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种麦子(二)-《凡人吴普同》

  麦种入土,只是希望的开始。干硬的秋土无法给予沉睡的种子足够的滋润,它们需要水的唤醒。浇地,成了播种后紧锣密鼓的头等大事。

  浇地依赖的是村里那几口人工挖掘的公共水井。这种水井的结构颇为独特,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后世常见的机井大不相同。

  吴普同跟着父亲来到位于村外田畴间的公共水井旁。井口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整个水井设施分为明显的两部分:核心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圆形竖井,直径大约半米多,黑洞洞的,井壁用青砖或石块垒砌,这是汲取地下水的主井。在主井的上方,却套着一个巨大得多的方形或圆形敞口池子,直径足有三米开外,深也有两三米,池壁同样用砖石砌成,像个巨大的蓄水坑。最特别的是,在这个大井池的一侧井壁上,开凿着一个斜斜向上的、类似隧道或坡道的出口,一直通到外面的平地。

  父亲指着井下给吴普同解释:“看见没?下面那个小圆洞才是真井,通着地下水。上面这个大池子,是安水泵的地方。旁边那个斜洞洞(他指着那个坡道出口),是通拖拉机的皮带用的。”

  水泵,一台沉重的、铸铁外壳的老式离心泵,就被安装在大井池的底部,紧邻着小井的井口。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着粗壮的胶皮管子,这根管子沿着大井池的壁垂直向上延伸,一直通到地面。在地面上,出水管的尽头连接着一个用水泥砌成的、半人高的方形蓄水池。蓄水池有一个出水口,连着小溪,直通周围各家的田地里。

  浇地的动力来源,在那个年代是稀缺资源——拖拉机。整个村子,只有村东头的张有福家有一台十二马力的手扶拖拉机,那是个稀罕物,也是浇地季节最抢手的“大牲口”。

  浇地的前一天下午,吴建军就去了张有福家。吴普同也跟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