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的余威在八月末的西里村依旧顽固,但傍晚的风已悄悄捎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清爽,吹动着院角那棵老槐树略显疲惫的叶片,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一曲低回的送别曲。吴普同的暑假,就在这汗水和泥土的气息中,接近了尾声。这个假期没有高中时那种悬在头顶的高考利剑,但拉土垫地基时绳索深深勒进肩膀的灼痛,在玉米地里锄草时汗水蜇痛眼睛的酸涩,以及陪伴妹妹时那份需要极大耐心去维持的宁静,共同构成了一种不同于纯粹脑力消耗的、沉甸甸的疲惫与充实。北边那片新宅基地上,堆积起来的土壤远未达到需要的高度,在夕阳下呈现出一种沉默的、土黄色的期待,也像一块巨大的、预示着重负的碑石,压在他心头。
离家的清晨,天光未亮,村庄还沉浸在一片深蓝色的静谧里。李秀云灶间的灯火却早已亮起,锅碗瓢盆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她将烙得金黄、冒着热气的葱花饼仔细用油纸包好,又塞了几个滚烫的煮鸡蛋进吴普同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路上吃,到了学校就别省着,正长身体呢。”她絮叨着,手下不停地又检查了一遍行李,仿佛儿子是要出远门征战。吴小梅也揉着惺忪的睡眼起来了,倚在门框边,默默地看着哥哥。她的眼神依旧像是蒙着一层薄雾,缺乏焦距,但那里面清晰映出的依赖,让吴普同心里发酸。他走过去,轻轻理了理妹妹有些凌乱的头发,声音放得很柔:“小梅,在家好好的,听妈的话,药一定按时吃。哥过年就回来。”吴小梅眨了眨眼,喉咙里发出一个模糊的、几乎听不清的“嗯”声。
父亲吴建军和弟弟家宝还在石家庄的工地上挥汗如雨,这次离别,少了父亲沉默如山的身影和弟弟略带稚气的送行,院子里显得格外空寂。吴普同背起行囊(里面除了书本,便是母亲沉甸甸的爱与牵挂),最后看了一眼在黎明微光中轮廓模糊的家,以及北边那片象征着新一轮人生战役开始的宅基地,转身,脚步坚定地踏入了尚未完全苏醒的村巷。身后的村庄,像一个巨大的、温暖的茧,却也缠绕着无数看不见的丝线,牵绊着他前行的脚步。
重返保定农业大学,校园里弥漫着一种假期结束后特有的、混杂着重逢兴奋与慵懒倦怠的空气。拖着略显沉重的步伐推开316宿舍那扇熟悉的、漆皮有些剥落的木门,一股熟悉的、复杂的气息立刻包裹了他——那是男生宿舍特有的、汗水、球鞋、残留的泡面调料包和旧书纸张混合的味道,谈不上好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归属感。
“哟!普同回来了!家里都安排好了?”康大伟正坐在书桌前,对着一个小本子写写画画,闻声抬起头,脸上露出热情的笑容。他依旧是那副精力充沛的模样,一个暑假过去,似乎更显干练了些。
“回来了,都挺好的。”吴普同笑着回应,一边将行李放到自己靠窗的床铺下。他的床铺和书桌依旧保持着离校时的整洁,只是蒙了一层时光流逝的薄尘。
宿舍成员陆续归来。李政还是老样子,斯文沉稳,扶了扶眼镜,询问吴普同妹妹的病情,得知稳定后松了口气。李学家则已经开始了他雷打不动的“入住仪式”——细致地擦拭床架、书桌,仿佛要将所有假期积攒的陌生感都清除出去。张卫平悄无声息地出现,又悄无声息地坐在自己角落的位置上,仿佛从未离开。杨维嘉风尘仆仆地从张家口赶来,带来了些家乡的特产分给大家。
最后登场的是梁天赋。他是踩着晚饭的点进的宿舍,意气风发,穿着一件质地挺括、款式新颖的夹克,头发用摩丝打理得一丝不苟,锃亮的皮鞋敲击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清晰的声响。他手里拎着一个看起来就不便宜的旅行包,随意地往床上一扔。
“兄弟们,好久不见!想我了吧?”他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中心感,“这暑假可没闲着,跟我家老爷子见了几个世面,跑了几个项目,受益匪浅啊!”
“看你这派头,就知道混得不赖。”康大伟接过话头,语气熟稔,“学生会那边,新学期有什么新动向?”
梁天赋扬了扬眉毛,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承蒙组织信任,这学期刚任命,宣传部长。”他说得轻描淡写,但那份优越感和掌控欲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
“可以啊,梁部长!以后班里院里有什么活动,宣传这块可就指望你了!”康大伟立刻以班长的身份接话,话语里带着几分实务合作的意味。
李学家在一旁不置可否地轻哼了一声,继续摆弄他那叠得如同豆腐块的被子。张卫平仿佛置身事外,连头都没抬。吴普同则一边整理书桌,一边默默地听着。他能感觉到,梁天赋身上那种基于家庭背景和个人野心的气场,比上学期更加强大了。
宿舍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生态,但又有些微妙的不同。康大伟作为班长,明显忙碌了许多,时常有人来找他商量班级事务,或者他需要去辅导员办公室开会,桌上时常摊着课程表、活动计划草稿和名单。他不再有太多时间闲聊,处理班务时显得有条不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协调能力。梁天赋则成了宿舍的电话中心,各种找他商量宣传事宜、寻求“关照”的电话络绎不绝,他接电话时时而爽朗大笑,时而压低声音透露着某种“内部消息”,俨然已是校园里的一个小小“政客”。李政依旧规律地学习,偶尔和吴普同讨论一下难解的习题。李学家维持着他的洁净孤岛。张卫平行踪更加神秘。杨维嘉则似乎对梁天赋的那套不太感冒,更多时候是和吴普同、李政他们一起去上课自习。
大二学年的课程表发下来,预示着新的挑战。除了《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类公共课依旧雷打不动,真正让人感受到专业深度的,是新增的几门专业课:《动物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和《畜牧经济管理》。捧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教材,吴普同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些课程名称,将他从相对宽泛的基础知识,一下子拉近到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专业领域,既感到陌生和压力,也隐隐有一种即将触摸到学科核心的兴奋。或许,知识的深度,能为他撬动命运那沉重的齿轮,提供一丝微弱的力量。
专业课的老师们,风格与基础课老师大相径庭。讲《动物营养学》的老教授,板书密密麻麻,全是各种营养需求公式和氨基酸平衡模型,逻辑严密得像一架精密的仪器;《家畜环境卫生学》的老师则实践经验丰富,讲课
离家的清晨,天光未亮,村庄还沉浸在一片深蓝色的静谧里。李秀云灶间的灯火却早已亮起,锅碗瓢盆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她将烙得金黄、冒着热气的葱花饼仔细用油纸包好,又塞了几个滚烫的煮鸡蛋进吴普同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路上吃,到了学校就别省着,正长身体呢。”她絮叨着,手下不停地又检查了一遍行李,仿佛儿子是要出远门征战。吴小梅也揉着惺忪的睡眼起来了,倚在门框边,默默地看着哥哥。她的眼神依旧像是蒙着一层薄雾,缺乏焦距,但那里面清晰映出的依赖,让吴普同心里发酸。他走过去,轻轻理了理妹妹有些凌乱的头发,声音放得很柔:“小梅,在家好好的,听妈的话,药一定按时吃。哥过年就回来。”吴小梅眨了眨眼,喉咙里发出一个模糊的、几乎听不清的“嗯”声。
父亲吴建军和弟弟家宝还在石家庄的工地上挥汗如雨,这次离别,少了父亲沉默如山的身影和弟弟略带稚气的送行,院子里显得格外空寂。吴普同背起行囊(里面除了书本,便是母亲沉甸甸的爱与牵挂),最后看了一眼在黎明微光中轮廓模糊的家,以及北边那片象征着新一轮人生战役开始的宅基地,转身,脚步坚定地踏入了尚未完全苏醒的村巷。身后的村庄,像一个巨大的、温暖的茧,却也缠绕着无数看不见的丝线,牵绊着他前行的脚步。
重返保定农业大学,校园里弥漫着一种假期结束后特有的、混杂着重逢兴奋与慵懒倦怠的空气。拖着略显沉重的步伐推开316宿舍那扇熟悉的、漆皮有些剥落的木门,一股熟悉的、复杂的气息立刻包裹了他——那是男生宿舍特有的、汗水、球鞋、残留的泡面调料包和旧书纸张混合的味道,谈不上好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归属感。
“哟!普同回来了!家里都安排好了?”康大伟正坐在书桌前,对着一个小本子写写画画,闻声抬起头,脸上露出热情的笑容。他依旧是那副精力充沛的模样,一个暑假过去,似乎更显干练了些。
“回来了,都挺好的。”吴普同笑着回应,一边将行李放到自己靠窗的床铺下。他的床铺和书桌依旧保持着离校时的整洁,只是蒙了一层时光流逝的薄尘。
宿舍成员陆续归来。李政还是老样子,斯文沉稳,扶了扶眼镜,询问吴普同妹妹的病情,得知稳定后松了口气。李学家则已经开始了他雷打不动的“入住仪式”——细致地擦拭床架、书桌,仿佛要将所有假期积攒的陌生感都清除出去。张卫平悄无声息地出现,又悄无声息地坐在自己角落的位置上,仿佛从未离开。杨维嘉风尘仆仆地从张家口赶来,带来了些家乡的特产分给大家。
最后登场的是梁天赋。他是踩着晚饭的点进的宿舍,意气风发,穿着一件质地挺括、款式新颖的夹克,头发用摩丝打理得一丝不苟,锃亮的皮鞋敲击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清晰的声响。他手里拎着一个看起来就不便宜的旅行包,随意地往床上一扔。
“兄弟们,好久不见!想我了吧?”他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中心感,“这暑假可没闲着,跟我家老爷子见了几个世面,跑了几个项目,受益匪浅啊!”
“看你这派头,就知道混得不赖。”康大伟接过话头,语气熟稔,“学生会那边,新学期有什么新动向?”
梁天赋扬了扬眉毛,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承蒙组织信任,这学期刚任命,宣传部长。”他说得轻描淡写,但那份优越感和掌控欲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
“可以啊,梁部长!以后班里院里有什么活动,宣传这块可就指望你了!”康大伟立刻以班长的身份接话,话语里带着几分实务合作的意味。
李学家在一旁不置可否地轻哼了一声,继续摆弄他那叠得如同豆腐块的被子。张卫平仿佛置身事外,连头都没抬。吴普同则一边整理书桌,一边默默地听着。他能感觉到,梁天赋身上那种基于家庭背景和个人野心的气场,比上学期更加强大了。
宿舍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生态,但又有些微妙的不同。康大伟作为班长,明显忙碌了许多,时常有人来找他商量班级事务,或者他需要去辅导员办公室开会,桌上时常摊着课程表、活动计划草稿和名单。他不再有太多时间闲聊,处理班务时显得有条不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协调能力。梁天赋则成了宿舍的电话中心,各种找他商量宣传事宜、寻求“关照”的电话络绎不绝,他接电话时时而爽朗大笑,时而压低声音透露着某种“内部消息”,俨然已是校园里的一个小小“政客”。李政依旧规律地学习,偶尔和吴普同讨论一下难解的习题。李学家维持着他的洁净孤岛。张卫平行踪更加神秘。杨维嘉则似乎对梁天赋的那套不太感冒,更多时候是和吴普同、李政他们一起去上课自习。
大二学年的课程表发下来,预示着新的挑战。除了《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类公共课依旧雷打不动,真正让人感受到专业深度的,是新增的几门专业课:《动物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和《畜牧经济管理》。捧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教材,吴普同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些课程名称,将他从相对宽泛的基础知识,一下子拉近到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专业领域,既感到陌生和压力,也隐隐有一种即将触摸到学科核心的兴奋。或许,知识的深度,能为他撬动命运那沉重的齿轮,提供一丝微弱的力量。
专业课的老师们,风格与基础课老师大相径庭。讲《动物营养学》的老教授,板书密密麻麻,全是各种营养需求公式和氨基酸平衡模型,逻辑严密得像一架精密的仪器;《家畜环境卫生学》的老师则实践经验丰富,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