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官员宿舍区,虽比不得城北勋贵云集之地,却也规划齐整,青砖灰瓦,自有一股官家气派。然而,当李文渊按照凭条找到分配给他的小院时,眉头还是忍不住微微皱起。
这小院位置偏僻,紧挨着宿舍区的后墙,墙角甚至生着厚厚的青苔,显得阴冷潮湿。院门上的漆皮斑驳脱落,推开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院子不大,地面坑洼不平,几丛杂草在砖缝间顽强生长。正房三间,厢房两间,屋顶的瓦片残破不堪,好几处用茅草勉强覆盖着,窗户纸也多有破损,在寒风中瑟瑟作响。
这哪里是翰林院侍读该住的官舍?便是些清水衙门的八九品小官,恐怕住的也比这强些。
赵虎一看就火了:“这破地方能住人?大人,俺去找吏部的人说道说道!”
百晓生拦住他,低声道:“虎爷,稍安勿躁。这恐怕……也是那‘臭名’带来的‘关照’。”他目光扫过院墙角落一些不易察觉的、似乎是新近修补的痕迹,“这院子,怕是被人‘特意’安排,又‘特意’疏于打理了。”
李文渊摆了摆手,脸上看不出喜怒:“既来之,则安之。虎子,带人打扫一下,看看缺什么,让老贾去采买。百先生,赛先生,先进屋看看。”
推开正房的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屋内陈设极其简陋,一桌一椅一床,皆是最普通的木料,且多有虫蛀和损坏的痕迹。墙角甚至能看到蛛网。
贾仁义捏着鼻子,小声道:“这……这比咱们青云县衙的后罩房还不如啊!”
赛鲁班却蹲在地上,仔细看着那坑洼的地面和墙壁,推了推眼镜:“结构尚可,只是年久失修。若有些材料,学生可以设法加固,并制作一些防潮通风的小机关。”
李文渊点了点头:“有劳赛先生。老贾,采买时多备些木料、石灰和桐油,再买些厚实的窗纸和被褥。”
“小的明白!”贾仁义连忙应下。
就在众人开始忙碌着收拾这破败院落时,隔壁几个院子的官员似乎也被惊动,有人探头探脑地张望。看到李文渊一行人正在打扫如此破旧的院子,脸上都露出各异的神色。
有同情,有好奇,但更多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鄙夷和疏远。
一个穿着七品官服、身材微胖的官员,似乎是这边的管事之类,踱着方步走了过来,站在院门口,捏着嗓子,带着一股京城小吏特有的油滑腔调问道:“新来的?哪衙门的啊?”
百晓生上前一步,拱手道:“这位大人,我家大人是新任翰林院侍读李大人。”
“翰林院侍读?”那胖官员愣了一下,上下打量着正在指挥赵虎搬动破损家具的李文渊,又看了看这破院子,脸上露出一丝古怪又带着讥讽的笑容,“哦——原来是李侍读。久仰,久仰啊。”
他这“久仰”二字,拖长了音调,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味道。显然,李文渊的“臭名”,连这官员宿舍区都已经传遍了。
“这院子嘛,是破了点,”胖官员假惺惺地道,“不过李侍读初来乍到,先将就着住吧。咱们这地儿,讲究个清净,李侍读……嗯,行事还是低调些为好,莫要惊扰了左邻右舍。”这话绵里藏针,暗指李文渊是个麻烦。
李文渊转过身,看了那胖官员一眼,神色平淡:“有劳费心。本官喜欢清净。”
那胖官员被李文渊这平静无波的眼神看得有些不适,干笑两声:“那就好,那就好。”说罢,转身背着手走了,还能听到他低声嘀咕:“翰林院……哼,现在什么人都能进了……”
赵虎气得把手里的破椅子往地上一顿,发出“哐当”一声巨响。那胖官员被吓了一跳,回头看了一眼,见赵虎怒目而视,缩了缩脖子,加快脚步溜走了。
“狗眼看人低的东西!”赵虎骂道。
百晓生叹了口气:“看来,大人在京城的日子,不会太轻松了。这官舍安排,同僚态度,皆是下马威。”
李文渊却弯腰捡起地上一个散落的榫头,在手里掂了掂,淡淡道:“无妨。房子是破的,人心是活的。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住得舒坦。”
他看向赛鲁班:“赛先生,这院子的修葺,就交给你了。需要什么,跟老贾说。”又看向贾仁义,“老贾,除了生活必需,再买些花草种子,要生命力顽强的。另外,打听一下这附近的市场,以后采买也方便。”
“是,大人!”两人齐声应道。
接下来的几天,这小院一改之前的破败死寂,变得热闹起来。赵虎带着人清理垃圾,修补屋顶和门窗;赛鲁班指挥着工匠(贾仁义雇来的)加固房屋结构,并巧妙地安装了一些他自己设计的、用于防潮、通风甚至简单预警的小机关;贾仁义则负责后勤保障,将必要的家具、被褥、锅碗瓢盆一一置办齐全,甚至还真的弄来了一些耐寒的花草种子,撒在了整理过的院子里。
李文渊也没闲着,他换下官服,穿着一身普通的棉袍,也亲自动手帮忙。搬砖他不行,但清理、布置之类的活计,他做得倒也利落。他那份与现代社畜身份不符的动手能力,让赵虎等人都有些惊讶。
他们的忙碌,自然也落在了左邻右舍的眼中。起初是更多的鄙夷和看笑话——一个翰林清流,居然像个工匠一样亲自修房子?真是斯文扫地!
但渐渐地,看着那破败的小院一天天变得整洁、牢固,甚至比周围一些疏于打理的院子看起来还要舒服顺眼时,那些鄙夷的目光中,也不由自主地掺杂进了一丝惊异和……不易察觉的佩服。
尤其是当赛鲁班制作的那个利用风力自动开关天窗、调节室内空气的简易装置成功运行后,更是引来了几个隔壁院子家眷的好奇围观。
李文渊对此一律报以平淡的回应,既不热情,也不冷漠。
几天下来,虽然那些官员同僚表面上依旧疏远,但至少,那种明目张胆的鄙夷和挑衅,少了许多。这破旧官舍,反而成了他们进入京城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立足点。
夜深人静,李文渊坐在修缮一新的书房里(用一间厢房改的),看着窗外赛鲁班制作的、利用萤石粉末和简单透镜构成的“节能小夜灯”发出的柔和光芒,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京城的第一关,算是勉强熬过去了。虽然住得差,名声臭,同僚鄙夷,但至少,他们有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安心谋划的窝。
而接下来,如何敲开翰林院那扇似乎对他紧闭的大门,才是真正的挑战。
这小院位置偏僻,紧挨着宿舍区的后墙,墙角甚至生着厚厚的青苔,显得阴冷潮湿。院门上的漆皮斑驳脱落,推开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院子不大,地面坑洼不平,几丛杂草在砖缝间顽强生长。正房三间,厢房两间,屋顶的瓦片残破不堪,好几处用茅草勉强覆盖着,窗户纸也多有破损,在寒风中瑟瑟作响。
这哪里是翰林院侍读该住的官舍?便是些清水衙门的八九品小官,恐怕住的也比这强些。
赵虎一看就火了:“这破地方能住人?大人,俺去找吏部的人说道说道!”
百晓生拦住他,低声道:“虎爷,稍安勿躁。这恐怕……也是那‘臭名’带来的‘关照’。”他目光扫过院墙角落一些不易察觉的、似乎是新近修补的痕迹,“这院子,怕是被人‘特意’安排,又‘特意’疏于打理了。”
李文渊摆了摆手,脸上看不出喜怒:“既来之,则安之。虎子,带人打扫一下,看看缺什么,让老贾去采买。百先生,赛先生,先进屋看看。”
推开正房的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屋内陈设极其简陋,一桌一椅一床,皆是最普通的木料,且多有虫蛀和损坏的痕迹。墙角甚至能看到蛛网。
贾仁义捏着鼻子,小声道:“这……这比咱们青云县衙的后罩房还不如啊!”
赛鲁班却蹲在地上,仔细看着那坑洼的地面和墙壁,推了推眼镜:“结构尚可,只是年久失修。若有些材料,学生可以设法加固,并制作一些防潮通风的小机关。”
李文渊点了点头:“有劳赛先生。老贾,采买时多备些木料、石灰和桐油,再买些厚实的窗纸和被褥。”
“小的明白!”贾仁义连忙应下。
就在众人开始忙碌着收拾这破败院落时,隔壁几个院子的官员似乎也被惊动,有人探头探脑地张望。看到李文渊一行人正在打扫如此破旧的院子,脸上都露出各异的神色。
有同情,有好奇,但更多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鄙夷和疏远。
一个穿着七品官服、身材微胖的官员,似乎是这边的管事之类,踱着方步走了过来,站在院门口,捏着嗓子,带着一股京城小吏特有的油滑腔调问道:“新来的?哪衙门的啊?”
百晓生上前一步,拱手道:“这位大人,我家大人是新任翰林院侍读李大人。”
“翰林院侍读?”那胖官员愣了一下,上下打量着正在指挥赵虎搬动破损家具的李文渊,又看了看这破院子,脸上露出一丝古怪又带着讥讽的笑容,“哦——原来是李侍读。久仰,久仰啊。”
他这“久仰”二字,拖长了音调,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味道。显然,李文渊的“臭名”,连这官员宿舍区都已经传遍了。
“这院子嘛,是破了点,”胖官员假惺惺地道,“不过李侍读初来乍到,先将就着住吧。咱们这地儿,讲究个清净,李侍读……嗯,行事还是低调些为好,莫要惊扰了左邻右舍。”这话绵里藏针,暗指李文渊是个麻烦。
李文渊转过身,看了那胖官员一眼,神色平淡:“有劳费心。本官喜欢清净。”
那胖官员被李文渊这平静无波的眼神看得有些不适,干笑两声:“那就好,那就好。”说罢,转身背着手走了,还能听到他低声嘀咕:“翰林院……哼,现在什么人都能进了……”
赵虎气得把手里的破椅子往地上一顿,发出“哐当”一声巨响。那胖官员被吓了一跳,回头看了一眼,见赵虎怒目而视,缩了缩脖子,加快脚步溜走了。
“狗眼看人低的东西!”赵虎骂道。
百晓生叹了口气:“看来,大人在京城的日子,不会太轻松了。这官舍安排,同僚态度,皆是下马威。”
李文渊却弯腰捡起地上一个散落的榫头,在手里掂了掂,淡淡道:“无妨。房子是破的,人心是活的。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住得舒坦。”
他看向赛鲁班:“赛先生,这院子的修葺,就交给你了。需要什么,跟老贾说。”又看向贾仁义,“老贾,除了生活必需,再买些花草种子,要生命力顽强的。另外,打听一下这附近的市场,以后采买也方便。”
“是,大人!”两人齐声应道。
接下来的几天,这小院一改之前的破败死寂,变得热闹起来。赵虎带着人清理垃圾,修补屋顶和门窗;赛鲁班指挥着工匠(贾仁义雇来的)加固房屋结构,并巧妙地安装了一些他自己设计的、用于防潮、通风甚至简单预警的小机关;贾仁义则负责后勤保障,将必要的家具、被褥、锅碗瓢盆一一置办齐全,甚至还真的弄来了一些耐寒的花草种子,撒在了整理过的院子里。
李文渊也没闲着,他换下官服,穿着一身普通的棉袍,也亲自动手帮忙。搬砖他不行,但清理、布置之类的活计,他做得倒也利落。他那份与现代社畜身份不符的动手能力,让赵虎等人都有些惊讶。
他们的忙碌,自然也落在了左邻右舍的眼中。起初是更多的鄙夷和看笑话——一个翰林清流,居然像个工匠一样亲自修房子?真是斯文扫地!
但渐渐地,看着那破败的小院一天天变得整洁、牢固,甚至比周围一些疏于打理的院子看起来还要舒服顺眼时,那些鄙夷的目光中,也不由自主地掺杂进了一丝惊异和……不易察觉的佩服。
尤其是当赛鲁班制作的那个利用风力自动开关天窗、调节室内空气的简易装置成功运行后,更是引来了几个隔壁院子家眷的好奇围观。
李文渊对此一律报以平淡的回应,既不热情,也不冷漠。
几天下来,虽然那些官员同僚表面上依旧疏远,但至少,那种明目张胆的鄙夷和挑衅,少了许多。这破旧官舍,反而成了他们进入京城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立足点。
夜深人静,李文渊坐在修缮一新的书房里(用一间厢房改的),看着窗外赛鲁班制作的、利用萤石粉末和简单透镜构成的“节能小夜灯”发出的柔和光芒,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京城的第一关,算是勉强熬过去了。虽然住得差,名声臭,同僚鄙夷,但至少,他们有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安心谋划的窝。
而接下来,如何敲开翰林院那扇似乎对他紧闭的大门,才是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