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灼,赛义德商行落脚处的后院。
赵昺赤着上身,仰卧在竹躺椅上,任由炽热的阳光倾泻在肌肤之上,仿佛在汲取某种能量。
阿卜杜勒撑着一柄硕大的伞侍立一旁,额角汗珠滚落,终是按捺不住心中疑虑:
“公子,您让鄙人提点卢世荣的那番话…那厮还真去谏言平章大人了!然此计如此歹毒,文山公…可受得住那‘三光炼魄’的折磨?”
他浓眉紧锁,不解问道:“鄙人愚钝,实不解公子献此毒策…是何深意?”
赵昺缓缓睁眼,从躺椅上起身,取过盆中湿巾拭去胸前汗水。
他瞥了一眼伞下仍汗流浃背的阿卜杜勒,整理好衣饰,淡然道:“走吧,屋里说话。”
阿卜杜勒如蒙大赦,忙将大伞收起,紧随公子身影步入阴凉的屋内。
这大热天没见谁会顶着酷暑糟践自己,公子的做派,真是闻所未闻。
回到屋内赵昺先饮了口清茶润喉,又执起一柄素面骨扇徐徐摇动,这才示意进屋放置大伞的阿卜杜勒享用案几上的冰酪消暑。
这后世甜腻(冰淇淋)之物,他素不喜。
“此乃…何季?” 赵昺忽而问道。
“盛夏酷暑啊!” 阿卜杜勒拭去唇边冰酪残渍,脱口答道。
“文山公身陷囹圄,已逾快三载。” 赵昺扇尖轻点,目光沉静,“躯体必然虚损憔悴。吾不过…是借卢世荣之手,为他调理一番罢了。”
“调…调理?!” 阿卜杜勒差点噎住,瞪大眼睛。
“公子!那‘三光炼魄’分明是刑部酷吏逼供的绝命手段!怎…怎就成了调理之法?”
他深知公子不会无的放矢,但此事实在匪夷所思。
一旁静坐阅卷的陈宜中,此刻也放下书册,忧心忡忡地插言:“公子,老朽虽稍通杂学,亦闻此刑惨烈。言其为中医疗法…恕老朽孤陋,闻所未闻呐!”
事关文天祥生死,他不能不问。
“啪!”赵昺手中骨扇一合,发出一声清响,唇角勾起一抹笑意:“此中玄机,正在于…时节。”
他目光扫过二人,徐徐道来:
“盛夏三伏,阳气鼎盛。辰时曝晒,乃借天时之火温通经脉,驱除积年牢狱湿寒;子时冰水浸身,是以寒制暑,泻其心火,平其燥郁;至于午时燃艾施灸…”
赵昺扇骨轻敲掌心,语带深意:
“更是应和‘冬病夏治’之理,借一年至阳之时,艾灸其关元、气海诸穴,补其元气,固其根本!”
“此三法,看似酷烈,实则是循《黄帝内经》‘春夏养阳’之旨,暗合子午流注气血之机!岂非…一剂祛邪扶正的猛药?”
他复又展扇轻摇,笑意带着一丝冷峭:“至于逼其诵读《归顺诏》?呵…以文山公之刚烈,诸位以为…他会遂了那些人的愿吗?”
赵昺转向陈宜中,语气讥讽:“陈先生,那些蒙古贵胄与酷吏,岂识吾华夏医道阴阳消长、顺天应时之精微?”
“三光炼魄若行于寒冬,阴寒入骨,冰火交煎,确是夺命之刑。然值此炎夏,寒热交替,反成…调理之机!”
一旁的阿卜杜勒立马拍手称快,心想刚才院中公子晒背,估计也是暗合中医之法。
他立马直言道:“公子此乃借力打力,反用其毒之策,鄙人佩服!只是公子……那位卢世荣,为何会向平章大人谏言此法?”
陈宜中适时插进,语气笃定道:“有需多虑。他初入中书省,总要有所作为,纵不能博得青睐,也须彰显己身价值。”
阿卜杜勒对朝堂机巧不甚了了,便不再追问。
见这位色目商人对朝局党争兴趣匮乏,赵昺难得开口点拨:“阿卜杜勒,你总是周旋于元廷重臣之间,若只知奉承迎合,终究落了下乘。须知审时度势,方能游刃有余。”
阿卜杜勒闻言收起散漫,他转向陈宜中,谦逊求教:“陈先生,可否赐教?”
自阿卜杜勒接文天祥家眷至揽月阁后,陈宜中对其颇为赏识,遂道:“你可知阿合马前任是何人?”
阿卜杜勒摇头:“未曾琢磨。”
陈宜中不再卖关子:“正是一位汉人重臣,王文统。”
“汉人?”阿卜杜勒脱口而出,“忽必烈大汗素来忌惮汉人,怎会令其执掌中书省财权?”
陈宜中却将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惋惜叹道:“一桩陈年旧事罢了!王文统之婿李璮,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汗位、北方空虚之际,举兵反元,献三城于南宋,改旗易帜。”
“只可惜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仅遣少量水军敷衍,未予实质援手。致使李璮孤立无援,五个月内便被史天泽率军镇压。”
他的言语间,对某人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阿卜杜勒听得一头雾水:“陈先生,这一左一右,鄙人着实糊涂,还请详解。”
赵昺适时插话,点出关键:“王文统受其女婿谋反牵连,问罪处死,中书省平章政事之位遂失。”
阿卜杜勒连连点头:“公子明示。只是……这与卢世荣之事有何干系?”
赵昺道:“莫急,且听陈先生道来。”
陈宜中从惋惜中回神,续道:“王文统因李璮之故获罪,仅凭其子几封莫须有的信件,便与子同被处死。”
“而力主此事的,正是北方汉人重臣们。文臣以人臣无将、将而必诛,力主处决;武将汉人世侯张柔,更是叫嚣凌迟。”
阿卜杜勒咂舌道:“汉臣竟不抱团,反自相残杀?”
赵昺轻笑,语气略显玩味:“王文统出身纵横家,讲求实效,与窦默、许衡等潜邸旧臣所倡‘义利之辨’格格不入,更与张柔等汉人世侯积怨甚深。”
陈宜中颔首:“公子所言极是。彼时汉法派内斗不休,实乃咎由自取,以至于忽必烈开始排挤汉人势力。终致日后汉人在元廷处处受制,亦是自取其咎。”
阿卜杜勒恍然:“鄙人明白了!卢世荣为求立足,必急于献策。毕竟汉人难得忽必烈信任,他自当竭尽全力争取。”
赵昺轻摇折扇,起身踱至窗边。
近日酷暑难耐,他吩咐阿卜杜勒将守卫们,悉数调至前院厢房暗处盯梢即可。
后院只余三人,及院中树上的知了蝉鸣声。
平日里为契合易容后的身份,说话总需憋着气,当下四下无外人。
他的语气恢复了少年稚嫩的声线:“卢世荣既能贿赂阿合马跻身高位,自是善于变通。你与此人往来,须比在桑哥处更加提防。”
阿卜杜勒一点即透:“公子所言甚是。桑哥心机浮于面上,易看透。卢世荣则谨慎隐忍,喜怒不形于色,着实令人难测。”
赵昺转身,见陈宜中正凝神端详自己,便挥扇打断:“先生何以如此看吾?可是面上有不妥之处?”
陈宜中回神,从容应道:“见公子气色过白,想来久扮易容于气血有碍。趁此间安顿,公子还是尽量以轻装示人为好。”
赵昺莞尔,这老儿心思倒如常人般,也关切起居琐事了。
“有劳先生挂念,吾自有分寸。”他转向阿卜杜勒,续道,“桑哥也罢,卢世荣也罢,终究非是手握重兵的蒙古勋贵。生死皆在忽必烈一念之间,不足为虑!”
他将话题拉回正轨,点到一人:“阿卜杜勒,那位张景武公子,该派上用场了。在他身上花了那么多银子,该收回些本钱。”
阿卜杜勒神情一肃:“公子,但请吩咐。”
赵昺眼神微眯,冷笑一声:“文山公的两位妾侍家眷犹困在皇宫内廷,其伯父张宏彦执掌禁军副使之职,张景武在他手下当个守门郎,把守内廷人员进出,不正适合把人放出来嘛?!”
陈宜中听到此处,脸色也凝重几分:“公子打算如何做法?让这位张大公子放人出来?”
赵昺淡淡一笑,直言:“此事再简单不过。张景武既有职务在身,只需趁其换岗执勤之机,将人放出便是。”
阿卜杜勒一时愕然:“公子……如此简单?”
赵昺轻呵一句:“不然呢?你不会收买几个宫廷内侍?做一场那二位女眷装病假死戏码,归根不过是两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岂非寻常事?”
他把目光转向窗外,听着院中树上知了蝉鸣声,思绪着下一步计划。
陈宜中颔首,深以为然,“公子所言极是。那深宫幽苑,哪年不死几个人,哪年不消失几个人?却是一件常事。”
        赵昺赤着上身,仰卧在竹躺椅上,任由炽热的阳光倾泻在肌肤之上,仿佛在汲取某种能量。
阿卜杜勒撑着一柄硕大的伞侍立一旁,额角汗珠滚落,终是按捺不住心中疑虑:
“公子,您让鄙人提点卢世荣的那番话…那厮还真去谏言平章大人了!然此计如此歹毒,文山公…可受得住那‘三光炼魄’的折磨?”
他浓眉紧锁,不解问道:“鄙人愚钝,实不解公子献此毒策…是何深意?”
赵昺缓缓睁眼,从躺椅上起身,取过盆中湿巾拭去胸前汗水。
他瞥了一眼伞下仍汗流浃背的阿卜杜勒,整理好衣饰,淡然道:“走吧,屋里说话。”
阿卜杜勒如蒙大赦,忙将大伞收起,紧随公子身影步入阴凉的屋内。
这大热天没见谁会顶着酷暑糟践自己,公子的做派,真是闻所未闻。
回到屋内赵昺先饮了口清茶润喉,又执起一柄素面骨扇徐徐摇动,这才示意进屋放置大伞的阿卜杜勒享用案几上的冰酪消暑。
这后世甜腻(冰淇淋)之物,他素不喜。
“此乃…何季?” 赵昺忽而问道。
“盛夏酷暑啊!” 阿卜杜勒拭去唇边冰酪残渍,脱口答道。
“文山公身陷囹圄,已逾快三载。” 赵昺扇尖轻点,目光沉静,“躯体必然虚损憔悴。吾不过…是借卢世荣之手,为他调理一番罢了。”
“调…调理?!” 阿卜杜勒差点噎住,瞪大眼睛。
“公子!那‘三光炼魄’分明是刑部酷吏逼供的绝命手段!怎…怎就成了调理之法?”
他深知公子不会无的放矢,但此事实在匪夷所思。
一旁静坐阅卷的陈宜中,此刻也放下书册,忧心忡忡地插言:“公子,老朽虽稍通杂学,亦闻此刑惨烈。言其为中医疗法…恕老朽孤陋,闻所未闻呐!”
事关文天祥生死,他不能不问。
“啪!”赵昺手中骨扇一合,发出一声清响,唇角勾起一抹笑意:“此中玄机,正在于…时节。”
他目光扫过二人,徐徐道来:
“盛夏三伏,阳气鼎盛。辰时曝晒,乃借天时之火温通经脉,驱除积年牢狱湿寒;子时冰水浸身,是以寒制暑,泻其心火,平其燥郁;至于午时燃艾施灸…”
赵昺扇骨轻敲掌心,语带深意:
“更是应和‘冬病夏治’之理,借一年至阳之时,艾灸其关元、气海诸穴,补其元气,固其根本!”
“此三法,看似酷烈,实则是循《黄帝内经》‘春夏养阳’之旨,暗合子午流注气血之机!岂非…一剂祛邪扶正的猛药?”
他复又展扇轻摇,笑意带着一丝冷峭:“至于逼其诵读《归顺诏》?呵…以文山公之刚烈,诸位以为…他会遂了那些人的愿吗?”
赵昺转向陈宜中,语气讥讽:“陈先生,那些蒙古贵胄与酷吏,岂识吾华夏医道阴阳消长、顺天应时之精微?”
“三光炼魄若行于寒冬,阴寒入骨,冰火交煎,确是夺命之刑。然值此炎夏,寒热交替,反成…调理之机!”
一旁的阿卜杜勒立马拍手称快,心想刚才院中公子晒背,估计也是暗合中医之法。
他立马直言道:“公子此乃借力打力,反用其毒之策,鄙人佩服!只是公子……那位卢世荣,为何会向平章大人谏言此法?”
陈宜中适时插进,语气笃定道:“有需多虑。他初入中书省,总要有所作为,纵不能博得青睐,也须彰显己身价值。”
阿卜杜勒对朝堂机巧不甚了了,便不再追问。
见这位色目商人对朝局党争兴趣匮乏,赵昺难得开口点拨:“阿卜杜勒,你总是周旋于元廷重臣之间,若只知奉承迎合,终究落了下乘。须知审时度势,方能游刃有余。”
阿卜杜勒闻言收起散漫,他转向陈宜中,谦逊求教:“陈先生,可否赐教?”
自阿卜杜勒接文天祥家眷至揽月阁后,陈宜中对其颇为赏识,遂道:“你可知阿合马前任是何人?”
阿卜杜勒摇头:“未曾琢磨。”
陈宜中不再卖关子:“正是一位汉人重臣,王文统。”
“汉人?”阿卜杜勒脱口而出,“忽必烈大汗素来忌惮汉人,怎会令其执掌中书省财权?”
陈宜中却将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惋惜叹道:“一桩陈年旧事罢了!王文统之婿李璮,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汗位、北方空虚之际,举兵反元,献三城于南宋,改旗易帜。”
“只可惜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仅遣少量水军敷衍,未予实质援手。致使李璮孤立无援,五个月内便被史天泽率军镇压。”
他的言语间,对某人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阿卜杜勒听得一头雾水:“陈先生,这一左一右,鄙人着实糊涂,还请详解。”
赵昺适时插话,点出关键:“王文统受其女婿谋反牵连,问罪处死,中书省平章政事之位遂失。”
阿卜杜勒连连点头:“公子明示。只是……这与卢世荣之事有何干系?”
赵昺道:“莫急,且听陈先生道来。”
陈宜中从惋惜中回神,续道:“王文统因李璮之故获罪,仅凭其子几封莫须有的信件,便与子同被处死。”
“而力主此事的,正是北方汉人重臣们。文臣以人臣无将、将而必诛,力主处决;武将汉人世侯张柔,更是叫嚣凌迟。”
阿卜杜勒咂舌道:“汉臣竟不抱团,反自相残杀?”
赵昺轻笑,语气略显玩味:“王文统出身纵横家,讲求实效,与窦默、许衡等潜邸旧臣所倡‘义利之辨’格格不入,更与张柔等汉人世侯积怨甚深。”
陈宜中颔首:“公子所言极是。彼时汉法派内斗不休,实乃咎由自取,以至于忽必烈开始排挤汉人势力。终致日后汉人在元廷处处受制,亦是自取其咎。”
阿卜杜勒恍然:“鄙人明白了!卢世荣为求立足,必急于献策。毕竟汉人难得忽必烈信任,他自当竭尽全力争取。”
赵昺轻摇折扇,起身踱至窗边。
近日酷暑难耐,他吩咐阿卜杜勒将守卫们,悉数调至前院厢房暗处盯梢即可。
后院只余三人,及院中树上的知了蝉鸣声。
平日里为契合易容后的身份,说话总需憋着气,当下四下无外人。
他的语气恢复了少年稚嫩的声线:“卢世荣既能贿赂阿合马跻身高位,自是善于变通。你与此人往来,须比在桑哥处更加提防。”
阿卜杜勒一点即透:“公子所言甚是。桑哥心机浮于面上,易看透。卢世荣则谨慎隐忍,喜怒不形于色,着实令人难测。”
赵昺转身,见陈宜中正凝神端详自己,便挥扇打断:“先生何以如此看吾?可是面上有不妥之处?”
陈宜中回神,从容应道:“见公子气色过白,想来久扮易容于气血有碍。趁此间安顿,公子还是尽量以轻装示人为好。”
赵昺莞尔,这老儿心思倒如常人般,也关切起居琐事了。
“有劳先生挂念,吾自有分寸。”他转向阿卜杜勒,续道,“桑哥也罢,卢世荣也罢,终究非是手握重兵的蒙古勋贵。生死皆在忽必烈一念之间,不足为虑!”
他将话题拉回正轨,点到一人:“阿卜杜勒,那位张景武公子,该派上用场了。在他身上花了那么多银子,该收回些本钱。”
阿卜杜勒神情一肃:“公子,但请吩咐。”
赵昺眼神微眯,冷笑一声:“文山公的两位妾侍家眷犹困在皇宫内廷,其伯父张宏彦执掌禁军副使之职,张景武在他手下当个守门郎,把守内廷人员进出,不正适合把人放出来嘛?!”
陈宜中听到此处,脸色也凝重几分:“公子打算如何做法?让这位张大公子放人出来?”
赵昺淡淡一笑,直言:“此事再简单不过。张景武既有职务在身,只需趁其换岗执勤之机,将人放出便是。”
阿卜杜勒一时愕然:“公子……如此简单?”
赵昺轻呵一句:“不然呢?你不会收买几个宫廷内侍?做一场那二位女眷装病假死戏码,归根不过是两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岂非寻常事?”
他把目光转向窗外,听着院中树上知了蝉鸣声,思绪着下一步计划。
陈宜中颔首,深以为然,“公子所言极是。那深宫幽苑,哪年不死几个人,哪年不消失几个人?却是一件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