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写完,伯光便转头望向老师,眼中带着明显的期待,显然是想讨个指点。
张书澈却是一脸平静,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伯光,你自己怎么看?”
这可问到伯光擅长的领域了。他当即开口,语气流畅自信:“回老师——”
他先是回味了一番,随后提笔写下一行旧时的字迹,虽只得七八分相似。
接着,他指着新写的字说道:“这是学生以前的字,笔力尚弱,勾勒之间缺乏劲道,整体看来也不够缜密。”
而后指尖轻移,落至如今的字上:“而这一幅,字形皆趋于规整,或方或长,结构平稳,对称严谨,部件比例精准,左右偏旁之占比亦有定式。”
言罢,伯光凝神屏息,静待老师接下来的话语。
关于这两个出自同一人,却在不同时期写就的字迹特点,伯光已经说得相当清晰明了。
书澈并未过多点评字形结构,只是语气轻缓地应了一声:“的确。”
随即他话锋一转:“不过伯光,有一点你尚未道出。”
伯光闻言,顿时集中精神。
书澈指尖轻点在那个“上”字上,声音低沉:“彼时所写的字,是带着意的。”
伯光神情一怔,似懂非懂,不由得再次将目光投向字帖。
他不由想起今日所经历的种种,又忆起从前的自己。
渐渐地,他有些明白了——今日被老师那词“雨霖铃”所魅惑的感觉,正与这字中所生的“意”所导致。
他再度望向那个“上”字,脑海中却蓦地闯入一招剑式。
伯光恍然大悟,心中暗惊:“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此前所写的“上”字,最下的一横比现在所写向右多拖长了几分,正是这随性的一带,使整个字平添了几分洒脱的韵味。
伯光闭目凝神,回想老师“雨霖铃”帖中的笔迹——每一字,每一画,无不如此从容有致。
随即他并指为笔,就在原地凌空比划起来。
良久,伯光转身,向书澈行了一个大礼:“老师,弟子悟了。”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伯光对书法剑道的领悟,已然迈上新的台阶。
书澈只是微微颔首,未发一语。
只见伯光回身幻笔,蘸墨挥毫。他先以旧日笔法书写,感受其中意味。
摇了摇头,又改用自己创出的方正体,然而写至一半仍觉不满。
于是再度换了一种写法,摹拟昔日所见书家名迹。
如此反复尝试几番,困惑之色再度浮现在他的脸上。
这时,书澈才缓步上前,端详着他的笔迹,微微颔首道:“嗯,找方法是好事。”
伯光哭笑不得:“老师,学生实在是心急了。”
书澈将手轻轻按在方正体字上,说道:“伯光,方正之体,贵在端庄,重在得体。”
随后,他的指尖又落在那早先的字迹上:“而你早期的字体,自有一番潇洒气度流转其间。”
他转而望向学子,语气温和却笃定:“先前你能写出那般剑意,正是你剑道天赋的体现。”
伯光听了这番夸奖,笑得合不拢嘴。
张书澈适时抬起左手,并指挥出一个“上”字。
字成刹那,竟化作一道虚幻剑影,直朝墙边的花瓶射去——顷刻之间,花瓶碎裂在地,却未四散迸溅,只静静堆作一地残片。
伯光倒吸一口冷气——这种能破开组织构造的手段,恐怕只有五品巅峰及以上的高手才能做到了。
书澈的声音恰在此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诚然,伯光,若你当初没有改换字体,如今对意的领悟,必然能再多上几个台阶。”
伯光一听,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悔意。
然而老师接下来的话,却像是一颗定心丸,稳稳落在他心头:“你现在的字体,尚在完善之中,离触及真正的意还有一段距离。但你要明白,自创的字体未必最强,可最强的字体,一定源于自创。”
伯光睁大了双眼,光芒闪烁,郑重应道:“弟子明白。”
“善”。
“我这儿并无什么华丽凌厉的剑招可以传授给你,”书澈目光清澈如水。
随后他轻声问道:“你可知道,为何我大剑山剑术冠绝天下,却依然每年只收不足千人?”
伯光不敢怠慢,尽管这个问题他自幼便已知晓答案:“回先生,是宁缺毋滥。”
他继而细致分析道:“其一,培养一名剑修所需资源极为庞大;其二,则是因为我大剑山的万剑迷踪心法太过玄奥精深。”
书澈点头称许:“不错。天下武学,首重心法。而要真正领悟一门心法,并非只是看懂文字那般简单,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书澈用手指轻点自己的太阳穴,说道:“人须得对自己所见所感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能通过言语与行为准确地表达出来。要做到前者,需思维敏捷,七窍玲珑;要做到后者,则需见识广博,心境平和。”
伯光重重点头,他心中明白,唯有认知不出偏差,行为才能有所依归。
这也正是剑院每年只招收各地最优秀学子的原因。
其底层逻辑有二:其一关乎“知”与“行”的统一;其二在于,万剑山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正是为了培养出适合修炼“万剑迷踪心法”的人才。
“意”至关重要,通俗来说便是意识,而对武者而言,更需将其升华,凝为实质。这是修行者迈向高品境界的刚需。
张书澈讲解完毕之后,伯光又在其的指导下练习了一番,初步掌握了将“意”书写出来的方法……
随后,伯光回到暖心阁,几日未见的彦祖也已归来。
四杰齐聚,长歌便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小舅亲自指导他修炼的事。
伯光起初有些发懵,心想不该等刘苏小灶结束后再一起交流吗?
但这正是老四想要的效果。接着,老三谈起公孙班之事;伯光也开心的分享了今日所得。
然刘老大并未生恼,反而在听完伯光的话后淡然说道:“那雨霖铃的上阕,写的恐怕是老师自己吧。”
张书澈却是一脸平静,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伯光,你自己怎么看?”
这可问到伯光擅长的领域了。他当即开口,语气流畅自信:“回老师——”
他先是回味了一番,随后提笔写下一行旧时的字迹,虽只得七八分相似。
接着,他指着新写的字说道:“这是学生以前的字,笔力尚弱,勾勒之间缺乏劲道,整体看来也不够缜密。”
而后指尖轻移,落至如今的字上:“而这一幅,字形皆趋于规整,或方或长,结构平稳,对称严谨,部件比例精准,左右偏旁之占比亦有定式。”
言罢,伯光凝神屏息,静待老师接下来的话语。
关于这两个出自同一人,却在不同时期写就的字迹特点,伯光已经说得相当清晰明了。
书澈并未过多点评字形结构,只是语气轻缓地应了一声:“的确。”
随即他话锋一转:“不过伯光,有一点你尚未道出。”
伯光闻言,顿时集中精神。
书澈指尖轻点在那个“上”字上,声音低沉:“彼时所写的字,是带着意的。”
伯光神情一怔,似懂非懂,不由得再次将目光投向字帖。
他不由想起今日所经历的种种,又忆起从前的自己。
渐渐地,他有些明白了——今日被老师那词“雨霖铃”所魅惑的感觉,正与这字中所生的“意”所导致。
他再度望向那个“上”字,脑海中却蓦地闯入一招剑式。
伯光恍然大悟,心中暗惊:“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此前所写的“上”字,最下的一横比现在所写向右多拖长了几分,正是这随性的一带,使整个字平添了几分洒脱的韵味。
伯光闭目凝神,回想老师“雨霖铃”帖中的笔迹——每一字,每一画,无不如此从容有致。
随即他并指为笔,就在原地凌空比划起来。
良久,伯光转身,向书澈行了一个大礼:“老师,弟子悟了。”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伯光对书法剑道的领悟,已然迈上新的台阶。
书澈只是微微颔首,未发一语。
只见伯光回身幻笔,蘸墨挥毫。他先以旧日笔法书写,感受其中意味。
摇了摇头,又改用自己创出的方正体,然而写至一半仍觉不满。
于是再度换了一种写法,摹拟昔日所见书家名迹。
如此反复尝试几番,困惑之色再度浮现在他的脸上。
这时,书澈才缓步上前,端详着他的笔迹,微微颔首道:“嗯,找方法是好事。”
伯光哭笑不得:“老师,学生实在是心急了。”
书澈将手轻轻按在方正体字上,说道:“伯光,方正之体,贵在端庄,重在得体。”
随后,他的指尖又落在那早先的字迹上:“而你早期的字体,自有一番潇洒气度流转其间。”
他转而望向学子,语气温和却笃定:“先前你能写出那般剑意,正是你剑道天赋的体现。”
伯光听了这番夸奖,笑得合不拢嘴。
张书澈适时抬起左手,并指挥出一个“上”字。
字成刹那,竟化作一道虚幻剑影,直朝墙边的花瓶射去——顷刻之间,花瓶碎裂在地,却未四散迸溅,只静静堆作一地残片。
伯光倒吸一口冷气——这种能破开组织构造的手段,恐怕只有五品巅峰及以上的高手才能做到了。
书澈的声音恰在此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诚然,伯光,若你当初没有改换字体,如今对意的领悟,必然能再多上几个台阶。”
伯光一听,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悔意。
然而老师接下来的话,却像是一颗定心丸,稳稳落在他心头:“你现在的字体,尚在完善之中,离触及真正的意还有一段距离。但你要明白,自创的字体未必最强,可最强的字体,一定源于自创。”
伯光睁大了双眼,光芒闪烁,郑重应道:“弟子明白。”
“善”。
“我这儿并无什么华丽凌厉的剑招可以传授给你,”书澈目光清澈如水。
随后他轻声问道:“你可知道,为何我大剑山剑术冠绝天下,却依然每年只收不足千人?”
伯光不敢怠慢,尽管这个问题他自幼便已知晓答案:“回先生,是宁缺毋滥。”
他继而细致分析道:“其一,培养一名剑修所需资源极为庞大;其二,则是因为我大剑山的万剑迷踪心法太过玄奥精深。”
书澈点头称许:“不错。天下武学,首重心法。而要真正领悟一门心法,并非只是看懂文字那般简单,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书澈用手指轻点自己的太阳穴,说道:“人须得对自己所见所感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能通过言语与行为准确地表达出来。要做到前者,需思维敏捷,七窍玲珑;要做到后者,则需见识广博,心境平和。”
伯光重重点头,他心中明白,唯有认知不出偏差,行为才能有所依归。
这也正是剑院每年只招收各地最优秀学子的原因。
其底层逻辑有二:其一关乎“知”与“行”的统一;其二在于,万剑山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正是为了培养出适合修炼“万剑迷踪心法”的人才。
“意”至关重要,通俗来说便是意识,而对武者而言,更需将其升华,凝为实质。这是修行者迈向高品境界的刚需。
张书澈讲解完毕之后,伯光又在其的指导下练习了一番,初步掌握了将“意”书写出来的方法……
随后,伯光回到暖心阁,几日未见的彦祖也已归来。
四杰齐聚,长歌便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小舅亲自指导他修炼的事。
伯光起初有些发懵,心想不该等刘苏小灶结束后再一起交流吗?
但这正是老四想要的效果。接着,老三谈起公孙班之事;伯光也开心的分享了今日所得。
然刘老大并未生恼,反而在听完伯光的话后淡然说道:“那雨霖铃的上阕,写的恐怕是老师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