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红色根据地基础上,1931年5月,四川省委决定重组川东游击军。除一支队外,二支队在开江县广福、甘棠、靖安、任市等地发动群众,得到了发展壮大,队伍达到数百人枪;三支队以大山坪为中心,活动于宣汉、万源、达县和平昌等县的边境地区。由此,川东形成了一大片的红色区域。
由于一支队始终保持隐蔽策略,到此时,军阀刘存厚的各驻防部队依然认为,各地民团遭到打击是游击军那些农民武装所为,一直不肯派出正规部队进行弹压。
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九一八”事变,驻扎在沈阳的日本鬼子居然向东北军北大营发动进攻,并趁机占领了东北的大批国土。
听到这个消息,游击军的将士们无比愤怒,纷纷要求到东北去跟日本鬼子决一死战。
这时候的军阀刘存厚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要赶紧加快军队建设,强化自己的实力。但当他知道梁平等县的驻军收不到税款时,他气坏了,也如梦初醒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集中部队,剿灭川东游击军。
刘存厚这时候的军队规模只有2万多人,可以调动的军队也就六七千人。他将部队分为三路,从东、北、西三个方向,气势汹汹地向红色根据地杀来。
1931年10月,川东北红色根据地四周都传来了紧急军情,军阀刘存厚的部队正疯狂地向红色政权进攻,开始对红色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
针对这一严酷的形势,王昆立即命令各中队归建。
回来的各中队,连变成了营,排变成了连,机枪、迫击炮都有不少缴获,全大队人数已经接近3000人。但碍于编制的限制,连还得是连,排也还得是排。
部队回来后,王昆召集各连长商议退敌办法,大家各抒己见,最终没有一个稳妥的办法。
会后,王昆跟李宪民一起,把张小东、邓大猛叫到一起,问他俩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张小东说没有。邓大猛说:“从总体上看,刘存厚现在是分三路进攻,我们只要打掉他一路就能逼他退兵。”“但关键问题是我们现在力量不行,没有能打掉他任何一路的力量。”
张小东突然说:“我突然想起我们在川南的时候,是怎么打退泸州姜永军那个团的,刚开始,我们还准备付出很大牺牲,没想到,一通炮轰,把他们打跑了。”
邓大猛说:“我们手里确实有突击中队这个杀手剑,但在这种正规战的时候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张小东:“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一用了。”
李宪民说:“刘存厚的军队武器装备不是太好,他们的装备水平还不如一大队刚来的时候呢。”
王昆说:“我们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就只能硬碰硬,好好跟他们打一仗了。”
李宪民说:“刘存厚名义上是20个团,其实,他能动用的兵力不应该超过6000人,平均到每一路,也就2000人那样。你们之前都能打赢装备精良的刘湘的一个团,所以打刘存厚的一路应该是有把握的。”
王昆心里说:“书记还是不了解部队呀,不是人越多战斗力就越强的。”
最后确定下来,打从忠县过来,进攻虎城镇的东路敌人。
邓大猛确实是一位好参谋。他回到大队部后,又对东路敌人的进攻路线,以及在有突击中队加入的情况下,一大队的防守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打赢这一仗没有任何问题。
1931年11月7日,由274、312、351三个团组成的刘存厚的东路军,借道军阀刘湘的地盘,在忠县复兴村休息一晚后,继续向罗岭村挺进,计划在一周之后拿下游击军第一支队在虎城镇的驻地。
当351团前卫连走到六池湾时,听到前方一声枪响,紧接着,左右两边的山坡上接连响起了两声枪响。这是突击中队训练了好多次才控制好的枪声,在后面总结战法的时候,这个战法叫“三秒”战法。这个战法训练的要求是,在听到第一声枪响后,数一秒就开火!数一秒就开火!为了练整齐,他们费了不少的功夫。另外,现在的突击中队,不止是12名老队员了,30名少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练习,精准射击100米目标已经成为基本技能了。
在351团前卫连后面的部队也听见了枪声,却发现前卫连没有人站起来,他们想都没有多想,三声枪响,能打死多少人?只以为是前卫连发现了敌情,一直趴在地上观察敌情呢。
其实,那三声枪响虽肯定不是非常的整齐,但在山湾处,受回声影响,听着就是三声枪响。
当后面的两个连左顾右盼,没有找到敌人后,他们就端着枪,大着胆子运动到了前卫连身边,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前卫连60多人,要么已经死亡,要么已重伤倒地。正在他们疑惑不已的时候,前方又是一声枪响,左右两边的山坡上马上就响起了炒豆般的枪声,不到2分钟,他们这100多人又全部倒下了。
与在川南打退泸州姜永军那个团的配方一样,这时候,在山梁上布置的39门迫击炮、79门小炮开火了,人间地狱马上再次呈现。不过,这次的对象是刘存厚的351团、312团,只有274团幸免,因为他们在行军队列的最后面,还没运动到跟前来,迫击炮够不着。
炮击停止后,351团、312团发现自己已经失去战斗力,就停止前进并在原地抢救伤员。
这时,274团立即开始对山湾发动了进攻,8门迫击炮开始对山坡狂轰滥炸,架在山湾下面的4挺重机枪也开始对山坡进行扫射。
山梁上,等着分批进入阵地的三中队和机枪中队战士,看着敌人对山坡上阵地的狂轰滥炸和扫射,不由得一阵阵地直吐舌头。
        由于一支队始终保持隐蔽策略,到此时,军阀刘存厚的各驻防部队依然认为,各地民团遭到打击是游击军那些农民武装所为,一直不肯派出正规部队进行弹压。
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九一八”事变,驻扎在沈阳的日本鬼子居然向东北军北大营发动进攻,并趁机占领了东北的大批国土。
听到这个消息,游击军的将士们无比愤怒,纷纷要求到东北去跟日本鬼子决一死战。
这时候的军阀刘存厚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要赶紧加快军队建设,强化自己的实力。但当他知道梁平等县的驻军收不到税款时,他气坏了,也如梦初醒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集中部队,剿灭川东游击军。
刘存厚这时候的军队规模只有2万多人,可以调动的军队也就六七千人。他将部队分为三路,从东、北、西三个方向,气势汹汹地向红色根据地杀来。
1931年10月,川东北红色根据地四周都传来了紧急军情,军阀刘存厚的部队正疯狂地向红色政权进攻,开始对红色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
针对这一严酷的形势,王昆立即命令各中队归建。
回来的各中队,连变成了营,排变成了连,机枪、迫击炮都有不少缴获,全大队人数已经接近3000人。但碍于编制的限制,连还得是连,排也还得是排。
部队回来后,王昆召集各连长商议退敌办法,大家各抒己见,最终没有一个稳妥的办法。
会后,王昆跟李宪民一起,把张小东、邓大猛叫到一起,问他俩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张小东说没有。邓大猛说:“从总体上看,刘存厚现在是分三路进攻,我们只要打掉他一路就能逼他退兵。”“但关键问题是我们现在力量不行,没有能打掉他任何一路的力量。”
张小东突然说:“我突然想起我们在川南的时候,是怎么打退泸州姜永军那个团的,刚开始,我们还准备付出很大牺牲,没想到,一通炮轰,把他们打跑了。”
邓大猛说:“我们手里确实有突击中队这个杀手剑,但在这种正规战的时候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张小东:“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一用了。”
李宪民说:“刘存厚的军队武器装备不是太好,他们的装备水平还不如一大队刚来的时候呢。”
王昆说:“我们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就只能硬碰硬,好好跟他们打一仗了。”
李宪民说:“刘存厚名义上是20个团,其实,他能动用的兵力不应该超过6000人,平均到每一路,也就2000人那样。你们之前都能打赢装备精良的刘湘的一个团,所以打刘存厚的一路应该是有把握的。”
王昆心里说:“书记还是不了解部队呀,不是人越多战斗力就越强的。”
最后确定下来,打从忠县过来,进攻虎城镇的东路敌人。
邓大猛确实是一位好参谋。他回到大队部后,又对东路敌人的进攻路线,以及在有突击中队加入的情况下,一大队的防守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打赢这一仗没有任何问题。
1931年11月7日,由274、312、351三个团组成的刘存厚的东路军,借道军阀刘湘的地盘,在忠县复兴村休息一晚后,继续向罗岭村挺进,计划在一周之后拿下游击军第一支队在虎城镇的驻地。
当351团前卫连走到六池湾时,听到前方一声枪响,紧接着,左右两边的山坡上接连响起了两声枪响。这是突击中队训练了好多次才控制好的枪声,在后面总结战法的时候,这个战法叫“三秒”战法。这个战法训练的要求是,在听到第一声枪响后,数一秒就开火!数一秒就开火!为了练整齐,他们费了不少的功夫。另外,现在的突击中队,不止是12名老队员了,30名少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练习,精准射击100米目标已经成为基本技能了。
在351团前卫连后面的部队也听见了枪声,却发现前卫连没有人站起来,他们想都没有多想,三声枪响,能打死多少人?只以为是前卫连发现了敌情,一直趴在地上观察敌情呢。
其实,那三声枪响虽肯定不是非常的整齐,但在山湾处,受回声影响,听着就是三声枪响。
当后面的两个连左顾右盼,没有找到敌人后,他们就端着枪,大着胆子运动到了前卫连身边,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前卫连60多人,要么已经死亡,要么已重伤倒地。正在他们疑惑不已的时候,前方又是一声枪响,左右两边的山坡上马上就响起了炒豆般的枪声,不到2分钟,他们这100多人又全部倒下了。
与在川南打退泸州姜永军那个团的配方一样,这时候,在山梁上布置的39门迫击炮、79门小炮开火了,人间地狱马上再次呈现。不过,这次的对象是刘存厚的351团、312团,只有274团幸免,因为他们在行军队列的最后面,还没运动到跟前来,迫击炮够不着。
炮击停止后,351团、312团发现自己已经失去战斗力,就停止前进并在原地抢救伤员。
这时,274团立即开始对山湾发动了进攻,8门迫击炮开始对山坡狂轰滥炸,架在山湾下面的4挺重机枪也开始对山坡进行扫射。
山梁上,等着分批进入阵地的三中队和机枪中队战士,看着敌人对山坡上阵地的狂轰滥炸和扫射,不由得一阵阵地直吐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