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像车间里那些永不停歇的传送带,循环往复,看似缓慢,却在不知不觉中向前滚动了一个月。吴普同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节奏——白班、中班、夜班,一周一换,周而复始。车间、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轮廓。
白班的枯燥在于日复一日的重复,面对同样的机器,处理大同小异的问题,窗外不变的厂区景色。赵师傅的指导依旧严格,但内容开始从基础认知转向更精细的操作和更隐晦的故障预判。吴普同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分常规的记录和巡检,偶尔也能在赵师傅的提示下,处理一些诸如调整传送带跑偏、清理小型筛网堵塞之类的小问题。他像一颗渐渐被磨去棱角的石子,慢慢嵌入了这台庞大生产机器的一环。
夜班依旧是难熬的。后半夜的疲惫如同潮水,一次次冲击着意志的堤坝。他学会了像其他老师傅一样,在短暂的休息间隙靠在墙上闭目养神,也习惯了用浓茶和冷水脸来对抗困倦。车间的灯光在深夜显得格外惨白,机器的轰鸣仿佛也带上了催眠的魔力,唯有紧紧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或是跟着赵师傅在设备间穿梭,才能勉强保持清醒。
相比之下,中班成了他灰色调生活中难得的一抹亮色。这亮色不仅来自于午夜下班后与马雪艳在保定街头的短暂相会,更来自于中班周期里,那难得可以在上午自由支配的时光。因为中班是下午四点才开始,如果恰好马雪艳也轮休,他就会在天亮后,带着一种近乎奢侈的愉悦感,踏上前往高阳的班车。
那通常是一个阳光还算温和的上午。吴普同会仔细洗漱,换上最干净的一件衬衫,怀揣着期待的心情赶到汽车站。班车晃晃悠悠地行驶在保定向东的柏油路上,窗外是连绵的田野和偶尔闪过的村落。这与在车间里面对钢铁巨兽的感觉截然不同,仿佛从一个单调重复的世界,暂时逃往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广阔而真实的天地。
在高阳汽车站,马雪艳通常已经等在出站口。看到彼此的那一刻,两人脸上都会不自觉地绽放出笑容,仿佛连日来在各自工厂积攒的疲惫和沉闷,都在这一刻被驱散了。
他们会先在车站附近的小店里吃碗热腾腾的羊杂汤或者豆腐脑,配上刚出炉的烧饼。然后,就在高阳这个不算太大但也足够热闹的县城里漫无目的地闲逛。穿过人头攒动的集市,看着小贩们吆喝叫卖各种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沿着县城的主干道走走,浏览着那些对他们来说还略显昂贵的服装店和百货商场的橱窗;或者干脆找个安静的街心公园,坐在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嬉戏的孩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聊天的内容琐碎而真实。马雪艳会抱怨化验室那个苛刻的组长,或者分享她们宿舍里女工之间的趣闻;吴普同则会讲述赵师傅又教了他什么新诀窍,或者车间里某个机器闹了什么笑话。他们也会讨论各自厂里的伙食,比较哪边的肉菜里肉更多一些,或者憧憬着等以后稳定了,一定要一起去保定市里好好玩一天。
这种相处,平淡,却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它让吴普同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他不是孤身一人。有一个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人,有一个可以暂时逃离车间噪音和粉尘的港湾,哪怕只是短短一个上午。
这天,又到了一个月的月初。上午,车间里的广播罕见地没有播放安全生产条例,而是通知各班组派人去财务科领取本月工资条。
消息像一阵微风,让沉闷的车间泛起了一丝涟漪。工人们麻木的脸上似乎多了点活气,互相低声交谈着,手上干活的动作也不自觉地加快了几分。吴普同的心跳也莫名快了半拍。虽然实习时也拿过补贴,但这一次不同,这是他真正意义上,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挣来的第一份正式工资。他知道,钱已经在前几天直接打入了他在厂里统一办理的工资卡,但这张小小的纸条,才是他一个月劳动的官方总结和价值确认。
班长去财务科拿回了一摞窄长的纸条。他站在车间相对安静的一角,拿着名单,挨个喊名字。
“张建国!”
“到!”一个满手油污的老师傅大声应着,快步走上前,在领取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接过那张纸条,目光快速扫过最下面一行的数字,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随手将纸条折好塞进了工装口袋。
“李卫东!”
“……”
吴普同有些紧张地等待着,目光跟着班长的手移动。
“吴普同!”
他赶紧应了一声,快步走过去,在领取表上找到自己的名字,签下略显拘谨的字迹。班长将一张同样格式的纸条递到他手里。
纸条很轻,上面密密麻麻地打印着几行项目和数据。他道了声谢,紧紧攥着纸条,快步走回操作台旁边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他的手心有些出汗,深吸了一口气,才小心翼翼地展开这张关乎他一个月辛勤的凭证。
白纸黑字,清晰地列着:
基本工资:380.00
岗位津贴:150.00
绩效工资:220.00
夜班津贴:120.00(他上个月轮到了一周夜班)
餐费补贴:50.00
应发工资:920.00
扣除项:
养老保险:-73.60
医疗保险:-18.40
失业保险:-9.20
住房公积金:-73.60
实发金额:745.20
他的目光在“应发工资:920.00”和“实发金额:745.20”这两个数字上来回扫了几遍。920元。这就是他一个月劳动的价值。他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一种经济独立的初步自豪感。这笔钱已经安静地躺在他的工资卡里,是他靠自己挣来的,不再是父母的血汗,也不再是学校的补助。
然而,这种兴奋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他看着那被扣除掉的一百多块钱,心里又泛起一丝无奈和心疼。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名词对他而言还显得有些遥远和抽象,但它们确确实实地从他本就不多的劳动所得里划走了一部分。最终能实实在在支配的,是七百四十五块二毛。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裤兜里那张硬质的工资卡,那里面有他的全部“财产”,却轻飘飘的没有一丝重量,远不如想象中攥着一沓钞票来得实在。
“小吴,看条子呢?多少啊?”旁边一个相熟的工友笑着凑过来问。
吴普同把纸条稍微侧了侧,含糊地应了一声:“没多少,就几百块。”他没有具体说数字,心里有种莫名的、不愿与人分享详细数额的情绪。
那工友也没多问,只是感慨道:“刚来都这样,扣完这险那金的,到手没几个子儿。慢慢熬吧,等年头长了,级数上去了,就能多点儿了。还是发现金实在,这卡上的数字,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钱。”
赵师傅也领了工资条回来,他随意地瞥了一眼,便将纸条揉成一团塞进了工具箱的角落,然后对吴普同说:“条子收好,有时候对账用得着。钱反正已经打卡里了,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知道了,赵师傅。”吴普同点点头,将手里的工资条仔细地抚平折好,放进了自己随身带着的那个小笔记本里夹好。他心里盘算着,家里上次通电话时说暂时不缺钱,让他自己留着用。卡里这笔钱,他打算好好规划一下。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剩下的可以存起来一部分,还可以留出一小笔“活动经费”——比如下次和马雪艳见面时,可以请她吃顿好点的,或者给她买点什么。
晚上,他特意去厂外的公用电话亭给马雪艳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听到她那熟悉的声音,吴普同忍不住提高了声调:
“雪艳,工资条发下来了!”
“怎么样?实发多少?”马雪艳的声音也带着欣喜和期待。
“九百二,扣完各种,到手七百四十五。”吴普同如实汇报,语气里带着点小小的炫耀,也有一丝无奈。
“可以啊你!比我多几十块呢!”马雪艳笑道,“我们这边扣得也挺狠的。这钱打到卡里,要是不去取,都快没感觉了。”
“等我下次休息,要是你也方便,我去高阳找你,咱们……咱们去吃顿好的?”吴普同试探着问,心里有些期待。他感觉说这话时,比以往多了点底气,虽然那底气是卡里那几个看不见的数字给的。
“好啊!”马雪艳爽快地答应了,“我知道有家卖罩饼的,味道可好了,也不贵。正好你可以取点钱出来。”
挂了电话,吴普同心里美滋滋的。这第一份工资,虽然只是工资条上的一串数字和银行卡里看不见的余额,却仿佛给了他一点小小的底气,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尤其是能和马雪艳共同经营的那部分,生出了更多具体而微的憧憬。
日子依旧在重复。车间、食堂、宿舍。机器的轰鸣,粉尘的味道,三班倒的疲惫。但领到第一份工资条的经历,以及它所代表的、已经存入账户的那笔劳动所得,以及它所开启的那些关于未来、关于共同生活的微小可能,像是一束微弱却真切的光,照进了他略显单调的“牛马”生涯。他揣着那张记载着数字的轻飘飘的纸条,再次走向那座喧嚣的车间,继续他作为“工艺员吴普同”的、平凡而必须的一天,心里却似乎多了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一种与这个现代社会更加紧密的、带着数字化印记的联系,以及一份由自己创造的、虽然微薄但确凿无疑的安身立命的资本。
白班的枯燥在于日复一日的重复,面对同样的机器,处理大同小异的问题,窗外不变的厂区景色。赵师傅的指导依旧严格,但内容开始从基础认知转向更精细的操作和更隐晦的故障预判。吴普同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分常规的记录和巡检,偶尔也能在赵师傅的提示下,处理一些诸如调整传送带跑偏、清理小型筛网堵塞之类的小问题。他像一颗渐渐被磨去棱角的石子,慢慢嵌入了这台庞大生产机器的一环。
夜班依旧是难熬的。后半夜的疲惫如同潮水,一次次冲击着意志的堤坝。他学会了像其他老师傅一样,在短暂的休息间隙靠在墙上闭目养神,也习惯了用浓茶和冷水脸来对抗困倦。车间的灯光在深夜显得格外惨白,机器的轰鸣仿佛也带上了催眠的魔力,唯有紧紧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或是跟着赵师傅在设备间穿梭,才能勉强保持清醒。
相比之下,中班成了他灰色调生活中难得的一抹亮色。这亮色不仅来自于午夜下班后与马雪艳在保定街头的短暂相会,更来自于中班周期里,那难得可以在上午自由支配的时光。因为中班是下午四点才开始,如果恰好马雪艳也轮休,他就会在天亮后,带着一种近乎奢侈的愉悦感,踏上前往高阳的班车。
那通常是一个阳光还算温和的上午。吴普同会仔细洗漱,换上最干净的一件衬衫,怀揣着期待的心情赶到汽车站。班车晃晃悠悠地行驶在保定向东的柏油路上,窗外是连绵的田野和偶尔闪过的村落。这与在车间里面对钢铁巨兽的感觉截然不同,仿佛从一个单调重复的世界,暂时逃往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广阔而真实的天地。
在高阳汽车站,马雪艳通常已经等在出站口。看到彼此的那一刻,两人脸上都会不自觉地绽放出笑容,仿佛连日来在各自工厂积攒的疲惫和沉闷,都在这一刻被驱散了。
他们会先在车站附近的小店里吃碗热腾腾的羊杂汤或者豆腐脑,配上刚出炉的烧饼。然后,就在高阳这个不算太大但也足够热闹的县城里漫无目的地闲逛。穿过人头攒动的集市,看着小贩们吆喝叫卖各种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沿着县城的主干道走走,浏览着那些对他们来说还略显昂贵的服装店和百货商场的橱窗;或者干脆找个安静的街心公园,坐在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嬉戏的孩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聊天的内容琐碎而真实。马雪艳会抱怨化验室那个苛刻的组长,或者分享她们宿舍里女工之间的趣闻;吴普同则会讲述赵师傅又教了他什么新诀窍,或者车间里某个机器闹了什么笑话。他们也会讨论各自厂里的伙食,比较哪边的肉菜里肉更多一些,或者憧憬着等以后稳定了,一定要一起去保定市里好好玩一天。
这种相处,平淡,却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它让吴普同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他不是孤身一人。有一个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人,有一个可以暂时逃离车间噪音和粉尘的港湾,哪怕只是短短一个上午。
这天,又到了一个月的月初。上午,车间里的广播罕见地没有播放安全生产条例,而是通知各班组派人去财务科领取本月工资条。
消息像一阵微风,让沉闷的车间泛起了一丝涟漪。工人们麻木的脸上似乎多了点活气,互相低声交谈着,手上干活的动作也不自觉地加快了几分。吴普同的心跳也莫名快了半拍。虽然实习时也拿过补贴,但这一次不同,这是他真正意义上,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挣来的第一份正式工资。他知道,钱已经在前几天直接打入了他在厂里统一办理的工资卡,但这张小小的纸条,才是他一个月劳动的官方总结和价值确认。
班长去财务科拿回了一摞窄长的纸条。他站在车间相对安静的一角,拿着名单,挨个喊名字。
“张建国!”
“到!”一个满手油污的老师傅大声应着,快步走上前,在领取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接过那张纸条,目光快速扫过最下面一行的数字,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随手将纸条折好塞进了工装口袋。
“李卫东!”
“……”
吴普同有些紧张地等待着,目光跟着班长的手移动。
“吴普同!”
他赶紧应了一声,快步走过去,在领取表上找到自己的名字,签下略显拘谨的字迹。班长将一张同样格式的纸条递到他手里。
纸条很轻,上面密密麻麻地打印着几行项目和数据。他道了声谢,紧紧攥着纸条,快步走回操作台旁边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他的手心有些出汗,深吸了一口气,才小心翼翼地展开这张关乎他一个月辛勤的凭证。
白纸黑字,清晰地列着:
基本工资:380.00
岗位津贴:150.00
绩效工资:220.00
夜班津贴:120.00(他上个月轮到了一周夜班)
餐费补贴:50.00
应发工资:920.00
扣除项:
养老保险:-73.60
医疗保险:-18.40
失业保险:-9.20
住房公积金:-73.60
实发金额:745.20
他的目光在“应发工资:920.00”和“实发金额:745.20”这两个数字上来回扫了几遍。920元。这就是他一个月劳动的价值。他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一种经济独立的初步自豪感。这笔钱已经安静地躺在他的工资卡里,是他靠自己挣来的,不再是父母的血汗,也不再是学校的补助。
然而,这种兴奋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他看着那被扣除掉的一百多块钱,心里又泛起一丝无奈和心疼。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名词对他而言还显得有些遥远和抽象,但它们确确实实地从他本就不多的劳动所得里划走了一部分。最终能实实在在支配的,是七百四十五块二毛。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裤兜里那张硬质的工资卡,那里面有他的全部“财产”,却轻飘飘的没有一丝重量,远不如想象中攥着一沓钞票来得实在。
“小吴,看条子呢?多少啊?”旁边一个相熟的工友笑着凑过来问。
吴普同把纸条稍微侧了侧,含糊地应了一声:“没多少,就几百块。”他没有具体说数字,心里有种莫名的、不愿与人分享详细数额的情绪。
那工友也没多问,只是感慨道:“刚来都这样,扣完这险那金的,到手没几个子儿。慢慢熬吧,等年头长了,级数上去了,就能多点儿了。还是发现金实在,这卡上的数字,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钱。”
赵师傅也领了工资条回来,他随意地瞥了一眼,便将纸条揉成一团塞进了工具箱的角落,然后对吴普同说:“条子收好,有时候对账用得着。钱反正已经打卡里了,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知道了,赵师傅。”吴普同点点头,将手里的工资条仔细地抚平折好,放进了自己随身带着的那个小笔记本里夹好。他心里盘算着,家里上次通电话时说暂时不缺钱,让他自己留着用。卡里这笔钱,他打算好好规划一下。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剩下的可以存起来一部分,还可以留出一小笔“活动经费”——比如下次和马雪艳见面时,可以请她吃顿好点的,或者给她买点什么。
晚上,他特意去厂外的公用电话亭给马雪艳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听到她那熟悉的声音,吴普同忍不住提高了声调:
“雪艳,工资条发下来了!”
“怎么样?实发多少?”马雪艳的声音也带着欣喜和期待。
“九百二,扣完各种,到手七百四十五。”吴普同如实汇报,语气里带着点小小的炫耀,也有一丝无奈。
“可以啊你!比我多几十块呢!”马雪艳笑道,“我们这边扣得也挺狠的。这钱打到卡里,要是不去取,都快没感觉了。”
“等我下次休息,要是你也方便,我去高阳找你,咱们……咱们去吃顿好的?”吴普同试探着问,心里有些期待。他感觉说这话时,比以往多了点底气,虽然那底气是卡里那几个看不见的数字给的。
“好啊!”马雪艳爽快地答应了,“我知道有家卖罩饼的,味道可好了,也不贵。正好你可以取点钱出来。”
挂了电话,吴普同心里美滋滋的。这第一份工资,虽然只是工资条上的一串数字和银行卡里看不见的余额,却仿佛给了他一点小小的底气,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尤其是能和马雪艳共同经营的那部分,生出了更多具体而微的憧憬。
日子依旧在重复。车间、食堂、宿舍。机器的轰鸣,粉尘的味道,三班倒的疲惫。但领到第一份工资条的经历,以及它所代表的、已经存入账户的那笔劳动所得,以及它所开启的那些关于未来、关于共同生活的微小可能,像是一束微弱却真切的光,照进了他略显单调的“牛马”生涯。他揣着那张记载着数字的轻飘飘的纸条,再次走向那座喧嚣的车间,继续他作为“工艺员吴普同”的、平凡而必须的一天,心里却似乎多了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一种与这个现代社会更加紧密的、带着数字化印记的联系,以及一份由自己创造的、虽然微薄但确凿无疑的安身立命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