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的效力,终究有其时限,也终究掩盖不了鲁莽行动背后冰冷的现实。当“我能反杀”的狂热错觉如潮水般退去,留下的便是满目疮痍和令人无地自容的狼狈。
最先炸响的,是周廷儒那封意图“石破天惊”的额外奏疏。
翌日早朝,在按照计划呈递了弹劾王德福的奏章后,信心爆棚状态尚未完全消退的周廷儒,不顾几位较为谨慎的同僚暗中劝阻,竟真的将那份措辞激烈、隐隐指向秦桧的奏疏也一并呈了上去!
金銮殿上,一时间落针可闻。
皇帝看着那封奏疏,脸色阴沉得可怕。他需要敲打秦桧,但不代表他能容忍有人如此赤裸裸、毫无证据地攻击一位刚刚被处罚、名义上还在“闭门思过”的前太师!这等于是在打他这个皇帝的脸,是在破坏他努力维持的朝局平衡!更何况,周廷儒的指控虽然激烈,却多是捕风捉影,缺乏像弹劾王德福那样扎实的证据链。
“周廷儒!”皇帝的声音如同寒冰,“你身为都察院副都御史,弹劾大臣,当以事实为依据!此奏疏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是何道理?!你将这朝堂当成了市井骂街之地吗?!”
周廷儒被皇帝这劈头盖脸的训斥砸懵了,昨夜那“浩然正气”和“必胜信念”瞬间消散,冷汗涔涔而下,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多么愚蠢的事情。他支支吾吾,想要辩解,却发现自己那些“自信”下的推论,根本拿不出像样的证据。
秦桧虽然未在场,但其党羽岂会放过这个机会?立刻便有御史出列,反咬一口,弹劾周廷儒“诬陷重臣,扰乱朝纲,其心可诛”!更有甚者,翻出周廷儒一些陈年旧账,虽然不大,但在此时抛出,足以让他焦头烂额。
最终,皇帝盛怒之下,以“奏事不谨,言语失当”为由,罚了周廷儒半年俸禄,并责令其“回府反省”。虽然未革职,但经此一事,周廷儒这位清流领袖颜面扫地,声望大跌,在“反秦联盟”中的话语权也严重削弱。他本想“擒贼先擒王”,结果却连王德福这第一道关卡都没过去,自己先摔了个大跟头,成了朝堂上的笑柄。
紧接着,郑源那边的“乘胜追击”也出了大问题。
他自以为手段高明,私下串联,许以好处,试图拉拢中间派官员,并搜集更多秦党官员的财政问题。然而,他低估了秦桧对朝堂的掌控力,也高估了那些中间派的节操。他私下接触的一名户部郎中,转头就将他的意图和部分“猛料”透露给了秦桧一党。
秦桧虽在府中“思过”,但消息依旧灵通。他冷笑一声,并未直接对郑源下手,而是授意党羽,在郑源试图插手漕运事务、安插人手时,设置了重重障碍。同时,暗中发动与郑源有旧怨的官员,翻出他早年在一桩陈年旧案中可能存在的程序瑕疵,虽然不足以定罪,但也足够让他灰头土脸,短时间内不敢再轻举妄动。
郑源非但没能扩大战果,攫取到预想中的肥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和部分底牌,惹了一身骚,在户部内部也受到了更多的排挤和警惕。他这才明白,实权斗争,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凶险。
而安国公次子的“黑手段”,更是演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他派去王德福府邸附近“蹲点”,准备趁乱“搜集证据”的几名江湖人士,行事不密,竟被巡夜的京兆尹衙役当成了意图盗窃的毛贼,当场抓获!虽然这些人咬死不肯透露幕后主使,但安国公府圈养“非正式力量”的事情,却因此露出了马脚,在京城勋贵圈中传为笑谈。安国公气得差点动用家法,将其禁足府中,严加看管。这番操作,不仅没能帮上忙,反而给整个联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让其他成员对其充满了鄙夷和不满。
最严重的,则是那位代表地方势力的官员擅自传递密信的行为。
那封暗示“京城有变,请藩王早作准备”的密信,在出京后不久,竟被皇帝直属的、负责监控各方通信的“缇骑”截获!虽然信中使用的是隐语,但其敏感内容依旧引起了皇帝的极大警觉和震怒!
皇帝可以容忍朝堂争斗,但绝不能容忍有人试图引外部势力,尤其是手握重兵的藩王,介入中枢事务!这是绝对的底线!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反秦联盟”(密信并未提及具体计划),但皇帝的目光已经如同鹰隼般扫过了朝中所有可能与地方藩镇过从甚密的官员。一股肃杀的气氛开始在朝堂弥漫。那位传递密信的官员虽然尚未暴露,但已是吓得魂不附体,整日提心吊胆,再也不敢有任何异动。而他背后的靠山,那位藩王,也因此事引起了皇帝的猜忌,后续必会受到更多的制约和监视。
短短数日之内,“反秦联盟”尚未在正面战场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却因内部成员的盲目自信和鲁莽行动,接连受挫,损失惨重:
* **清流旗帜周廷儒**声望大跌,被罚俸禁足,暂时退出核心圈。
* **实权派郑源**野心暴露,遭遇反制,在户部举步维艰。
* **勋贵力量**闹出笑话,成为谈资,并被自家约束。
* **地方势力**触碰皇帝逆鳞,引来猜忌,隐患巨大。
整个联盟士气低落,内部互相指责,矛盾公开化,几乎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他们这才痛切地认识到,扳倒秦桧绝非易事,之前的盲目乐观是何等可笑。所谓的“我能反杀”,最终变成了“我成笑话”。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李文渊,则冷静地旁观着这场由他间接引发的混乱。他既没有出手挽救,也没有落井下石。他只是默默地调整着自己的部署,让百晓生收集更详细的情报,让赵虎加强戒备,让贾仁义规避可能的经济风险。
他知道,经此一役,这个松散的“反秦联盟”已经元气大伤,难堪大用。但也正因为这次惨痛的教训,或许能让他们变得更加清醒,更加……容易掌控。
一场闹剧落幕,留下了一地鸡毛和深刻教训。而真正的猎手,依旧在暗处,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
最先炸响的,是周廷儒那封意图“石破天惊”的额外奏疏。
翌日早朝,在按照计划呈递了弹劾王德福的奏章后,信心爆棚状态尚未完全消退的周廷儒,不顾几位较为谨慎的同僚暗中劝阻,竟真的将那份措辞激烈、隐隐指向秦桧的奏疏也一并呈了上去!
金銮殿上,一时间落针可闻。
皇帝看着那封奏疏,脸色阴沉得可怕。他需要敲打秦桧,但不代表他能容忍有人如此赤裸裸、毫无证据地攻击一位刚刚被处罚、名义上还在“闭门思过”的前太师!这等于是在打他这个皇帝的脸,是在破坏他努力维持的朝局平衡!更何况,周廷儒的指控虽然激烈,却多是捕风捉影,缺乏像弹劾王德福那样扎实的证据链。
“周廷儒!”皇帝的声音如同寒冰,“你身为都察院副都御史,弹劾大臣,当以事实为依据!此奏疏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是何道理?!你将这朝堂当成了市井骂街之地吗?!”
周廷儒被皇帝这劈头盖脸的训斥砸懵了,昨夜那“浩然正气”和“必胜信念”瞬间消散,冷汗涔涔而下,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多么愚蠢的事情。他支支吾吾,想要辩解,却发现自己那些“自信”下的推论,根本拿不出像样的证据。
秦桧虽然未在场,但其党羽岂会放过这个机会?立刻便有御史出列,反咬一口,弹劾周廷儒“诬陷重臣,扰乱朝纲,其心可诛”!更有甚者,翻出周廷儒一些陈年旧账,虽然不大,但在此时抛出,足以让他焦头烂额。
最终,皇帝盛怒之下,以“奏事不谨,言语失当”为由,罚了周廷儒半年俸禄,并责令其“回府反省”。虽然未革职,但经此一事,周廷儒这位清流领袖颜面扫地,声望大跌,在“反秦联盟”中的话语权也严重削弱。他本想“擒贼先擒王”,结果却连王德福这第一道关卡都没过去,自己先摔了个大跟头,成了朝堂上的笑柄。
紧接着,郑源那边的“乘胜追击”也出了大问题。
他自以为手段高明,私下串联,许以好处,试图拉拢中间派官员,并搜集更多秦党官员的财政问题。然而,他低估了秦桧对朝堂的掌控力,也高估了那些中间派的节操。他私下接触的一名户部郎中,转头就将他的意图和部分“猛料”透露给了秦桧一党。
秦桧虽在府中“思过”,但消息依旧灵通。他冷笑一声,并未直接对郑源下手,而是授意党羽,在郑源试图插手漕运事务、安插人手时,设置了重重障碍。同时,暗中发动与郑源有旧怨的官员,翻出他早年在一桩陈年旧案中可能存在的程序瑕疵,虽然不足以定罪,但也足够让他灰头土脸,短时间内不敢再轻举妄动。
郑源非但没能扩大战果,攫取到预想中的肥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和部分底牌,惹了一身骚,在户部内部也受到了更多的排挤和警惕。他这才明白,实权斗争,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凶险。
而安国公次子的“黑手段”,更是演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他派去王德福府邸附近“蹲点”,准备趁乱“搜集证据”的几名江湖人士,行事不密,竟被巡夜的京兆尹衙役当成了意图盗窃的毛贼,当场抓获!虽然这些人咬死不肯透露幕后主使,但安国公府圈养“非正式力量”的事情,却因此露出了马脚,在京城勋贵圈中传为笑谈。安国公气得差点动用家法,将其禁足府中,严加看管。这番操作,不仅没能帮上忙,反而给整个联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让其他成员对其充满了鄙夷和不满。
最严重的,则是那位代表地方势力的官员擅自传递密信的行为。
那封暗示“京城有变,请藩王早作准备”的密信,在出京后不久,竟被皇帝直属的、负责监控各方通信的“缇骑”截获!虽然信中使用的是隐语,但其敏感内容依旧引起了皇帝的极大警觉和震怒!
皇帝可以容忍朝堂争斗,但绝不能容忍有人试图引外部势力,尤其是手握重兵的藩王,介入中枢事务!这是绝对的底线!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反秦联盟”(密信并未提及具体计划),但皇帝的目光已经如同鹰隼般扫过了朝中所有可能与地方藩镇过从甚密的官员。一股肃杀的气氛开始在朝堂弥漫。那位传递密信的官员虽然尚未暴露,但已是吓得魂不附体,整日提心吊胆,再也不敢有任何异动。而他背后的靠山,那位藩王,也因此事引起了皇帝的猜忌,后续必会受到更多的制约和监视。
短短数日之内,“反秦联盟”尚未在正面战场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却因内部成员的盲目自信和鲁莽行动,接连受挫,损失惨重:
* **清流旗帜周廷儒**声望大跌,被罚俸禁足,暂时退出核心圈。
* **实权派郑源**野心暴露,遭遇反制,在户部举步维艰。
* **勋贵力量**闹出笑话,成为谈资,并被自家约束。
* **地方势力**触碰皇帝逆鳞,引来猜忌,隐患巨大。
整个联盟士气低落,内部互相指责,矛盾公开化,几乎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他们这才痛切地认识到,扳倒秦桧绝非易事,之前的盲目乐观是何等可笑。所谓的“我能反杀”,最终变成了“我成笑话”。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李文渊,则冷静地旁观着这场由他间接引发的混乱。他既没有出手挽救,也没有落井下石。他只是默默地调整着自己的部署,让百晓生收集更详细的情报,让赵虎加强戒备,让贾仁义规避可能的经济风险。
他知道,经此一役,这个松散的“反秦联盟”已经元气大伤,难堪大用。但也正因为这次惨痛的教训,或许能让他们变得更加清醒,更加……容易掌控。
一场闹剧落幕,留下了一地鸡毛和深刻教训。而真正的猎手,依旧在暗处,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