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程表上出现“计算机基础(VB)”这几个字时,吴普同的心里先是掠过一丝好奇,随即便被一种沉甸甸的陌生感笼罩了。计算机?对于他这个来自西里村,直到高中才在书本上见过这个词汇的年轻人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存在于遥远世界的、闪烁着金属和塑料冷光的精密仪器,与他的生活隔着千山万水。如今,它却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突兀地横亘在了他的大学学业之中。
上课地点不在普通的教室,而是在校园角落的一栋独立小楼——计算机机房。走进机房的那一刻,吴普同感觉自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塑料加热后的特殊气味,以及机器运行时产生的低微嗡鸣。一排排乳白色的电脑整齐地排列着,每个桌子上都有一个硕大的、被称为“显示器”的“大脑袋”,屏幕是深邃的黑色,映出他有些无措的脸。键盘上的字母密密麻麻,鼠标像一只蜷缩着的小兽。
与其他同学,尤其是那些来自城市、家境较好的同学不同,他们进入机房时显得轻松自如,甚至有些兴奋,彼此交流着吴普同听不懂的词汇,比如“内存”、“配置”,甚至有人已经在小声讨论着一种叫“CS”的游戏。他们熟练地按下主机箱上那个硕大的按钮,伴随着“嘀”的一声和风扇启动的声响,屏幕上开始跳动起吴普同完全无法理解的英文和进度条。
吴普同却像是踏入了一个布满精密机关的雷区。他找到一台空机位,小心翼翼地拉开椅子,生怕发出刺耳的噪音。他盯着那台“大脑袋”电脑,犹豫了片刻,才伸出手指,用指尖极其轻柔地触碰了一下那个电源按钮,仿佛那不是按钮,而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引爆器。机器启动的嗡鸣声让他心头一紧,直到屏幕亮起,出现熟悉的Windows 98启动画面,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老师站在讲台前,通过一个连接到他电脑上的投影设备(后来他知道那叫投影仪)进行讲解。今天的内容是认识Visual Basic的集成开发环境。老师操作得行云流水,鼠标点击、菜单打开、控件拖拽,一个个窗口、一行行代码神奇地出现。吴普同的眼睛紧紧跟着投影屏幕,手里握着的笔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笔记本上记下的却多是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词汇:“窗体”、“工具箱”、“属性窗口”、“代码区”……他试图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感觉像是在听天书,那些逻辑和概念如同漂浮在空中的云雾,看得见,却抓不住。
实际操作时间到了。老师要求大家自己打开VB,创建一个简单的窗体,并在上面放置一个标签(Label)和一个按钮(CoandButton)。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这似乎轻而易举。吴普同听到周围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和清脆的鼠标点击声,他们甚至已经开始尝试修改属性,改变标签的文字和颜色。
吴普同却卡在了第一步。他回忆着老师的步骤,在桌面上寻找那个写着“Microsoft Visual Basic”的图标。找到了,他伸出食指,在鼠标左键上轻轻点了一下,没反应?他以为自己力度不够,又稍微加重了点力气,还是没反应。他有些慌了,抬头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才发现别人都是快速地“双击”。他学着样子,用食指连续快速地点击了两下,果然,一个崭新的窗口弹了出来。他长长舒了口气,感觉额角竟然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接下来是拖拽控件。老师讲得很清楚,从左边那个叫“工具箱”的栏里,找到对应的图标,用鼠标点住,拖到右边的“窗体”上松开。吴普同小心翼翼地移动着鼠标,光标在屏幕上颤抖着前进——他的手因为紧张而有些不稳。他选中了“Label”控件,慢慢拖向窗体,松开鼠标左键。一个写着“Label1”的方框出现在了窗体上。成功了!他心里涌起一丝微弱的成就感。
但紧接着,问题又来了。老师要求修改这个标签的“Caption”属性,把它变成显示“你好,世界!”。吴普同在窗体右侧找到了那个密密麻麻的“属性窗口”,上下滚动着寻找“Caption”。找到了,他单击了那一行,后面的框框变白,可以输入了。他抬起手,悬在键盘上方,却迟迟不敢落下。他生怕自己按错了哪个键,会把整个程序弄坏,甚至把这台昂贵的“大脑袋”给搞瘫痪了。他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nihao, shijie”,然后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用一根食指,极其缓慢地在键盘上寻找、按下。每按下一个键,他都要抬头看看屏幕上的变化,确认没有异常,才敢继续下一个。
“喂,吴普同,你干嘛呢?磨磨蹭蹭的,跟绣花似的!”旁边机位的李学家探过头来,看到他这副小心翼翼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李学家是城里孩子,显然对电脑自然不陌生。
吴普同的脸一下子红了,有些窘迫地缩了缩手。“我……我怕按错了。”
“嗨,这玩意儿皮实着呢,按不坏!”李学家满不在乎地说,随手在自己键盘上噼里啪啦一阵敲,屏幕上代码飞快滚动,“你看,随便搞,大不了关了重开嘛!你这速度,等到下课也做不完老师要求的。”
吴普同讪讪地笑了笑,没有反驳。他知道李学家没有恶意,但这种轻松的态度反而更凸显了他的笨拙与格格不入。他无法像李学家那样,将电脑视为一个可以随意“折腾”的工具。在他眼里,这台机器连同它所在的这个机房,都代表着一种他尚未理解的、昂贵的、需要绝对小心对待的“公家财产”。万一弄坏了,那笔他无法想象的维修费用,会像妹妹的医药费一样,成为压垮家庭的又一根稻草。
这种谨慎,在处理那个被称为“软盘”的方形小薄片时,达到了顶峰。老师要求大家把今天做的小程序保存到自己的软盘里。吴普同从书包里拿出学校统一购买的那张崭新的3.5英寸软盘,它的塑料外壳光洁,金属挡片闪着冷光。他仔细观察着机箱上那个扁平的插槽,又反复对比软盘的方向,确认了有金属片的那头朝里,有箭头标识的方向向上,这才屏住呼吸,用两根手指捏着软盘的边缘,极其平稳、轻柔地将其推入插槽。听到那声轻微的“咔哒”锁止声,他才敢完全松开手。点击“保存”时,他的心又提了起来,紧紧盯着软驱指示灯那闪烁的红光,听着里面磁头移动的“嘎达”声,直到保存完成的提示框弹出,指示灯熄灭,他才真正放下心。取出软盘时,他同样轻柔,仿佛那里面存放的不是几行简单的代码,而是易碎的珍宝。
一节课下来,别人可能已经轻松完成了基本操作,甚至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功能,吴普同却感觉像打了一场硬仗,精神高度紧张,身心俱疲。他看着自己屏幕上那个简陋的、只有一个标签和一个按钮的窗体,标签上是他费了好大劲才输入成功的“你好,世界!”,这简单的四个汉字和一个感叹号,对他而言,却像是跨越了一道巨大的鸿沟。
他看着周围那些已经熟练地打开“我的电脑”,浏览着文件夹,或者甚至偷偷打开了扫雷、纸牌游戏的同学,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有羡慕,也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他知道,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他落后得太多了。这种落后,不仅仅是操作上的生疏,更是一种源于成长环境和经历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距离感。
但他没有气馁。他知道,就像他曾经一点点啃下那些难懂的生物化学公式一样,计算机这门课,他也必须靠自己一点点去磨,去适应。他买不起电脑,唯一的练习机会就是每周有限的机房课和学校规定的免费上机时间。他决定,以后每次上机,都要提前做好笔记,把老师讲的步骤背下来,上机时目标明确,尽可能提高效率。他不敢像孙明那样“折腾”,但他可以做到更仔细、更认真,把每一个简单的操作都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下课铃声响起,他按照老师要求的步骤,先关闭所有程序,再点击“开始”菜单里的“关闭计算机”,看着屏幕上出现“您现在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了”的提示,才最后关掉显示器和大机箱的电源。做完这一切,他才站起身,感觉后背因为长时间的紧张而有些僵硬。
走出机房,冬日的阳光有些苍白。吴普同回头看了一眼那栋安静下来的小楼,心里明白,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才刚刚打开,门后的道路对他而言,注定布满荆棘,需要他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艰难前行。那冰冷的“大脑袋”机器,既是挑战,也悄然成为了他必须征服的下一座堡垒。
上课地点不在普通的教室,而是在校园角落的一栋独立小楼——计算机机房。走进机房的那一刻,吴普同感觉自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塑料加热后的特殊气味,以及机器运行时产生的低微嗡鸣。一排排乳白色的电脑整齐地排列着,每个桌子上都有一个硕大的、被称为“显示器”的“大脑袋”,屏幕是深邃的黑色,映出他有些无措的脸。键盘上的字母密密麻麻,鼠标像一只蜷缩着的小兽。
与其他同学,尤其是那些来自城市、家境较好的同学不同,他们进入机房时显得轻松自如,甚至有些兴奋,彼此交流着吴普同听不懂的词汇,比如“内存”、“配置”,甚至有人已经在小声讨论着一种叫“CS”的游戏。他们熟练地按下主机箱上那个硕大的按钮,伴随着“嘀”的一声和风扇启动的声响,屏幕上开始跳动起吴普同完全无法理解的英文和进度条。
吴普同却像是踏入了一个布满精密机关的雷区。他找到一台空机位,小心翼翼地拉开椅子,生怕发出刺耳的噪音。他盯着那台“大脑袋”电脑,犹豫了片刻,才伸出手指,用指尖极其轻柔地触碰了一下那个电源按钮,仿佛那不是按钮,而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引爆器。机器启动的嗡鸣声让他心头一紧,直到屏幕亮起,出现熟悉的Windows 98启动画面,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老师站在讲台前,通过一个连接到他电脑上的投影设备(后来他知道那叫投影仪)进行讲解。今天的内容是认识Visual Basic的集成开发环境。老师操作得行云流水,鼠标点击、菜单打开、控件拖拽,一个个窗口、一行行代码神奇地出现。吴普同的眼睛紧紧跟着投影屏幕,手里握着的笔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笔记本上记下的却多是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词汇:“窗体”、“工具箱”、“属性窗口”、“代码区”……他试图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感觉像是在听天书,那些逻辑和概念如同漂浮在空中的云雾,看得见,却抓不住。
实际操作时间到了。老师要求大家自己打开VB,创建一个简单的窗体,并在上面放置一个标签(Label)和一个按钮(CoandButton)。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这似乎轻而易举。吴普同听到周围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和清脆的鼠标点击声,他们甚至已经开始尝试修改属性,改变标签的文字和颜色。
吴普同却卡在了第一步。他回忆着老师的步骤,在桌面上寻找那个写着“Microsoft Visual Basic”的图标。找到了,他伸出食指,在鼠标左键上轻轻点了一下,没反应?他以为自己力度不够,又稍微加重了点力气,还是没反应。他有些慌了,抬头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才发现别人都是快速地“双击”。他学着样子,用食指连续快速地点击了两下,果然,一个崭新的窗口弹了出来。他长长舒了口气,感觉额角竟然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接下来是拖拽控件。老师讲得很清楚,从左边那个叫“工具箱”的栏里,找到对应的图标,用鼠标点住,拖到右边的“窗体”上松开。吴普同小心翼翼地移动着鼠标,光标在屏幕上颤抖着前进——他的手因为紧张而有些不稳。他选中了“Label”控件,慢慢拖向窗体,松开鼠标左键。一个写着“Label1”的方框出现在了窗体上。成功了!他心里涌起一丝微弱的成就感。
但紧接着,问题又来了。老师要求修改这个标签的“Caption”属性,把它变成显示“你好,世界!”。吴普同在窗体右侧找到了那个密密麻麻的“属性窗口”,上下滚动着寻找“Caption”。找到了,他单击了那一行,后面的框框变白,可以输入了。他抬起手,悬在键盘上方,却迟迟不敢落下。他生怕自己按错了哪个键,会把整个程序弄坏,甚至把这台昂贵的“大脑袋”给搞瘫痪了。他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nihao, shijie”,然后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用一根食指,极其缓慢地在键盘上寻找、按下。每按下一个键,他都要抬头看看屏幕上的变化,确认没有异常,才敢继续下一个。
“喂,吴普同,你干嘛呢?磨磨蹭蹭的,跟绣花似的!”旁边机位的李学家探过头来,看到他这副小心翼翼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李学家是城里孩子,显然对电脑自然不陌生。
吴普同的脸一下子红了,有些窘迫地缩了缩手。“我……我怕按错了。”
“嗨,这玩意儿皮实着呢,按不坏!”李学家满不在乎地说,随手在自己键盘上噼里啪啦一阵敲,屏幕上代码飞快滚动,“你看,随便搞,大不了关了重开嘛!你这速度,等到下课也做不完老师要求的。”
吴普同讪讪地笑了笑,没有反驳。他知道李学家没有恶意,但这种轻松的态度反而更凸显了他的笨拙与格格不入。他无法像李学家那样,将电脑视为一个可以随意“折腾”的工具。在他眼里,这台机器连同它所在的这个机房,都代表着一种他尚未理解的、昂贵的、需要绝对小心对待的“公家财产”。万一弄坏了,那笔他无法想象的维修费用,会像妹妹的医药费一样,成为压垮家庭的又一根稻草。
这种谨慎,在处理那个被称为“软盘”的方形小薄片时,达到了顶峰。老师要求大家把今天做的小程序保存到自己的软盘里。吴普同从书包里拿出学校统一购买的那张崭新的3.5英寸软盘,它的塑料外壳光洁,金属挡片闪着冷光。他仔细观察着机箱上那个扁平的插槽,又反复对比软盘的方向,确认了有金属片的那头朝里,有箭头标识的方向向上,这才屏住呼吸,用两根手指捏着软盘的边缘,极其平稳、轻柔地将其推入插槽。听到那声轻微的“咔哒”锁止声,他才敢完全松开手。点击“保存”时,他的心又提了起来,紧紧盯着软驱指示灯那闪烁的红光,听着里面磁头移动的“嘎达”声,直到保存完成的提示框弹出,指示灯熄灭,他才真正放下心。取出软盘时,他同样轻柔,仿佛那里面存放的不是几行简单的代码,而是易碎的珍宝。
一节课下来,别人可能已经轻松完成了基本操作,甚至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功能,吴普同却感觉像打了一场硬仗,精神高度紧张,身心俱疲。他看着自己屏幕上那个简陋的、只有一个标签和一个按钮的窗体,标签上是他费了好大劲才输入成功的“你好,世界!”,这简单的四个汉字和一个感叹号,对他而言,却像是跨越了一道巨大的鸿沟。
他看着周围那些已经熟练地打开“我的电脑”,浏览着文件夹,或者甚至偷偷打开了扫雷、纸牌游戏的同学,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有羡慕,也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他知道,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他落后得太多了。这种落后,不仅仅是操作上的生疏,更是一种源于成长环境和经历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距离感。
但他没有气馁。他知道,就像他曾经一点点啃下那些难懂的生物化学公式一样,计算机这门课,他也必须靠自己一点点去磨,去适应。他买不起电脑,唯一的练习机会就是每周有限的机房课和学校规定的免费上机时间。他决定,以后每次上机,都要提前做好笔记,把老师讲的步骤背下来,上机时目标明确,尽可能提高效率。他不敢像孙明那样“折腾”,但他可以做到更仔细、更认真,把每一个简单的操作都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下课铃声响起,他按照老师要求的步骤,先关闭所有程序,再点击“开始”菜单里的“关闭计算机”,看着屏幕上出现“您现在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了”的提示,才最后关掉显示器和大机箱的电源。做完这一切,他才站起身,感觉后背因为长时间的紧张而有些僵硬。
走出机房,冬日的阳光有些苍白。吴普同回头看了一眼那栋安静下来的小楼,心里明白,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才刚刚打开,门后的道路对他而言,注定布满荆棘,需要他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艰难前行。那冰冷的“大脑袋”机器,既是挑战,也悄然成为了他必须征服的下一座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