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漕运堵塞的争论-《这个系统比我还不靠谱》

  李文渊一番以退为进的陈情,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投下了一块巨石。大殿之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御座上的皇帝与躬身不起的李文渊之间逡巡,更不时瞥向翰林院队列前方那几位脸色难看的学士。

  端坐龙椅的皇帝,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情绪,只是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扶手的节奏,似乎略微加快了一丝。他并未立刻对李文渊的陈情做出裁决,目光反而转向了翰林院掌院学士,那位须发皆白、资历极深的老臣,徐学士。

  “徐爱卿,”皇帝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侍读所言‘请入文书’,以及数次请求报到之事,是否属实?”

  徐学士心中暗骂李文渊狡猾,面上却不得不保持镇定,出班躬身道:“回陛下,李侍读确曾递交文书。然,翰林院乃清要之地,职司安排需考量多方,尤其北境军务紧急,本院上下皆忙于为陛下分忧,处理军报、起草诏令,一时未能及时安排李侍读,亦是情有可原。且李侍读初来,于翰林院规制、典籍不甚熟悉,仓促安排,恐有不便。”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将拖延的责任归咎于“军务繁忙”和“为新员考虑”,试图轻描淡写地揭过。

  皇帝不置可否,目光又扫过吏部尚书,最终落回李文渊身上:“李卿。”

  “臣在。”李文渊应道。

  “翰林院既有考量,你便再多些耐心。”皇帝的语气听不出喜怒,“至于未及时履职一事,念你初入京城,情有可原,此次便不作追究。望你日后勤勉任事,不负朕望。”

  “臣,谢陛下隆恩!定当竭尽全力,以报君恩!”李文渊再次深深一揖,心中却并无多少喜悦。皇帝这话,看似宽宥,实则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只是将皮球又踢了回去,让他继续“耐心”等待。这无异于维持现状。

  “平身吧。”皇帝淡淡道。

  李文渊谢恩起身,退回队列末尾的角落。经过这番交锋,落在他身上的目光已然不同,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审视与忌惮。至少,经此一役,无人再敢将他视为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朝会继续进行。北境军务的讨论告一段落后,议题转向了内政。户部尚书出班,奏报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漕运堵塞。

  “陛下,近日连接急报,漕运枢纽淮安府段,因河道淤塞及沿途州县协调不力,漕船拥堵绵延数十里,数十万石漕粮滞留河道,无法按时运抵京城及北疆。若拖延日久,恐影响京畿民生及北境大军粮草供给,酿成大患!”户部尚书语气沉重。

  漕运,乃大启王朝的经济命脉,南粮北运,维系京城与边关的生存。一旦堵塞,后果不堪设想。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不少官员面露忧色。

  “漕运乃国之大事,何以淤塞至此?工部是做什么的?”一位御史当即出班,矛头直指工部。

  工部尚书连忙出列辩解:“陛下明鉴!去岁今春,淮河上游雨水偏多,泥沙俱下,淤积加速,此乃天灾,非人力可速解。且清淤疏浚,需调动大量民夫、银钱,还需沿途州县协力,绝非工部一衙之事!”

  “哼!天灾固然有之,但人祸更甚!”另一位官员接口道,“沿途州县胥吏,层层盘剥,过往漕船需缴纳各种‘常例’、‘使费’,稍有不满便故意刁难,拖延放行,此乃积弊!若不革除,纵使河道通畅,漕运亦难顺畅!”

  “还有漕帮!那些江湖草莽,把持漕运,坐地起价,甚至与地方胥吏勾结,欺压船户,也是堵塞缘由之一!”

  “依我看,当派钦差大臣,亲赴淮安,督办漕运,严查积弊,方能奏效!”

  “不妥!北境战事正酣,朝廷重心在于兵事,岂能再分心于此?当责令漕运总督及沿途地方官,限期疏通,否则严惩不贷!”

  一时间,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各部官员、言官御史纷纷发表意见,有的主张严惩渎职官员,有的建议派遣钦差,有的则认为应优先保障军务,责令地方自行解决。各方引经据典,互相攻讦,场面颇为热闹,却始终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皇帝高坐龙椅,听着下方的争论,眉头微蹙。显然,他对这种空泛的争吵并不满意。漕运堵塞事关重大,必须尽快解决。

  李文渊站在角落,默默地听着这场关于漕运的争论。这些官员们提出的问题,诸如河道淤塞、胥吏盘剥、漕帮掳掠,确实都是客观存在的弊端。但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要么是空泛的“严查”、“督办”,要么就是互相推诿责任,缺乏具体、可操作、且能快速见效的策略。

  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前世的一些管理思维。解决这种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或许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责任,设定清晰的节点和时限(项目管理);二是信息透明,建立快速反馈机制,让朝廷能实时掌握漕运动态;三是引入激励与惩罚,对高效通关的州县和船队给予奖励,对拖延刁难者严厉惩处;四是考虑临时性的替代或补充方案,比如是否可以临时增调部分海运,或者利用官方驿道加快部分紧要物资的陆路转运,分担压力……

  当然,这些想法都还很粗糙,需要结合这个时代的具体情况细化。而且,他一个刚刚在朝堂上站稳脚跟、连翰林院大门都没进去的七品侍读,贸然在这种涉及多个衙门、利益盘根错节的大事上开口,绝非明智之举。

  就在他思绪纷飞之际,高坐龙椅的皇帝,似乎因为久议不决而有些烦躁,目光扫过下方群臣,最终,竟鬼使神差地,再次落在了站在角落里的李文渊身上。

  “李卿。”皇帝的声音再次响起,打断了下方的争论。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齐刷刷地投向那个角落。

  李文渊心中微微一凛,出列躬身:“臣在。”

  皇帝看着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关于漕运堵塞之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你,有何见解?”

  哗——!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皇帝竟然询问一个初入朝堂、品阶低微、且与漕运事务毫无瓜葛的翰林院侍读的意见?!这简直是破天荒!

  无数道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有惊讶,有不解,有质疑,更有浓浓的审视与……敌意。这个李文渊,何德何能,竟能得陛下如此垂青?他若信口开河,便是贻笑大方;他若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那将置满朝衮衮诸公于何地?

  压力,如同实质般,再次笼罩了李文渊。

  【叮!检测到宿主被皇帝点名询问重大国策,机遇与风险并存!诸天随机坑爹系统启动高级策略辅助(?)!现提供以下选项,请宿主择一执行:】

  【选项一(N卡):惶恐推辞,自称无知。表示自己初入朝堂,不谙漕务,不敢妄言。奖励:【平庸无能】印象固化。】

  【选项二(R卡):泛泛而谈,附和重臣。重复之前某位重臣的观点,表示支持,避免出错。奖励:【人云亦云】标签。】

  【选项三(SR卡):提纲挈领,直指核心。避开具体技术细节,从管理、机制层面提出两到三点框架性、原则性建议,展现独特视角与大局观。奖励:【惊才绝艳】声望碎片x1,并视皇帝反应决定后续发展。】

  李文渊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机会来了!风险巨大,但同样是打破僵局、真正进入皇帝视野的绝佳机会!

  “选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