时,手指微微摩挲着冰凉的玉质,眼神深处却是一片清明和平静。
他深知,这厚重的封赏,既是荣耀的冠冕,也是无形的枷锁;既是皇恩浩荡,也是帝王心术。
朝廷的目光,已经前所未有地聚焦到了他的身上。那即将到来的兵部“干员”,才是真正的考验。
他抬起头,望向京城的方向,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恩,他领了。 爵位,他收了。 但想轻易拿走他安身立命的东西,却没那么容易。
未来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详细战报、斩获清单、有功人员名录……尤其是那面被特意作为祥瑞呈送的、破损却依旧狰狞的“金狼旗”,被太监们小心翼翼地抬入大殿时,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被牢牢吸引,发出阵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龙椅之上,年轻皇帝的呼吸明显急促了几分。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战报,脸上的阴霾和忧虑如同被阳光驱散的晨雾,迅速被难以置信的惊喜和扬眉吐气的畅快所取代。尤其是看到“阵斩逾五千级”、“俘获两千余”、“缴获攻城重器无算”、“金狼旗一面”等字眼时,他的手指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自登基以来,北境蛮患如同跗骨之蛆,屡剿不绝,耗费钱粮无数,却胜少败多。上一次主力野战惨败的阴影尚未散去,朝中求和妥协之声甚嚣尘上,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而这一次,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得太及时了!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剂强心针,彻底扭转了朝廷上下的悲观气氛,极大地巩固了他的权威!
“好!好!好!”皇帝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连说三个“好”字,洪亮的声音在金銮殿内回荡,“江辰!真乃朕之卫霍!雁门守军,壮哉王师!”
他目光灼灼,扫视群臣:“如此大功,岂可不赏!传朕旨意!”
早有准备的司礼太监立刻上前,展开早已拟好的圣旨,用他那特有的尖细嗓音,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褒有德,赏至材,镇北参将江辰,忠勇性成,韬略世出。于黑风谷地,临机决断,设伏鏖兵,以寡击众,摧破蛮酋,斩获盈野,缴械如山,扬我国威,功勋卓着!朕心甚慰!”
“兹特赐尔爵位‘骑都尉’,授骁骑将军衔(武散官,高于其实际职务,表荣耀),赏金千两,银五千两,锦缎百匹,玉带一围!其麾下有功将士,着兵部从优议叙,一一封赏,阵亡者厚恤,伤者优抚!”
“雁门关总兵赵霆,调度有方,援应得力,擢升为镇北将军副将,仍镇雁门!”
“另,缴获蛮族金狼旗,乃社稷之祥瑞,着悬于午门三日,昭告天下,以彰武功!”
圣旨宣读完毕,满朝文武齐齐躬身:“陛下圣明!”
骑都尉!虽然并非显赫的世袭爵位,但已是极高的荣誉性爵位,足以光耀门楣,标志着江辰正式踏入了帝国贵族的门槛。骁骑将军的散官衔更是超越其实际职务,恩宠可见一斑。金银赏赐之丰厚,亦属罕见。
这份封赏,不可谓不重。它清晰地表达了皇帝的狂喜和极力笼络之意。
然而,在这份浩荡皇恩的字里行间,以及朝堂微妙的气氛中,明眼人却能品读出更多的东西。
圣旨通篇褒奖江辰个人及其部众的战功,却只字未提仍在“候勘”的卢怀远。这既是对卢怀远的一种变相保护(不将其卷入此次封赏以免再遭攻讦),也隐隐有将功劳尽归于江辰,巧妙的削弱卢怀远影响力的意味。
同时,对江辰的实际职务,并未做进一步擢升,仍命其“统领本部”,这意味着皇帝和朝廷虽然重赏,却并不打算立刻让其掌握更大的实际兵权,其核心部队依然被限制在一定的规模内,透露出谨慎的掌控之心。
更重要的是,在圣旨的最后,皇帝仿佛不经意地补充道:“……北境新式军械,于此次大捷颇见奇效。着兵部遴选干员,前往雁门关,详加考察验看,若果利于国,当录其法式,斟酌推广于各边镇,以期强军。”
这道命令,看似合理且积极,但背后隐藏的深意,却让不少大臣心中一动。这是要正式插手江辰的核心技术了。派去的“干员”,是单纯的学习考察,还是另有使命?所谓的“录其法式,斟酌推广”,主动权又将掌握在谁手中?
朝会在一片看似欢庆的气氛中结束。主战派扬眉吐气,纷纷向与江辰交好的官员道贺。而此前那些弹劾江辰、主张议和的官员,则面色讪讪,暂时闭上了嘴巴。
退朝之后,皇帝的旨意和丰厚的赏赐,再次以最快的速度,伴随着皇帝的嘉许和期望,浩浩荡荡地送往北境雁门关。
当宣旨的钦差队伍再次抵达雁门关时,关内早已做好了迎接的准备。香案高设,旌旗招展。
江辰率领麾下将校,跪接圣旨。听着那厚重的封赏,听着“骑都尉”、“骁骑将军”的头衔,听着那丰厚的金银赏赐,身后将士无不激动万分,与有荣焉。
“臣,江辰,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江辰的声音沉稳,叩首谢恩。他的脸上带着应有的感激和荣耀,看不出丝毫异样。
宣旨完毕,关内再次欢声雷动。“骑都尉!”“骁骑将军!”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士兵们看着自家主将得到朝廷如此厚重的封赏,士气更加高涨。
然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江辰接过那柄象征着“骑都尉”爵位的玉圭时,手指微微摩挲着冰凉的玉质,眼神深处却是一片清明和平静。
他深知,这厚重的封赏,既是荣耀的冠冕,也是无形的枷锁;既是皇恩浩荡,也是帝王心术。
朝廷的目光,已经前所未有地聚焦到了他的身上。那即将到来的兵部“干员”,才是真正的考验。
他抬起头,望向京城的方向,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恩,他领了。 爵位,他收了。 但想轻易拿走他安身立命的东西,却没那么容易。
未来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