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大寨,只是这场戏里的一个道具-《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3月初的蒲阳,寒意早已褪去。地委常委扩大会的氛围却异常凝重。

  地委书记肖文玉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干部,最终沉声道:“经研究决定,3 月 17 日在城关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传达上级重要精神,大家务必重视。”

  时间转眼到了3月17日,万人大会在体育场如期举行。

  一大早,体育场周围就挤满了人,大家脸上都带着几分庄重,顺着指引有序地往场内走,脚步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却又透着一种压抑的安静。

  搞了这么次的万人大会,大家对这个已经疲惫了。

  上午九点,大会准时开始。

  肖文玉书记站在主席台上,麦克风将他的声音传遍体育场的每一个角落。

  他先是清了清嗓子,随后洪亮地说道:“今天召集大家,主要是传达两项核心精神。第一项,就是要‘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格外严肃:“教员‘国民经济要抓上去’的指示,必须牢牢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推动蒲阳的经济发展!”

  话音陡然拔高,带着几分痛心疾首,“可现在有些同志,只敢抓革命,却不敢抓生产,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闹派性已经严重妨害了我们的大局,必须坚决纠正!”

  台下众人纷纷屏息凝神,有人一边听一边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认同;也有人悄悄垂下眼帘,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轻轻摇了摇头,却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肖书记的声音继续传来,这次讲的是 “农业学大寨,端正路线”。

  他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详细讲述着大寨在农业上的 “辉煌成就”—— 如何开垦梯田、如何提高产量、如何克服困难,言语间满是赞赏,鼓励大家以大寨为榜样,在蒲阳的土地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最后,他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农忙结束后,将选派一批干部前往大寨学习参观,亲身感受大寨精神,把好经验带回来!”

  林鸿彬没想到,自己竟然也在这次去大寨学习的名单里。

  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那地方有什么好去的?是有珍稀动物、还是有名贵药材?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去找肖文玉书记争取一下。

  林鸿彬就敲响了肖文玉书记办公室的门。

  “肖书记,”林鸿彬走进书记办公室,语气诚恳地说,“我们育种中心一直很忙,我这个去大寨学习的名额,能不能让给其他同志?

  肖书记放下手中的文件,抬眼看向他,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怎么,这是指挥不动你了?还是说,只有省级领导的命令,你才肯听?”

  林鸿彬心里一紧,连忙摆手,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哪能啊肖书记!我一直都跟着地委、地革委的指挥走,您的安排我哪敢不服从?只是中心的工作实在离不开人……”

  “怎么个离不开人,你出差闽北那么多天,也不见育种中心没把活干好!”

  肖书记的语气严肃起来,“这不是你想不想去的问题,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而且这也是省委领导的意思,你可不能推脱。”

  话说到这份上,林鸿彬知道,自己再怎么拒绝也没用了,只能耷拉着脑袋,无奈地接受这个安排。

  3月下旬,邱明林、祝晓燕等人突然接到通知,要去清源县党校参加学习。

  这是他们转正式党员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了。

  四天后,这群人拿着崭新的毕业证回到了中心,脸上的喜悦藏都藏不住,--他们终于可以转成正式党员了。

  看着同事们兴奋的样子,林鸿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开着拖拉机兜了一圈,拉回一车斗的菠萝、枇杷、香蕉等时令水果庆祝一番。

  自己也偷偷的小挣一笔。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4月20日,蒲阳地区“大寨学习参观团”二十多人,经过一路辗转,换乘了好几趟车,终于抵达了大寨村。

  一踏入大寨村,林鸿彬就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

  同行的其他人,要么是一副“朝圣”般的虔诚模样,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每一句话,时不时还拿出小本子记录;

  要么是真的抱着学习的心态,眼神里满是探究,想要从大寨的每一处细节中汲取经验。

  只有林鸿彬,双手插在口袋里,慢悠悠地跟在队伍后面,像个来旅游的游客,漫不经心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把大寨村当成了一处供人观赏的景点。

  林鸿彬注意到,大寨村家家户户的门都锁得死死的,街道上除了穿着统一服装的讲解员,剩下的全是像他们这样的参观团。

  各家的窗户里摆着金鱼缸,缸里游着几条鱼,院子里花草剪得整整齐齐,但每家都一个样,像排练好的摆设。

  “这哪是个村子啊,分明就是个展览馆。”他在心里暗自嘀咕。

  随后,参观团按照“标准路线”,先后去了团结沟渡槽、郭庄水库、合作沟、青年沟,狼窝掌等,参观了果园,接触了各种庄稼,还看了大寨宣传队的表演,最后登上了虎头山。

  虎头山上连一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山顶被硬生生铲平,弄出了一片小小的平原。

  不过,山上的庄稼长得倒是不错,层层梯田里满是翠绿,看着很是喜人。

  地里还有一些人在干活,地里有几个农民在干活,林鸿彬眯起眼睛仔细端详,发现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好,除了常年劳作的疲惫,还透着一股营养不良的菜色。

  看来村民的日子过得并没有宣传上的说的那么好!

  而且他目力好,站在山顶上,能清楚地看到远处其他地方的庄稼,和大寨村的庄稼差距挺大。

  --远处的庄稼长得稀疏,矮小,颜色也没有这里的鲜亮,明显的缺肥缺水的样子,一看就不是大寨村的庄稼。

  样板从来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林鸿彬心里很清楚,大寨精神确实是值得学习的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理念能激励人奋进。

  但眼前的大寨村,显然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道具”。

  表面上光鲜亮丽,处处透着“先进”,可村子里的真实情况呢?村民们到底过得好不好?那些“高产”的庄稼,是不是用了超出常规的投入?

  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大寨人自己才知道。而这种包装的代价,或许比林鸿彬想象的都要大。

  一群干部大张旗鼓的来大寨参观,肯定是有目的的,这不,一回到蒲阳,就召开了大寨之行总结会。

  会议室里,气氛比万人大会还要热烈。

  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大寨,每个人也都想在这场“思想盛宴”中表现自己,争论很快就陷入了白热化。

  “大寨之所以能成功,核心就是一个‘斗’字!”

  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的干部率先站起来,语气激昂地挥舞着手臂,“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与资产阶级思想斗,七斗八斗,才斗出了今天的好局面!我们蒲阳也要学这种‘斗’精神,斗出一个社会主义新蒲阳!”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反驳:“同志,‘斗’不是目的啊!

  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这些都没问题,可要是天天把‘斗’挂在嘴边,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斗,那生产还搞不搞了?

  教员说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难道靠‘斗’就能斗出粮食、斗出工业产值吗?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是盲目地内斗!”

  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各执己见。

  支持“斗”的和主张“抓生产”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还有人纠结于“大寨经验能不能复制到南方”“大寨模式适不适合蒲阳”,整个会议室乱得像一锅煮开的粥。

  反正总结会就是一锅粥,乱的很。

  林鸿彬却始终一言不发,只是坐着,静静地看着众位干部的“表演”。

  对,就表演,一群表演艺术家。

  有人拍着桌子慷慨陈词,有人皱着眉头据理力争,有人左右摇摆见风使舵,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 “角色”,说着连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话。

  在林鸿彬看来,这场争论毫无意义,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而大寨,就是这场戏里最关键的“道具”。

  --一个被镀上了无数光环的道具,谁都想把它握在手里,用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会议结束后,肖文玉书记特意把林鸿彬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道:“今天在会上,你怎么不发表意见?”

  林鸿彬心里清楚,肖书记在会上没当场点他的名,已经是在暗中保护他了,要是自己在会上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林鸿彬想了想,斟酌着语气回答道:“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这些精神都很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肖书记静静地等了一会儿,见他没再往下说,忍不住追问道:“然后呢?就这些?”

  “没了!”林鸿彬干脆地回答。

  肖书记皱了皱眉,有些不解地问:“怎么能没了?大寨那些具体的措施,比如梯田的修建方法、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寨的管理方法等等,在你眼里就没什么可说的?”

  林鸿彬摊了摊手,语气坦诚地说:

  “能有啥可说的?他们那一套措施,大多是根据北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的,不太适合我们南方。

  而且说实话,很多东西我们蒲阳的村子已经做得比他们好了,我实在没什么可补充的。”

  肖书记听了这话,脸色微微一沉:“你的意思是,我们这趟大寨之行,白去了?”

  “那倒不是。”林鸿彬连忙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我觉得大寨的旅游搞得不错,把村子包装成参观景点,既能宣传自己,又能带动相关的发展,这个我们倒是可以学一学!”

  肖书记看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没再继续追问。

  林鸿彬知道,自己这番话虽然没直接批评,但也间接点明了大寨样板的问题,肖书记心里应该也清楚,只是碍于形势,不能明说罢了。

  走出办公室,林鸿彬抬头看了看天空,叹了一口气:这场围绕着 “道具”的戏,不知道还要演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