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落在竹筛上,沈知意将昨夜晾好的茶叶收进陶罐。她动作平稳,指尖拂过罐口边缘,像是在确认什么。院外传来低语声,两个妇人站在桂花树下择菜,声音不大,却清晰可辨。
“听说那小姐临走前还去了书坊,裴先生连门都没开。”
“可不是嘛,人家心里早有定数了。你没见桂语斋天天送茶?”
沈知意没抬头,只把最后一片茶叶轻轻压平,盖上盖子。扫帚靠在墙边,她取过来,慢慢从屋檐下开始清扫。碎叶与尘土聚成一小堆,她停下,目光落在胸前衣袋——那页写着“我信你”的纸折得方正,贴着心口。
她没有烧它,也没有藏起,只是让它在那里。
午后风转凉,河埠头有人洗衣,木槌敲打声断续响起。一个年轻女子立在石阶上,素色长裙被水汽浸出深痕。她望着书坊方向,对身旁挑水的老汉说:“有些话,不说清楚,走了也不安心。”
老汉应和几句,她转身离去时脚步轻缓,唇间吐出一句:“他从前最懂我。”
这话像一粒石子,投进青石镇的日常里,涟漪一圈圈扩开。
傍晚前,沈知意听见孩童在巷口嬉闹,忽有一句清脆童音响起:“裴先生有两个老婆!”话音未落,阿斑猛地跃起,撞翻了灶房门口的茶盏。瓷片碎裂声中,她蹲下身,一片一片拾起残片,指腹蹭过裂口,忽然停住。
风确实起了。
她站起身,洗净手,取出一只素釉小壶,注水、温壶、投茶。是桂语茶。她拎起壶,穿过小巷,走向书坊。
门开着。
裴砚正背身整理书架,听见脚步也没回头。他知道是谁。
“今天有人说,”她将茶盏放在案上,声音不高,“你从前最懂一个人。”
他放下手中古籍,转身看她。灯光映在他脸上,轮廓沉静。
“她说的没错。”他答,“我曾以为懂她。但现在我知道,懂一个人,不是记得她的喜好,而是愿意为她改掉自己的习惯。比如早起煮茶时不放姜片,比如夜里多留一盏灯。”
沈知意没接话。
“她今天又来了。”他继续说,“站在门外,说要道别。我说,不必了。我已经道过一次。”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暂存”二字。他当着她的面,将纸条撕成两半,再撕,投入炉中。火苗窜起,吞噬墨迹。
“我不再留任何可能。”他说,“钥匙也收了。以后若有文书往来,我会让学徒代收,不见人。”
屋里很静。窗外风吹动檐角铜铃,一声轻响。
她端起茶盏,吹了口气,啜饮一口。茶汤温润,入口微甘,尾韵带着一丝熟悉的暖意,仿佛旧日某个冬夜,两人共坐炉边,一句话不说,也只是坐着。
她放下杯,轻声道:“我不是来问你有没有见她。”
“我知道。”他点头。
“我是来告诉你,我不想躲。”她说,“若还有人说,若还有孩子学舌,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在怕。”
他看着她,许久,伸手抚了抚她的发。动作极轻,像怕惊扰什么。
“那你留下。”他说,“今晚别回去了。”
她没应,也没走。
他去关门前,顺手摘下门环上的干桂花枝,扔进炉膛。火光跳了一下,照亮了墙上挂着的木匾——“一生同行”。漆色依旧沉稳,字迹未损。
夜深后,她坐在书坊角落的小椅上,手里握着空杯。油灯将熄未熄,光影摇晃。他坐在对面,低头修一本残页,笔尖沙沙作响。
外面巷子传来脚步声,渐近又远。似乎有人停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终究没敲门。
第二日清晨,沈知意回到桂语斋。她换下外衫,洗净脸,取出那本空白手稿,翻开第一页。
笔尖蘸墨,她在右下角写下一行小字:
“信不是无风,而是风起时,仍愿并肩而坐。”
写完,她合上本子,放在案头。窗外月色已退,晨光初透,桂花树影斜铺在青砖地上。
她起身泡茶,水汽升腾。阿斑跳上窗台,尾巴轻轻一甩,碰倒了昨日未收的茶则。铜制的茶则滚到地面,发出清脆一响。
她弯腰去捡。
与此同时,镇口车站的班车缓缓启动。年轻女子坐在靠窗位置,背包搁在膝上。车行至拐弯处,她望了一眼后视镜——青石镇的轮廓渐渐模糊,书坊的门紧闭着,门前台阶空无一人。
她收回视线,从包里取出一本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那里原本贴着一张书坊的照片,此刻已被撕去,只留下胶痕。
她合上本子,塞回包中。
手指在拉链上来回滑动,最终没有再打开。
裴砚站在书坊二楼窗前,手里拿着软布,擦拭那块木匾。漆面光洁,映出他模糊的面容。他擦得很慢,每一道笔画都细细拂过。
楼下传来学徒的脚步声,他听见对方说:“裴先生,今日要开坊吗?”
“不开。”他说,“今日闭门。”
学徒应了一声,转身走了。
他放下布,将木匾重新挂好。转身时,目光落在桌角——那里放着一只空盏,杯底残留一点茶渍,形状像半个句号。
他没动它。
风吹进来,掀动桌上一页纸,是昨日誊抄的《茶经》片段。他走过去压住纸角,顺便看了一眼窗外。
巷子里很安静,只有桂花树梢微微晃动。
沈知意坐在桂语斋灯下,手稿摊开,墨迹未干。她端起茶盏,喝尽最后一口。杯底叶片静静躺着,拼出一个模糊的“同”字。
她没看清,也没再看。
只是将杯子轻轻放回案上,离那本手稿不远。
        “听说那小姐临走前还去了书坊,裴先生连门都没开。”
“可不是嘛,人家心里早有定数了。你没见桂语斋天天送茶?”
沈知意没抬头,只把最后一片茶叶轻轻压平,盖上盖子。扫帚靠在墙边,她取过来,慢慢从屋檐下开始清扫。碎叶与尘土聚成一小堆,她停下,目光落在胸前衣袋——那页写着“我信你”的纸折得方正,贴着心口。
她没有烧它,也没有藏起,只是让它在那里。
午后风转凉,河埠头有人洗衣,木槌敲打声断续响起。一个年轻女子立在石阶上,素色长裙被水汽浸出深痕。她望着书坊方向,对身旁挑水的老汉说:“有些话,不说清楚,走了也不安心。”
老汉应和几句,她转身离去时脚步轻缓,唇间吐出一句:“他从前最懂我。”
这话像一粒石子,投进青石镇的日常里,涟漪一圈圈扩开。
傍晚前,沈知意听见孩童在巷口嬉闹,忽有一句清脆童音响起:“裴先生有两个老婆!”话音未落,阿斑猛地跃起,撞翻了灶房门口的茶盏。瓷片碎裂声中,她蹲下身,一片一片拾起残片,指腹蹭过裂口,忽然停住。
风确实起了。
她站起身,洗净手,取出一只素釉小壶,注水、温壶、投茶。是桂语茶。她拎起壶,穿过小巷,走向书坊。
门开着。
裴砚正背身整理书架,听见脚步也没回头。他知道是谁。
“今天有人说,”她将茶盏放在案上,声音不高,“你从前最懂一个人。”
他放下手中古籍,转身看她。灯光映在他脸上,轮廓沉静。
“她说的没错。”他答,“我曾以为懂她。但现在我知道,懂一个人,不是记得她的喜好,而是愿意为她改掉自己的习惯。比如早起煮茶时不放姜片,比如夜里多留一盏灯。”
沈知意没接话。
“她今天又来了。”他继续说,“站在门外,说要道别。我说,不必了。我已经道过一次。”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暂存”二字。他当着她的面,将纸条撕成两半,再撕,投入炉中。火苗窜起,吞噬墨迹。
“我不再留任何可能。”他说,“钥匙也收了。以后若有文书往来,我会让学徒代收,不见人。”
屋里很静。窗外风吹动檐角铜铃,一声轻响。
她端起茶盏,吹了口气,啜饮一口。茶汤温润,入口微甘,尾韵带着一丝熟悉的暖意,仿佛旧日某个冬夜,两人共坐炉边,一句话不说,也只是坐着。
她放下杯,轻声道:“我不是来问你有没有见她。”
“我知道。”他点头。
“我是来告诉你,我不想躲。”她说,“若还有人说,若还有孩子学舌,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在怕。”
他看着她,许久,伸手抚了抚她的发。动作极轻,像怕惊扰什么。
“那你留下。”他说,“今晚别回去了。”
她没应,也没走。
他去关门前,顺手摘下门环上的干桂花枝,扔进炉膛。火光跳了一下,照亮了墙上挂着的木匾——“一生同行”。漆色依旧沉稳,字迹未损。
夜深后,她坐在书坊角落的小椅上,手里握着空杯。油灯将熄未熄,光影摇晃。他坐在对面,低头修一本残页,笔尖沙沙作响。
外面巷子传来脚步声,渐近又远。似乎有人停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终究没敲门。
第二日清晨,沈知意回到桂语斋。她换下外衫,洗净脸,取出那本空白手稿,翻开第一页。
笔尖蘸墨,她在右下角写下一行小字:
“信不是无风,而是风起时,仍愿并肩而坐。”
写完,她合上本子,放在案头。窗外月色已退,晨光初透,桂花树影斜铺在青砖地上。
她起身泡茶,水汽升腾。阿斑跳上窗台,尾巴轻轻一甩,碰倒了昨日未收的茶则。铜制的茶则滚到地面,发出清脆一响。
她弯腰去捡。
与此同时,镇口车站的班车缓缓启动。年轻女子坐在靠窗位置,背包搁在膝上。车行至拐弯处,她望了一眼后视镜——青石镇的轮廓渐渐模糊,书坊的门紧闭着,门前台阶空无一人。
她收回视线,从包里取出一本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那里原本贴着一张书坊的照片,此刻已被撕去,只留下胶痕。
她合上本子,塞回包中。
手指在拉链上来回滑动,最终没有再打开。
裴砚站在书坊二楼窗前,手里拿着软布,擦拭那块木匾。漆面光洁,映出他模糊的面容。他擦得很慢,每一道笔画都细细拂过。
楼下传来学徒的脚步声,他听见对方说:“裴先生,今日要开坊吗?”
“不开。”他说,“今日闭门。”
学徒应了一声,转身走了。
他放下布,将木匾重新挂好。转身时,目光落在桌角——那里放着一只空盏,杯底残留一点茶渍,形状像半个句号。
他没动它。
风吹进来,掀动桌上一页纸,是昨日誊抄的《茶经》片段。他走过去压住纸角,顺便看了一眼窗外。
巷子里很安静,只有桂花树梢微微晃动。
沈知意坐在桂语斋灯下,手稿摊开,墨迹未干。她端起茶盏,喝尽最后一口。杯底叶片静静躺着,拼出一个模糊的“同”字。
她没看清,也没再看。
只是将杯子轻轻放回案上,离那本手稿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