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鸽粪落奏折-《这个系统比我还不靠谱》

  正如百晓生所预料的那般,“鸽子入殿”事件的余波,并未随着朝会的结束而平息,反而在京城官场迅速发酵,引来了更大的风波。

  翌日,数道言辞激烈的奏折便如同雪片般飞入了通政司,最终摆在了皇帝的御案之上。弹劾的对象,直指新任翰林院侍读李文渊。

  弹劾的罪名五花八门,但核心都围绕着“御前失仪”与“妖异惑众”展开。

  有御史引经据典,痛心疾首地写道:“……金銮宝殿,乃陛下临朝听政、决断军国大事之神圣所在!李文渊此獠,竟致飞禽闯入,污秽御案,此乃亘古未有之骇闻!非但其本人仪态有亏,更亵渎朝堂,惊扰圣驾,其罪一也!”

  另一份奏折则从“天人感应”角度出发,危言耸听:“……白羽之鸟,突入禁中,遗秽于急报之上,此非吉兆,实乃大凶之兆也!或预示边关有失,或警示朝有妖佞!李文渊在场而异象生,其人身负不祥,恐为祸国之源,其罪二也!”

  更有甚者,直接将李文渊在青云县的“瘟神”之名与此次事件联系起来,声称他“行事乖张,不循常理,所到之处,必有怪异相随”,请求皇帝“明察秋毫,将此不祥之人逐出朝堂,以安天下之心!”

  这些奏折用词犀利,逻辑看似严密,将一顶顶“大不敬”、“妖人祸国”的帽子,狠狠扣在了李文渊头上。消息传出,京城舆论哗然,李文渊刚刚因棋艺和漕运建议积累起的一点微弱好评,瞬间被这汹涌的负面舆论所淹没。“瘟神”之名,算是彻底坐实,甚至连市井之间都开始流传起各种关于他的离奇段子。

  城南小院内,气氛凝重。

  赵虎气得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拳头捏得咯咯作响:“这帮杀才!满嘴喷粪!有本事真刀真枪跟俺老赵干一场!在背后写这些阴损玩意儿,算什么好汉!”

  贾仁义愁眉苦脸,他刚谈好的两笔小生意,对方一听是“李侍读”的人,立刻找借口推脱了。“大人,这……这可如何是好?人言可畏啊!”

  百晓生面色沉重,将打探到的弹劾内容一一禀报,最后忧心道:“大人,此次弹劾来势汹汹,背后定然有秦桧等人推波助澜。陛下虽未立刻表态,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若不能妥善应对,只怕……”

  就连一向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赛鲁班,也放下手中的机括零件,难得地表达了担忧:“污名,亦是攻击的一种。需设法澄清,或转移。”

  李文渊坐在书房内,听着外面的议论和百晓生的汇报,脸上却看不出多少惊慌。他轻轻摩挲着桌上那方在琉璃厂买的洮河砚,眼神平静。

  “弹劾……意料之中。”他淡淡开口,“他们不敢在漕运实务上与我正面交锋,便只能从这些‘莫须有’的罪名上下手,试图用舆论压垮我。”

  “可是大人,这‘御前失仪’、‘妖异惑众’的罪名,沾上就难以洗脱啊!”百晓生急道。

  “洗脱?”李文渊嘴角勾起一丝讥诮的弧度,“为何要洗脱?”

  众人皆是一愣。

  李文渊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院中那几株在寒风中顽强挺立的枯草:“你们以为,陛下会相信那些‘妖异祸国’的无稽之谈吗?”

  百晓生若有所思:“陛下降尊纡贵,询问大人漕运之策,可见对大人是存有期许的。那些怪力乱神之说,陛下英明,未必会尽信。”

  “没错。”李文渊点头,“陛下在乎的,是江山社稷,是北境战事,是漕运畅通。只要我对陛下还有用,这些所谓的‘污名’,就动不了我的根本。”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辩解那只鸽子为何会飞进来,也不是去证明自己不是‘瘟神’——那只会陷入对方的话术陷阱,越描越黑。”

  “那……我们该怎么做?”赵虎挠着头问道。

  “等。”李文渊吐出一个字。

  “等?”

  “等一个机会。”李文渊目光深邃,“等一个能让我再次向陛下证明价值的机会。漕运之策被‘容后再议’,但北境战事迫在眉睫,朝廷用人之际,绝不会长久地将一个可能有用之人闲置不用。更何况……”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那鸽子虽然惹了麻烦,但也让陛下对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好是坏。有时候,被记住,比被忽视要好。”

  众人闻言,虽然心中依旧忐忑,但见李文渊如此镇定,也稍稍安下心来。

  接下来的几天,果然如李文渊所料,尽管弹劾的奏折依旧不断,但宫中并未传来任何对李文渊不利的旨意。皇帝似乎将这些弹劾都“留中不发”,既未斥责李文渊,也未为他说一句话,态度暧昧不明。

  这种沉默,反而让那些弹劾的官员有些摸不着头脑,也让京城的舆论风向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人开始猜测,陛下是否对此事另有看法?难道那李文渊,真有什么非凡之处,连陛下都对其格外容忍?

  而李文渊,则依旧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状态,每日在院中读书,或是听百晓生汇报外界消息,仿佛外间的狂风暴雨与他无关。他甚至让贾仁义继续悄悄地收购一些特定的、与军需可能相关的物资,价格极低,似乎是在进行某种风险投资。

  他在等待,耐心地等待。等待风浪平息,更等待那破浪而出的时机。

  他知道,经此“鸽粪落奏折”一役,他在京城官场的处境已然截然不同。他不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忽视的新人,而是一个携带着“麻烦”与“争议”的、让人无法忽视的“变量”。

  危险与机遇,都在这诡异的寂静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