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青屿岛的那天,东海的浪格外温柔,像层薄薄的纱,轻轻盖在船舷上。念安趴在栏杆上,把从北礁捡来的贝壳贴在耳边,听里面嗡嗡的回响。“小精灵说,贝壳在学潮声说话,”他转头对丫丫说,小脸上沾着海风带来的细沙,“它说鸣沙山的沙子也会说话,像唱歌一样。”
丫丫正抱着那副骨牌,用软布细细擦拭背面的“阿妹”二字,闻言眼睛一亮:“真的吗?那我们能听懂吗?”
“得带着星图才行,”苏婉儿从帆布包里掏出《星象考》,书页在海风里轻轻颤动,“你看这里写着,鸣沙山的沙丘会随着星象移动,每道沙脊都是天上星宿的影子。太爷爷说,找到‘对应’的沙丘,就能听见沙子里藏着的故事。”
客轮在宁波港靠岸时,张建国早已候在码头,手里举着块写着“刘明一行”的纸牌,牌角还沾着签售会的荧光贴纸。“可算把你们盼来了,”他接过刘明手里的樟木箱子,掂量了一下,咋舌道,“这箱子沉得像装了块石头,里面真是古籍?”
“比石头金贵,”刘明笑着拍他胳膊,“里面藏着鸣沙山的钥匙,你不是一直想写本关于沙漠探险的书?这次带你去实地取材。”
张建国眼睛瞬间亮了:“真的?那我可得把笔记本带上!上次去敦煌,导游说鸣沙山底下埋着座古城,一到月圆夜就能听见驼铃声,我还以为是传说呢。”
他们没在宁波多留,当天就坐上了去敦煌的火车。念安和丫丫趴在车窗上,看江南的稻田渐渐变成西北的戈壁,绿油油的秧苗换成了枯黄的骆驼刺。“那边的天好蓝啊,”丫丫指着窗外,远处的祁连山像条青黑色的带子,横亘在天地之间,“比青屿岛的海还蓝。”
抵达敦煌时已是第三天清晨。巴特尔带着几个西域的驼夫在车站等着,看见他们,老远就扬起手里的马鞭:“刘兄弟!可算来了!鸣沙山这几天风小,正好进山!”他身边的骆驼昂首嘶鸣,驼铃叮叮当当响个不停,颈上的红绸在朝阳下格外鲜艳。
往鸣沙山去的路上,沙丘连绵起伏,像被太阳晒化的金子。风一吹过,沙粒簌簌滑落,真的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谁在低声哼唱。念安骑在骆驼上,手里举着《星象考》对照,突然指着远处一道月牙形的沙丘:“爹爹!就是这个!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
那沙丘确实与古籍里标注的“月魄锚点”形状吻合,沙丘顶端的沙脊弯弯曲曲,恰似新月的轮廓。巴特尔勒住骆驼,指着沙丘西侧:“那边有个山洞,是以前商队躲沙暴的地方,我猜古籍里说的‘星图石’就在里面。”
山洞不大,洞口被沙半掩着,扒开沙子,能看见石壁上刻着与青屿岛相似的星象符号。念安刚走进洞,额头的红星就亮了起来,与洞中央一块半埋在沙里的黑石产生共鸣。“在这里!”他跑过去,用小手刨开沙子,露出块磨盘大的黑石,石面上布满了细密的刻痕,正是幅完整的星图。
“这是‘定盘星图’!”苏婉儿惊喜地翻开《星象考》,书页上的星图与黑石分毫不差,“太爷爷说,这是所有锚点的总纲,找到它就能校准所有时空裂隙!”
黑石边缘有个凹槽,形状与刘明从青屿岛带来的铜钥匙完全匹配。他刚把钥匙插进去,黑石突然微微震动,石面上的星图开始发光,每颗“星星”都亮起不同颜色的光,红的像玛瑙,蓝的像海水,绿的像戈壁上的梭梭草。
“这些光在动!”丫丫指着星图,只见那些光点沿着刻痕缓缓移动,最终连成一条金线,指向洞外的某个方向,“它们在带路!”
众人跟着金线走出山洞,发现它最终落在鸣沙山深处的一座烽燧遗址上。烽燧早已坍塌,只剩下半截土坯墙,墙根下长着几丛耐旱的红柳。念安的红星在这时剧烈闪烁,守盒灵的声音带着急促:“挖这里!能量最强!”
巴特尔让人拿来工兵铲,没挖几下就碰到了硬物。众人放慢动作,小心翼翼地刨开沙子,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箱,箱子上的锁已经被风沙蚀空,轻轻一碰就掉了下来。
打开箱子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没有金银,只有一卷用羊皮包裹的地图,上面用朱砂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每个红点旁边都写着地名:“长安西市”“洛阳白马寺”“扬州古运河”……最后一个红点,赫然是江南小镇的杂货店!
“是所有守界人的据点!”刘明拿起地图,指尖抚过“江南”两个字,墨迹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太爷爷把所有能守护时空的力量,都记在这里了。”
铁箱底部还有个小木盒,里面装着枚青铜哨子,哨身上刻着“守”字。巴特尔拿起哨子吹了一声,清越的哨音在沙丘间回荡,远处突然传来回应——是其他驼队的哨声,一声接一声,像串看不见的珠子,把散落的据点连在了一起。
“这是守界人的集结哨,”巴特尔笑着说,“以前商队在沙漠里迷路,就靠这个互相照应。现在看来,不止能找路,还能召集同伴。”
正说着,远处的沙丘突然扬起一阵黄尘,几匹快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个戴着斗笠的汉子,看见他们,勒住马喊道:“巴特尔大哥!长安来消息了!郡主说影阁有残余在洛阳活动,让你们尽快过去支援!”
刘明心里一沉。影阁的人果然还没彻底肃清。他把地图和青铜哨子收好,对众人说:“先回敦煌,咱们兵分两路,我和婉儿带孩子们去洛阳,巴特尔大哥你去长安接应郡主,咱们在洛阳汇合。”
夕阳西下时,驼队开始返程。鸣沙山的沙子被染成橘红色,驼铃的声音在暮色里格外悠远。念安趴在骆驼背上,手里还攥着那块从黑石上敲下来的小碎石,石面上的星点在余晖里闪着微光。
“小精灵说,这些星星在跟我们说再见,”他抬头对刘明说,“它们说,等我们解决了坏人,还会再唱歌给我们听。”
刘明望着渐渐被夜色笼罩的鸣沙山,心里忽然明白,所谓的锚点,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石头或星图,而是像这驼铃声一样,把分散的人心连在一起的羁绊。无论在东海的青屿岛,还是西北的鸣沙山,守护的故事都在继续,就像这永不停止的风声,在时光里代代相传。
丫丫正抱着那副骨牌,用软布细细擦拭背面的“阿妹”二字,闻言眼睛一亮:“真的吗?那我们能听懂吗?”
“得带着星图才行,”苏婉儿从帆布包里掏出《星象考》,书页在海风里轻轻颤动,“你看这里写着,鸣沙山的沙丘会随着星象移动,每道沙脊都是天上星宿的影子。太爷爷说,找到‘对应’的沙丘,就能听见沙子里藏着的故事。”
客轮在宁波港靠岸时,张建国早已候在码头,手里举着块写着“刘明一行”的纸牌,牌角还沾着签售会的荧光贴纸。“可算把你们盼来了,”他接过刘明手里的樟木箱子,掂量了一下,咋舌道,“这箱子沉得像装了块石头,里面真是古籍?”
“比石头金贵,”刘明笑着拍他胳膊,“里面藏着鸣沙山的钥匙,你不是一直想写本关于沙漠探险的书?这次带你去实地取材。”
张建国眼睛瞬间亮了:“真的?那我可得把笔记本带上!上次去敦煌,导游说鸣沙山底下埋着座古城,一到月圆夜就能听见驼铃声,我还以为是传说呢。”
他们没在宁波多留,当天就坐上了去敦煌的火车。念安和丫丫趴在车窗上,看江南的稻田渐渐变成西北的戈壁,绿油油的秧苗换成了枯黄的骆驼刺。“那边的天好蓝啊,”丫丫指着窗外,远处的祁连山像条青黑色的带子,横亘在天地之间,“比青屿岛的海还蓝。”
抵达敦煌时已是第三天清晨。巴特尔带着几个西域的驼夫在车站等着,看见他们,老远就扬起手里的马鞭:“刘兄弟!可算来了!鸣沙山这几天风小,正好进山!”他身边的骆驼昂首嘶鸣,驼铃叮叮当当响个不停,颈上的红绸在朝阳下格外鲜艳。
往鸣沙山去的路上,沙丘连绵起伏,像被太阳晒化的金子。风一吹过,沙粒簌簌滑落,真的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谁在低声哼唱。念安骑在骆驼上,手里举着《星象考》对照,突然指着远处一道月牙形的沙丘:“爹爹!就是这个!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
那沙丘确实与古籍里标注的“月魄锚点”形状吻合,沙丘顶端的沙脊弯弯曲曲,恰似新月的轮廓。巴特尔勒住骆驼,指着沙丘西侧:“那边有个山洞,是以前商队躲沙暴的地方,我猜古籍里说的‘星图石’就在里面。”
山洞不大,洞口被沙半掩着,扒开沙子,能看见石壁上刻着与青屿岛相似的星象符号。念安刚走进洞,额头的红星就亮了起来,与洞中央一块半埋在沙里的黑石产生共鸣。“在这里!”他跑过去,用小手刨开沙子,露出块磨盘大的黑石,石面上布满了细密的刻痕,正是幅完整的星图。
“这是‘定盘星图’!”苏婉儿惊喜地翻开《星象考》,书页上的星图与黑石分毫不差,“太爷爷说,这是所有锚点的总纲,找到它就能校准所有时空裂隙!”
黑石边缘有个凹槽,形状与刘明从青屿岛带来的铜钥匙完全匹配。他刚把钥匙插进去,黑石突然微微震动,石面上的星图开始发光,每颗“星星”都亮起不同颜色的光,红的像玛瑙,蓝的像海水,绿的像戈壁上的梭梭草。
“这些光在动!”丫丫指着星图,只见那些光点沿着刻痕缓缓移动,最终连成一条金线,指向洞外的某个方向,“它们在带路!”
众人跟着金线走出山洞,发现它最终落在鸣沙山深处的一座烽燧遗址上。烽燧早已坍塌,只剩下半截土坯墙,墙根下长着几丛耐旱的红柳。念安的红星在这时剧烈闪烁,守盒灵的声音带着急促:“挖这里!能量最强!”
巴特尔让人拿来工兵铲,没挖几下就碰到了硬物。众人放慢动作,小心翼翼地刨开沙子,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箱,箱子上的锁已经被风沙蚀空,轻轻一碰就掉了下来。
打开箱子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没有金银,只有一卷用羊皮包裹的地图,上面用朱砂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每个红点旁边都写着地名:“长安西市”“洛阳白马寺”“扬州古运河”……最后一个红点,赫然是江南小镇的杂货店!
“是所有守界人的据点!”刘明拿起地图,指尖抚过“江南”两个字,墨迹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太爷爷把所有能守护时空的力量,都记在这里了。”
铁箱底部还有个小木盒,里面装着枚青铜哨子,哨身上刻着“守”字。巴特尔拿起哨子吹了一声,清越的哨音在沙丘间回荡,远处突然传来回应——是其他驼队的哨声,一声接一声,像串看不见的珠子,把散落的据点连在了一起。
“这是守界人的集结哨,”巴特尔笑着说,“以前商队在沙漠里迷路,就靠这个互相照应。现在看来,不止能找路,还能召集同伴。”
正说着,远处的沙丘突然扬起一阵黄尘,几匹快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个戴着斗笠的汉子,看见他们,勒住马喊道:“巴特尔大哥!长安来消息了!郡主说影阁有残余在洛阳活动,让你们尽快过去支援!”
刘明心里一沉。影阁的人果然还没彻底肃清。他把地图和青铜哨子收好,对众人说:“先回敦煌,咱们兵分两路,我和婉儿带孩子们去洛阳,巴特尔大哥你去长安接应郡主,咱们在洛阳汇合。”
夕阳西下时,驼队开始返程。鸣沙山的沙子被染成橘红色,驼铃的声音在暮色里格外悠远。念安趴在骆驼背上,手里还攥着那块从黑石上敲下来的小碎石,石面上的星点在余晖里闪着微光。
“小精灵说,这些星星在跟我们说再见,”他抬头对刘明说,“它们说,等我们解决了坏人,还会再唱歌给我们听。”
刘明望着渐渐被夜色笼罩的鸣沙山,心里忽然明白,所谓的锚点,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石头或星图,而是像这驼铃声一样,把分散的人心连在一起的羁绊。无论在东海的青屿岛,还是西北的鸣沙山,守护的故事都在继续,就像这永不停止的风声,在时光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