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表述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和大队这里沟通完毕,林鸿彬也没闲下来。

  第二天,林鸿彬又马不停蹄往地区跑,碾米设备的申请单得交上去。

  这次还增加申请一套榨油设备,当然还有农药和化肥。

  去年秋后,油茶开花了,虽然不多,但现在也快到要收获的时候了。

  育种中心多少带点科研单位的味道,分析一下油茶的出油率、油品质量,也是正经的工作内容,甚至还可以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茶品质的影响等。

  还有花生、大豆,也可以测一测出油率、油品质量啊。

  所以,榨油设备都是必不可少的。

  林鸿彬这次也没空手,和郭子好两人拉了一拖拉机的西瓜进了行署大院。

  7月正是吃瓜的好时候。

  林鸿彬抱着两个西瓜进入王主任的办公室。

  一进门,王主任正端着搪瓷缸子喝茶,瞥见林鸿彬手里的西瓜,立马放下缸子:“诶呦,林书记,你这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给我送礼啊!”

  “王主任,今年育种中心培育的西瓜请领导们检验一下品质,领导们要是觉得品质合格,再给我们派育种任务,我们心里也有底不是。”

  林鸿彬先把西瓜放在办公桌上,然后从套在手上的公文包里掏出西瓜的的交接单拍在王主任面前。

  “把送礼说的这么清新脱俗的也就你林书记了,赶紧的,把你要申请的东西都递上来!”王主任朝林鸿彬吐槽道。

  林鸿彬边把申请单递上边说道:“主任,哪里能说是送礼呢,育种中心的成果当然是需要各方检验的。”

  “行行行,是检验,以后多送点“成果”来检验,我这里多多益善。”王主任边说边接过申请单,还一边乐着。

  一看林鸿彬递过来的单子:“这个榨油机没问题,现在就给你们批。化肥没办法批这么多,你们想办法多弄些农家肥补充;农药我不懂,等转给下面的小组核对。”

  “好,那谢谢王主任!”

  “你们育种中心水稻稻种,在明年开春前要做好随时放开的准备。大家都在翘首期盼能快点种上最高产的水稻。

  按规划,明年全地区的育种站,都要繁育这个稻种,后年就全地区推广。”

  “没问题,只要领导一声令下,一定给安排的妥妥的。”

  一个稻种从出现到能大面积推广,都要经过好几代的制种,所以不多做几代的稳定性测试是不行的,必须等到南繁方面的反馈。

  回到青云山已经是下午,林鸿彬和郭子好刚把车停在办公室门口,就听见一阵熟悉的笑声。

  林鸿彬往办公室一看,竟然看到林家胜、黄清流几位上农林大学的前知青。

  “你们怎么跑回来?”

  林家胜看到林鸿彬,立刻从椅子上弹了起来,用袖子抹了把脸,故意掐着嗓子挤出一副泫然欲泣的模样,拖着长音喊:“场长 —— 我好想你啊!”

  那“哭腔”假得能滴出水来,眉毛还使劲往中间挤,活像被人抢了糖的三岁小孩。

  屋里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林鸿彬又气又笑,伸手推了他一把:“滚远点!都上大学了,还没个正形。你就不能装的像个文化人?”

  “好嘞!”林家胜半点不恼,嬉皮笑脸地做了个鬼脸,还故意蹦跶着退到墙角,惹得众人笑得更欢了

  黄清流和另外三个年轻人也围了过来,脸上带着点腼腆的笑,和林鸿彬打招呼。

  “我们是来实践的!”黄清流指着办公室角落的背包,向林鸿彬解释道,“学校安排了暑期实践,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回林场了。这里的各个项目可比学校的那些熟悉多了,干活也顺手。”

  “我看你们是奔着食堂的伙食来的吧!”清脆的女声从办公室外传来,张清妍提着一个铁皮桶走进来,桶里装着已经凉了的绿豆汤。

  另外一个女知青则提了一篮子的竹罐。

  夏天到了,绿豆汤可是必需品。

  张清妍说着,拿起一个竹罐,盛了满满一罐递给林鸿彬。

  黄清流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不要说的这么明显嘛,我们本来还要伪装一下的。”

  “怎么,你们在学校的食堂吃不饱?”

  林鸿彬喝了口绿豆汤,清甜的凉意顺着喉咙往下滑,赶路的疲惫瞬间没了大半,他看向几人:“怎么,学校食堂的饭不管饱?”

  林家胜、黄清流等人也不客气,拿着竹罐自己动手了。

  “诶,不是吃不饱,是吃不好!”

  这话刚落,林家胜就凑过来,拿起个竹罐自己往里面舀绿豆汤,边喝边吐槽:

  “饱是能吃饱,就是没油水!顿顿都是青菜豆腐,好不容易见着点肉末,跟找绣花针似的。

  天天肚子饿得咕咕叫,下课铃一响,满脑子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大口的吃肉’,比您还没到林场那会儿天天吃地瓜粥还惨!”

  张清妍闻言,忍不住笑了:“知足吧!上次龚老师来信,还说你们学校有农田,还有动物养殖试验,收获了还能给食堂添点肉菜、杂粮。像那些没条件搞种植养殖的学校,学生们才叫惨。”

  “这你都知道?” 林家胜瞪大了眼睛,“龚老师他们怎么啥都往外说!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学生食堂的饭是真难吃,我们林场喂小鸡小鸭的杂粮饭都不知道比那边好吃多少倍。”

  黄清流等人深有同感的点头:“对、对、对!”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吐槽着学校食堂,办公室笑声笑声就没断过。

  林鸿彬喝着绿豆汤,突然想起这两年暑假都没见农林大学的老师来调研,便问道:“对了,你们学校的老师最近在忙啥?这两个暑假都没见他们来农场。”

  黄清流收起笑容,正经起来:“还能忙啥?一部分老师忙着各种研究;还有一部分老师忙着给同学补课呢!特别是我们的上一届学长,好多人跟不上课程,有些人还得补初高中的知识,每天晚上教室里都亮着灯。”

  林鸿彬听着,轻轻点了点头:“噢,好吧!”

  算是明白农林大学的老师为啥不来了,原来是忙着给学生补窟窿呢。

  补课也算正常,就算是高考考进大学的都有可能跟不上大学课程,何况是推荐上去的,有些人都中断学习好多年了。

  晚饭后,这几位在校大学生就成了香饽饽,被一群人围住了,七嘴八舌地问大学里的事。

  这个时候,林家胜、黄清流几人,早没了白天吐槽食堂的模样,说起大学来眉飞色舞。

  一会儿讲学校里的文化活动多热闹,一会儿说足球赛、篮球赛多精彩,讲到激动处,还忍不住站起来比划两下,手舞足蹈的。

  说得最多的,还是同学们多爱学习,图书馆里天天坐满了人,晚上熄灯了都有人用手电筒照着背书等。

  那语气里的自豪感,都快溢出来了。

  林鸿彬在一旁看着,忍不住乐:差不多的事,针对不同的说话对象,表述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