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柏油路,路灯的光一盏盏掠过车窗。沈知意低头翻着手里的文件,指尖忽然碰到了一张硬纸片。她拿出来一看,是小周留下的那张明信片——小女孩提着篮子走在茶园小路上,夕阳照在她身上。
她手指顿了顿。
阿斑昨晚第一次跳上了她的膝盖,那时她正在焙茶,火光映在锅底,茶叶发出细微的响声。老猫趴在那里,没动,只是尾巴轻轻摇了两下。
“今天不是谈生意。”裴砚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她抬头。他穿着一件素青色的暗纹礼服,袖口别着一枚银扣。那是多年前她送他的旧物,一直以为丢了。
他递来一杯温水,“喝点暖的。今晚,你是主角。”
她接过杯子,没说话,只点了点头。
宴会厅里灯光柔和,四周布置得像山间清晨,雾气缭绕,中央展台摆着“初遇”系列茶品。每盒旁边都放着一张手写茶谚卡。一个外宾拿起卡片看了看,说:“这字迹像有人坐在灯下慢慢写的。”
沈知意站在台前,听见这句话,手指微微颤了一下。
主持人请她讲话。她站到话筒前,声音平稳:“桃溪村的日出很早,鸡叫第一声时,采茶的人就上山了。我们卖的从来不是茶,是记得。”
掌声响起。
她看向角落。裴砚站在那里,正看着她。他的眼神安静,却亮得让她心头一震。
主持人笑着转向他:“我们也想听听您的想法。作为另一位创始人,您一定有很多感触吧?”
全场目光落在他身上。
裴砚没有动。几秒后,他走上前,手里拿着一张折叠的纸。他打开它,所有人都看见那是一张泛黄的手稿残页。
上面写着一行小字:“若有一人,懂我字间未尽之语。”
“我曾以为书能载道,便足矣。”他说,声音不高,但清晰,“直到遇见一个人,让我明白,有些话,唯有当面说才不算辜负。”
他看向沈知意,“你写的每一个字,我都读过。你炒的每一锅茶,我都尝过。你走过的每一步路,我都跟着。”
人群静了下来。
“我不善言辞。”他继续说,“但我想让你知道——你不是归来,是你终于回家了。而我,愿意一直等在家门口。”
没有人鼓掌。所有人都静静地看着。
沈知意站着,眼眶发热。她没哭,也没笑,只是慢慢抬起手,握住了伸向她的那只手。
裴砚把那页残稿轻轻折好,递给她。
她接过,低头抚平纸角,然后放进胸前的衣袋里。“它丢了很久。”她说,“现在,回来了。”
两人站在台上,十指相扣。
灯光暗了些,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台下开始有人鼓掌,接着是第二阵、第三阵,掌声越来越响。
后台入口处,阿斑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它跃上矮几,蹲在那里,望着他们。
忽然,它“喵”了一声。
清亮,悠长,像是回应什么。
沈知意转头看去。猫的眼睛在微光里闪着黄光,尾巴垂下来,轻轻晃了一下。
裴砚的手紧了紧。
她仰头看他,嘴唇动了动,却没有说话。
他低头,额头轻轻抵住她的额。
台下有人轻声“啊”了一声。
又一阵掌声涌起。
阿斑跳下矮几,慢悠悠走到角落的软垫上,转了两圈,趴了下去。它的耳朵还竖着,眼睛半闭,像是在听。
沈知意靠在裴砚肩上,手仍被他紧紧握着。
台上的展板写着“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几个字,灯光打在“交流”二字上,微微发亮。
她想起昨夜关院门时,一片茶叶落在门槛上。那时风刚停,阳光照在石阶上,阿斑蹲在门边,盯着那片叶子看了很久。
现在,这片叶子不在了。
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再也不会离开。
裴砚低声问:“冷吗?”
她摇头。
“那我们再站一会儿。”
她点头。
台下有人举起手机拍照,闪光灯亮了一下。
阿斑睁开一只眼,又合上。
沈知意的手指动了动,回握住他的手。
她的衣袋里,那张残稿贴着胸口,已经被体温焐热。
台侧的工作人员开始收拾话筒线,有人搬走空茶盒,脚步轻轻的。
音乐换了曲子,节奏更缓。
裴砚的袖口银扣反着光,一闪,一闪。
沈知意闭上眼。
她听见自己的呼吸,和他的,靠得很近。
阿斑在软垫上翻了个身,露出肚皮,尾巴尖轻轻勾了一下。
台上的灯光渐渐收拢,集中在他们站立的地方。
台下的人还在鼓掌,声音不急,也不停。
沈知意睁开眼,看见裴砚的下巴,看见他喉结动了一下。
他没说话。
她也没说。
后台的门被风吹开一条缝,外面的夜气钻进来,带着一点凉。
阿斑的耳朵抖了抖,没起身。
沈知意把头轻轻靠在他肩上。
他的手臂收了收。
台侧的计时器显示,已超时七分钟。
工作人员站在幕布边,没上前打断。
掌声断断续续,还有人在低声议论。
没人催他们下去。
沈知意的手慢慢松开,又重新握紧。
裴砚的拇指在她手背上轻轻划了一下。
她感觉到。
她也回划了一下。
阿斑打了个哈欠,露出粉红的舌头,然后把脑袋埋进前爪里。
台上的灯光开始缓缓变暗。
最后一束光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
他们的影子投在背景板上,叠在一起,没有分开。
台下有人轻声说:“真好。”
另一个声音接道:“等了这么久。”
沈知意听见了。
她没抬头,只是把脸往他肩窝里压了压。
裴砚的呼吸落在她发间。
后台的钟敲了九下。
阿斑的尾巴突然翘起来,在空中停了一瞬。
然后,它翻身站起来,朝门口走去。
它的影子拉得很长,穿过地毯,消失在门外。
沈知意抬起头。
裴砚看着她。
她张嘴,刚要说话——
台灯熄灭。
        她手指顿了顿。
阿斑昨晚第一次跳上了她的膝盖,那时她正在焙茶,火光映在锅底,茶叶发出细微的响声。老猫趴在那里,没动,只是尾巴轻轻摇了两下。
“今天不是谈生意。”裴砚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她抬头。他穿着一件素青色的暗纹礼服,袖口别着一枚银扣。那是多年前她送他的旧物,一直以为丢了。
他递来一杯温水,“喝点暖的。今晚,你是主角。”
她接过杯子,没说话,只点了点头。
宴会厅里灯光柔和,四周布置得像山间清晨,雾气缭绕,中央展台摆着“初遇”系列茶品。每盒旁边都放着一张手写茶谚卡。一个外宾拿起卡片看了看,说:“这字迹像有人坐在灯下慢慢写的。”
沈知意站在台前,听见这句话,手指微微颤了一下。
主持人请她讲话。她站到话筒前,声音平稳:“桃溪村的日出很早,鸡叫第一声时,采茶的人就上山了。我们卖的从来不是茶,是记得。”
掌声响起。
她看向角落。裴砚站在那里,正看着她。他的眼神安静,却亮得让她心头一震。
主持人笑着转向他:“我们也想听听您的想法。作为另一位创始人,您一定有很多感触吧?”
全场目光落在他身上。
裴砚没有动。几秒后,他走上前,手里拿着一张折叠的纸。他打开它,所有人都看见那是一张泛黄的手稿残页。
上面写着一行小字:“若有一人,懂我字间未尽之语。”
“我曾以为书能载道,便足矣。”他说,声音不高,但清晰,“直到遇见一个人,让我明白,有些话,唯有当面说才不算辜负。”
他看向沈知意,“你写的每一个字,我都读过。你炒的每一锅茶,我都尝过。你走过的每一步路,我都跟着。”
人群静了下来。
“我不善言辞。”他继续说,“但我想让你知道——你不是归来,是你终于回家了。而我,愿意一直等在家门口。”
没有人鼓掌。所有人都静静地看着。
沈知意站着,眼眶发热。她没哭,也没笑,只是慢慢抬起手,握住了伸向她的那只手。
裴砚把那页残稿轻轻折好,递给她。
她接过,低头抚平纸角,然后放进胸前的衣袋里。“它丢了很久。”她说,“现在,回来了。”
两人站在台上,十指相扣。
灯光暗了些,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台下开始有人鼓掌,接着是第二阵、第三阵,掌声越来越响。
后台入口处,阿斑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它跃上矮几,蹲在那里,望着他们。
忽然,它“喵”了一声。
清亮,悠长,像是回应什么。
沈知意转头看去。猫的眼睛在微光里闪着黄光,尾巴垂下来,轻轻晃了一下。
裴砚的手紧了紧。
她仰头看他,嘴唇动了动,却没有说话。
他低头,额头轻轻抵住她的额。
台下有人轻声“啊”了一声。
又一阵掌声涌起。
阿斑跳下矮几,慢悠悠走到角落的软垫上,转了两圈,趴了下去。它的耳朵还竖着,眼睛半闭,像是在听。
沈知意靠在裴砚肩上,手仍被他紧紧握着。
台上的展板写着“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几个字,灯光打在“交流”二字上,微微发亮。
她想起昨夜关院门时,一片茶叶落在门槛上。那时风刚停,阳光照在石阶上,阿斑蹲在门边,盯着那片叶子看了很久。
现在,这片叶子不在了。
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再也不会离开。
裴砚低声问:“冷吗?”
她摇头。
“那我们再站一会儿。”
她点头。
台下有人举起手机拍照,闪光灯亮了一下。
阿斑睁开一只眼,又合上。
沈知意的手指动了动,回握住他的手。
她的衣袋里,那张残稿贴着胸口,已经被体温焐热。
台侧的工作人员开始收拾话筒线,有人搬走空茶盒,脚步轻轻的。
音乐换了曲子,节奏更缓。
裴砚的袖口银扣反着光,一闪,一闪。
沈知意闭上眼。
她听见自己的呼吸,和他的,靠得很近。
阿斑在软垫上翻了个身,露出肚皮,尾巴尖轻轻勾了一下。
台上的灯光渐渐收拢,集中在他们站立的地方。
台下的人还在鼓掌,声音不急,也不停。
沈知意睁开眼,看见裴砚的下巴,看见他喉结动了一下。
他没说话。
她也没说。
后台的门被风吹开一条缝,外面的夜气钻进来,带着一点凉。
阿斑的耳朵抖了抖,没起身。
沈知意把头轻轻靠在他肩上。
他的手臂收了收。
台侧的计时器显示,已超时七分钟。
工作人员站在幕布边,没上前打断。
掌声断断续续,还有人在低声议论。
没人催他们下去。
沈知意的手慢慢松开,又重新握紧。
裴砚的拇指在她手背上轻轻划了一下。
她感觉到。
她也回划了一下。
阿斑打了个哈欠,露出粉红的舌头,然后把脑袋埋进前爪里。
台上的灯光开始缓缓变暗。
最后一束光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
他们的影子投在背景板上,叠在一起,没有分开。
台下有人轻声说:“真好。”
另一个声音接道:“等了这么久。”
沈知意听见了。
她没抬头,只是把脸往他肩窝里压了压。
裴砚的呼吸落在她发间。
后台的钟敲了九下。
阿斑的尾巴突然翘起来,在空中停了一瞬。
然后,它翻身站起来,朝门口走去。
它的影子拉得很长,穿过地毯,消失在门外。
沈知意抬起头。
裴砚看着她。
她张嘴,刚要说话——
台灯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