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像被冻硬了的柳条鞭子,抽在西里村的土墙、光秃秃的树杈和人们的脸上,带着干冷的、刺骨的疼。天总是灰蒙蒙的,太阳吝啬地露个惨白的脸,很快又被沉沉的铅云吞没。地里早空了,麦苗在冻土下蛰伏,田野一片萧瑟的土黄色,只有几根顽强的枯草在寒风中打着摆子。可村子里,却像一锅渐渐烧开的水,开始冒出热腾腾的泡来。
吴家小院,也终于从秋收的忙碌、垫地基的沉重、以及那个寒冬里惊心动魄的“返工”战役中,喘上了一口匀溜气儿。空气里飘荡的不再是尘土和汗水的味道,而是若有若无的、蒸腾着的年糕香气,还有李秀云翻箱倒柜晒出的旧棉被上,那股陈年阳光和樟脑丸混合的、暖烘烘的气息。
孩子们的脸蛋,被冷风吹得红扑扑,可眼睛里都亮晶晶的,盛满了藏不住的雀跃。连带着李秀云那常年被愁苦和操劳刻下纹路的脸,也舒展开来,眉梢眼角都染着轻松的笑意。吴建军虽然依旧沉默寡言,但蹲在屋檐下磨那把砍骨刀时,脊背似乎也不再像之前那般绷得像块石头,偶尔还会抬起眼皮,看看在院里追逐打闹的小儿女,嘴角的线条竟也柔和了一瞬。
这份难得的清闲和喜气,在一个寻常的午后,被村小学放学的喧闹声推向了高潮。
“妈!妈!成绩单!成绩单发啦!”
吴普同几乎是冲进院门的,手里紧紧攥着两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书包斜挎在身后,随着他的跑动一颠一颠。他跑得急,额头上都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脸蛋红得发亮,眼睛里的光比灶膛里的火苗还亮。吴小梅紧跟在哥哥身后,小辫子跑得有些散乱,脸上也带着兴奋的红晕,手里同样捏着自己的成绩单。
李秀云正在灶房门口,把一串串晾好的红辣椒往墙上挂,听见喊声,立刻转过身来,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快!拿给我瞧瞧!”
吴普同把成绩单递过去,胸膛还在微微起伏。李秀云迫不及待地展开,眯着眼,手指顺着那密密麻麻的小字一行行往下找。当看到“吴普同”后面跟着的“总分:第五名”时,她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咧开,连声说:“好!好!第五名!第五名!” 她识字不多,但阿拉伯数字和名字是认得的。她又仔细往下看,找到了语文那一栏,后面赫然写着“92分”。
“语文92分!普同,你语文考了92分!”李秀云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她猛地抬头看向儿子,“真考了92?”
“嗯!”吴普同用力点头,脸上是极力克制却依然流露出的自豪,“林老师念分数的时候,我……我听得真真的!92!”
“哎哟!我的老天爷!”李秀云激动得拍了一下大腿,眼眶都有些湿润了,“出息了!真是出息了!去年才第十名,今年就第五了!语文还考了92!这……这比王小军还高?”她有点不敢相信,王小军在他们这些家长眼里,那一直是“别人家孩子”的标杆。
“嗯!”吴普同的声音更响亮了,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肯定,“王小军语文是89!我比他高3分!林老师还当堂说了,吴普同同学这次语文进步非常大,基础题全对,作文也写得很有真情实感!”
“好!好!太好了!”李秀云喜不自胜,一把拉过儿子,在他背上用力拍了几下,仿佛要把这份喜悦拍进儿子的骨子里。她仿佛已经看到儿子捧着那张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昂首挺胸走进镇中学大门的样子了。那压在心里多年的、关于儿子未来的沉重石头,似乎被这“第五名”和“92分”一下子撬动了。
“小梅呢?小梅考得咋样?”李秀云这才想起旁边眼巴巴等着的女儿。
吴小梅赶紧把自己的成绩单递上,小脸满是期待。李秀云展开一看,总分第一,最显眼的是成绩单右下角,盖着一个鲜红的小方印章,里面清晰地印着三个字:“三好学生”!
“三好学生!”李秀云又惊又喜,一把将小女儿搂进怀里,“我家小梅得三好学生了!真棒!真给妈长脸!” 她摩挲着那个红印章,仿佛那是无上的荣光。小梅的成绩一直稳定,这个“三好”,在庄户人眼里,分量同样不轻,代表着品行端正、勤劳肯干、团结同学,是顶顶好的评价。
“妈,我也有!”一个稚嫩的声音不甘示弱地响起。吴家宝像个小炮弹似的从屋里冲出来,手里也高高举着一张纸。他刚上一年级,还不懂排名分数的意义,但看到哥哥姐姐都拿着纸给妈妈看,妈妈那么高兴,他也急不可耐地要献宝。
李秀云笑着接过小儿子那张明显简单许多的成绩单。上面画着些小红花、小星星,歪歪扭扭写着名字,分数栏里是老师用红笔写的“甲”、“乙”之类的等第。成绩不算突出,但也全在“乙”以上。吴家宝挺着小胸脯,指着上面一个用铅笔画的、不太像的笑脸图案:“老师夸我……夸我……坐得住!”他想不起老师具体怎么表扬的了,但记得老师笑眯眯地给他画了个笑脸。
“好!好!家宝也棒!坐得住好,好好念书!”李秀云被小儿子的模样逗乐了,揉了揉他的小脑袋。吴家宝得了夸奖,立刻忘了成绩单的事,又乐呵呵地跑去追院子里一只觅食的老母鸡了。
小小的院子里,充满了久违的、纯粹的欢笑声。李秀云拿着三张成绩单,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像是捧着三块沉甸甸的金砖。她把吴普同和吴小梅的奖状小心翼翼地抚平,对着屋里喊:“建军!建军!快来看!孩子们的成绩!”
吴建军从屋里踱出来,手里还拿着那把磨了一半的砍刀。他接过成绩单,挨个仔细看了一遍。看到吴普同的总分第五名和语文92分时,他古铜色的脸上没什么大的表情变化,但拿着纸的手指明显用力地捏了一下,指关节微微泛白。他抬起眼皮,深深地看了大儿子一眼。那眼神不再是往日沉沉的审视,而是像淬过火的铁,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无声的肯定。这目光比任何夸奖都更有力量,让吴普同的心猛地一热,腰杆不由自主地挺得更直了。
看到吴小梅的“三好学生”印章,吴建军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对着女儿点了点头,只说了一个字:“好。” 吴小梅立刻笑开了花。
“得贴上!得贴到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李秀云激动地张罗起来。她立刻去搬凳子,翻箱倒柜找出一瓶过年贴对联剩下的浆糊。吴建军默默地接过浆糊,搬了凳子到堂屋正对着门的土墙前。李秀云仔仔细细地把吴普同的成绩单和吴小梅的奖状抹上浆糊。吴建军站在凳子上,比量着位置,极其认真地将两张纸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墙上最醒目的地方。昏黄的灯光下,那两张纸,尤其是“三好学生”的红印章,像两团小小的火焰,瞬间点亮了这间简陋的堂屋,也映亮了夫妻俩眼中掩饰不住的欣慰与期盼。
吴家宝也吵着要把自己的成绩单贴上去。李秀云笑着依了他,把他那张画着笑脸的成绩单,贴在了哥哥姐姐奖状的旁边稍低一点的位置。
“咱们家,这也算是‘书香门第’的墙头了!”李秀云看着那一小片“荣誉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光彩。
吴普同看着墙上属于自己的那个“第五名”和“92分”,又看看父亲贴在墙上时那专注而郑重的侧影,一股暖流从心底涌遍全身。一年前那个因为拉土而满腹怨气、因为考试而紧张不安的自己,仿佛已经很遥远了。手臂上似乎还残留着抡木榔头砸石碾时的酸痛,虎口磨破的伤口早已结痂,但那份沉重,此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踏实和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
晚饭时,饭桌上的气氛格外温馨。李秀云特意多炒了个鸡蛋,油汪汪黄澄澄的一盘。吴家宝吃得满嘴油,叽叽喳喳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吴小梅小口吃着饭,眼睛不时瞟向墙上自己的奖状,嘴角带着甜甜的笑意。吴普同埋头吃饭,心里却在默默盘算着林老师寒假布置的阅读书目和日记要求。
吴建军吃得很快,但明显有些心不在焉。他早早放下了碗筷,没像往常那样立刻离开饭桌,而是从炕席底下摸出了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厚厚一沓皱巴巴、大小不一的票子,还有几张折叠起来的、盖着红章的纸——那是宅基地的批文。他把钱一张张捋平,又拿出一个磨得光滑的旧算盘。
昏黄的灯光下,算盘珠子被他粗糙的手指拨动,发出清脆又略显滞涩的“噼啪”声。他眉头微蹙,眼神专注得近乎凝滞,嘴里无声地念叨着什么。算珠一次次地碰撞、归位,那单调的声音在温暖的饭桌上显得格外清晰。
“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他在计算着砖的数量。
“正房五间……东西长……南北宽……一平米多少块砖……”
“山墙……隔断墙……门窗洞口要减掉……”
“还有三间配房……”
“砖窑厂的老张说,开春砖价可能要涨一分钱一块……现在定下,按老价钱……”
“石灰……沙子……木料……椽子……”
“工钱……大工一天多少……小工多少……管几顿饭……”
算盘珠子的噼啪声越来越急,吴建军的眉头也越锁越紧。那厚厚的一沓钱,在算盘珠子的拨动下,仿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薄、消失。他反复计算着,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有时算到某个数字,他会猛地停住,手指悬在算盘上方,眼神茫然地盯着虚空,仿佛被那个庞大的数字压得喘不过气。沉默片刻,他又会固执地重新开始拨动算盘,仿佛要用这冰冷的算珠,硬生生凿出一条通往新房的、现实可行的路径。
李秀云收拾完碗筷,默默坐到丈夫旁边,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拨打算盘时那专注到近乎痛苦的侧脸,看着灯光在他深刻的皱纹里投下的浓重阴影。她知道丈夫在盘算什么,那是压在全家心头、比期末考试、比三好学生更沉重也更现实的大山——明年开春,房子就要动工了。开槽,打地基,买砖,请匠人……哪一样,都是沉甸甸的、要用真金白银和无数汗水去填的窟窿。孩子们的好成绩带来的喜悦,像一层温暖的薄纱,轻轻覆盖在这座冰冷坚硬的大山上,却无法撼动其分毫。
吴普同也放下了碗,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去写作业。他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父亲被算盘珠子和沉重数字反复折磨的样子。那噼啪的算盘声,像冰冷的雨点敲打在他心上,冲淡了刚才的喜悦。他想起新宅基地上那个被石碾反复砸实的巨大土台,想起父亲举起石碾时那如同山岳般的身影。原来,搬开了松软的土层,还有更坚硬的、名为“钱”的磐石挡在前面。这盘算的声音,比那石碾砸地的闷响,更让人感到一种无声的沉重和压抑。
腊月二十三,小年。扫尘祭灶的喧闹过后,镇上逢大集的日子终于到了。这是年前最后一次大集,十里八乡的人都涌向柳林镇,置办最后的年货。
吴家全家出动。吴建军拉着排车,李秀云和三个孩子跟在旁边。通往镇上的土路,被熙熙攘攘的人群踩得尘土飞扬,热闹得如同开了锅。空气中混杂着鞭炮的硝烟味、炒花生的焦香、熟肉的油腻气、还有牲畜粪便和汗水的味道,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乡村年末的浓烈气息。
集市上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熟人打招呼的笑骂声、孩子的哭闹声,汇成一片巨大的声浪。红彤彤的对联、年画挂满了摊架,在冬日的灰白底色中显得格外喜庆扎眼。卖糖果点心的摊子前挤满了流口水的孩子,卖布匹的摊位前围满了扯布做新衣的妇女。卖鸡鸭鱼肉的摊子热气腾腾,卖锅碗瓢盆的摊位叮当作响。
李秀云精打细算,目标明确。她挤到肉摊前,割了窄窄一条肥多瘦少的五花肉,又买了点猪板油——这是用来熬油炒菜和炸丸子的。在卖粉条的摊子前,她仔细挑拣着,选了最粗最耐煮的土豆粉。称了二斤盐,打了一小瓶酱油、一小瓶醋。在卖点心的摊子前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称了半斤最便宜的江米条,用粗糙的黄草纸包好。称的时候,她眼睛紧紧盯着秤杆,嘴里还不住地说:“师傅,您手底下可松着点,家里孩子多……”
吴建军则带着吴普同,挤到了卖农具和杂货的区域。他仔细挑选了一把更趁手的瓦刀(泥瓦匠砌墙用的工具),又买了一捆新的、更结实的麻绳。吴普同的目光,却被一个卖文具的小摊吸引住了。摊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铅笔、橡皮、作业本,最显眼的是一支插在笔筒里的“英雄”牌钢笔,黑色的笔身,银色的笔夹,在阳光下闪着沉稳的光泽。他不由自主地走过去,拿起那支笔,沉甸甸的,手感极好。他想象着用这支笔写日记、写作业的样子,一定比铅笔更流畅,更体面。
“
吴家小院,也终于从秋收的忙碌、垫地基的沉重、以及那个寒冬里惊心动魄的“返工”战役中,喘上了一口匀溜气儿。空气里飘荡的不再是尘土和汗水的味道,而是若有若无的、蒸腾着的年糕香气,还有李秀云翻箱倒柜晒出的旧棉被上,那股陈年阳光和樟脑丸混合的、暖烘烘的气息。
孩子们的脸蛋,被冷风吹得红扑扑,可眼睛里都亮晶晶的,盛满了藏不住的雀跃。连带着李秀云那常年被愁苦和操劳刻下纹路的脸,也舒展开来,眉梢眼角都染着轻松的笑意。吴建军虽然依旧沉默寡言,但蹲在屋檐下磨那把砍骨刀时,脊背似乎也不再像之前那般绷得像块石头,偶尔还会抬起眼皮,看看在院里追逐打闹的小儿女,嘴角的线条竟也柔和了一瞬。
这份难得的清闲和喜气,在一个寻常的午后,被村小学放学的喧闹声推向了高潮。
“妈!妈!成绩单!成绩单发啦!”
吴普同几乎是冲进院门的,手里紧紧攥着两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书包斜挎在身后,随着他的跑动一颠一颠。他跑得急,额头上都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脸蛋红得发亮,眼睛里的光比灶膛里的火苗还亮。吴小梅紧跟在哥哥身后,小辫子跑得有些散乱,脸上也带着兴奋的红晕,手里同样捏着自己的成绩单。
李秀云正在灶房门口,把一串串晾好的红辣椒往墙上挂,听见喊声,立刻转过身来,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快!拿给我瞧瞧!”
吴普同把成绩单递过去,胸膛还在微微起伏。李秀云迫不及待地展开,眯着眼,手指顺着那密密麻麻的小字一行行往下找。当看到“吴普同”后面跟着的“总分:第五名”时,她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咧开,连声说:“好!好!第五名!第五名!” 她识字不多,但阿拉伯数字和名字是认得的。她又仔细往下看,找到了语文那一栏,后面赫然写着“92分”。
“语文92分!普同,你语文考了92分!”李秀云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她猛地抬头看向儿子,“真考了92?”
“嗯!”吴普同用力点头,脸上是极力克制却依然流露出的自豪,“林老师念分数的时候,我……我听得真真的!92!”
“哎哟!我的老天爷!”李秀云激动得拍了一下大腿,眼眶都有些湿润了,“出息了!真是出息了!去年才第十名,今年就第五了!语文还考了92!这……这比王小军还高?”她有点不敢相信,王小军在他们这些家长眼里,那一直是“别人家孩子”的标杆。
“嗯!”吴普同的声音更响亮了,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肯定,“王小军语文是89!我比他高3分!林老师还当堂说了,吴普同同学这次语文进步非常大,基础题全对,作文也写得很有真情实感!”
“好!好!太好了!”李秀云喜不自胜,一把拉过儿子,在他背上用力拍了几下,仿佛要把这份喜悦拍进儿子的骨子里。她仿佛已经看到儿子捧着那张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昂首挺胸走进镇中学大门的样子了。那压在心里多年的、关于儿子未来的沉重石头,似乎被这“第五名”和“92分”一下子撬动了。
“小梅呢?小梅考得咋样?”李秀云这才想起旁边眼巴巴等着的女儿。
吴小梅赶紧把自己的成绩单递上,小脸满是期待。李秀云展开一看,总分第一,最显眼的是成绩单右下角,盖着一个鲜红的小方印章,里面清晰地印着三个字:“三好学生”!
“三好学生!”李秀云又惊又喜,一把将小女儿搂进怀里,“我家小梅得三好学生了!真棒!真给妈长脸!” 她摩挲着那个红印章,仿佛那是无上的荣光。小梅的成绩一直稳定,这个“三好”,在庄户人眼里,分量同样不轻,代表着品行端正、勤劳肯干、团结同学,是顶顶好的评价。
“妈,我也有!”一个稚嫩的声音不甘示弱地响起。吴家宝像个小炮弹似的从屋里冲出来,手里也高高举着一张纸。他刚上一年级,还不懂排名分数的意义,但看到哥哥姐姐都拿着纸给妈妈看,妈妈那么高兴,他也急不可耐地要献宝。
李秀云笑着接过小儿子那张明显简单许多的成绩单。上面画着些小红花、小星星,歪歪扭扭写着名字,分数栏里是老师用红笔写的“甲”、“乙”之类的等第。成绩不算突出,但也全在“乙”以上。吴家宝挺着小胸脯,指着上面一个用铅笔画的、不太像的笑脸图案:“老师夸我……夸我……坐得住!”他想不起老师具体怎么表扬的了,但记得老师笑眯眯地给他画了个笑脸。
“好!好!家宝也棒!坐得住好,好好念书!”李秀云被小儿子的模样逗乐了,揉了揉他的小脑袋。吴家宝得了夸奖,立刻忘了成绩单的事,又乐呵呵地跑去追院子里一只觅食的老母鸡了。
小小的院子里,充满了久违的、纯粹的欢笑声。李秀云拿着三张成绩单,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像是捧着三块沉甸甸的金砖。她把吴普同和吴小梅的奖状小心翼翼地抚平,对着屋里喊:“建军!建军!快来看!孩子们的成绩!”
吴建军从屋里踱出来,手里还拿着那把磨了一半的砍刀。他接过成绩单,挨个仔细看了一遍。看到吴普同的总分第五名和语文92分时,他古铜色的脸上没什么大的表情变化,但拿着纸的手指明显用力地捏了一下,指关节微微泛白。他抬起眼皮,深深地看了大儿子一眼。那眼神不再是往日沉沉的审视,而是像淬过火的铁,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无声的肯定。这目光比任何夸奖都更有力量,让吴普同的心猛地一热,腰杆不由自主地挺得更直了。
看到吴小梅的“三好学生”印章,吴建军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对着女儿点了点头,只说了一个字:“好。” 吴小梅立刻笑开了花。
“得贴上!得贴到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李秀云激动地张罗起来。她立刻去搬凳子,翻箱倒柜找出一瓶过年贴对联剩下的浆糊。吴建军默默地接过浆糊,搬了凳子到堂屋正对着门的土墙前。李秀云仔仔细细地把吴普同的成绩单和吴小梅的奖状抹上浆糊。吴建军站在凳子上,比量着位置,极其认真地将两张纸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墙上最醒目的地方。昏黄的灯光下,那两张纸,尤其是“三好学生”的红印章,像两团小小的火焰,瞬间点亮了这间简陋的堂屋,也映亮了夫妻俩眼中掩饰不住的欣慰与期盼。
吴家宝也吵着要把自己的成绩单贴上去。李秀云笑着依了他,把他那张画着笑脸的成绩单,贴在了哥哥姐姐奖状的旁边稍低一点的位置。
“咱们家,这也算是‘书香门第’的墙头了!”李秀云看着那一小片“荣誉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光彩。
吴普同看着墙上属于自己的那个“第五名”和“92分”,又看看父亲贴在墙上时那专注而郑重的侧影,一股暖流从心底涌遍全身。一年前那个因为拉土而满腹怨气、因为考试而紧张不安的自己,仿佛已经很遥远了。手臂上似乎还残留着抡木榔头砸石碾时的酸痛,虎口磨破的伤口早已结痂,但那份沉重,此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踏实和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
晚饭时,饭桌上的气氛格外温馨。李秀云特意多炒了个鸡蛋,油汪汪黄澄澄的一盘。吴家宝吃得满嘴油,叽叽喳喳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吴小梅小口吃着饭,眼睛不时瞟向墙上自己的奖状,嘴角带着甜甜的笑意。吴普同埋头吃饭,心里却在默默盘算着林老师寒假布置的阅读书目和日记要求。
吴建军吃得很快,但明显有些心不在焉。他早早放下了碗筷,没像往常那样立刻离开饭桌,而是从炕席底下摸出了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厚厚一沓皱巴巴、大小不一的票子,还有几张折叠起来的、盖着红章的纸——那是宅基地的批文。他把钱一张张捋平,又拿出一个磨得光滑的旧算盘。
昏黄的灯光下,算盘珠子被他粗糙的手指拨动,发出清脆又略显滞涩的“噼啪”声。他眉头微蹙,眼神专注得近乎凝滞,嘴里无声地念叨着什么。算珠一次次地碰撞、归位,那单调的声音在温暖的饭桌上显得格外清晰。
“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他在计算着砖的数量。
“正房五间……东西长……南北宽……一平米多少块砖……”
“山墙……隔断墙……门窗洞口要减掉……”
“还有三间配房……”
“砖窑厂的老张说,开春砖价可能要涨一分钱一块……现在定下,按老价钱……”
“石灰……沙子……木料……椽子……”
“工钱……大工一天多少……小工多少……管几顿饭……”
算盘珠子的噼啪声越来越急,吴建军的眉头也越锁越紧。那厚厚的一沓钱,在算盘珠子的拨动下,仿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薄、消失。他反复计算着,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有时算到某个数字,他会猛地停住,手指悬在算盘上方,眼神茫然地盯着虚空,仿佛被那个庞大的数字压得喘不过气。沉默片刻,他又会固执地重新开始拨动算盘,仿佛要用这冰冷的算珠,硬生生凿出一条通往新房的、现实可行的路径。
李秀云收拾完碗筷,默默坐到丈夫旁边,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拨打算盘时那专注到近乎痛苦的侧脸,看着灯光在他深刻的皱纹里投下的浓重阴影。她知道丈夫在盘算什么,那是压在全家心头、比期末考试、比三好学生更沉重也更现实的大山——明年开春,房子就要动工了。开槽,打地基,买砖,请匠人……哪一样,都是沉甸甸的、要用真金白银和无数汗水去填的窟窿。孩子们的好成绩带来的喜悦,像一层温暖的薄纱,轻轻覆盖在这座冰冷坚硬的大山上,却无法撼动其分毫。
吴普同也放下了碗,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去写作业。他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父亲被算盘珠子和沉重数字反复折磨的样子。那噼啪的算盘声,像冰冷的雨点敲打在他心上,冲淡了刚才的喜悦。他想起新宅基地上那个被石碾反复砸实的巨大土台,想起父亲举起石碾时那如同山岳般的身影。原来,搬开了松软的土层,还有更坚硬的、名为“钱”的磐石挡在前面。这盘算的声音,比那石碾砸地的闷响,更让人感到一种无声的沉重和压抑。
腊月二十三,小年。扫尘祭灶的喧闹过后,镇上逢大集的日子终于到了。这是年前最后一次大集,十里八乡的人都涌向柳林镇,置办最后的年货。
吴家全家出动。吴建军拉着排车,李秀云和三个孩子跟在旁边。通往镇上的土路,被熙熙攘攘的人群踩得尘土飞扬,热闹得如同开了锅。空气中混杂着鞭炮的硝烟味、炒花生的焦香、熟肉的油腻气、还有牲畜粪便和汗水的味道,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乡村年末的浓烈气息。
集市上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熟人打招呼的笑骂声、孩子的哭闹声,汇成一片巨大的声浪。红彤彤的对联、年画挂满了摊架,在冬日的灰白底色中显得格外喜庆扎眼。卖糖果点心的摊子前挤满了流口水的孩子,卖布匹的摊位前围满了扯布做新衣的妇女。卖鸡鸭鱼肉的摊子热气腾腾,卖锅碗瓢盆的摊位叮当作响。
李秀云精打细算,目标明确。她挤到肉摊前,割了窄窄一条肥多瘦少的五花肉,又买了点猪板油——这是用来熬油炒菜和炸丸子的。在卖粉条的摊子前,她仔细挑拣着,选了最粗最耐煮的土豆粉。称了二斤盐,打了一小瓶酱油、一小瓶醋。在卖点心的摊子前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称了半斤最便宜的江米条,用粗糙的黄草纸包好。称的时候,她眼睛紧紧盯着秤杆,嘴里还不住地说:“师傅,您手底下可松着点,家里孩子多……”
吴建军则带着吴普同,挤到了卖农具和杂货的区域。他仔细挑选了一把更趁手的瓦刀(泥瓦匠砌墙用的工具),又买了一捆新的、更结实的麻绳。吴普同的目光,却被一个卖文具的小摊吸引住了。摊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铅笔、橡皮、作业本,最显眼的是一支插在笔筒里的“英雄”牌钢笔,黑色的笔身,银色的笔夹,在阳光下闪着沉稳的光泽。他不由自主地走过去,拿起那支笔,沉甸甸的,手感极好。他想象着用这支笔写日记、写作业的样子,一定比铅笔更流畅,更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