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改道南下-《弱宋铁血郎》

  凤翔府,这座被蒙古人从金人手上抢来统治,而今改制为陕西行省的屯田重镇。

  茶寮内,赵昺一行正稍作休整。

  他们自太行山南麓出发,历经十几日奔波,途经山西平阳,过黄河渡口,穿越潼关,最终沿着渭河谷地西行至凤翔。

  秋风飒飒,细雨纷飞,茶寮外隐隐传来轻雷之声。

  众人分散坐在几张桌旁避雨,隔壁几桌零星坐着几位北地汉人士族与色目商贾,正高谈阔论。

  “听说了吗?闽越瘴疠山区又不太平啦,那群化外之民竟打着复宋的旗号起事作乱!”

  “可不是嘛!那些好勇斗狠的蛮夷蠢货、化外之民,就不能安分些?”

  “俺听说去年就在那儿就闹过事,都折腾快一年了”

  “要不是陛下大军东征日本,早就发兵剿灭了这帮愚昧之徒!”

  “哈哈,说得是,来,喝茶喝茶……”

  雨水噼里啪啦地从屋瓦滴落。

  坐在窗边的赵昺将这些议论听得清清楚楚,隔壁桌的闲谈显然令他心烦气躁,眉头一阵发蹙。

  他压低嗓门,一道比窗外雨水更加冰冷声音,清晰地落入身旁的文天祥耳中。

  “文公,你听听,何其讽刺?同为汉人,却以‘蛮夷’相称,互相糟践——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蛮夷?”

  这一句寒彻的诘问,让同样心情沉重的文天祥更加不是滋味。

  他深吸一口气,轻叹道:“公子,故土沦落,致南北异化已近百年,成见既深且重……”

  “文某此前得您点拨,才愈发意识到北地汉人偏见之沉,今日亲耳听闻,实是五内如焚!”

  “呵呵!”赵昺难得失态,鼻孔发出一声冷笑。

  他抬眼瞥了瞥那群仍在高谈阔论的北地士族,淡淡说道:“能悠闲坐于此地议论时事的,其祖辈怕早已投靠胡夷,与之狼狈为奸、祸乱汉家山河。这一路行来,亲眼所见,民生如何!?”

  文天祥拿起茶盏轻啜一口,余光扫过那些谈笑风生的汉人身影,沉声接道:“凤翔本是屯田重镇,又是西北盐马古道交汇之所,本该繁华富庶。”

  “可元廷蒙古贼子只知圈占民田为牧场,任良田荒芜长草、用以放牧……致使关中粮仓之地,无数汉农失地沦为佃户流民,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忽必烈此举,将来必自食恶果。”

  窗外雨势渐大,二人临窗对坐,话音极低,并未传入邻桌耳中。

  听文天祥点评元廷暴政,赵昺并未立即回应。

  他眉头紧锁,沉吟片刻,忽然开口:“文公,西行暂缓,吾等改道南下,前往闽越山区。”

  恰时一声惊雷于窗外炸响!然而比雷声更让文天祥心惊的,是官家这突如其来的决定。

  他冷不禁倒抽一口冷气,急促道:“公子,还请三思!八闽之地不同川蜀,自古未曾深沐王化,且山区瘴疠险恶,闽人性情悍厉……”

  “如今暴乱既起,元廷必遣重兵剿灭,实是凶险万分之地,岂可轻易涉足!?”

  赵昺脸庞忽然露出一抹笑意,他看着身旁略显紧张的文天祥,轻笑回应:“文公,所言极是……”

  他用眼神止住对方后续的劝谏,继而铿锵有力地说道:“然,何谓‘未沐王化’?”

  “比起这些久居胡夷统治、竟以‘蛮夷’称他族的北地汉人士族之流,闽越义士敢举反元复宋之旗,不认元廷所谓华夏正统。”

  “此等气节,尔等又有何怯?”

  “闽越山区地势复杂,元军骑兵难以施展,又有何惧其兴兵来犯之威?!”

  听着官家有理有据的剖析,文天祥一时语塞。

  赵昺目光沉毅,继续说道:“文公,蒙古灭金之后,北地人口十不存五,至今未能恢复元气。”

  “他们掳汉民北上为奴、充役屯田,视之如牲口,这般罪行,历历在目。”

  窗外雨声渐急,却压不住此刻赵昺胸膛翻涌的怒气。

  他语气愈沉,声声如铁:“而今天下汉人杀人数命相抵,蒙古人杀汉人却只罚银充军。晚一日推翻胡虏暴政,天下苍生便多受一日的苦难,吾心难安。”

  “蒙古贼子更推行‘穷极江南,富夸塞北’此等乱政之举,北地资财尽输蒙古贵戚封地,汉民徭役沉重,实乃命如草芥。”

  “你看眼下凤翔此地,所谓盐马古道,繁华是蒙古色目权贵,与北地汉人士族地主之流。”

  “大多数的汉民百姓唯余是‘苦不堪盐’!”

  赵昺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不能在犹豫了!”

  “川蜀险固,元军一时难破。而闽地义军多为山民,不谙战阵凶险,正需尔等驰援。”

  文天祥望着眼前这位目光决绝的少年官家,忽然明白,他那素日沉稳的步伐之下,藏着一颗不逊于任何人的收复山河之心。

  他心知再劝无益,遂肃容应道:“文某,但凭公子驱使!”

  略一沉吟,文天祥续道:“若论闽越之地有如此号召力者,恐怕唯有陈吊眼。”

  “哦?”赵昺眼中一亮,追问道:“文公识得此人?”

  文天祥挪动身躯,贴近几分,俯身低语道:“此人本名陈大举,乃畲汉混血,人称陈吊王。”

  “当年臣在赣南举义,他曾率众来投,后因元军增援不得已退守闽南。”

  “此人还曾助张枢密(张世杰)围攻降元宋将蒲寿庚所据的刺桐城,可惜三月不克,但也成功拖住元军南侵步伐,让官家行在得已撤至潮州一带避难。”

  赵昺听罢面露喜色,未料到陈吊眼此人昔年还曾协助流亡南宋朝廷,行如此诸多事宜。

  不过他仍谨慎问道:“此人性情如何?因何聚众起事?”

  文天祥沉吟道:“昔年他提出‘穷苦人同命运,畲汉一家亲’的口号,打破畲汉之隔,联合漳、汀、潮诸州民众。”

  “聚集于闽粤山区,并多处设寨,倚仗地势与元军游击周旋,经营出‘内可出、外不可入’的防御体系。”

  “其鼎盛时麾下数万之众……只可惜臣兵败被俘,此后便不知其详。”

  畲汉一家亲,这五个字震得赵昺心神激荡。

  民族平等,侠之大者。

  此人胸怀,非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