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一个为汉朝开出治国药方却未被及时煎服的天才-《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

  这一次让我们将时光机聚焦到汉文帝时期,去探访一位如流星般璀璨、照亮时代却英年早逝的天才——

  孤独的先知:贾谊。

  他不仅是文采斐然的辞赋家,更是洞察时弊、提出一整套治国方略的杰出政治家。

  (历史长河温馨提示:本文将以“超前时代的思想家”视角,解读贾谊的远见卓识。

  文章为骨,悲情为魂,旨在呈现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辨。)

  在汉文帝的太平景象下,一位年仅二十余岁的青年才俊,却以他鹰隼般锐利的目光,洞察到了帝国肌肤下的深层病灶。

  他呕心沥血,开出一剂剂治本良方,却因药性过猛,大多被束之高阁。

  然而,他提出的问题,在数十年后轰然爆发;他开出的药方,最终成为后世帝王救国的圭臬。

  这位生不逢时的天才,就是贾谊。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便以博学能文闻名郡中。

  廷尉吴公欣赏其才学,将他推荐给汉文帝。

  文帝召为博士,其时贾谊年仅二十出头,是朝廷中最年轻的顾问。

  在博士任上,贾谊展现惊人才华。

  每当文帝下达议题让群臣讨论,许多老臣还未能理清思路,贾谊已能条分缕析,对答如流,且见解深刻,令同僚们自叹弗如。

  文帝大喜,一年之内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贾谊并未沉溺于个人的飞黄腾达,他将全部心智投入到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中。

  他向文帝系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核心聚焦于两大危机:

  1. 诸侯王尾大不掉:帝国躯体上的“肿瘤”

  贾谊是第一个清晰、系统地向文帝提出诸侯王问题极端严重性的政治家。

  在着名的《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中,他痛心疾首地指出当时的形势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犹如 “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自己睡在上面)!

  他提出了着名的解决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即:在现有诸侯王的封地内,大量分封其子孙为侯。

  这样,诸侯国的土地被不断分割,力量自然削弱,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

  这一策略,后来在汉武帝时期通过 “推恩令” 得以完美实现,证明了贾谊的惊人预见性。

  2. 匈奴侵扰:帝国北方的“边患”

  对于匈奴的威胁,贾谊深感耻辱。

  他提出不应一味和亲,而应建立强大的中央权威,积极备战。

  他甚至向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处理匈奴事务,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勇气。

  3. 经济基础:重农抑商,“论积贮”

  在《论积贮疏》中,贾谊强调了农业作为国家根本的重要性。

  他指出,如果百姓不从事农业生产而追逐商业利润,将使国家根基不稳。

  必须 “殴民而归之农”(引导百姓回归农业),增加粮食储备,才能应对灾荒和战争,使天下安定。

  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王朝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

  贾谊的激进改革主张,触及了功臣集团和诸侯王的巨大利益,也因过于超前而令信奉“无为而治”的文帝感到压力。

  在周勃、灌婴等老臣的诋毁下,文帝逐渐疏远贾谊,最终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从权力中心被放逐到南方潮湿之地,贾谊深感委屈和失落。

  途经湘水时,他写下千古名篇《吊屈原赋》,借哀悼屈原的遭遇,抒发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心情。

  几年后,文帝思念贾谊,曾将他召回长安。

  在未央宫宣室,君臣二人畅谈至深夜,文帝听得入神,甚至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贾谊靠近。

  然而,文帝问的尽是鬼神之事,而非苍生国是。

  唐代诗人李商隐为此慨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明白了,文帝欣赏他的才华,却无意采纳他的政治蓝图。

  他再次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政治理想基本破灭。

  后来,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常常哭泣,一年后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的悲剧在于,他过早地看清了未来,他的解决方案超越了时代所能接受的节奏。

  他的许多主张,在文帝、景帝时期未被完全采纳,但历史的发展却一步步印证了他的预见:

  ? 汉景帝时期:晁错激进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恰恰证明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温和策略更具智慧。

  ?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 “推恩令” ,正是贾谊“众建诸侯”思想的完美实践,成功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贾谊,这位汉初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论家,以其短暂的青春,为整个西汉王朝的政治走向绘制了蓝图。

  他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暂,其思想的光辉却照亮了百年之后的汉室江山。

  他的故事,是天才的孤独,是先知的悲歌,更是理想与现实永恒冲突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