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老爸再当兵-《红色狙击培训学校的女校长》

  “我这几天也没闲着,我替你们左想右想,始终没想好让你们干哪一行好。”

  “我现在要给你们的建议是,来我的部队当兵。庆昆和启明,你俩当过兵,听我说这话是不是不愿意?没关系,听我给你们详细说完,之后你们再做决定。”

  表叔给他们三人讲清楚了以下几点:一是来他的手下,不是当大头兵,是当军官。庆昆和启明当过兵,又有文化,想让他们从排长干起,他会尽快将他们三人提拔到连长、营长的位置。二是做生意并不一定就能挣到钱,但当军官肯定是能领到军饷的,排长一个月20块大洋,连长50块,营长100块,不比做生意强吗。还有,手里有了枪,谁敢欺负咱们!最后保证,打仗的时候,绝对不会让自家人冲锋在前的。

  在这种优厚条件下,三人欣然允诺,第二天即扛起了枪,参加了当时的靖卫军。

  消息传回老家后,梅大善人对表叔破口大骂,说他六亲不认,居然让自己的亲外孙去当炮灰。王成有也天天念着王启明的名字骂,骂他只为了自己,不认祖宗,想要断了王家的香火。

  其实,也不能怪二位长辈的谩骂。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当兵岂能是说着玩的,那是要命的。再说了,就这件事,两家人都付出了很大代价的。当时军阀们推行的兵役制就是抽壮丁制,二抽一(如果家里有两个适龄男人就必须有一个人去当兵)、三抽二、四抽二等。如不愿意去当兵,也可以花20个大洋,由保长找人顶替。几年前,王启明、梅庆昆就是这样被抽去当兵的。本来梅大善人想掏20个大洋找人顶替,但拗不过梅庆昆一定要跟好朋友王启明去,他没办法只能同意。好在,也就一年时间那样,在一次军阀混战己方溃败后,二人跟大哥郭振兴一路逃难,好不容易才逃回了家里。到下一年再抽壮丁的时候,梅大善人和王成有分别拿了20块大洋找人顶替,这事才算暂时摆平。当然,王成有的20块大洋是从梅大善人那里借的。

  现在,骂归骂,但木已成舟,谁也没办法了。

  就这样,三人在军队中呆了四年多时间,在参加了多次军阀之间的混战后,梅庆昆当上了营长,王启明和梅庆仑当上了连长。

  在当兵的过程中,三人总在一起喝酒吹牛,但有事是必须帮助。他们三人中,只有王启明头脑还算清醒,拒不搞女人,也不沾鸦片,有点钱就寄回家给老爹。梅庆昆有一次被人请抽鸦片,回来后是王启明强行不让碰,才没上瘾;梅庆仑都已经上瘾了,让另外两人强行给戒掉了。同时,他们还把手下搞女人、抽鸦片的士兵,通过表叔的调动,慢慢地调换到了别人的手下。因为,表叔也不傻,他也需要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

  三人对军队的现状太有认识了,感觉一点前途都没有,要不是有表叔,他们就想回家算了。唯一好一点是,在部队有表叔罩着,三人又都当着军官,每月能拿到相当数量的军响。

  几年下来,三人都积攒了些钱,梅庆昆就想把老婆接过来,还想给弟弟成个家。有一次,梅庆昆找王启明商量此事时,话匣子就打开了。

  “我也想把秀兰接过来,但我们穷人家的人,来了不能天天在家耍,要不然,她也站不住。所以,得给她找个事干,那样她就能长期留下来了。”

  梅庆昆接着说:“要不然,我们开个镖局?我们手里有枪呀!督军要求严,在自己的地盘上不能拿枪去抢,那我们还不能用枪去挣钱吗?是不是,不用白不用!”

  “对呀,庆昆,你这想法好,你来承头,我和庆仑帮你。”

  “我们手下那么多好兄弟,我们慢慢把他们都过渡过来,人手就不缺了;再想点办法,弄些武器来,这不就全了吗。还有团长和我们几兄弟护着,我们这镖局,不红火,那都说不过去!”

  梅庆仑也说:“我赞同,这是个好主意。但我有个提议,两位哥哥都看到了,重庆是一个水陆码头,是个货物集散地,多难得的地方!我们再开一个货栈吧,让嫂嫂管货栈,让秀兰嫂嫂管镖局,自家的货我们自己押送,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爸爸和妈也不会说嫂嫂不干活,天天耍了!”

  三人一致同意,且说干就干,没几天就在朝天门码头附近租到了一套民房。在一通装修之后,请邓团长来提“高见”。邓团长非常赞同三人的决定,以及王启明提出的“昆仑货栈”、“昆仑镖局”名称,也同意和他们三人一样,出资500块大洋作为开店经费。

  大事一定下来,趁着暂时没有仗打,三人就赶紧开始运作。在邓团长的授意下,梅庆昆和王启明立即动身回老家接人。梅庆仑在《渝报》上刊登了一则人员招聘广告,同时开始准备开业事宜。邓团长也选了一个负责后勤的懂行能人董海平前来帮忙。

  经过一路上紧赶慢赶,到第三天傍晚时,梅庆昆和王启明才分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王启明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儿时,以为女儿会扑进自己的怀里不停地叫爸爸呢;谁曾想,自己戴着大沿帽的这身军人装扮吓得彩彩躲在妈妈身后一直不肯到自己这边来,直到自己把身上带的糖果、头绳、花花绿绿的玩具全部拿出来,彩彩才慢慢来到他的身边。

  吃晚饭时,王启明跟父亲汇报了成立镖局和货栈的事情,包括接汪秀兰去负责镖局的打算,父亲自然同意。

  第二日,王启明前来看望梅大善人,说了很多礼节性的客气话后,就找梅庆昆商议后面的行程去了。

  谈话间,梅庆昆说到儿子的教育问题,孩子小,淘气,不听他爷爷专门给他请的私塾先生的话,先生都准备辞职不干了。

  这时候王启明想到了彩彩。老爸经常出去“做生意”,很多时候不在家。汪秀兰到重庆后,老妈要干田地里的活,照顾不了彩彩。何不让彩彩也来私塾学点东西呢!于是二人去给私塾先生商量,先生一听,每个月收入可以从3块大洋增加到8块,就欣然同意了。至此,不到五岁的彩彩开始上学了。

  回到重庆的梅庆昆和王启明听从了董海平的建议,从银行借了一些本钱,高价购买了5艘船龄较短的货船;与两家洋车行、一家船务公司谈妥了租借协议;从广告应聘的人员中招聘了10名职员,从自己的部队中选择了最信任的5名军官、15名老兵充实安保队伍,让镖局和货栈正式运行起来。当然,梅庆昆和王启明还另外选择了100多名官兵平时到货栈押镖,战时打仗;一年多时间后,根据意愿又安排50多人偷偷“转业”进到安保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