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悬的灯泡给房里投下了温和的光,将爷的身形照在墙上,留下了清晰的剪影。夜已深,窗外如锅底般的黑,只有寒风偶尔掠过窗棂,发出呜咽般的低鸣。屋里,空气凝滞得如同陈年的油脂,带着一种沉重而宿命的气息。爷半倚在炕头那折叠的被子上,形若枯槁,眼神却异常清明,仿佛能穿透这沉沉夜色,洞悉身后的一切。
给老二媳妇数过之后,下剩的780银元,在炕桌上堆成几小摞,幽幽地反射着程亮的光。
爷的目光扫过炕前肃立的三个孙子,和一旁沉默垂首的哑巴儿子、儿媳。他一个一个地、缓慢地给王有年、王发年、王年年弟兄三个每人分了100个。银元落入手心,发出沉闷短促的“叮当”声,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晰。
王有年恭敬地双手接过,动作小心翼翼;王发年神色平静地将这些银元,用原来的牛皮纸卷了起来;王年年则带着点按捺不住的兴奋,手不停地掂量着这份厚重的礼物。
分给三个孙子后,炕桌上还剩下厚厚的一大摞,480个银元。爷的目光移向一直默默守在角落的哑巴儿子和儿媳。他费力地抬起手,朝他们招了招。
哑巴儿子弓着背,步履蹒跚地挪到炕沿,媳妇紧跟在后面,眼神里满是茫然与依赖。爷伸出枯枝般的手指,轻轻拍了拍儿子布满老茧的手背,又指了指那堆银元:“捂住这点东西,将来老得动不了时,谁孝顺送给谁。”
哑巴儿子浑浊的眼睛里瞬间蓄满了泪水,喉咙哽咽着,连连点头,笨拙地比划着表示明白。儿媳也抬起袖子抹了抹眼角,小心翼翼地用一块旧蓝布将那堆银元仔细包好,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余生的倚靠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看着银元都有了归宿,爷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你太爷和我积攒了一辈子的家当,今夜都分给你们了。依现在这个行情,一个银元少说也能卖个二三十元。听说有的年代的银元价值高一点,我不识字,看不来资料,你们都识字,闲了对着资料查去,把值钱的银元拣出来,省得到手的金子当铜卖了。至于分到手的银元,谁的大头多,谁的龙元少,你们也别计较了,各人有各人的运气和命运,就各把各的东西藏好。”
银元的事尘埃落定,爷的神情却并未真正放松。他浑浊的目光在昏暗中显得更加深邃,仿佛还有更重的心事未了。他艰难地挪动了一下身子,枯瘦的手在被褥下摸索着。半晌,才费力地抽出一个巴掌大小、早已褪色发暗的红布袋。布袋口用一根同样褪色的旧麻绳紧紧系着。爷的手指微微颤抖着,费了好一番功夫才解开绳结。他小心翼翼地将布袋口朝下,轻轻一抖,一个沉甸甸、布满斑驳锈迹的物件“咚”地一声落在了炕上——那是一面古旧的铜镜。
“都过来,挨个瞧瞧。”爷的声音低沉而郑重。
王有年离得最近,首先恭敬地从爷那布满老年斑的手中接了过来。这面铜镜直径约二十五厘米,接近一指厚,是个规整的圆形,通体被一种水银黑覆盖,点点红斑与绿锈如星辰般点缀其间,又似岁月侵蚀留下的泪痕。镜钮是一只伏卧的瑞兽,虽锈蚀掩盖了细节,仍能感受到其矫健的轮廓。钮的周围,一圈凸起的棱线清晰地将背面的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以高浮雕手法铸就五只形态各异的海兽:它们体态肥硕,筋骨遒劲,或昂首嘶吼,或回首顾盼,或腾跃欲扑,长尾翻卷,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动感与力量。
海兽之间,缠绕着繁茂的葡萄藤蔓,枝叶卷曲,果实累累。外区则饰有八只雀鸟,有的振翅欲飞,有的栖于枝头,有的相对鸣唱,灵动活泼。雀鸟的身影与葡萄的枝蔓、卷草纹相互交织缠绕,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整个纹饰清晰,线条流畅,纹饰布局疏密得当,繁复中见章法,饱满而大气。
镜子的正面锈蚀较为严重,大片深绿与暗红的锈斑覆盖了镜面,但在灯光的映照下,透过片片锈迹,仍能清晰地看见人脸的轮廓。
总之,放眼观去,整个镜体结实敦厚,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良考究,散发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之美。
爷见大孙子王有年的眼睛一直看着铜镜,便故意问道:“有年,你说说,这是个啥东西?”
王有年反复看着镜背的纹饰,又翻过来看看锈迹斑斑的镜面,迟疑地揣摩道:“爷,这东西……我还真没见过。看这形状,有点像阴阳先生手里拿的罗盘,可仔细瞅瞅,又觉得不太像……罗盘没这么厚实,也没这些花鸟走兽……”
一旁的老三王年年面对此物,有点着急,没等老大看罢,就夺过去拿在手里正反看了看,说:“这哪是罗盘呢?罗盘上有八卦图,有时针表,这个东西却一面是圆形钮,一面还刻了花,拿在手里还有点沉。我看,像是粮仓里的印版。原先人把麦子装进囤子了,给上面拓个图,预防被盗,我估计这个东西就是个古人用过的铜印版。”
爷听着老三的论断,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老二王发年:“发年,你说说,这是个啥?”
王发年并未伸手去接那铜镜,只是就着王年年拿着的手势,凝神细看。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手指虚悬在镜背上方,沿着纹饰的脉络缓缓移动,仿佛在触摸一段凝固的历史。片刻之后,他抬起头,语气笃定地说道:“爷,我看这是个铜镜,也叫照子,是古人用来照面容的,古人把镜子就叫‘照子’。”
他指着镜背的纹饰:“您看这纹样,这种海兽配葡萄缠枝的构图,还有这雀鸟、卷草,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应该叫海兽葡萄镜。再看这铸工,纹路清晰深峻,应该是个头模镜。古人铸造铜镜时,都有模具。一般头模镜子纹路深,二模、三模镜子纹路就浅了。头模镜子肯定是好东西,属于精品。”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内行人的自信,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哦,我再看看。”听老二这么一解释,王有年好像才恍然大悟,立刻又从老三手里将铜镜拿回,仔细端详了起来,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件被自己误判的宝物。
“嗯,发年说对了,就是铜镜。”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的浅笑,那笑容里带着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看来你们弟兄三个里头,就数老二还懂点古物上的门道。这面镜子,是解放前,你们太爷咽气前亲手交到我手里的。跟那些银元一样,在我这炕席底下、墙缝里头,藏了怕有小几十年喽,连你们爹妈都未必知道。”爷的声音低沉下去,仿佛在回溯一段隐秘的家族史。
待三兄弟都重新审视过这面承载着两代人秘密的铜镜后,爷清了清沙哑的嗓子,目光在三个孙子脸上缓缓扫过,最终落在王发年身上:“既然老二懂行,能识得这东西的好坏,又是打小跟着我学木匠,算是我正经的徒弟。老规矩,师傅蹬腿走了,总要给跟着自己多年的徒弟留个念想儿。”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郑重:“这面铜镜,爷就做主,留给老二了。甭管它将来能值几个钱,是金疙瘩还是铜片片,这都是老二跟这镜子的缘分。老大和老三,你俩也别眼红了,一个物件儿,劈不开也掰不烂,总不能砸碎了分。爷这么分派,你们没啥说道吧?”
“爷,没意见!”王有年率先说道,声音诚恳而豁达:“您老人家的东西,您想给谁就给谁,给谁都是一样的情分。老三肯定也没啥说的,老三,是吧?”他转向王年年。
王年年连忙附和道:“是啊,没意见,没意见,爷您说了算。”嘴上虽然表现得比较痛快,但两眼还是不由自主地瞟了瞟那个铜镜。只见爷从老大手里接过铜镜,用那双枯瘦却异常稳当的手,将铜镜重新用那块褪色的红布仔细包裹好,如同包裹着一个沉睡千年的梦,然后郑重地递向二哥。站在一边的大哥沉默地看着, 面无表情。
王年年见二哥在他俩的注视下,目光有些迟疑地看了看大哥,好像有点不好意思,就说道:“爷给你,你就接上吧。”
王发年这才上前一步,面带微笑,伸出双手,恭敬地从爷手里接了过来,庄重地承诺道:“爷,你既然让我保存,那我就替你暂时把这个东西给咱们保存下来吧。”
“记住,镜子上的红斑绿锈,是它千年的凭证,千万别刮掉,也别老用汗手去摸它,摸得多了,品相就不好了。”爷的叮咛,字字句句,都透着对这件古物的珍视和对后辈的期许。
“我知道了,爷,我会保存好的。”王发年说。
铜镜交接完毕,爷仿佛耗尽了最后一丝支撑身体的力气,整个身子都塌了下去。他深深地出了一口气,那气息悠长而微弱,仿佛要将胸腔里积攒了一生的尘埃都吐尽。屋里的空气仿佛也随之凝滞,煤油灯的火苗不安地跳跃着:“该给你们交代的,桩桩件件,我都交代清楚了……”爷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异常清晰:“现在……你们几个,去……去把柜子里那套老衣,给我穿上吧……那衣裳,你们妈……早些年就给我缝好了……一直收在柜子最底下……”
给老二媳妇数过之后,下剩的780银元,在炕桌上堆成几小摞,幽幽地反射着程亮的光。
爷的目光扫过炕前肃立的三个孙子,和一旁沉默垂首的哑巴儿子、儿媳。他一个一个地、缓慢地给王有年、王发年、王年年弟兄三个每人分了100个。银元落入手心,发出沉闷短促的“叮当”声,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晰。
王有年恭敬地双手接过,动作小心翼翼;王发年神色平静地将这些银元,用原来的牛皮纸卷了起来;王年年则带着点按捺不住的兴奋,手不停地掂量着这份厚重的礼物。
分给三个孙子后,炕桌上还剩下厚厚的一大摞,480个银元。爷的目光移向一直默默守在角落的哑巴儿子和儿媳。他费力地抬起手,朝他们招了招。
哑巴儿子弓着背,步履蹒跚地挪到炕沿,媳妇紧跟在后面,眼神里满是茫然与依赖。爷伸出枯枝般的手指,轻轻拍了拍儿子布满老茧的手背,又指了指那堆银元:“捂住这点东西,将来老得动不了时,谁孝顺送给谁。”
哑巴儿子浑浊的眼睛里瞬间蓄满了泪水,喉咙哽咽着,连连点头,笨拙地比划着表示明白。儿媳也抬起袖子抹了抹眼角,小心翼翼地用一块旧蓝布将那堆银元仔细包好,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余生的倚靠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看着银元都有了归宿,爷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你太爷和我积攒了一辈子的家当,今夜都分给你们了。依现在这个行情,一个银元少说也能卖个二三十元。听说有的年代的银元价值高一点,我不识字,看不来资料,你们都识字,闲了对着资料查去,把值钱的银元拣出来,省得到手的金子当铜卖了。至于分到手的银元,谁的大头多,谁的龙元少,你们也别计较了,各人有各人的运气和命运,就各把各的东西藏好。”
银元的事尘埃落定,爷的神情却并未真正放松。他浑浊的目光在昏暗中显得更加深邃,仿佛还有更重的心事未了。他艰难地挪动了一下身子,枯瘦的手在被褥下摸索着。半晌,才费力地抽出一个巴掌大小、早已褪色发暗的红布袋。布袋口用一根同样褪色的旧麻绳紧紧系着。爷的手指微微颤抖着,费了好一番功夫才解开绳结。他小心翼翼地将布袋口朝下,轻轻一抖,一个沉甸甸、布满斑驳锈迹的物件“咚”地一声落在了炕上——那是一面古旧的铜镜。
“都过来,挨个瞧瞧。”爷的声音低沉而郑重。
王有年离得最近,首先恭敬地从爷那布满老年斑的手中接了过来。这面铜镜直径约二十五厘米,接近一指厚,是个规整的圆形,通体被一种水银黑覆盖,点点红斑与绿锈如星辰般点缀其间,又似岁月侵蚀留下的泪痕。镜钮是一只伏卧的瑞兽,虽锈蚀掩盖了细节,仍能感受到其矫健的轮廓。钮的周围,一圈凸起的棱线清晰地将背面的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以高浮雕手法铸就五只形态各异的海兽:它们体态肥硕,筋骨遒劲,或昂首嘶吼,或回首顾盼,或腾跃欲扑,长尾翻卷,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动感与力量。
海兽之间,缠绕着繁茂的葡萄藤蔓,枝叶卷曲,果实累累。外区则饰有八只雀鸟,有的振翅欲飞,有的栖于枝头,有的相对鸣唱,灵动活泼。雀鸟的身影与葡萄的枝蔓、卷草纹相互交织缠绕,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整个纹饰清晰,线条流畅,纹饰布局疏密得当,繁复中见章法,饱满而大气。
镜子的正面锈蚀较为严重,大片深绿与暗红的锈斑覆盖了镜面,但在灯光的映照下,透过片片锈迹,仍能清晰地看见人脸的轮廓。
总之,放眼观去,整个镜体结实敦厚,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良考究,散发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之美。
爷见大孙子王有年的眼睛一直看着铜镜,便故意问道:“有年,你说说,这是个啥东西?”
王有年反复看着镜背的纹饰,又翻过来看看锈迹斑斑的镜面,迟疑地揣摩道:“爷,这东西……我还真没见过。看这形状,有点像阴阳先生手里拿的罗盘,可仔细瞅瞅,又觉得不太像……罗盘没这么厚实,也没这些花鸟走兽……”
一旁的老三王年年面对此物,有点着急,没等老大看罢,就夺过去拿在手里正反看了看,说:“这哪是罗盘呢?罗盘上有八卦图,有时针表,这个东西却一面是圆形钮,一面还刻了花,拿在手里还有点沉。我看,像是粮仓里的印版。原先人把麦子装进囤子了,给上面拓个图,预防被盗,我估计这个东西就是个古人用过的铜印版。”
爷听着老三的论断,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老二王发年:“发年,你说说,这是个啥?”
王发年并未伸手去接那铜镜,只是就着王年年拿着的手势,凝神细看。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手指虚悬在镜背上方,沿着纹饰的脉络缓缓移动,仿佛在触摸一段凝固的历史。片刻之后,他抬起头,语气笃定地说道:“爷,我看这是个铜镜,也叫照子,是古人用来照面容的,古人把镜子就叫‘照子’。”
他指着镜背的纹饰:“您看这纹样,这种海兽配葡萄缠枝的构图,还有这雀鸟、卷草,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应该叫海兽葡萄镜。再看这铸工,纹路清晰深峻,应该是个头模镜。古人铸造铜镜时,都有模具。一般头模镜子纹路深,二模、三模镜子纹路就浅了。头模镜子肯定是好东西,属于精品。”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内行人的自信,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哦,我再看看。”听老二这么一解释,王有年好像才恍然大悟,立刻又从老三手里将铜镜拿回,仔细端详了起来,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件被自己误判的宝物。
“嗯,发年说对了,就是铜镜。”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的浅笑,那笑容里带着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看来你们弟兄三个里头,就数老二还懂点古物上的门道。这面镜子,是解放前,你们太爷咽气前亲手交到我手里的。跟那些银元一样,在我这炕席底下、墙缝里头,藏了怕有小几十年喽,连你们爹妈都未必知道。”爷的声音低沉下去,仿佛在回溯一段隐秘的家族史。
待三兄弟都重新审视过这面承载着两代人秘密的铜镜后,爷清了清沙哑的嗓子,目光在三个孙子脸上缓缓扫过,最终落在王发年身上:“既然老二懂行,能识得这东西的好坏,又是打小跟着我学木匠,算是我正经的徒弟。老规矩,师傅蹬腿走了,总要给跟着自己多年的徒弟留个念想儿。”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郑重:“这面铜镜,爷就做主,留给老二了。甭管它将来能值几个钱,是金疙瘩还是铜片片,这都是老二跟这镜子的缘分。老大和老三,你俩也别眼红了,一个物件儿,劈不开也掰不烂,总不能砸碎了分。爷这么分派,你们没啥说道吧?”
“爷,没意见!”王有年率先说道,声音诚恳而豁达:“您老人家的东西,您想给谁就给谁,给谁都是一样的情分。老三肯定也没啥说的,老三,是吧?”他转向王年年。
王年年连忙附和道:“是啊,没意见,没意见,爷您说了算。”嘴上虽然表现得比较痛快,但两眼还是不由自主地瞟了瞟那个铜镜。只见爷从老大手里接过铜镜,用那双枯瘦却异常稳当的手,将铜镜重新用那块褪色的红布仔细包裹好,如同包裹着一个沉睡千年的梦,然后郑重地递向二哥。站在一边的大哥沉默地看着, 面无表情。
王年年见二哥在他俩的注视下,目光有些迟疑地看了看大哥,好像有点不好意思,就说道:“爷给你,你就接上吧。”
王发年这才上前一步,面带微笑,伸出双手,恭敬地从爷手里接了过来,庄重地承诺道:“爷,你既然让我保存,那我就替你暂时把这个东西给咱们保存下来吧。”
“记住,镜子上的红斑绿锈,是它千年的凭证,千万别刮掉,也别老用汗手去摸它,摸得多了,品相就不好了。”爷的叮咛,字字句句,都透着对这件古物的珍视和对后辈的期许。
“我知道了,爷,我会保存好的。”王发年说。
铜镜交接完毕,爷仿佛耗尽了最后一丝支撑身体的力气,整个身子都塌了下去。他深深地出了一口气,那气息悠长而微弱,仿佛要将胸腔里积攒了一生的尘埃都吐尽。屋里的空气仿佛也随之凝滞,煤油灯的火苗不安地跳跃着:“该给你们交代的,桩桩件件,我都交代清楚了……”爷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异常清晰:“现在……你们几个,去……去把柜子里那套老衣,给我穿上吧……那衣裳,你们妈……早些年就给我缝好了……一直收在柜子最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