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门后,目光落在石阶上的布包上,又抬起来看他。
裴砚没有动,衣袖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腕间旧药囊的结绳。他张了嘴,似要说什么。
她抢先开口:“你还采桂花吗?”
他没答。只低声道:“我回来了。”
声音很轻,却像一块沉石落进水底,激不起波澜,却让整片湖面都静了下来。
她没说话,只是侧身让开门口。他迟疑一瞬,抬脚跨过门槛。
阿斑从檐下踱出来,绕着两人转了一圈,最后蹲在石阶前,尾巴轻轻摆了摆。
裴砚站在院中,目光扫过晾晒的竹筛、灶台边的陶罐,最后停在她脸上。她发髻松挽,眉心微蹙,像是等了一个答案太久,已不敢轻易相信它终于来了。
“那封信,”他忽然开口,“我没带走。”
她点头:“我知道。”
“我在河埠头把它放进水里。不是逃避,是决定。”他顿了顿,“母亲盼我好,我也想让她安心。所以我写了回信。”
他从怀中取出一封叠得整齐的信,指尖捏着一角,递向她。她没接,只静静看着。
他便自己展开,将末尾一句折出——“此地有光,我愿长居”。
字迹清峻,墨色沉实。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才缓缓抬头:“你不怕以后后悔?”
“怕。”他说,“可更怕若不留下,余生都在问‘如果’。”
风穿过院子,吹动桂花枝,几粒干花从篮中飘落,沾在他肩头。他没拂去。
她转身进了屋,片刻后端出一杯茶,递到他手中。
“今日炒的,叶脉没现纹路。”她说,“喝了也不会看见往事。”
他低头看茶汤,澄黄透亮,热气微微升腾。
“可有些事,不必靠茶也能看清。”她补了一句。
他握紧茶杯,指节泛白。一口饮下,温润入喉,竟觉眼底发酸。
“我修好了《茶经》残卷。”他放下杯,“往后……可否每日送来一本旧书,换你一杯茶?”
她抬眸看他,终于笑了。不是客套,不是隐忍,是真正松开眉头的那一笑。
“若你日日来,茶管够。”
话音刚落,阿斑“喵”了一声,跃上石桌,蜷成一团,眼皮慢慢合上。
裴砚也笑了。这是他回来后第一次笑,嘴角牵动时,连眉梢都舒展开来。
他起身告辞,脚步比来时稳了许多。走到院外,忽觉袖中一沉,似有什么塞了进去。他未拆,只用手隔着布料轻轻压了压,便继续前行。
沈知意立在桂花树下,望着他背影渐远。阳光穿过叶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光影。他走过石桥,身影融入村道尽头,再未回头。
她低头,看见自己手中还攥着那个小布包——药香淡淡,是护胃的方子。她不知他何时留下的,也不知他是否察觉自己悄悄换过了里面的药材。
风起,一片桂花叶打着旋儿落在她肩头。她伸手取下,夹进手稿里。
纸页翻动间,一行新字悄然浮现:“他回来了,你也回来了。”
她合上本子,抱在胸前,望向天边流云。
裴砚走出巷口,脚步一顿,回望桂语斋方向。炊烟袅袅,屋顶青瓦映着日光,安静如常。他伸手探入袖中,指尖触到一片干燥花瓣——金黄细碎,带着阳光晒过的香气。
是他临走前,她不动声色塞进他衣袋的。
他没拿出来看,只将手收回,继续往前走。
阿斑卧在门槛上,肚皮随着呼吸一起一伏,爪子偶尔抽动一下,像是梦见了追蝴蝶。阳光暖得让人昏沉,它索性翻了个身,四脚朝天,彻底放松下来。
沈知意走进厨房,重新点火。陶罐搁上灶,她舀水倒入,动作利落。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火星跳起一星半点,落在地面熄灭。
她取出昨日夹在手稿里的素信封,轻轻展开。纸上只有四个字:“勿误终身”。
她盯着那字看了一会儿,然后将信纸凑近火焰。边角先卷曲变黑,接着火舌舔上,字迹一点点消失。她松手,纸片落入铜盆,燃尽成灰。
窗外,一只麻雀落在桂花枝头,啄了两下叶子,扑棱飞走。
她起身打开木箱,取出新一批茶叶。炒锅尚温,她将青叶倒入,翻动几下,香气渐渐溢出。这一次,叶脉依旧无纹。
但她不再盯着锅底看。
裴砚回到书坊,推开后屋门。书架林立,尘光浮动。他走到案前,放下带来的竹篮,从中取出一本旧册,封面写着《江南节令考》。
他翻开第一页,提笔在空白处添了一行小字:“秋分宜收桂,宜静心,宜见所念。”
笔尖顿住,他又加了一句:“桂语斋茶温,人亦温。”
搁笔后,他从抽屉取出一张未写完的请柬,上面列着几位老主顾的名字。他划去两个,又添上三个,最后在右下角盖了书坊印。
明日该送书去了。
他收拾案台,将散落的纸页归拢。一张小笺从书中滑出,他拾起一看,是母亲笔迹,只一句话:“既择所爱,便护到底。”
他凝视良久,将笺纸夹进《茶经注疏》中,合上书册,放回原位。
天色渐暗,他熄灯出门。关门时,风铃轻响了一声。
沈知意在院中收最后一筛茶叶。月光洒落,银白铺地。她将竹筛搬进屋,关好门窗,转身走向石桌。
手稿摊开,她蘸墨写下:“今天,他回来了。”
墨迹未干,纸面微光一闪,浮现两字:“知道。”
她笑了笑,合上本子。
阿斑跳上桌子,用脑袋蹭她手臂。她伸手抚摸它的背,低声说:“我们都不用再等了。”
门外,夜风拂过桂花枝,一片叶子轻轻晃动,随即坠下,落在门槛内侧。
与三日前那片,恰好并排。
        裴砚没有动,衣袖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腕间旧药囊的结绳。他张了嘴,似要说什么。
她抢先开口:“你还采桂花吗?”
他没答。只低声道:“我回来了。”
声音很轻,却像一块沉石落进水底,激不起波澜,却让整片湖面都静了下来。
她没说话,只是侧身让开门口。他迟疑一瞬,抬脚跨过门槛。
阿斑从檐下踱出来,绕着两人转了一圈,最后蹲在石阶前,尾巴轻轻摆了摆。
裴砚站在院中,目光扫过晾晒的竹筛、灶台边的陶罐,最后停在她脸上。她发髻松挽,眉心微蹙,像是等了一个答案太久,已不敢轻易相信它终于来了。
“那封信,”他忽然开口,“我没带走。”
她点头:“我知道。”
“我在河埠头把它放进水里。不是逃避,是决定。”他顿了顿,“母亲盼我好,我也想让她安心。所以我写了回信。”
他从怀中取出一封叠得整齐的信,指尖捏着一角,递向她。她没接,只静静看着。
他便自己展开,将末尾一句折出——“此地有光,我愿长居”。
字迹清峻,墨色沉实。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才缓缓抬头:“你不怕以后后悔?”
“怕。”他说,“可更怕若不留下,余生都在问‘如果’。”
风穿过院子,吹动桂花枝,几粒干花从篮中飘落,沾在他肩头。他没拂去。
她转身进了屋,片刻后端出一杯茶,递到他手中。
“今日炒的,叶脉没现纹路。”她说,“喝了也不会看见往事。”
他低头看茶汤,澄黄透亮,热气微微升腾。
“可有些事,不必靠茶也能看清。”她补了一句。
他握紧茶杯,指节泛白。一口饮下,温润入喉,竟觉眼底发酸。
“我修好了《茶经》残卷。”他放下杯,“往后……可否每日送来一本旧书,换你一杯茶?”
她抬眸看他,终于笑了。不是客套,不是隐忍,是真正松开眉头的那一笑。
“若你日日来,茶管够。”
话音刚落,阿斑“喵”了一声,跃上石桌,蜷成一团,眼皮慢慢合上。
裴砚也笑了。这是他回来后第一次笑,嘴角牵动时,连眉梢都舒展开来。
他起身告辞,脚步比来时稳了许多。走到院外,忽觉袖中一沉,似有什么塞了进去。他未拆,只用手隔着布料轻轻压了压,便继续前行。
沈知意立在桂花树下,望着他背影渐远。阳光穿过叶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光影。他走过石桥,身影融入村道尽头,再未回头。
她低头,看见自己手中还攥着那个小布包——药香淡淡,是护胃的方子。她不知他何时留下的,也不知他是否察觉自己悄悄换过了里面的药材。
风起,一片桂花叶打着旋儿落在她肩头。她伸手取下,夹进手稿里。
纸页翻动间,一行新字悄然浮现:“他回来了,你也回来了。”
她合上本子,抱在胸前,望向天边流云。
裴砚走出巷口,脚步一顿,回望桂语斋方向。炊烟袅袅,屋顶青瓦映着日光,安静如常。他伸手探入袖中,指尖触到一片干燥花瓣——金黄细碎,带着阳光晒过的香气。
是他临走前,她不动声色塞进他衣袋的。
他没拿出来看,只将手收回,继续往前走。
阿斑卧在门槛上,肚皮随着呼吸一起一伏,爪子偶尔抽动一下,像是梦见了追蝴蝶。阳光暖得让人昏沉,它索性翻了个身,四脚朝天,彻底放松下来。
沈知意走进厨房,重新点火。陶罐搁上灶,她舀水倒入,动作利落。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火星跳起一星半点,落在地面熄灭。
她取出昨日夹在手稿里的素信封,轻轻展开。纸上只有四个字:“勿误终身”。
她盯着那字看了一会儿,然后将信纸凑近火焰。边角先卷曲变黑,接着火舌舔上,字迹一点点消失。她松手,纸片落入铜盆,燃尽成灰。
窗外,一只麻雀落在桂花枝头,啄了两下叶子,扑棱飞走。
她起身打开木箱,取出新一批茶叶。炒锅尚温,她将青叶倒入,翻动几下,香气渐渐溢出。这一次,叶脉依旧无纹。
但她不再盯着锅底看。
裴砚回到书坊,推开后屋门。书架林立,尘光浮动。他走到案前,放下带来的竹篮,从中取出一本旧册,封面写着《江南节令考》。
他翻开第一页,提笔在空白处添了一行小字:“秋分宜收桂,宜静心,宜见所念。”
笔尖顿住,他又加了一句:“桂语斋茶温,人亦温。”
搁笔后,他从抽屉取出一张未写完的请柬,上面列着几位老主顾的名字。他划去两个,又添上三个,最后在右下角盖了书坊印。
明日该送书去了。
他收拾案台,将散落的纸页归拢。一张小笺从书中滑出,他拾起一看,是母亲笔迹,只一句话:“既择所爱,便护到底。”
他凝视良久,将笺纸夹进《茶经注疏》中,合上书册,放回原位。
天色渐暗,他熄灯出门。关门时,风铃轻响了一声。
沈知意在院中收最后一筛茶叶。月光洒落,银白铺地。她将竹筛搬进屋,关好门窗,转身走向石桌。
手稿摊开,她蘸墨写下:“今天,他回来了。”
墨迹未干,纸面微光一闪,浮现两字:“知道。”
她笑了笑,合上本子。
阿斑跳上桌子,用脑袋蹭她手臂。她伸手抚摸它的背,低声说:“我们都不用再等了。”
门外,夜风拂过桂花枝,一片叶子轻轻晃动,随即坠下,落在门槛内侧。
与三日前那片,恰好并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