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刚泛白,沈知意就醒了。她站在院中,手里拿着村民早上送来的茶包。包装是粗糙的油纸,上面印着“桃溪风味”四个字,字迹歪斜。她没说话,把这包茶放在案上,又取出一包自家的“桂语茶”,并排摆着。
叶子倒出来,一眼就能看出差别。仿品碎得厉害,颜色发黄,没有光泽。她的茶青绿匀整,带着桂花树下的气息。
阿斑跳上桌子,鼻子凑近闻了闻,耳朵往后压了一下,转身趴到角落去了。
裴砚这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他脸色不太轻松。
“国际茶文化理事会来了新要求。”他说,“所有合作项目必须提交文化溯源档案和可持续生产证明,一个月内完成。”
沈知意抬头看他。
“他们要什么?”
“口述历史、工艺演变记录、生态种植数据……还要有传承脉络图。”裴砚把信摊开在桌上,“以前靠口头传的事,现在得写成材料。”
沈知意看着那封信。昨天还在想怎么把事传下去,今天就有人要查根了。更麻烦的是,外面已经有人打着他们的名号卖便宜茶。
“镇上有小贩开始卖这种茶。”她说,“价格不到我们一半。”
裴砚点头。“我听说了。还有人买了后回头问我们,是不是换料了。”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风从院子外吹进来,桂花树动了一下,几片叶子落下来。
沈知意先开口:“传习所的事先不宣传。”
裴砚看着她。
“先把底子打好。”她说,“手稿里那些还没写完的故事,现在该动笔了。”
裴砚把信折好收起。“我去书坊找找老资料。民国时期可能有记载。”
他走后,沈知意回到桂花树下。她打开木箱,拿出新本子,提笔写下第一行字:“桃溪茶事考”。
笔尖落下时,砚台有点温。阿斑不知什么时候过来,蜷在她脚边。
她写的第一段是祖母教她采茶的事。清晨露水未干,要挑带露的嫩芽,动作轻,不能伤叶梗。那年大旱,村里人轮流守井,养蚕的人家也来帮着护茶园,因为桑叶和茶树共用一片地,谁也不愿毁了土。
写完这段,她合上本子。天已经亮了。
第二天一早,她在炒茶时发现,新制的茶叶背面浮现出细密纹路,像桑叶的脉络。她没声张,只悄悄留了一小撮。
裴砚下午回来,带回一本破旧的册子。封面写着《吴地茶事辑要》,年份看不清了,里面夹着一页纸,抄着几句采茶歌谣。
“我在书坊最下面一层找到的。”他说,“这几句和村里老人哼的调子一样。”
沈知意接过来看。其中一句写着:“三月雾起不开窗,手捧新叶拜茶娘。”她记得陈婶去年春天还唱过这句。
“能当证据吗?”她问。
“至少是个起点。”裴砚说,“我们可以从这些片段开始,补全记录。”
晚上两人在灯下整理东西。沈知意把今天写的稿子给他看。裴砚看完,指着其中一段。
“这里提到养蚕人家护园的事,能不能找当年的人家后代确认?”
“老李叔家就是。”她说,“他爹做过蚕桑管事。”
“那我们要做访问记录。”裴砚说,“不止讲故事,还得签字、拍照、留证。”
沈知意点头。她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从前只是自己写着玩的手稿,现在成了正式材料。
她忽然想到什么。“那些买仿茶的人,会不会觉得我们骗人?”
裴砚看着她。
“要不要贴告示,说市面上的低价茶不是我们的?”
“贴了也没用。”她说,“他们会说我们在怕竞争。”
“可再不管,名声就坏了。”
沈知意没回答。她起身走到柜前,取出一饼封存已久的老茶。这是她刚回村时炒的第一批“桂语茶”,一直没舍得喝。
她烧水,洗具,慢慢泡了一壶。
茶端上来,两人各倒一杯。香气升腾,屋里安静下来。
沈知意喝了一口。她想起那个雨夜。她刚搬回来,灶冷屋湿,行李还没 unpack。门被敲响,裴砚站在外面,伞上滴着水,手里拎着一捆干柴。
他说:“先点火,别着凉。”
那天晚上,她喝了半杯热茶,坐在炉边哭了很久。他没问,也没走,只是加了几次柴。
现在这杯茶里,她又看见了那个夜晚。
她放下杯子。“假的再像,也泡不出这个味道。”
裴砚看着她。
“他们可以抄包装,抄名字,抄价格。”她说,“但他们没法抄经历。”
裴砚慢慢点头。他把那包仿茶拿起来,正要说话,阿斑突然跳上桌,爪子一挥,把茶包打翻在地。
纸散开了,茶叶撒了一桌角。
沈知意没捡。她看着裴砚。
“我们不做声明。”她说,“也不去争市场。”
“我们只做两件事。”
“一是加快整理传习所要用的文化资料,全部归档,作为根基。”
“二是选三款核心茶,做限量礼盒。每盒附一张手写故事卡,写真实的事。谁买了,就知道什么叫‘桃溪’。”
裴砚盯着她看了几秒,然后笑了。
“故事卡我来设计。”他说,“用手工纸,毛笔字。”
“茶由我亲自炒。”她说,“每一批都带纹路验证。”
两人商量好细节。时间已经很紧,必须马上动手。
沈知意重新打开本子,在第一页写下标题:“桃溪茶事考”。字一笔到底,没有停顿。
裴砚把散落的茶叶扫进纸袋,准备明天送去销毁。他顺手把国际来函折了几折,塞进布包底层。
阿斑趴在桌边,尾巴轻轻扫过那张信纸的边缘,像是把它划进了过去。
夜里风穿堂而过,桂花树没动,屋里灯还亮着。
沈知意写完最后一段,合上本子。她的手指抚过封面,没有多说什么。
裴砚捆好资料,布包背在肩上。他明天要去县档案馆,找解放初期的农业记录。
他看了沈知意一眼。她低头收拾笔墨,发髻松了一圈,但眼神很稳。
他知道,她已经不再只是那个躲回老家的女人了。
她现在是这件事的源头。
阿斑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跳上木箱,卧了下来。
沈知意吹灭灯。屋里黑了,只有窗外一点星光。
裴砚走到门口,手握住门栓。
外面很静。
他拉开门。
一只乌鸦站在院墙头上,歪头看着他们。
它没叫,只是抬起一只脚,踩了踩墙砖。
        叶子倒出来,一眼就能看出差别。仿品碎得厉害,颜色发黄,没有光泽。她的茶青绿匀整,带着桂花树下的气息。
阿斑跳上桌子,鼻子凑近闻了闻,耳朵往后压了一下,转身趴到角落去了。
裴砚这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他脸色不太轻松。
“国际茶文化理事会来了新要求。”他说,“所有合作项目必须提交文化溯源档案和可持续生产证明,一个月内完成。”
沈知意抬头看他。
“他们要什么?”
“口述历史、工艺演变记录、生态种植数据……还要有传承脉络图。”裴砚把信摊开在桌上,“以前靠口头传的事,现在得写成材料。”
沈知意看着那封信。昨天还在想怎么把事传下去,今天就有人要查根了。更麻烦的是,外面已经有人打着他们的名号卖便宜茶。
“镇上有小贩开始卖这种茶。”她说,“价格不到我们一半。”
裴砚点头。“我听说了。还有人买了后回头问我们,是不是换料了。”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风从院子外吹进来,桂花树动了一下,几片叶子落下来。
沈知意先开口:“传习所的事先不宣传。”
裴砚看着她。
“先把底子打好。”她说,“手稿里那些还没写完的故事,现在该动笔了。”
裴砚把信折好收起。“我去书坊找找老资料。民国时期可能有记载。”
他走后,沈知意回到桂花树下。她打开木箱,拿出新本子,提笔写下第一行字:“桃溪茶事考”。
笔尖落下时,砚台有点温。阿斑不知什么时候过来,蜷在她脚边。
她写的第一段是祖母教她采茶的事。清晨露水未干,要挑带露的嫩芽,动作轻,不能伤叶梗。那年大旱,村里人轮流守井,养蚕的人家也来帮着护茶园,因为桑叶和茶树共用一片地,谁也不愿毁了土。
写完这段,她合上本子。天已经亮了。
第二天一早,她在炒茶时发现,新制的茶叶背面浮现出细密纹路,像桑叶的脉络。她没声张,只悄悄留了一小撮。
裴砚下午回来,带回一本破旧的册子。封面写着《吴地茶事辑要》,年份看不清了,里面夹着一页纸,抄着几句采茶歌谣。
“我在书坊最下面一层找到的。”他说,“这几句和村里老人哼的调子一样。”
沈知意接过来看。其中一句写着:“三月雾起不开窗,手捧新叶拜茶娘。”她记得陈婶去年春天还唱过这句。
“能当证据吗?”她问。
“至少是个起点。”裴砚说,“我们可以从这些片段开始,补全记录。”
晚上两人在灯下整理东西。沈知意把今天写的稿子给他看。裴砚看完,指着其中一段。
“这里提到养蚕人家护园的事,能不能找当年的人家后代确认?”
“老李叔家就是。”她说,“他爹做过蚕桑管事。”
“那我们要做访问记录。”裴砚说,“不止讲故事,还得签字、拍照、留证。”
沈知意点头。她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从前只是自己写着玩的手稿,现在成了正式材料。
她忽然想到什么。“那些买仿茶的人,会不会觉得我们骗人?”
裴砚看着她。
“要不要贴告示,说市面上的低价茶不是我们的?”
“贴了也没用。”她说,“他们会说我们在怕竞争。”
“可再不管,名声就坏了。”
沈知意没回答。她起身走到柜前,取出一饼封存已久的老茶。这是她刚回村时炒的第一批“桂语茶”,一直没舍得喝。
她烧水,洗具,慢慢泡了一壶。
茶端上来,两人各倒一杯。香气升腾,屋里安静下来。
沈知意喝了一口。她想起那个雨夜。她刚搬回来,灶冷屋湿,行李还没 unpack。门被敲响,裴砚站在外面,伞上滴着水,手里拎着一捆干柴。
他说:“先点火,别着凉。”
那天晚上,她喝了半杯热茶,坐在炉边哭了很久。他没问,也没走,只是加了几次柴。
现在这杯茶里,她又看见了那个夜晚。
她放下杯子。“假的再像,也泡不出这个味道。”
裴砚看着她。
“他们可以抄包装,抄名字,抄价格。”她说,“但他们没法抄经历。”
裴砚慢慢点头。他把那包仿茶拿起来,正要说话,阿斑突然跳上桌,爪子一挥,把茶包打翻在地。
纸散开了,茶叶撒了一桌角。
沈知意没捡。她看着裴砚。
“我们不做声明。”她说,“也不去争市场。”
“我们只做两件事。”
“一是加快整理传习所要用的文化资料,全部归档,作为根基。”
“二是选三款核心茶,做限量礼盒。每盒附一张手写故事卡,写真实的事。谁买了,就知道什么叫‘桃溪’。”
裴砚盯着她看了几秒,然后笑了。
“故事卡我来设计。”他说,“用手工纸,毛笔字。”
“茶由我亲自炒。”她说,“每一批都带纹路验证。”
两人商量好细节。时间已经很紧,必须马上动手。
沈知意重新打开本子,在第一页写下标题:“桃溪茶事考”。字一笔到底,没有停顿。
裴砚把散落的茶叶扫进纸袋,准备明天送去销毁。他顺手把国际来函折了几折,塞进布包底层。
阿斑趴在桌边,尾巴轻轻扫过那张信纸的边缘,像是把它划进了过去。
夜里风穿堂而过,桂花树没动,屋里灯还亮着。
沈知意写完最后一段,合上本子。她的手指抚过封面,没有多说什么。
裴砚捆好资料,布包背在肩上。他明天要去县档案馆,找解放初期的农业记录。
他看了沈知意一眼。她低头收拾笔墨,发髻松了一圈,但眼神很稳。
他知道,她已经不再只是那个躲回老家的女人了。
她现在是这件事的源头。
阿斑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跳上木箱,卧了下来。
沈知意吹灭灯。屋里黑了,只有窗外一点星光。
裴砚走到门口,手握住门栓。
外面很静。
他拉开门。
一只乌鸦站在院墙头上,歪头看着他们。
它没叫,只是抬起一只脚,踩了踩墙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