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去学堂-《唐穿日常》

  她所求不是夫君的真心,更不是公婆的认可,眼下不过是个与她血脉相连的亲生骨肉而已。

  她扬声道:“玉痕,玉容。”

  一边的心腹嬷嬷已快步往另一侧的耳房去了,那里炖着朱氏的坐胎药,重金从求子最灵的一家寺庙里求来的,只盼一举得男。

  十六的夜晚,明洛安分守己地在家带着弟弟,还试探性地取了纸笔给三郎涂涂画画,笑眯眯地问他要不要读书认字。

  三郎都有些结巴了,伸出胖乎乎的手指点着自己:“三郎可以去学堂?”

  这是个非常妥善的称谓。

  他在家行三不假,在宋平心里也是行三,他前头刚好俩儿子呢。

  “可以。”明洛鼓励地冲他笑。

  再穷不能穷教育,况且他家眼瞅着往上走了,读书总不成问题。

  胡阿婆这些日子早和可爱聪明的三郎培养出了非同一般的母子感情,这把年纪了,不管当幼子看,还是当孙子看,都是捧在手心上的大宝贝。

  可即便如此,一旁的她也没明洛言之凿凿的语气,她期期艾艾地看着三郎拿笔在纸上的鬼画符,称得上左右为难。

  读书,是比换宅子做新衣更奢侈的存在。

  在没有雕版印刷和纸张价格昂贵的隋唐,认字就是一件高成本低回报的无用之事,毕竟大多做官的不靠科举,要么门第好要么机缘好。

  平民宰相、寒门贵子的说法,真正实现在宋代。明清之际也有不少真正的草窝凤凰,初唐这会儿,做官的成分再低,出身再烂,祖上追个三代,也是当地数得着的大户之家,否则做父母的哪里会有见识给孩子读书呢。

  三国时代的邓艾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是新野邓氏的后裔,要不然家里都穷的叮当响了,咋还会砸锅卖铁地给小邓艾读书的机会呢。

  “阿洛,咱们看看,别一下说得太好了。”胡阿婆肉疼地看着那几张雪白的纸顷刻间被三郎糟蹋地不成样子。

  明洛这点上很有做姐姐的样子。

  “阿娘我打听过了。”明洛事无巨细地将道德坊的一处学堂情况和胡阿婆说了。

  至于她为何如此清楚,无非是昨日在马家听那娘子大倒苦水,包括她的娘家情况,林林总总地说了好多。

  她娘家姓韩,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在道德坊办了家幼童启蒙的学堂。

  因着地理位置偏南,价钱非常亲民,专做小户人家的生意。送他地方认字的,一般不图什么功名,纯粹有了点小钱,想让自家孩子识个字,以便以后能有点出息造化。

  “束修确实不贵。”碗娘纺着纱线,一边听一边闲话道。

  宋平更是直接,点头道:“阿洛有心了。”

  这是事实。

  比起便宜儿子的前程,胡阿婆宋平更欣慰于明洛的大方和远见。

  彼此间无任何血缘亲情,倒能推心置腹地思量三郎的将来,说到底还不是心疼他俩,想帮着培养下年幼的孩子?

  得到赞扬肯定的明洛更是兴致勃勃,径直说起了府衙招人的要求,还有一些小吏的情况。

  “这学堂,三郎先去适应适应情况。若是开窍会读书,我再给他看好的。日后谋个差事,并不难,全看他的本事和造化。”

  虽说有一百年后的武则天作为榜样激励着她,可明洛也在长安生活了大半年,未曾听闻过入仕为官的女子,封侯拜相的娘子……可见女子做官,还是镜花水月的梦。

  当然这不妨碍她为之努力。

  好在她也有了个‘弟弟’,再怎么资质平庸,谋个安身立命的差事肯定不成问题。

  “好好。”宋平从来晓得明洛的眼界和他们有本质的区别,眼下又行走在外,连皇宫都进了一回,更是非同小可,自然欣然应允。

  宋家屋内氛围一片大好,人人都有着希望和奔头,明洛也为自己的能干感到小小的得意,睡前还哼了几声,浑然将那一叠还堆在角落处的贺卡抛到了脑后。

  她忘了,可已经卖出去的贺卡掀起了一阵骚动。

  范围自然不大,仅仅局限在那一堆没有正经差事、游手好闲的富家公子或官家郎君间。

  大街上仍是人潮涌动,其中不乏几张和旁人格格不入的脸,带着几分焦急几分迫切,找了几条大街,还是一无所获,到这个点儿,已是露出灰心之意了。

  褚家小厮按照公子吩咐来找一个娘子的字画摆摊。

  回去又要挨训,心里哪里提的起劲。

  “是不是四公子记错了?”有人小声抱怨。

  “连那娘子的身量都说得清楚,不会记错位置的。”

  “又不是天天摆摊,前日在咱们府侧门摆的牛乳酥,今日不就没来……”

  “是惊动谁了?四公子急吼吼的。”

  “哪里晓得,那几个小厮都眼高于顶的,就扔下来这么一句吩咐,旁的话再也没了,全然不管咱们死活。”

  “我看什么字画不字画的,一个小娘子能写得有多好,就是那平康坊里凭一手好字闻名的恬娘子,还不就那水平。我看是四公子看上人家了,寻了个说法要脸呢。”

  底下人的想象总是丰富而下流的,很快便往最世俗的剧情上走了。

  家丁们说说笑笑地往回走,又串联了一套说辞,搓着手回去复命了,外面多冷呢,还没门房里香呢,多走会都是受罪。

  褚家四郎这会儿已在书房红袖添香了,伴着俩可心的柔弱美婢,闲情逸致地教着怎么写名。

  “寻不到人了?”他微叹道,早就想到了。

  小厮躬着身子道:“前前后后地都找遍了,还和人打听过,今晚没啥摆字画的摊,更别说年轻娘子了。”

  “唉,师傅还问我呢。”四公子向来不是钻牛角尖的人。

  这是大才,走哪儿都埋没不了的,这么一笔好字,除非刻意藏着,迟早显出名声来。

  小厮见主子只有遗憾,没有怒气,小心翼翼地告退了。

  留下俩婢女揪着年青娘子的字眼和褚四郎撒娇痴缠着。

  褚四哪里愿意和婢女多费唇舌,只说是和她们不一样的人,还得到他师傅一问,想他师从多少载,还没听师傅怎么夸过他的字。

  或者说,一直以来他都没见师傅夸过谁,身份地位超乎寻常的除外。

  那是驱奉恭维,算不上真心实意。

  被人惦记的明洛没有半点自觉,她只想着明年腊月再去兜售好了,卖得便宜些,便于小富小贵的人家过年串门,作拜年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