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全面推广-《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裴砚把最后一张发货单折好放进布袋,抬头看见沈知意站在桂花树下。她刚合上手稿,木箱边缘还沾着一点墨迹。阿斑趴在她脚边,尾巴轻轻摆了一下。

  手机响了。沈知意没马上去拿。她先把木箱放回堂屋的柜子里,才掏出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通知:跨境订单已确认,首批发货明日启程。

  她走出门,风把竹桌上的纸条吹了起来。那张写着“真话总会有人听见”的纸飘到河面,随着水流慢慢向前。

  裴砚走过去,站到她旁边。“设备都装好了,明天一早马车出发。”

  “嗯。”她说,“陈婶那边也准备好了?”

  “晒谷场上锅都支起来了,就等明天拍视频。”

  天还没亮,沈知意就醒了。她坐在案前翻看昨天整理的数据。小女孩看到外婆的画面一直在她脑子里。她打开新本子,在第一页写下:“记忆不是用来重现的,是让人安心的东西。”

  她拿着本子走到桂花树下,铺开纸笔开始写。字写完时天刚亮。第二天清晨,新一批茶叶在炒制过程中浮现出细密纹路,像老照片边缘的斑驳痕迹。她盯着看了很久,决定把这个系列叫“旧时光”。

  裴砚清点设备时,把每台VR头显都编了号。他还准备了一叠卡片,上面写着:“此机所泡之茶,非为炫技,只为让说不出的话,有处可落。”他一张张塞进包装盒里。

  镇外的货运马车来得比预计晚。山路湿滑,车轮陷进了泥里。赶车人喊沈知意出来帮忙推车。她卷起袖子,和裴砚一起把车拖上了硬路。

  “今天能走吗?”赶车人问。

  “能。”裴砚擦掉手上的泥,“我们再检查一遍就发。”

  他们把设备、温控杯和配套茶叶一一装箱。每个箱子外面都贴了标签,注明编号、目的地和注意事项。沈知意亲自封了三十六个包裹,其中八个要发往国外合作的文化空间。

  电商平台的要求很严格。必须提供量产证明和售后服务方案,否则无法上线销售。沈知意知道靠她们两个人做不完这些事。

  早上八点,陈婶带着几个老妇来到晒谷场。十多个铁锅架在柴火上,锅底发出均匀的响声。她们开始炒茶,动作熟练。沈知意用平板记录全过程,从采青到杀青,每一个步骤都不漏。

  “这是‘清明款’的做法。”陈婶一边翻炒一边说,“几十年都是这么来的,错不了。”

  视频拍完后,沈知意立刻上传到审核系统。不到两个小时,平台回复通过。

  裴砚设计了“双轨服务包”。线上买家可以预约一次远程导览,由他亲自讲解茶的背景。线下体验店则设置了“答疑角”,村里几个年轻人轮流值班,负责解答问题。

  “不能让人觉得这是冷冰冰的机器。”他说,“得让他们知道,背后有人在用心做事。”

  第一批国内体验点定在京都、杭州和成都的三家茶馆。国外的合作方来自苏黎世、伦敦和京都的研究机构。运输是个难题,尤其是VR设备怕震怕潮。

  裴砚做了三层包装。最里面是软布裹住主机,中间加了木框固定,外层再用油纸密封。每个箱子都标注了“轻放”“防潮”字样。

  海外门店反馈很快来了。瑞士那边说顾客看不懂“回忆沉浸”的概念。他们试用了设备,但没人流泪,也没人停留超过一分钟。

  沈知意重读木箱里浮现的新句子:“有些雾,不是为了看清过去,而是为了让心松一点。”她想了很久,决定调整内容方向。

  她删掉了具体的叙事画面,换成山间晨雾、灶台火光、孩子笑声这样的片段。音频换成了轻柔的童谣,没有歌词,只有哼唱。温度变化保留,但节奏更慢。

  “不要求他们记住故事。”她对裴砚说,“只要感觉暖就行。”

  裴砚写了一封信,随首批出口设备一起寄出。信纸上写着:“我们不做最快的茶,只做最慢的那一杯。茶不越山海,心意自相通。”

  发货前一天晚上,沈知意又去了祖屋。她在桂花树下写了整整两页。第二天清晨,新炒的茶叶纹路更加清晰,像是被风吹过的水面留下的痕迹。

  马车准时出发。沈知意站在村口看着它远去,直到看不见影子。裴砚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

  “第一批反应会慢。”他说,“但他们总会听见。”

  “我知道。”她接过杯子,喝了一口。

  陈婶提着篮子从另一条路过来,篮子里空了。“我刚给几家邻居送了样品。”她说,“今晚都来我家喝‘旧时光’。”

  沈知意笑了下。她低头看手机,有一条新消息。苏黎世那边说,设备已签收,明早九点正式启用。

  裴砚把最后几张单据收进布袋。风吹过来,竹桌上的纸条又动了一下。这次它没飞走,只是翻了个面,露出背面写的两个字:继续。

  沈知意把手稿放进木箱,盖上盖子。阿斑跳上桌子,踩过那张纸条,尾巴扫过屏幕刚亮起的手机。

  裴砚说:“下一步呢?”

  沈知意望着远处的山。阳光照在茶园上,叶片泛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