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着泥的布鞋停在门槛上,鞋尖微微翘起,像是犹豫了一下。门框投下的光影斜切过脚面,沈知意抬头,看见裴砚站在院中,手里提着一个旧竹篮。
她放下笔,合上手稿本。
“我带了些新纸。”裴砚走进来,把篮子放在石桌上,“还有些墨条,怕你用完了。”
阿斑从砚台边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又趴了下去。
沈知意点点头:“谢谢。我正要开始写。”
裴砚没走。他靠在桂花树干上,目光落在她面前摊开的《桃源录》上。书页泛黄,字迹细密,有些地方模糊不清。
“你想怎么试?”他问。
“先种茶。”她说,“书里说‘养根三载,方得一采’,我想试试这法子能不能行。”
裴砚沉默了一会儿:“和现在不一样。”
“不一样。”她承认,“现在的茶一年三采,这个法子三年才采一次。”
“那村民会担心收成。”
“我知道。”
两人没再说话。阿斑尾巴轻轻扫了扫,像在打节拍。
第二天一早,沈知意拿着锄头上了后山。裴砚拄着拐杖跟在后面,走得慢,但没停下。
他们在半坡选了一小块地,不大,够种三十株茶苗。沈知意照着书里的方法松土,深挖三层,每层撒不同草灰。她引山泉过来,用竹管慢慢滴灌。
裴砚坐在石头上,看着她干活。他不懂这些,也没插手。只是等她歇下时,递过水袋。
三天后,陈婶提着篮子来了。
“知意啊,”她站在田埂上,看着刚插下的茶苗,“你这是种茶还是供菩萨?”
沈知意直起身,擦了擦手。
“这苗子种得稀,土翻得深,水还天天浇。”陈婶叹气,“咱这儿祖祖辈辈都是春采、夏剪、秋养,你这法子……能出芽吗?”
“我不知道。”沈知意说,“但我得试试。”
“试可以,别把地荒了。”陈婶把篮子放下,“这是我蒸的新米,你吃点热乎的。”
沈知意接过,道了谢。
陈婶临走前回头:“村东老李家昨天还在说,你被那本书迷住了心窍。”
沈知意没回应。
回到桂语斋,她泡了一杯茶,用的是试验田里第一片嫩叶。茶叶在水中舒展,汤色清亮。
她端给陈婶喝。
陈婶抿了一口,眼睛眨了两下:“这味……真不一样。回甘长,喉咙里暖。”
“能种出来。”沈知意说,“只是慢。”
陈婶放下杯子:“可咱们靠茶吃饭,慢了就没钱。”
她走了。沈知意站在门口,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村道拐角。
雨是从半夜开始下的。
沈知意听见屋外有水声异常,披衣起来。她打着伞走到后山,发现田埂积水严重,几株茶苗已经歪倒,根部发黑。
她蹲下查看,手指沾到湿泥,心里沉了一下。
天刚亮,裴砚就来了。他看到田里的样子,一句话没说,转身去拆了一段旧书架,把木板削成沟槽,沿着坡势搭出排水道。
他动作慢,腿使不上力,几次差点滑倒。
沈知意扶住他。
“你不用来。”她说。
“我想来。”他说。
中午雨停了。他们把倒伏的茶苗重新扶正,换土培根。沈知意记下每一步:土质、水量、光照时间。
晚上,她在桂花树下写手稿。
“古法不是拒绝现在,而是顺应天时。”她写下这句话,笔尖顿了顿。
砚台是温的。阿斑跳上桌子,蹭了蹭她的膝盖,然后蜷在旁边。
第二天清晨,桂语斋的第一批茶叶泡开时,叶面浮现出细雨落在新芽上的纹路。喝茶的人闭上眼,眉头不知不觉松开了。
没人问为什么。
但议论没有停。
“沈娘子那块地,到现在还没展叶。”
“春茶季快到了,她要是采不出茶,今年收入怎么办?”
“裴先生天天往那儿跑,也是白搭功夫。”
沈知意听到了,没解释。
她每天上山,记录茶苗状态。第三天,终于有一株冒出了浅绿的芽尖,比普通茶芽小,颜色更深。
她盯着看了很久。
当晚,她翻开《桃源录》,对照手稿笔记,发现书中一句被忽略的话:“初芽如针,畏风喜雾,非不长,乃缓生也。”
她明白了。这不是不长,是长得慢。
她把这个发现写进手稿。
第二天,桂语斋的茶叶浮现一幅画面:一只手轻轻拂过幼芽,另一只手在本子上写字。
喝茶的村民说:“我爹当年教我认茶,也是这样。”
裴砚来看她时,带来一本手抄册子。
“我在书坊找到的,《农桑辑要》。”他说,“里面有些记载,或许有用。”
他把书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慢一步,未必落后。”
沈知意看着那句话,没说话,但手指轻轻抚过纸面。
几天后,陈婶又来了。
这次她没带吃的,也没劝。
她站在试验田边,看了看那些瘦弱却挺立的茶苗,又看了看沈知意手里的记录本。
“我有半亩地。”她说,“你也帮我种吧。”
沈知意抬头。
“我不指望今年赚钱。”陈婶说,“我就想看看,你说的那个‘好味道’,到底是什么样。”
她转身走了。
沈知意站在原地,风吹动她的衣袖。
裴砚轻声说:“有人开始信了。”
沈知意点点头。
当天傍晚,她在桂花树下继续写。写到“品质不在量多,而在心诚”时,笔尖突然顿住。
她抬头。
远处山坡上,几个村民正往自家茶园走去。其中一人停下,回头看了一眼试验田的方向。
她收回视线,继续写。
第二天,试验田边缘多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此地种茶,亦种心。”
字是新写的,墨迹未干。
沈知意蹲在田边,手里握着一株刚拔出来的茶苗样本。根系短,须少,但主根粗壮,颜色深褐。
她盯着看了很久。
裴砚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记录本。
“下一步呢?”他问。
“再等。”她说,“或者……换个土。”
她站起身,把茶苗放进小陶盆里。
阿斑从院门口跑过来,蹭了蹭她的脚踝。
沈知意低头看它。
远处传来锄头敲地的声音。有人在翻土。
她朝声音方向望去。
一个人影弯着腰,在自家茶园里挖坑。那是村西的老张,一向最反对新种法的人。
他挖得很深。
        她放下笔,合上手稿本。
“我带了些新纸。”裴砚走进来,把篮子放在石桌上,“还有些墨条,怕你用完了。”
阿斑从砚台边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又趴了下去。
沈知意点点头:“谢谢。我正要开始写。”
裴砚没走。他靠在桂花树干上,目光落在她面前摊开的《桃源录》上。书页泛黄,字迹细密,有些地方模糊不清。
“你想怎么试?”他问。
“先种茶。”她说,“书里说‘养根三载,方得一采’,我想试试这法子能不能行。”
裴砚沉默了一会儿:“和现在不一样。”
“不一样。”她承认,“现在的茶一年三采,这个法子三年才采一次。”
“那村民会担心收成。”
“我知道。”
两人没再说话。阿斑尾巴轻轻扫了扫,像在打节拍。
第二天一早,沈知意拿着锄头上了后山。裴砚拄着拐杖跟在后面,走得慢,但没停下。
他们在半坡选了一小块地,不大,够种三十株茶苗。沈知意照着书里的方法松土,深挖三层,每层撒不同草灰。她引山泉过来,用竹管慢慢滴灌。
裴砚坐在石头上,看着她干活。他不懂这些,也没插手。只是等她歇下时,递过水袋。
三天后,陈婶提着篮子来了。
“知意啊,”她站在田埂上,看着刚插下的茶苗,“你这是种茶还是供菩萨?”
沈知意直起身,擦了擦手。
“这苗子种得稀,土翻得深,水还天天浇。”陈婶叹气,“咱这儿祖祖辈辈都是春采、夏剪、秋养,你这法子……能出芽吗?”
“我不知道。”沈知意说,“但我得试试。”
“试可以,别把地荒了。”陈婶把篮子放下,“这是我蒸的新米,你吃点热乎的。”
沈知意接过,道了谢。
陈婶临走前回头:“村东老李家昨天还在说,你被那本书迷住了心窍。”
沈知意没回应。
回到桂语斋,她泡了一杯茶,用的是试验田里第一片嫩叶。茶叶在水中舒展,汤色清亮。
她端给陈婶喝。
陈婶抿了一口,眼睛眨了两下:“这味……真不一样。回甘长,喉咙里暖。”
“能种出来。”沈知意说,“只是慢。”
陈婶放下杯子:“可咱们靠茶吃饭,慢了就没钱。”
她走了。沈知意站在门口,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村道拐角。
雨是从半夜开始下的。
沈知意听见屋外有水声异常,披衣起来。她打着伞走到后山,发现田埂积水严重,几株茶苗已经歪倒,根部发黑。
她蹲下查看,手指沾到湿泥,心里沉了一下。
天刚亮,裴砚就来了。他看到田里的样子,一句话没说,转身去拆了一段旧书架,把木板削成沟槽,沿着坡势搭出排水道。
他动作慢,腿使不上力,几次差点滑倒。
沈知意扶住他。
“你不用来。”她说。
“我想来。”他说。
中午雨停了。他们把倒伏的茶苗重新扶正,换土培根。沈知意记下每一步:土质、水量、光照时间。
晚上,她在桂花树下写手稿。
“古法不是拒绝现在,而是顺应天时。”她写下这句话,笔尖顿了顿。
砚台是温的。阿斑跳上桌子,蹭了蹭她的膝盖,然后蜷在旁边。
第二天清晨,桂语斋的第一批茶叶泡开时,叶面浮现出细雨落在新芽上的纹路。喝茶的人闭上眼,眉头不知不觉松开了。
没人问为什么。
但议论没有停。
“沈娘子那块地,到现在还没展叶。”
“春茶季快到了,她要是采不出茶,今年收入怎么办?”
“裴先生天天往那儿跑,也是白搭功夫。”
沈知意听到了,没解释。
她每天上山,记录茶苗状态。第三天,终于有一株冒出了浅绿的芽尖,比普通茶芽小,颜色更深。
她盯着看了很久。
当晚,她翻开《桃源录》,对照手稿笔记,发现书中一句被忽略的话:“初芽如针,畏风喜雾,非不长,乃缓生也。”
她明白了。这不是不长,是长得慢。
她把这个发现写进手稿。
第二天,桂语斋的茶叶浮现一幅画面:一只手轻轻拂过幼芽,另一只手在本子上写字。
喝茶的村民说:“我爹当年教我认茶,也是这样。”
裴砚来看她时,带来一本手抄册子。
“我在书坊找到的,《农桑辑要》。”他说,“里面有些记载,或许有用。”
他把书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慢一步,未必落后。”
沈知意看着那句话,没说话,但手指轻轻抚过纸面。
几天后,陈婶又来了。
这次她没带吃的,也没劝。
她站在试验田边,看了看那些瘦弱却挺立的茶苗,又看了看沈知意手里的记录本。
“我有半亩地。”她说,“你也帮我种吧。”
沈知意抬头。
“我不指望今年赚钱。”陈婶说,“我就想看看,你说的那个‘好味道’,到底是什么样。”
她转身走了。
沈知意站在原地,风吹动她的衣袖。
裴砚轻声说:“有人开始信了。”
沈知意点点头。
当天傍晚,她在桂花树下继续写。写到“品质不在量多,而在心诚”时,笔尖突然顿住。
她抬头。
远处山坡上,几个村民正往自家茶园走去。其中一人停下,回头看了一眼试验田的方向。
她收回视线,继续写。
第二天,试验田边缘多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此地种茶,亦种心。”
字是新写的,墨迹未干。
沈知意蹲在田边,手里握着一株刚拔出来的茶苗样本。根系短,须少,但主根粗壮,颜色深褐。
她盯着看了很久。
裴砚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记录本。
“下一步呢?”他问。
“再等。”她说,“或者……换个土。”
她站起身,把茶苗放进小陶盆里。
阿斑从院门口跑过来,蹭了蹭她的脚踝。
沈知意低头看它。
远处传来锄头敲地的声音。有人在翻土。
她朝声音方向望去。
一个人影弯着腰,在自家茶园里挖坑。那是村西的老张,一向最反对新种法的人。
他挖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