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行者钱途:武松搞钱录之少年账房与多元布局!-《搞钱传奇》

  解决了漕运的危机,武松开始琢磨一件事——他年纪大了,胳膊又断了,以后梁山的搞钱路,得交给年轻人。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石头。

  小石头现在十五岁,跟着陈先生学了两年算术,不仅能把账本记得清清楚楚,还能算出每笔生意的利润和风险。武松决定带他去东京,跟商铺老板们打交道,学怎么谈判、怎么看商机。

  到了东京,武松先带小石头去见赵老板。赵老板正在跟一个江南的布商谈生意,布商嫌绸缎太贵,不肯买。小石头在一旁听了一会儿,突然说:“布商老板,咱们梁山的驿站能帮您运布,运费比别人便宜两成;要是您买赵老板的绸缎,咱们还能帮您把布和绸缎一起运到北方,省不少钱。”

  布商愣了,随即笑了:“这孩子说得有道理!行,绸缎我买了,运费就按你说的算!”

  赵老板也很惊讶:“武头领,这孩子太机灵了!比我店里的账房还会做生意!”

  武松笑了——他没白带小石头来。从赵老板的铺子出来,小石头问:“武爷爷,我刚才那么说,是不是多管闲事了?”

  “不是。”武松说,“做生意就是要会找双赢的机会——布商省了运费,赵老板卖了绸缎,咱们驿站赚了运费,大家都划算。以后你管账,不光要算清楚收支,还要会找这样的机会,让梁山的生意越来越多。”

  从东京回来,武松就把小石头安排在戴宗身边,让他跟着管漕运和驿站的账本。小石头学得很用心,不仅把账本记得明明白白,还发现了一个商机——梁山的棉花长得好,要是开个纺织作坊,把棉花织成布,卖给江南的布商,比直接卖棉花赚得多。

  他拿着自己算的账找武松:“武爷爷,咱们种一亩棉花,能卖五两银子;要是织成布,能卖十两银子,赚一倍!江南的布商现在缺好布,咱们织的布肯定好卖!”

  武松很高兴:“这主意好!咱们现在就开纺织作坊——戴宗,你去江南买织布机;周通,你找几个会织布的妇人来梁山;小石头,你负责算成本、定价格,把作坊的账管好。”

  纺织作坊开起来后,生意果然很好——江南的布商听说梁山织的布又好又便宜,都来订货。第一个月就赚了一千五百两,比卖棉花多赚了八百两。

  小石头拿着账本,兴奋地说:“武爷爷,咱们再开个染坊,把布染成各种颜色,能卖更贵!”

  “好!就按你说的办!”武松笑着点头。他知道,梁山的经济,再也不用只靠漕运了——纺织、农业、驿站、酒水茶叶,多一条路,就多一份保障。

  除了纺织作坊,武松还让兄弟们在梁山脚下开垦荒地,种茶叶、药材——茶叶可以卖到东京,药材可以给医馆用,剩下的卖给药商。没几个月,梁山的农业也赚了不少钱,每月能有两千两收入。

  戴宗拿着新的总收入账本,笑得合不拢嘴:“武头领,现在咱们每月收入有一万五千两了!漕运七千两,纺织一千五百两,农业两千两,驿站两千五百两,商铺和酒水茶叶两千两!就算漕运出点事,咱们也不怕了!”

  武松看着账本,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多元化的经济,才是梁山的未来。而小石头这样的年轻人,就是梁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