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他乡遇故音,乡谊暖人心-《凡人吴普同》

  国庆假期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尽,吴普同便又回到了保定农业大学的校园。短暂的家乡烟火气与亲人团聚的温馨,如同一个恰到好处的休止符,让他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抚慰和充电。但乐章仍需继续,他又迅速切换回那种规律甚至略显单调的“三点一线”模式:宿舍、教室、食堂,偶尔加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图书馆。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钟摆,在预习、上课、记笔记、复习、完成作业的循环中,平稳而略显沉重地向前摆动。

  十月的保定,秋意已深,校园里的树木仿佛在一夜之间被秋风染上了更为浓烈的色彩,金黄、赭红、深褐交织,宛如一幅厚重的油画。早晚的凉意愈发明显,需要穿上薄外套了。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最初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学业的压力和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感开始真切地浮现。高数课上那些依然艰深的定理证明,英语课上快速掠过的陌生词汇,都像是一道道需要费力攀爬的坎。

  一个周六,没有安排课程。吴普同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泡了一整个上午,啃完了一章难懂的高数内容,又背了几十个英语单词,感到头脑有些发胀。午饭后,他决定回宿舍休息一下,让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宿舍里很安静,周磊不用说,肯定不见踪影;梁天赋和杨维嘉大概率在学生会忙活;李政估计还在图书馆某个角落与书为伴;李学家戴着耳机躺在床上,不知是睡是醒;张卫平依旧不知所踪。只有康大伟在书桌前写着什么,大概是班级工作计划。

  吴普同刚在自己的床上躺下,准备小憩片刻,宿舍门被敲响了。康大伟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男生,看起来像是高年级的学长,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面带笑容。

  “同学你好,请问吴普同是在这个宿舍吗?”学长的目光越过康大伟,向宿舍里扫视。

  吴普同闻声坐起身:“我是吴普同,请问你是?”

  那位学长走进来,友善地伸出手:“你好,吴普同同学!我是咱们校学生会实践部的,也是咱们XX县的老乡。是这样,咱们县在农大的老乡会,定于今天晚上七点,在1号教学楼302教室,搞一个小型的新老生见面会,主要是欢迎一下你们这届的新同学,大家认识认识,交流交流。希望你准时参加啊!”他语速不快,条理清晰。

  吴普同愣了一下,心里有些意外,但还是马上回应:“哦,好的,谢谢学长通知,我一定去。”

  “行,那就不打扰你们休息了。晚上见!”学长说完,又对康大伟点头示意了一下,便转身离开了。

  关上门,康大伟好奇地问:“XX县老乡会?挺好啊,去认识认识老乡。”

  吴普同点点头,心里却泛起一丝好奇与隐约的期待。老乡会,这个词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西里村,同村便是最直接的老乡;在镇上读中学,同镇也算老乡;但到了大学,来自同一个县的人,竟然也组织起了“老乡会”。这种基于更大地理范围的认同感,是他此前未曾体验过的。他想象着晚上会遇到些什么人,会发生些什么。

  傍晚,在食堂简单吃过晚饭,吴普同按照通知的时间,提前十几分钟来到了1号教学楼302教室。这是一个中型教室,能容纳五六十人。他推门进去时,里面已经来了二十多人,三五成群地站着或坐着聊天,气氛颇为热烈。男生女生都有,从穿着和神态上看,大部分应该是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只有少数几个面孔看起来和自己一样,带着大一新生特有的青涩和拘谨。

  吴普同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有些局促地观察着。学长学姐们谈笑风生,话题广泛,从专业课老师的特点到学校某个社团的趣闻,从考研保研的政策到哪个食堂的饭菜好吃,显得对大学生活驾轻就熟。他们看到新进来的陌生面孔,都会投来友善和探寻的目光,让吴普同既感到些许压力,又觉得温暖。

  七点整,人差不多到齐了,教室里坐了大约三十多人。这时,一个身材高大、气质沉稳、戴着眼镜的男生走到了教室前面,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他脸上带着自信从容的微笑,目光扫过全场,自有一种不凡的气度。

  “各位老乡,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们XX县老乡的新老生交流会。”他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立刻掌控了全场的气氛。他简单地自我介绍了一下,竟然是校学生会的主席!姓刘,读大四。吴普同心中暗暗吃惊,没想到老乡里还有这么厉害的人物。

  刘主席的开场白很简短,主要是表达了对新加入农大大家庭的各位小老乡的热烈欢迎,并说明了老乡会的目的: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认识、交流学习、互帮互助的平台,让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我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接着,活动进入自由交流和介绍环节。在老生们的鼓励下,新生们逐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姓名、专业、家乡具体是哪个乡镇的。轮到吴普同时,他有些紧张地站起来,声音不大但清晰:“各位学长学姐好,我叫吴普同,是畜牧养殖专业99级1班的,来自西里村。”说完就赶紧坐下了。立刻有学长接话:“西里村我知道!是不是离柳林镇不远?那边是不是种西瓜挺有名的?”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自我介绍环节过后,便是更自由的交流时间。高年级的老乡们非常热情,主动走到新生中间,和大家聊天。他们关切地询问大家入学以来的适应情况,学习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生活上有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

  吴普同也被几位学长学姐围住。一位学农学的学长问他:“畜牧养殖专业怎么样?课程紧不紧?”

  吴普同老实回答:“感觉课挺多的,尤其是高数和英语,有点跟不上。”

  一位大二的学姐,看起来文文静静的,接过话头:“高数一开始是有点难,我们那时候也这样。关键是得多做题,把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都吃透。我们系有往年习题集,回头我看看能不能帮你找一份。”

  “英语的话,主要是词汇量,得坚持背。可以试试每天早起半小时,去小花园朗读,效果不错。”另一位学长补充道。

  这些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让吴普同感觉非常受用,比他自己闷头苦想要有效得多。

  大家聊天的范围很广。有学长分享了自己竞选学生干部的经验,提醒新生们要平衡好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关系;有学姐谈了谈如何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以及哪些选修课比较有意思又容易拿学分;还有人聊起了保定的气候特点,提醒大家注意秋冬季节保暖防干燥;甚至有人聊起了县城里最近的变化,哪些老店还在,哪里新开了商场,充满了浓浓的乡情。

  那位校学生会刘主席也一直在人群中,不时插话,风趣幽默,丝毫没有架子。他分享了自己大一时的迷茫和如何一步步找到方向的过程,鼓励大家要敢于尝试,不怕犯错,同时也要守住学习的底线。他的话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人信服。

  吴普同静静地听着,偶尔回答一下学长学姐的问题,大部分时间都在吸收着这些宝贵的信息。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亲切。在这里,没有不同专业间的隔阂,没有年级高低的距离,只有共同的乡音和相似的成长背景作为纽带。那种在陌生环境中独自摸索的孤独感,似乎被冲淡了不少。他知道了哪个食堂的牛肉面最实惠,知道了哪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