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暗下去后,庭院重归寂静。沈知意没有起身,指尖在茶壶边缘轻轻划过,余温尚存。裴砚收好设备,转身时看见她望着桂花树出神。
次日清晨,她在树下铺开新纸,笔尖落处,字迹如细雨渗入土中:“风带我们走远,终要借雨归来。”写完最后一句,她将稿纸折起,放入木箱。阿斑蜷在砚台旁,尾巴扫了扫,不动。
天光微亮时,裴砚走进茶铺,见她已取出“桂语茶”罐,投入一叶。水沸后,茶叶舒展,纹路浮现——竟是交错蔓延的根系形状,细密清晰,仿佛从地底生长而出。他端杯轻啜,片刻后放下茶盏:“该回来了。”
两人在西亭摊开图纸。裴砚执笔,在原定展馆位置上方写下“茶博馆”三字,篆体沉稳。沈知意则添上用工条目:“优先本村,男女同酬。”她顿了顿,“不是雇工,是传承人。”
“基地开放参观。”裴砚补充,“不设高墙,不拦山道。”
“博物馆免费入场。”她接道,“讲解由村民轮值,薪资高于镇里杂役。”
裴砚点头,将图纸一角压在石镇下。阿斑跳上案几,鼻子轻碰那行“传承人”字样,随后卧下。
第三日午后,陈婶领着十余位村民来到祖屋。沈知意早已备好茶具,每人面前一杯“桂语茶”刚泡好,热气微升。众人起初拘谨,低头抿了一口,忽有人眼眶泛红。
“我娘走前最爱这味。”中年妇人低声说,声音有些抖。
四周静下来。另一位老伯摩挲着粗陶杯,喃喃:“小时候采茶回来,她总用井水凉一碗给我解渴……”
裴砚取出合作协议副本,逐条解释收益分配机制。他说前三年无论盈亏,均按日结薪,工资当日到账。又承诺提供制茶培训,合格者可参与海外茶叙接待。
“你们讲得出故事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师。”沈知意看着众人,“城里人想听的,不是流程,是你们手上的茧、脚下的泥、心里记得的事。”
一位年轻母亲犹豫开口:“我家孩子在外头念书,要是回来学这个……能留下来吗?”
“能。”沈知意答得干脆,“我们会建青年工坊,专为返乡年轻人设岗。你家孩子若愿回来,第一个报名。”
人群里响起低低的议论声。有人点头,有人抹眼角。陈婶站在角落,悄悄把一块手帕塞进袖口。
第五日清晨,沈知意再次坐在桂花树下。她只写八字:“一叶一人,心归桃溪。”墨迹干透时,露珠正从叶尖滑落。她将稿纸收起,未再放入木箱,而是夹进随身布包。
当天上午,青石碑运抵祖屋院角。石面打磨平整,尚未刻字。沈知意取出昨夜封好的琉璃片——其中嵌着一片“桂语茶”茶叶,叶背上天然生出相同八字纹路,纤毫毕现。
裴砚挽起袖口,执凿蘸墨,在石面上勾出轮廓。锤声轻稳,一下一下,凿尖沿着墨线推进。阿斑蹲在碑侧,始终未动,尾巴垂在地上,偶尔轻摆一下。
阳光穿过枝叶,斑驳落在碑面。沈知意立于一旁,手中捧着那块琉璃片。待最后一笔完成,她上前一步,将琉璃嵌入碑顶预留的凹槽。光线透过玻璃,照得八字微微发亮。
“这次,我不走了。”她抚着石面,声音很轻,却没回头。
裴砚收起刻刀,袖口沾灰,脸上有汗。他站到她身边,目光落在碑文上。风吹过,桂花簌簌落下两朵,停在碑脚。
阿斑缓缓站起,绕着石碑走了一圈,最后卧在阴影里,把下巴搁在前爪上。它的眼睛半闭,耳朵微微转动,似在听着什么只有它知道的声音。
远处山道上传来脚步声,几个孩子背着竹篓经过院门,其中一个停下来看了一眼碑石,喊住同伴:“快看!晚棠姐立碑了!”
孩子们围过来,仰头读那八字。最小的那个踮起脚,伸手想摸,被哥哥拉住:“别碰,这是大事。”
他们站着看了一会儿,才继续上山。背影消失在转角时,一只蝴蝶从桂花枝头飞起,掠过碑顶琉璃,停在沈知意肩头片刻,又翩然离去。
沈知意没动。她的手指仍贴在石面上,掌心感受着阳光晒过的温度。裴砚站在她右侧,距离半臂,左手垂在身侧,指尖不经意碰到了她的衣袖。
风停了片刻。
阿斑睁开眼,望向院子深处的老屋窗棂。那里空无一物,但它盯了很久,然后重新合上眼睛。
沈知意终于收回手,转身走向厨房。她要去煮一锅红豆汤,答应过今天请所有来帮忙的村民喝甜汤。
裴砚跟上去几步,在门槛处停下。他回头看了一眼石碑,阳光正好照满整块碑面,八个字清晰明亮。
他没再说话,只是站着,直到听见灶间传来水倒入锅中的声响。
次日清晨,她在树下铺开新纸,笔尖落处,字迹如细雨渗入土中:“风带我们走远,终要借雨归来。”写完最后一句,她将稿纸折起,放入木箱。阿斑蜷在砚台旁,尾巴扫了扫,不动。
天光微亮时,裴砚走进茶铺,见她已取出“桂语茶”罐,投入一叶。水沸后,茶叶舒展,纹路浮现——竟是交错蔓延的根系形状,细密清晰,仿佛从地底生长而出。他端杯轻啜,片刻后放下茶盏:“该回来了。”
两人在西亭摊开图纸。裴砚执笔,在原定展馆位置上方写下“茶博馆”三字,篆体沉稳。沈知意则添上用工条目:“优先本村,男女同酬。”她顿了顿,“不是雇工,是传承人。”
“基地开放参观。”裴砚补充,“不设高墙,不拦山道。”
“博物馆免费入场。”她接道,“讲解由村民轮值,薪资高于镇里杂役。”
裴砚点头,将图纸一角压在石镇下。阿斑跳上案几,鼻子轻碰那行“传承人”字样,随后卧下。
第三日午后,陈婶领着十余位村民来到祖屋。沈知意早已备好茶具,每人面前一杯“桂语茶”刚泡好,热气微升。众人起初拘谨,低头抿了一口,忽有人眼眶泛红。
“我娘走前最爱这味。”中年妇人低声说,声音有些抖。
四周静下来。另一位老伯摩挲着粗陶杯,喃喃:“小时候采茶回来,她总用井水凉一碗给我解渴……”
裴砚取出合作协议副本,逐条解释收益分配机制。他说前三年无论盈亏,均按日结薪,工资当日到账。又承诺提供制茶培训,合格者可参与海外茶叙接待。
“你们讲得出故事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师。”沈知意看着众人,“城里人想听的,不是流程,是你们手上的茧、脚下的泥、心里记得的事。”
一位年轻母亲犹豫开口:“我家孩子在外头念书,要是回来学这个……能留下来吗?”
“能。”沈知意答得干脆,“我们会建青年工坊,专为返乡年轻人设岗。你家孩子若愿回来,第一个报名。”
人群里响起低低的议论声。有人点头,有人抹眼角。陈婶站在角落,悄悄把一块手帕塞进袖口。
第五日清晨,沈知意再次坐在桂花树下。她只写八字:“一叶一人,心归桃溪。”墨迹干透时,露珠正从叶尖滑落。她将稿纸收起,未再放入木箱,而是夹进随身布包。
当天上午,青石碑运抵祖屋院角。石面打磨平整,尚未刻字。沈知意取出昨夜封好的琉璃片——其中嵌着一片“桂语茶”茶叶,叶背上天然生出相同八字纹路,纤毫毕现。
裴砚挽起袖口,执凿蘸墨,在石面上勾出轮廓。锤声轻稳,一下一下,凿尖沿着墨线推进。阿斑蹲在碑侧,始终未动,尾巴垂在地上,偶尔轻摆一下。
阳光穿过枝叶,斑驳落在碑面。沈知意立于一旁,手中捧着那块琉璃片。待最后一笔完成,她上前一步,将琉璃嵌入碑顶预留的凹槽。光线透过玻璃,照得八字微微发亮。
“这次,我不走了。”她抚着石面,声音很轻,却没回头。
裴砚收起刻刀,袖口沾灰,脸上有汗。他站到她身边,目光落在碑文上。风吹过,桂花簌簌落下两朵,停在碑脚。
阿斑缓缓站起,绕着石碑走了一圈,最后卧在阴影里,把下巴搁在前爪上。它的眼睛半闭,耳朵微微转动,似在听着什么只有它知道的声音。
远处山道上传来脚步声,几个孩子背着竹篓经过院门,其中一个停下来看了一眼碑石,喊住同伴:“快看!晚棠姐立碑了!”
孩子们围过来,仰头读那八字。最小的那个踮起脚,伸手想摸,被哥哥拉住:“别碰,这是大事。”
他们站着看了一会儿,才继续上山。背影消失在转角时,一只蝴蝶从桂花枝头飞起,掠过碑顶琉璃,停在沈知意肩头片刻,又翩然离去。
沈知意没动。她的手指仍贴在石面上,掌心感受着阳光晒过的温度。裴砚站在她右侧,距离半臂,左手垂在身侧,指尖不经意碰到了她的衣袖。
风停了片刻。
阿斑睁开眼,望向院子深处的老屋窗棂。那里空无一物,但它盯了很久,然后重新合上眼睛。
沈知意终于收回手,转身走向厨房。她要去煮一锅红豆汤,答应过今天请所有来帮忙的村民喝甜汤。
裴砚跟上去几步,在门槛处停下。他回头看了一眼石碑,阳光正好照满整块碑面,八个字清晰明亮。
他没再说话,只是站着,直到听见灶间传来水倒入锅中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