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秋雨落下,洗去了京城的最后一丝暑气,也仿佛将前些时日的纷扰与闹剧一并冲刷去了阴沟里。然而官场上的记忆,却比青石板路上的水渍更难干透。茶楼酒肆间,关于“反秦联盟”如何轰轰烈烈而起,又如何灰头土脸而散的议论,仍旧是佐茶的最佳谈资。只是那议论声中,少了几分对“正义”的追捧,多了几分对“愚蠢”的讥诮,以及对那位始终未曾真正卷入漩涡中心的新贵——李文渊李侍郎的重新审视。
这一日散朝,天色尚早,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带着山雨欲来的沉闷。官员们三三两两从宫门出来,互相拱手道别,眼神交汇间却比往日多了些难以言说的意味。几位原本与周廷儒走得近的御史,脚步匆匆,恨不得将官袍上的褶皱都捋平了,生怕沾染上一丝麻烦。而与郑源有过往来的官员,则刻意放缓了步子,与人谈论着无关紧要的风物,目光却不时扫过周围。
李文渊走在人群中,步伐不疾不徐。他今日穿着一身崭新的绯色官袍,腰间的银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在这片刻意营造的平淡氛围里,反倒显出几分格外的从容。他能感觉到那些或明或暗投来的目光,探究的、忌惮的、甚至还有一丝残留的、希望从他这里得到些什么的期待。
一位平日与周廷儒有些交情,此次未被过多牵连的老翰林,凑近了几步,与他并肩而行,低声叹道:“文渊老弟,周老大人此番……实在是可惜了。一时意气,误了自身清名啊。” 话语里带着试探,想看看这位如今圣眷正浓的年轻侍郎,对旧日“盟友”是何态度。
李文渊侧过头,脸上是恰到好处的惋惜,语气温和却带着疏离:“周老大人风骨,晚辈向来敬佩。只是这朝堂之事,终究需讲究个章法时机,过刚易折,亦是常理。” 他既肯定了周廷儒的出发点(风骨),又点出了其失败的原因(不讲章法时机,过刚),将自己轻轻巧巧地摘了出来,立场鲜明,却不落井下石。
那老翰林闻言,眼神闪烁了一下,干笑两声,便寻了个借口转向了另一条路。他听明白了,这位李侍郎,并无意接手周廷儒留下的烂摊子,更无意成为新的“清流旗帜”。
没走多远,一位在工部任职,与郑源派系有些牵扯的郎中又靠了过来,语气热络地打着招呼:“李侍郎,今日气色甚好啊!听说前日陛下又单独召您奏对了?真是简在帝心,令人羡慕。” 这话里带着奉承,也藏着打探,想摸清李文渊在皇帝面前的分量,以及他下一步的动向。
李文渊微微一笑,既不否认也不深谈,只淡淡道:“王郎中过誉了,不过是陛下垂询些礼部琐务罢了。倒是听说工部近来忙于河道清淤,王郎中辛苦了。” 他将话题轻飘飘地引开,既不透露任何敏感信息,也不接对方抛来的试探,仿佛真的只关心河工事务。
那王郎中碰了个软钉子,面上有些讪讪,又寒暄两句,便也知趣地落后了半步。
这一幕幕,落在其他有心人眼里,意味便深长了。这位李侍郎,既不与失势的“盟友”切割得难看,显得凉薄;也不急于接收他们的势力,显得贪婪;更不轻易接受新的投靠,显得谨慎。他就像湍急河流中的一块礁石,任凭水流(各方势力)如何冲击拍打,他自岿然不动,只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
回到礼部衙门,值房内已收拾得窗明几净。新任的吏部文选司郎中的人选尚未定下,各方博弈正酣,但那股暗流似乎刻意绕开了李文渊所在的这座小院。他乐得清静,拿起一份关于秋祭典仪的章程,细细批阅起来。
傍晚时分,霍云不请自来,依旧是那副龙行虎步的架势,进门便大大咧咧地坐下,自己斟了杯冷茶一饮而尽。
“你小子,现在可是成了香饽饽了。”霍云抹了把嘴,斜眼看着李文渊,“我听说,好几边的人都在琢磨,该怎么把你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李文渊放下笔,笑道:“霍将军说笑了,下官不过是恪尽职守,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少跟我来这套。”霍云一摆手,“你那点心思,瞒得过别人,瞒不过我老霍。周廷儒他们瞎折腾的时候,你躲得远远的,等他们撞得头破血流,你倒好,不声不响地捞了不少实惠。现在好了,清流觉得你不够‘清’,实权派觉得你不够‘贪’,勋贵觉得你不够‘热络’,嘿,你倒把自己弄成了个四不像,哪边都靠不上,哪边又都不敢轻易动你。”
李文渊但笑不语,算是默认了霍云的说法。
霍云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咧嘴一笑,压低了声音:“不过这样也好!这京城的水太浑,跟他们搅和在一起,没意思!你如今这位置,陛下用得着你,秦桧那边暂时摸不透你,其他几边也拉拢不了你,正好!想干嘛干嘛,只要不捅破天,谁也奈何不了你!这就叫……叫什么来着?”他挠了挠头。
“混乱中立。”李文渊轻声接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不主动依附任何一方,不拒绝任何可能的合作,但也绝不轻易承诺,始终保持独立的判断和行动能力,在混乱的局势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自主空间。
“对!就是这个词儿!”霍云一拍大腿,“你小子,鬼精鬼精的!比那些读死书的强多了!以后有啥要老霍帮忙的,尽管开口!我看好你!”
送走了霍云,李文渊独自站在窗前。夜色渐浓,远处秦桧府邸的方向,依旧灯火通明,那是数十年权势积淀下的森然气象。而其他几个方向,代表着不同派系的府邸,也各有光芒。
他这里,却只有值房内一盏孤灯,看似微弱,却在这片光影交错、暗流涌动的权力版图上,占据了一个奇特而稳固的位置——混乱,中立。
既不被混乱吞噬,又能利用混乱谋利。这,就是他为自己选定的,在这波谲云诡的京城,生存乃至取胜的全新定位。接下来的路,或许会更孤独,但也必将更自由。
---
这一日散朝,天色尚早,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带着山雨欲来的沉闷。官员们三三两两从宫门出来,互相拱手道别,眼神交汇间却比往日多了些难以言说的意味。几位原本与周廷儒走得近的御史,脚步匆匆,恨不得将官袍上的褶皱都捋平了,生怕沾染上一丝麻烦。而与郑源有过往来的官员,则刻意放缓了步子,与人谈论着无关紧要的风物,目光却不时扫过周围。
李文渊走在人群中,步伐不疾不徐。他今日穿着一身崭新的绯色官袍,腰间的银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在这片刻意营造的平淡氛围里,反倒显出几分格外的从容。他能感觉到那些或明或暗投来的目光,探究的、忌惮的、甚至还有一丝残留的、希望从他这里得到些什么的期待。
一位平日与周廷儒有些交情,此次未被过多牵连的老翰林,凑近了几步,与他并肩而行,低声叹道:“文渊老弟,周老大人此番……实在是可惜了。一时意气,误了自身清名啊。” 话语里带着试探,想看看这位如今圣眷正浓的年轻侍郎,对旧日“盟友”是何态度。
李文渊侧过头,脸上是恰到好处的惋惜,语气温和却带着疏离:“周老大人风骨,晚辈向来敬佩。只是这朝堂之事,终究需讲究个章法时机,过刚易折,亦是常理。” 他既肯定了周廷儒的出发点(风骨),又点出了其失败的原因(不讲章法时机,过刚),将自己轻轻巧巧地摘了出来,立场鲜明,却不落井下石。
那老翰林闻言,眼神闪烁了一下,干笑两声,便寻了个借口转向了另一条路。他听明白了,这位李侍郎,并无意接手周廷儒留下的烂摊子,更无意成为新的“清流旗帜”。
没走多远,一位在工部任职,与郑源派系有些牵扯的郎中又靠了过来,语气热络地打着招呼:“李侍郎,今日气色甚好啊!听说前日陛下又单独召您奏对了?真是简在帝心,令人羡慕。” 这话里带着奉承,也藏着打探,想摸清李文渊在皇帝面前的分量,以及他下一步的动向。
李文渊微微一笑,既不否认也不深谈,只淡淡道:“王郎中过誉了,不过是陛下垂询些礼部琐务罢了。倒是听说工部近来忙于河道清淤,王郎中辛苦了。” 他将话题轻飘飘地引开,既不透露任何敏感信息,也不接对方抛来的试探,仿佛真的只关心河工事务。
那王郎中碰了个软钉子,面上有些讪讪,又寒暄两句,便也知趣地落后了半步。
这一幕幕,落在其他有心人眼里,意味便深长了。这位李侍郎,既不与失势的“盟友”切割得难看,显得凉薄;也不急于接收他们的势力,显得贪婪;更不轻易接受新的投靠,显得谨慎。他就像湍急河流中的一块礁石,任凭水流(各方势力)如何冲击拍打,他自岿然不动,只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
回到礼部衙门,值房内已收拾得窗明几净。新任的吏部文选司郎中的人选尚未定下,各方博弈正酣,但那股暗流似乎刻意绕开了李文渊所在的这座小院。他乐得清静,拿起一份关于秋祭典仪的章程,细细批阅起来。
傍晚时分,霍云不请自来,依旧是那副龙行虎步的架势,进门便大大咧咧地坐下,自己斟了杯冷茶一饮而尽。
“你小子,现在可是成了香饽饽了。”霍云抹了把嘴,斜眼看着李文渊,“我听说,好几边的人都在琢磨,该怎么把你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李文渊放下笔,笑道:“霍将军说笑了,下官不过是恪尽职守,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少跟我来这套。”霍云一摆手,“你那点心思,瞒得过别人,瞒不过我老霍。周廷儒他们瞎折腾的时候,你躲得远远的,等他们撞得头破血流,你倒好,不声不响地捞了不少实惠。现在好了,清流觉得你不够‘清’,实权派觉得你不够‘贪’,勋贵觉得你不够‘热络’,嘿,你倒把自己弄成了个四不像,哪边都靠不上,哪边又都不敢轻易动你。”
李文渊但笑不语,算是默认了霍云的说法。
霍云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咧嘴一笑,压低了声音:“不过这样也好!这京城的水太浑,跟他们搅和在一起,没意思!你如今这位置,陛下用得着你,秦桧那边暂时摸不透你,其他几边也拉拢不了你,正好!想干嘛干嘛,只要不捅破天,谁也奈何不了你!这就叫……叫什么来着?”他挠了挠头。
“混乱中立。”李文渊轻声接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不主动依附任何一方,不拒绝任何可能的合作,但也绝不轻易承诺,始终保持独立的判断和行动能力,在混乱的局势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自主空间。
“对!就是这个词儿!”霍云一拍大腿,“你小子,鬼精鬼精的!比那些读死书的强多了!以后有啥要老霍帮忙的,尽管开口!我看好你!”
送走了霍云,李文渊独自站在窗前。夜色渐浓,远处秦桧府邸的方向,依旧灯火通明,那是数十年权势积淀下的森然气象。而其他几个方向,代表着不同派系的府邸,也各有光芒。
他这里,却只有值房内一盏孤灯,看似微弱,却在这片光影交错、暗流涌动的权力版图上,占据了一个奇特而稳固的位置——混乱,中立。
既不被混乱吞噬,又能利用混乱谋利。这,就是他为自己选定的,在这波谲云诡的京城,生存乃至取胜的全新定位。接下来的路,或许会更孤独,但也必将更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