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对我很有启发-《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考察完,林鸿彬就回首都汇报工作了。

  次辅很忙,但还是挤出半个小时给林鸿彬。

  等林鸿彬给了调查报告后,首长开门见山的问道:“转了半个月,有什么感触?”

  “是个伟大的团队,绝对会在戍边拓荒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首长摆了摆手:“不用说好话,说说问题。”

  “首长,那我就直说了。搞种植的人口过多了,以北方的自然条件,养那么多的种植人口有点亏了。

  从经济学来说,越是寒冷的地方,越需要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的机械化程度必须高,或者需要选择生产高价值的农业产品,不然怎么算都是亏本的。

  东北4月份播种,10份收割,那11月到次年3月份基本是光吃粮食了。

  现在兵团的产品单一,产业链过短了,空有规模,却无法形成整体优势,也无法消化众多的人口。”

  二元化管理引起的矛盾之类的问题就不必要说了,其实领导们都清楚。

  一大群地都没见过的城市青年人聚在一起搞农业,必然要交几年的学费。

  还有什么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够灵活,这个更不能提了,至少现在不能提。

  “产业链过短?你先给我解释一下产业链是什么意思。”首长捕捉到陌生术语,当即追问。

  哇靠,不小心搞出一个现代名词了。

  林鸿彬心里一紧,赶紧解释道:“首长,我就直接用农业产业链说明,包含使农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链条。

  包括农资供应、农业技能培训、农业资金供给、农业机械服务、农产品烘干储藏、农产品初级加工和深加工等环节等等,并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实现低成本投入、高价值产出并形成合理的价值链。”

  “嗯,这是一个很科学的提法,”首长点头认可,继续追问,“你在东北观察到的是什么情况?”

  “这次只考察了不到10个单位,样本不够多,接触的数据不够多,但从所了解的情况看,产前的农业技能培训差点,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一般,深加工基本没有,与其他产业融合相当的粗糙。”

  在二元化领导的条件下,农产品深加工问题、与其他产业融合问题不是生产建设兵团能解决的,只能让高层来决策。

  “说说你的解决思路。”首长直奔核心。

  “首长,我的解决思路是多种、多养、多做农产品加工,继续完善产业链,吸收消化更多的人口。”

  “嗯,你继续说,举点例子。”首长身体微微前倾,显然对这个思路产生了兴趣。

  “首长,那我就大胆的说了。

  多种,除了数量上,还有种类上的多种。现在各农场里主要是种粮食和大豆,基本是机械化规模生产,不需要太多的人员。

  我个人觉得后续在不影响粮食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陆续增加一些经济作物,比如甜菜、比如食用菌、比如各种药草等。

  而且种食用菌、种药草占用地少,成本也不高,并且需要相当多的劳动力,重要的是价值也更高,当兵团的三产来做很合适。”

  林鸿彬进一步展开:“首长,东北的树林里有元蘑、榛蘑、猴头菌、木耳、松茸等可食用菌,但收获不稳定,食用菌走人工种植是必然。

  而且很多菌类对光的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在山洞里生长,控制好温度,冬天也能种。

  首长,这里我要特别提及猴头菌,它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除了吃外,最大的价值应该在药用那一方面,养胃护胃、提升免疫力、调节血脂、保护神经等,就这些功能,就足够单开一个药厂了。

  但现在猴头菌还是用木屑瓶种植技术,我认为有点落后了。(备注一)

  我们林场和闽省微生物所在食用菌种植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结果还不错,东北的同志可以借鉴。”

  “闽省在这方面也挣了不少外汇,你们林场功不可没啊。”首长称赞了一句。

  “机缘巧合,机缘巧合!”

  “不用谦虚,你继续!”首长摆摆手,示意他继续。

  “以东北的环境,可种的药材也多,人参(备注二)、黄芪、穿山龙、五味子、枸杞、刺五加、西洋参、党参、沙棘等等。

  而且这些大部分都有人工种植的历史,那些技术收集整理改进改进,研究出适合规模化种植的技术。药材种植成规模了,药厂才能制出稳定可靠的药品。

  种植药材形成的产业链更长,比种植粮食更能吸纳人口,整体效益也会高很多。”

  “嗯,这也是一条好思路。你们林场是不是也在搞药材种植技术?”首长敏锐追问。

  “嗯,今年和我们县国营中药店合作,做了几种名贵药材种植试验,结果还不错,明年准备把技术推广出去。”

  “全国还是缺医少药,药材规模种植技术是需要快速推广。”

  “是。”林鸿彬应了一声,接着说道:“还有就是各种农业废料的利用,兵团在处理农业废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用这么委婉,他们就是没干好!”首长直言不讳。

  “至于粮食深加工,我这次没有深入了解,就不敢多言了。但从已有的资料上看,我们和西方工业国还是有差距的。

  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具有规模化的生产条件,现在只要完善最后这加工的环节了。再消化一部分富余人力、大大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收益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们确实落后了,这思维就差了很多。”

  首长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就光想着怎么多种粮食,然后吃进肚子里,对把粮食怎么玩出花来还真不会想,也不敢想。

  还是你们年轻人思维活络,教员给你们的评语很正确。”

  “首长,从这20年的粮食亩产趋势来看,我们国家育种能力还是很强的,按这效率填饱肚子的问题过些年就能解决的,之后自然而然的有人把粮食玩出花来。”

  “这个还需要多多努力啊,你们林场走的路就很对。”

  “谢谢首长夸奖。”

  “说到育种,你们县的一个生产队,当季早稻亩产超过1100斤,这事你知不知道,地方有没有掺水分?”

  “知道,就是我老家的生产队。”

  林鸿彬坦然答道,“去年我们在山里发现一些可能是变异的稻子,植株更高大、稻穗长、稻谷颗粒大,所以亩产量就上来了,但收集的稻种不多,最后只够种两亩田,晒干后收获稻谷2200余斤。

  第一年种,还不熟悉习性,应该还有潜力挖掘。”

  由于植株更高大,植株距离之类的就需要调整,但第一年种没经验,植株过密了。

  生产队没有合适放这些稻谷的地方,就他家只有一人分谷子,量很少,重要的是他家里吃的也少,相对安全。

  最终这些稻种都暂时放在他家里的粮仓库了,林鸿彬那天回家直接给换成空间三代了,明年产量应该还能提高一截。

  “这么高产的水稻,也在东北试种试种,看能不能适应北方的气候。”

  “应该可以协调一些稻种过去!”

  “那这事就交给你了!”

  “是,保障完成任务。那要直接给生产建设兵团还是给黑省农科所?”

  “嗯,给农科所吧。诶,跑题了!你继续说说养殖的。”

  “养殖方面,我们清源县在搞的稻田养鸭、甘蔗田养鹅的效果不错,这个东北那可以直接套用,甘蔗田养鹅改成玉米田养鹅也差不多。

  兵团有广阔的种植面积,不用饲料就能养上不少鸭鹅,再配以一定的饲料,禽类养殖的空间那也相当的大。

  所以我首先推荐规模化养殖禽类,推广成本很低,也不用去担心过冬的问题。

  至于饲料,建设兵团有大量的秸秆、甜菜渣、玉米糁、玉米芯、豆粕等,这就是饲料最好的来源,他们太适合规模化饲养家禽家畜了。”

  “你们就一个甘蔗渣就搞了那么大的阵仗,这点他们确实做的不够。”首长又忍不住的批评一下,一年亏损一个多亿想想就心疼。

  “养殖规模化了,后续的产业也好续上。羽绒、乳制品、奶粉、火腿、香肠等等,可以做的东西就多了。”

  “都是好思路,你这么一提,计委那边有得忙了!”

  林鸿彬“嘿嘿”一笑,继续补充:“除了规模化养家畜,还可以加大一些高价值的动物养殖规模,比如貂、麝、林蛙、梅花鹿、飞龙等。(备注三)

  我在考察时了解到,东北有在养貂、林蛙、梅花鹿等等,但都不上规模,我个人觉得这些需求量大的动物可以上规模养殖。而且这些动物的饲料解决起来也不难,可以与种植、家畜养殖形成互补。

  处理这些动物的产业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很能消化富余人力。”

  “我个人认为,要用多样化的经济活动、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去消化富余的种植人口,去拓展经济运行的广度和深度。”林鸿彬最后总结道。

  “这次请你走一趟是对的,对我很有启发。你去宾馆好好休息,难得来一趟首都,明天好好逛一逛,给你安排后天的火车。”

  “谢谢首长!”林鸿彬起身敬礼,然后退出办公室。

  这次考察报告也没提出什么建议,最多是参照穿越前东北的农牧业情况,在三产上提供了点思路,最终去消化一些人口。

  按现在的体制,只要领导一重视,事情就基本能成。希望不是像穿越前的世界,很多好项目和好技术到80年代改开后才推广的。

  能当上大首长的都是天才,只是受到时代所限,获取其它方面的知识比较困难而已,只要有思路了,解决事情那还不是手拿把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