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自律的节奏与无声的陪伴-《凡人吴普同》

  当吴普同将那张写满周密计划的信纸,用图钉郑重地按在自己书桌前的墙壁上时,他仿佛不仅仅是在规划时间,更像是在构筑一道抵御懈怠与迷茫的防线,一场向着自我设定目标发起的、静默而坚定的冲锋。计划的详尽程度,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是他性格中那份务实与坚韧的极致体现。

  信纸上,钢笔字迹工整而清晰:

  总体目标:

  1. 本学期通过计算机三级(数据库技术)考试。

  2. 本学期通过自学考试四科(《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

  阶段划分:

  · 第一阶段(约8周): 通读所有教材(计算机三级教程 四科自考教材)。目标:理解基本概念,搭建知识框架。每周分配固定章节,确保进度。

  · 第二阶段(约4周): 精读同步练习册,结合教材,攻克重点、难点。目标:掌握核心考点,具备初步解题能力。

  · 第三阶段(约3周): 全面复习,查漏补缺,主攻高频考点和易错点。目标:巩固记忆,提升应试熟练度。

  每日时间分配(示例):

  · 早晨 6:30-7:30: 英语(协助马雪艳或自修)/ 背诵自考文科概念。

  · 上午课程时间: 专注专业课,确保不影响主修学业。

  · 下午 14:00-17:30: 自习室。主攻计算机三级内容(理论 潜在上机练习构思)。

  · 晚上 19:00-22:00: 自习室。主攻自考科目学习(按计划轮换)。

  · 周末: 全天自习,按比例分配计算机与自考学习时间,适当延长。

  计划是冰冷的文字,而执行则需要滚烫的汗水和铁一般的纪律。幸运的是,吴普同恰恰是一个执行力极强的学生。多年来的求学经历,尤其是高中复读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早已将自律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他不需要外界的鞭策,内心的目标感和对未来的紧迫感,就是最强劲的驱动力。

  于是,校园里开始出现这样一道固定的风景线。每天清晨,当大多数同学还在与睡梦纠缠时,吴普同已经悄然起身,洗漱完毕,或是在宿舍楼顶迎着初升的朝阳低声诵读,或是和马雪艳约在晨光熹微的小花园里,进行半个小时的英语“早课”。他督促马雪艳背单词,自己也顺便巩固;他帮她分析一两个长难句,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语感。

  上午的专业课,他听得格外认真,笔记做得一丝不苟。他知道,这是他的根本,绝不能因为额外的计划而本末倒置。课堂上的他,眼神专注,仿佛要将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吸收进去。

  而一天中真正属于他“自我征战”的时间,是下午和晚上。二号教学楼那间他们固定的自习室,成了他和马雪艳的“第二个宿舍”。他总是提前到达,占据那个靠窗的、光线最好的角落。桌子上,很快就会被各种书籍占据半边江山——左边是厚重的计算机三级教程和几张手写的算法流程图草稿,右边是几本自考教材和对应的练习册,分门别类,井然有序。

  马雪艳就坐在他身边。起初,她还有些不适应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节奏。看着他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严格按照计划切换学习内容,神情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她既感到心疼,又有些微妙的被忽视感。她偶尔会想和他小声说句话,或者用笔轻轻戳他一下,但看到他紧蹙的眉头和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的侧影,那些小动作便都化作了无声的理解和支持。

  她很快调整了自己。她不再试图打扰他,而是将他这种专注视为一种榜样。她也在自己的英语世界里埋头苦干,做阅读,练听力,背范文。学习累了,她会悄悄抬起头,活动一下僵硬的脖颈,目光不自觉地落在身边的吴普同身上。他有时会对着计算机教材上复杂的数据库关系模型图久久沉思,手指在纸上无意识地划拉着;有时则会快速翻阅自考教材,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勾画重点,发出沙沙的声响;遇到难题时,他会下意识地咬住笔杆,眉头锁成一个“川”字,直到豁然开朗,那紧锁的眉头才会骤然舒展,眼神里闪过一丝亮光。

  她就这样静静地陪着他。在他需要讨论一个计算机逻辑问题时,她会努力理解,给出自己虽然外行却充满真诚的建议;在他背诵政治经济学概念感到枯燥烦闷时,她会充当听众,听他磕磕绊绊地复述,偶尔提醒他漏掉的要点;在他完成一个阶段任务,略显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时,她会适时地递过去一颗水果,或者一杯早已晾温的白开水。

  他们的交流变得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每一个眼神的交汇,每一次无声的陪伴,都仿佛在诉说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默契。自习室里人来人往,低声的讨论、翻书声、咳嗽声此起彼伏,但在他们俩的小小世界里,时间仿佛是以另一种更缓慢、更坚实的节奏在流淌。

  周末,以往是他们偶尔会出去“改善伙食”或者看场电影的时间,如今也彻底被学习占据。图书馆或自习室成了他们度过周末的唯一选择。有时学得头昏脑涨,眼冒金星,吴普同会从书堆里抬起头,看向窗外。秋日的天空异常高远,偶尔有鸟群飞过,留下悠长的鸣叫。

  “出去走走吧?”马雪艳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他片刻的走神和疲惫,轻声提议。

  “好。”吴普同合上书,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他们最常见的放松方式,就是去操场散步。傍晚时分的操场,有不少锻炼和散步的学生。他们并肩走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步伐缓慢。秋风吹拂着他们的头发和衣角,带来一丝凉意,也吹散了一些积压在胸口的沉闷。

  “感觉怎么样?能跟上计划吗?”马雪艳总会关切地问。

  “还行,就是东西太多,感觉时间不够用。”吴普同望着远处在踢足球的学生,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是坚定的,“计算机这块比想象中难一点,数据库的关系代数有点绕。自考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也挺多,需要反复记。”

  “慢慢来,别把自己逼得太紧。”马雪艳轻声安慰,“你已经很厉害了。”

  他们很少再谈论风花雪月,或者遥远的未来。当下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思绪。散步十几二十分钟,让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后,吴普同便会说:“回去吧,今天的任务还没完成。”

  于是,两人又默默地走回自习室,重新投入那片知识的海洋。灯光下,他们的身影被拉长,与无数个同样在奋斗的年轻身影交织在一起。

  这种高度自律、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吴普同却甘之如饴。他清晰地感受到,每一天的计划被打上勾,每一本书被翻过厚厚的页数,都意味着他向目标靠近了一小步。那种通过严格自我管理而获得的、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充实感,是任何短暂的娱乐都无法替代的。他像一名耐心的工匠,一砖一瓦地搭建着自己未来的基石。

  而马雪艳,也从最初的略微不适,到逐渐习惯,再到发自内心地钦佩和支持。她看到了他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坚韧,那是一种让她感到安心和骄傲的品质。她知道,他不仅仅是在为他自己奋斗,也在为他们共同的、尚不清晰的未来,积累着资本和能力。在这漫长而枯燥的备考季里,她的陪伴,也从恋人间的依恋,悄然升华成了一种战友般的理解与扶持。他们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互为灯塔,也互为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