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衙门的书房里,李卫把李怀谨的逃信往桌上一拍,算盘珠子被震得乱跳。
“这个混小子!”李卫咬牙骂道,“我把他圈禁在丰县,就是怕他惹事,现在倒好,跑到直隶来了!”
徐乾学拿起信,皱着眉:“大人,李怀谨这次逃出来,说不定是冲着您的煤矿来的。他上次在玉环想占盐田,没成,这次肯定想在煤矿捞一笔。”
“捞一笔?”李卫冷笑一声,“他要是敢动煤矿的主意,我就让他彻底消失!”
正说着,赵德发匆匆进来,脸色慌张:“李大人,不好了!我们矿里的炼铁配方,被人泄露给唐山的另一个矿商了!现在那矿商也开始炼铁,卖价比我们低两钱,我们的生意被抢了一半!”
李卫心里一沉——炼铁配方是他让人从江南偷偷买来的,只有他、徐乾学和几个核心矿商知道。除了李怀谨,没人能泄露出去。“赵老板,你先别急。”李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你去查一下,那个矿商跟李怀谨有没有来往。我这边也让人去搜李怀谨的下落。”
赵德发走后,徐乾学忧心忡忡地说:“大人,要是配方真的泄露了,我们的煤铁生意就完了。那配方花了我们五万两,现在被人拿去用,我们的‘技术壁垒’就没了。”
“技术壁垒没了,就造‘规模壁垒’。”李卫拿起算盘,噼啪打了起来,“我们的煤矿和铁矿是连在一起的,每担煤的成本比他们低五厘,每斤铁的成本就低一厘。我们现在有二十座炼铁炉,他们只有五座,我们可以把价格再降一钱,用‘规模效应’把他们压垮——就像当年在浙江,用帑盐的规模挤掉私盐一样。”
徐乾学点点头:“可降价会亏啊!我们每斤铁的利润本来是五钱,降一钱就是四钱,再降一钱,就只剩三钱了。”
“三钱也比没利润强。”李卫放下算盘,“这叫‘沉没成本’——我们已经投了五十万两在铁路和炉子上,要是不降价,生意被抢光,那五十万两就全亏了。现在降价,虽然利润少了,但能保住市场,等把他们挤垮了,再把价格涨回来,之前亏的钱很快就能赚回来。”
就在李卫安排降价的时候,李忠带着一个消息回来了:“六爷,找到李怀谨了!他在唐山的那个矿商家里,还拿了人家一万两银子,说是给人家‘配方分红’!”
“好啊,真是他!”李卫拍案而起,“你带二十个人,去把他抓回来!记住,别惊动太多人,尤其是多隆阿的人——要是让他们知道我们内部出了问题,肯定会趁机要更多分成。”
可李忠刚走没多久,太监刘公公又带着人来了,身后还跟着个穿御史服的人。“李大人,这位是都察院的孙御史。”刘公公脸色严肃,“皇上听说你在直隶搞煤铁生意,有人举报你‘与民争利’,让孙御史来查你。”
李卫心里咯噔一下——这肯定是李怀谨泄露配方后,有人趁机在皇上面前告了他一状。“孙御史,刘公公,快请坐。”李卫强装镇定,“我这煤铁生意,可不是‘与民争利’,是‘为民谋利’啊。”
孙御史坐下后,拿出账本:“李大人,有人说你把煤矿和铁矿都垄断了,还逼着矿商给你分红,可有此事?”
“垄断?分红?”李卫笑着拿出自己的账本,“孙御史,您看——这是我们的成本账,每担煤成本三钱,运费五厘,炼铁成本三钱;这是销售账,卖给兵器局八钱,卖给民间七钱,每斤利润只有三钱。我们要是垄断,怎么会只赚这么点?再说,矿商给我的‘分红’,其实是他们的股份收益——我让浙江盐商给他们融资,他们给我一点股份,这叫‘商业合作’,不是贪腐。”
孙御史翻着账本,眉头还是皱着:“可有人说你把查抄的五十万两官银,投到了自己的生意里。”
“这五十万两,是用来修铁路、买炉子的,都是官产。”李卫指着窗外的铁路方向,“您要是不信,可以去查铁路和炉子的产权,都是归直隶官府的。我这是‘官督商办’,用官银撬动商银,既让官府赚钱,又让百姓用上便宜的铁,怎么会是‘与民争利’?”
刘公公在一旁帮腔:“孙御史,李大人在浙江搞帑盐,让盐税翻了六倍,皇上是知道的。他在直隶搞煤铁,肯定也是为了国库着想。”
孙御史沉默了会儿,说:“我还是要去矿上查一查。”
“应该的,应该的。”李卫连忙起身,“我陪您一起去,让矿商和工人都跟您说说,我这生意到底好不好。”
就在李卫陪着孙御史去矿上的路上,李忠派人来报:“六爷,李怀谨跑了!他跟那个矿商一起,往京城方向去了,还说要去皇宫告您!”
李卫心里一紧,一边是孙御史查账,一边是李怀谨去京城告状,还有矿商抢生意——这“内忧外患”的局面,比他当年在云南面对盐税亏空还难。他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徐乾学说:“你先陪孙御史去矿上,我去追李怀谨。记住,不管孙御史问什么,都按我刚才说的答,把成本账、利润账算清楚,让他明白我们是‘合规经营’。”
徐乾学点点头:“大人放心,我知道怎么做。”
李卫立刻带着人,快马加鞭往京城方向追去。路上,他心里盘算着——李怀谨要是真的告到皇宫,皇上肯定会怀疑他;那个抢生意的矿商,要是趁机联合多隆阿,煤矿就会被旗人抢走。现在必须先抓住李怀谨,再解决矿商的事,最后说服孙御史。
追了一天一夜,李卫终于在京城外的一座破庙里抓住了李怀谨。“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李卫盯着他,眼里满是失望。
李怀谨梗着脖子:“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你在浙江赚了那么多钱,在直隶又搞煤矿,我却被你圈禁在丰县,一分钱都赚不到!我泄露配方,就是要让你也尝尝亏空的滋味!”
“亏空?”李卫笑了,“你以为泄露个配方,就能让我亏空?我在浙江搞帑盐时,遇到的麻烦比这大得多,都挺过来了。你呀,还是没学会怎么‘算账’——算不清利益,算不清风险,永远只能当输家。”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是孙御史和徐乾学赶来了,身后还跟着多隆阿。“李大人,我们在矿上查清楚了,你确实是‘官督商办’,没贪腐。”孙御史走上前,“那个抢生意的矿商,其实是多大人的远房亲戚,多大人已经把他给办了。”
多隆阿也笑着说:“李大人,都怪我没管好亲戚,让你受委屈了。以后这煤铁生意,还是你说了算,我们旗人跟着你赚钱就行。”
李卫看着眼前的局面,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回头瞪了眼李怀谨:“把他带回丰县,严加看管,再也不许他出来惹事!”
夕阳下,李卫望着京城的方向,心里又开始盘算——这次的危机让他明白,在直隶搞煤铁,不仅要算清“经济账”,还要算清“政治账”。他得想个办法,把煤铁生意和皇上的需求绑得更紧,这样才能彻底消除“与民争利”的嫌疑。
这时,徐乾学突然说:“大人,西北战事又起,皇上正愁兵器不够用。我们要是把炼铁产量提高一倍,卖给兵器局,既能赚更多钱,又能让皇上高兴,这不就是最好的‘政治账’吗?”
李卫眼睛一亮——对,这才是关键!他立刻转身,往总督衙门的方向走去,心里已经开始算新的“产能账”——再建二十座炼铁炉,需要多少银子,多少时间,能多赚多少利润,一笔笔都清晰起来。他知道,只要这账算得清,再大的危机,也能变成“搞钱”的机会。
“这个混小子!”李卫咬牙骂道,“我把他圈禁在丰县,就是怕他惹事,现在倒好,跑到直隶来了!”
徐乾学拿起信,皱着眉:“大人,李怀谨这次逃出来,说不定是冲着您的煤矿来的。他上次在玉环想占盐田,没成,这次肯定想在煤矿捞一笔。”
“捞一笔?”李卫冷笑一声,“他要是敢动煤矿的主意,我就让他彻底消失!”
正说着,赵德发匆匆进来,脸色慌张:“李大人,不好了!我们矿里的炼铁配方,被人泄露给唐山的另一个矿商了!现在那矿商也开始炼铁,卖价比我们低两钱,我们的生意被抢了一半!”
李卫心里一沉——炼铁配方是他让人从江南偷偷买来的,只有他、徐乾学和几个核心矿商知道。除了李怀谨,没人能泄露出去。“赵老板,你先别急。”李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你去查一下,那个矿商跟李怀谨有没有来往。我这边也让人去搜李怀谨的下落。”
赵德发走后,徐乾学忧心忡忡地说:“大人,要是配方真的泄露了,我们的煤铁生意就完了。那配方花了我们五万两,现在被人拿去用,我们的‘技术壁垒’就没了。”
“技术壁垒没了,就造‘规模壁垒’。”李卫拿起算盘,噼啪打了起来,“我们的煤矿和铁矿是连在一起的,每担煤的成本比他们低五厘,每斤铁的成本就低一厘。我们现在有二十座炼铁炉,他们只有五座,我们可以把价格再降一钱,用‘规模效应’把他们压垮——就像当年在浙江,用帑盐的规模挤掉私盐一样。”
徐乾学点点头:“可降价会亏啊!我们每斤铁的利润本来是五钱,降一钱就是四钱,再降一钱,就只剩三钱了。”
“三钱也比没利润强。”李卫放下算盘,“这叫‘沉没成本’——我们已经投了五十万两在铁路和炉子上,要是不降价,生意被抢光,那五十万两就全亏了。现在降价,虽然利润少了,但能保住市场,等把他们挤垮了,再把价格涨回来,之前亏的钱很快就能赚回来。”
就在李卫安排降价的时候,李忠带着一个消息回来了:“六爷,找到李怀谨了!他在唐山的那个矿商家里,还拿了人家一万两银子,说是给人家‘配方分红’!”
“好啊,真是他!”李卫拍案而起,“你带二十个人,去把他抓回来!记住,别惊动太多人,尤其是多隆阿的人——要是让他们知道我们内部出了问题,肯定会趁机要更多分成。”
可李忠刚走没多久,太监刘公公又带着人来了,身后还跟着个穿御史服的人。“李大人,这位是都察院的孙御史。”刘公公脸色严肃,“皇上听说你在直隶搞煤铁生意,有人举报你‘与民争利’,让孙御史来查你。”
李卫心里咯噔一下——这肯定是李怀谨泄露配方后,有人趁机在皇上面前告了他一状。“孙御史,刘公公,快请坐。”李卫强装镇定,“我这煤铁生意,可不是‘与民争利’,是‘为民谋利’啊。”
孙御史坐下后,拿出账本:“李大人,有人说你把煤矿和铁矿都垄断了,还逼着矿商给你分红,可有此事?”
“垄断?分红?”李卫笑着拿出自己的账本,“孙御史,您看——这是我们的成本账,每担煤成本三钱,运费五厘,炼铁成本三钱;这是销售账,卖给兵器局八钱,卖给民间七钱,每斤利润只有三钱。我们要是垄断,怎么会只赚这么点?再说,矿商给我的‘分红’,其实是他们的股份收益——我让浙江盐商给他们融资,他们给我一点股份,这叫‘商业合作’,不是贪腐。”
孙御史翻着账本,眉头还是皱着:“可有人说你把查抄的五十万两官银,投到了自己的生意里。”
“这五十万两,是用来修铁路、买炉子的,都是官产。”李卫指着窗外的铁路方向,“您要是不信,可以去查铁路和炉子的产权,都是归直隶官府的。我这是‘官督商办’,用官银撬动商银,既让官府赚钱,又让百姓用上便宜的铁,怎么会是‘与民争利’?”
刘公公在一旁帮腔:“孙御史,李大人在浙江搞帑盐,让盐税翻了六倍,皇上是知道的。他在直隶搞煤铁,肯定也是为了国库着想。”
孙御史沉默了会儿,说:“我还是要去矿上查一查。”
“应该的,应该的。”李卫连忙起身,“我陪您一起去,让矿商和工人都跟您说说,我这生意到底好不好。”
就在李卫陪着孙御史去矿上的路上,李忠派人来报:“六爷,李怀谨跑了!他跟那个矿商一起,往京城方向去了,还说要去皇宫告您!”
李卫心里一紧,一边是孙御史查账,一边是李怀谨去京城告状,还有矿商抢生意——这“内忧外患”的局面,比他当年在云南面对盐税亏空还难。他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徐乾学说:“你先陪孙御史去矿上,我去追李怀谨。记住,不管孙御史问什么,都按我刚才说的答,把成本账、利润账算清楚,让他明白我们是‘合规经营’。”
徐乾学点点头:“大人放心,我知道怎么做。”
李卫立刻带着人,快马加鞭往京城方向追去。路上,他心里盘算着——李怀谨要是真的告到皇宫,皇上肯定会怀疑他;那个抢生意的矿商,要是趁机联合多隆阿,煤矿就会被旗人抢走。现在必须先抓住李怀谨,再解决矿商的事,最后说服孙御史。
追了一天一夜,李卫终于在京城外的一座破庙里抓住了李怀谨。“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李卫盯着他,眼里满是失望。
李怀谨梗着脖子:“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你在浙江赚了那么多钱,在直隶又搞煤矿,我却被你圈禁在丰县,一分钱都赚不到!我泄露配方,就是要让你也尝尝亏空的滋味!”
“亏空?”李卫笑了,“你以为泄露个配方,就能让我亏空?我在浙江搞帑盐时,遇到的麻烦比这大得多,都挺过来了。你呀,还是没学会怎么‘算账’——算不清利益,算不清风险,永远只能当输家。”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是孙御史和徐乾学赶来了,身后还跟着多隆阿。“李大人,我们在矿上查清楚了,你确实是‘官督商办’,没贪腐。”孙御史走上前,“那个抢生意的矿商,其实是多大人的远房亲戚,多大人已经把他给办了。”
多隆阿也笑着说:“李大人,都怪我没管好亲戚,让你受委屈了。以后这煤铁生意,还是你说了算,我们旗人跟着你赚钱就行。”
李卫看着眼前的局面,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回头瞪了眼李怀谨:“把他带回丰县,严加看管,再也不许他出来惹事!”
夕阳下,李卫望着京城的方向,心里又开始盘算——这次的危机让他明白,在直隶搞煤铁,不仅要算清“经济账”,还要算清“政治账”。他得想个办法,把煤铁生意和皇上的需求绑得更紧,这样才能彻底消除“与民争利”的嫌疑。
这时,徐乾学突然说:“大人,西北战事又起,皇上正愁兵器不够用。我们要是把炼铁产量提高一倍,卖给兵器局,既能赚更多钱,又能让皇上高兴,这不就是最好的‘政治账’吗?”
李卫眼睛一亮——对,这才是关键!他立刻转身,往总督衙门的方向走去,心里已经开始算新的“产能账”——再建二十座炼铁炉,需要多少银子,多少时间,能多赚多少利润,一笔笔都清晰起来。他知道,只要这账算得清,再大的危机,也能变成“搞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