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在西里村持续发酵,吴家小院连日来门庭若市。邻里乡亲们带着鸡蛋、蔬菜、甚至是一小袋白面前来道贺,每一声祝贺都让吴建军和李秀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然而,在这份荣耀的背后,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正悄然压在全家人的心头。
这天清晨,吴普同正在院里劈柴,忽然听到门口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院子门口,身后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
"家宝!"吴普同惊喜地叫出声来。来人正是他在石家庄工地打工的弟弟吴家宝。
吴家宝放下编织袋,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哥!听说你考上大学了!"他一把抱住吴普同,用力拍着哥哥的后背,"太好了!咱们家终于出大学生了!"
李秀云闻声从屋里出来,看见小儿子,又惊又喜:"家宝,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要干到秋收吗?"
"我预支了工资就赶回来了!"吴家宝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自豪地递给母亲,"妈,这是我这两个月的工钱,两千块!给哥上学用!"
李秀云接过信封,手微微发抖。她看着小儿子晒得黝黑的脸庞和粗糙的双手,眼眶顿时红了:"你这孩子...在工地上吃了不少苦吧?"
"没事儿!"吴家宝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哥能上大学,我吃再多苦都值得!"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李秀云特意多做了两个菜,庆祝小儿子回家。吴家宝狼吞虎咽地吃着,不时讲述工地上的见闻。
"工头听说我哥考上大学,二话不说就给预支了工资。"家宝嘴里塞满了饭菜,含糊不清地说,"还说要是缺钱,可以再去预支一些。"
吴建军默默听着,手中的酒杯久久未动。良久,他叹了口气:"家宝这2000块加上家里的积蓄,也才将将3000出头。学费要3800,再加上吃饭、买书的花销,最少还得准备一千多块。"
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吴家宝放下筷子,认真地说:"爸,妈,要不我再去预支点工资?"
"不行!"李秀云立即反对,"你已经预支了两个月工资,不能再欠工头的了。再说,你也要留些钱自己用。"
吴普同低着头,心里五味杂陈。弟弟用汗水换来的钱,让他既感动又愧疚。"要不...我先不去报到了,"他小声说,"等攒够钱再说..."
"胡说!"吴建军猛地一拍桌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
夜深人静,吴家夫妇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他爹,你看这事..."李秀云轻声问道。
吴建军叹了口气:"我这边是指望不上了。你大哥那边...能不能想想办法?"
"我明天回趟娘家,"李秀云下定决心,"去找我哥和两个姐姐商量商量。"
第二天一早,李秀云就收拾妥当,准备回娘家。吴普同想要陪同,却被母亲拦下了:"你在家等着,妈去就行。"
小李庄离西里村不过三里地,李秀云却走得格外沉重。这条路她走过无数次,但这一次,每一步都踏着期盼与不安。
最先到的是大哥李建国家。李建国正在院里修理农具,看见妹妹来了,连忙起身相迎。
"秀云来了?快坐!听说普同考上大学了?真是大喜事啊!"
李秀云勉强笑笑,说明了来意。李建国听完,沉默了片刻。
"秀云啊,不是哥不帮你,"他为难地说,"今年收成不好,你嫂子又刚生了病,花了不少钱...这样,我这儿有五百,你先拿着。"
李秀云接过那叠皱巴巴的钞票,心里既感激又失落。五百块离目标还差得远。
告别大哥,李秀云又来到二姐李秀芬家。二姐夫赵志刚在镇上粮站工作,是亲戚中条件最好的。
"秀云啊,快进来坐!"二姐热情地招呼着,"听说普同考上大学了?真是给咱们老李家长脸!"
说明来意后,二姐和二姐夫对视了一眼。赵志刚推了推眼镜,沉吟道:"秀云,按理说这是大喜事,我们应该帮忙。但是你也知道,现在粮站效益不好,我们手头也不宽裕..."
李秀云的心沉了下去。
"这样吧,"赵志刚继续说,"我们出一千。再多就真的拿不出来了。"
离开二姐家时,李秀云的心情更加沉重。一千五加上家里的三千,还差五百块。她咬咬牙,决定再去大姐家试试。
大姐李秀英家最远,在大李庄。李秀云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大姐正在院里喂鸡,看见妹妹来了,连忙迎上来。
"秀云?你怎么来了?快进屋歇歇!"
说明来意后,大姐叹了口气:"秀云啊,你知道我们家的情况...你姐夫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全指望那几亩地..."
李秀云的心彻底凉了。
"但是,"大姐话锋一转,"孩子上学是大事。你等着。"她走进里屋,不一会儿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些钞票。"这是我们家攒着买化肥的钱,你先拿去用。有五百块。"
回西里村的路上,李秀云的心情复杂极了。亲戚们都不容易还都仍然尽力帮忙!
快到家时,她远远看见院门口站着一个人影。走近一看,竟然是二姐夫赵志刚。
"秀云,"赵志刚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刚才你走后,我和你二姐又商量了一下。想起我们还有点应急的钱,再给你凑五百。"他递过一个信封,"别推辞,孩子上学要紧。"
李秀云接过信封,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姐夫...谢谢...真的太谢谢了..."
"都是一家人,客气什么。"赵志刚摆摆手,"告诉普同,到了大学好好学,给咱们争气!"
晚上,李秀云把凑来的钱一一摆在桌上。大哥的五百,二姐家的一千加五百,大姐家的五百,再加上家宝的两千和家里的积蓄,整整五千五百块钱。
"够了!够了!"李秀云激动地说,"不仅够学费,连生活费都有了!"
吴建军看着桌上那堆钱,眼眶发红。他拿起那叠皱巴巴的钞票,一张张抚平,叠放整齐。"这些都是人情啊..."他喃喃道,"以后要加倍还..."
吴普同站在一旁,看着那些凝聚着亲戚情谊的钱款,心中百感交集。他默默发誓,一定要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第二天,吴家宝要回石家庄工地了。临行前,他把哥哥拉到一边,塞给他一个小布包。
"哥,这是我偷偷攒的二百块钱,"家宝小声说,"你拿着,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大学生不能穿得太寒酸。"
吴普同推辞不过,只得收下。他看着弟弟稚嫩却过早成熟的脸庞,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送走家宝,吴建军把大儿子叫到身边:"普同啊,爸想好了,等过了秋收,我也去石家庄工地干活。"
"爸!"吴普同急忙反对,"您年纪大了,工地太辛苦..."
"没事!"吴建军摆摆手,"爸还能干!多挣点钱,你在学校也能宽裕些。"
晚饭后,吴普同独自来到村后的打谷场。夕阳的余晖洒在空旷的场地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他坐在石碾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田野,心中感慨万千。
这份录取通知书,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凝聚着全家人的期望和付出。父亲要去工地打工,弟弟提前预支工资,母亲放下脸面向亲戚借钱...这一切,都是为了他能有更好的未来。
"哥!"吴小梅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妈叫你回家呢!"
吴普同站起身,最后望了一眼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知道,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不仅是一次求学之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回到家中,李秀云正在灯下缝补衣服。看见儿子回来,她放下手中的活计:"普同啊,妈给你做了个新书包,你看看合不合适?"
那是一个用旧布料缝制的书包,虽然简陋,但针脚细密,看得出花了不少心思。
吴普同接过书包,郑重地背在肩上:"妈,很合适。谢谢您。"
李秀云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慈爱:"到了大学,要好好照顾自己。钱该花的花,别太省着。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有妈呢。"
夜深了,吴普同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那只新书包上。他轻轻抚摸着粗糙的布料,心中充满感激与决心。
这笔来之不易的学费,不仅让他能够踏上求学之路,更让他明白了亲情的可贵和责任的重大。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带着全家人的期望,勇敢地走下去。
窗外,秋风渐起,吹动着树梢,仿佛在为他送行,又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农家学子不平凡的求学之路。
这天清晨,吴普同正在院里劈柴,忽然听到门口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院子门口,身后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
"家宝!"吴普同惊喜地叫出声来。来人正是他在石家庄工地打工的弟弟吴家宝。
吴家宝放下编织袋,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哥!听说你考上大学了!"他一把抱住吴普同,用力拍着哥哥的后背,"太好了!咱们家终于出大学生了!"
李秀云闻声从屋里出来,看见小儿子,又惊又喜:"家宝,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要干到秋收吗?"
"我预支了工资就赶回来了!"吴家宝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自豪地递给母亲,"妈,这是我这两个月的工钱,两千块!给哥上学用!"
李秀云接过信封,手微微发抖。她看着小儿子晒得黝黑的脸庞和粗糙的双手,眼眶顿时红了:"你这孩子...在工地上吃了不少苦吧?"
"没事儿!"吴家宝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哥能上大学,我吃再多苦都值得!"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李秀云特意多做了两个菜,庆祝小儿子回家。吴家宝狼吞虎咽地吃着,不时讲述工地上的见闻。
"工头听说我哥考上大学,二话不说就给预支了工资。"家宝嘴里塞满了饭菜,含糊不清地说,"还说要是缺钱,可以再去预支一些。"
吴建军默默听着,手中的酒杯久久未动。良久,他叹了口气:"家宝这2000块加上家里的积蓄,也才将将3000出头。学费要3800,再加上吃饭、买书的花销,最少还得准备一千多块。"
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吴家宝放下筷子,认真地说:"爸,妈,要不我再去预支点工资?"
"不行!"李秀云立即反对,"你已经预支了两个月工资,不能再欠工头的了。再说,你也要留些钱自己用。"
吴普同低着头,心里五味杂陈。弟弟用汗水换来的钱,让他既感动又愧疚。"要不...我先不去报到了,"他小声说,"等攒够钱再说..."
"胡说!"吴建军猛地一拍桌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
夜深人静,吴家夫妇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他爹,你看这事..."李秀云轻声问道。
吴建军叹了口气:"我这边是指望不上了。你大哥那边...能不能想想办法?"
"我明天回趟娘家,"李秀云下定决心,"去找我哥和两个姐姐商量商量。"
第二天一早,李秀云就收拾妥当,准备回娘家。吴普同想要陪同,却被母亲拦下了:"你在家等着,妈去就行。"
小李庄离西里村不过三里地,李秀云却走得格外沉重。这条路她走过无数次,但这一次,每一步都踏着期盼与不安。
最先到的是大哥李建国家。李建国正在院里修理农具,看见妹妹来了,连忙起身相迎。
"秀云来了?快坐!听说普同考上大学了?真是大喜事啊!"
李秀云勉强笑笑,说明了来意。李建国听完,沉默了片刻。
"秀云啊,不是哥不帮你,"他为难地说,"今年收成不好,你嫂子又刚生了病,花了不少钱...这样,我这儿有五百,你先拿着。"
李秀云接过那叠皱巴巴的钞票,心里既感激又失落。五百块离目标还差得远。
告别大哥,李秀云又来到二姐李秀芬家。二姐夫赵志刚在镇上粮站工作,是亲戚中条件最好的。
"秀云啊,快进来坐!"二姐热情地招呼着,"听说普同考上大学了?真是给咱们老李家长脸!"
说明来意后,二姐和二姐夫对视了一眼。赵志刚推了推眼镜,沉吟道:"秀云,按理说这是大喜事,我们应该帮忙。但是你也知道,现在粮站效益不好,我们手头也不宽裕..."
李秀云的心沉了下去。
"这样吧,"赵志刚继续说,"我们出一千。再多就真的拿不出来了。"
离开二姐家时,李秀云的心情更加沉重。一千五加上家里的三千,还差五百块。她咬咬牙,决定再去大姐家试试。
大姐李秀英家最远,在大李庄。李秀云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大姐正在院里喂鸡,看见妹妹来了,连忙迎上来。
"秀云?你怎么来了?快进屋歇歇!"
说明来意后,大姐叹了口气:"秀云啊,你知道我们家的情况...你姐夫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全指望那几亩地..."
李秀云的心彻底凉了。
"但是,"大姐话锋一转,"孩子上学是大事。你等着。"她走进里屋,不一会儿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些钞票。"这是我们家攒着买化肥的钱,你先拿去用。有五百块。"
回西里村的路上,李秀云的心情复杂极了。亲戚们都不容易还都仍然尽力帮忙!
快到家时,她远远看见院门口站着一个人影。走近一看,竟然是二姐夫赵志刚。
"秀云,"赵志刚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刚才你走后,我和你二姐又商量了一下。想起我们还有点应急的钱,再给你凑五百。"他递过一个信封,"别推辞,孩子上学要紧。"
李秀云接过信封,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姐夫...谢谢...真的太谢谢了..."
"都是一家人,客气什么。"赵志刚摆摆手,"告诉普同,到了大学好好学,给咱们争气!"
晚上,李秀云把凑来的钱一一摆在桌上。大哥的五百,二姐家的一千加五百,大姐家的五百,再加上家宝的两千和家里的积蓄,整整五千五百块钱。
"够了!够了!"李秀云激动地说,"不仅够学费,连生活费都有了!"
吴建军看着桌上那堆钱,眼眶发红。他拿起那叠皱巴巴的钞票,一张张抚平,叠放整齐。"这些都是人情啊..."他喃喃道,"以后要加倍还..."
吴普同站在一旁,看着那些凝聚着亲戚情谊的钱款,心中百感交集。他默默发誓,一定要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第二天,吴家宝要回石家庄工地了。临行前,他把哥哥拉到一边,塞给他一个小布包。
"哥,这是我偷偷攒的二百块钱,"家宝小声说,"你拿着,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大学生不能穿得太寒酸。"
吴普同推辞不过,只得收下。他看着弟弟稚嫩却过早成熟的脸庞,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送走家宝,吴建军把大儿子叫到身边:"普同啊,爸想好了,等过了秋收,我也去石家庄工地干活。"
"爸!"吴普同急忙反对,"您年纪大了,工地太辛苦..."
"没事!"吴建军摆摆手,"爸还能干!多挣点钱,你在学校也能宽裕些。"
晚饭后,吴普同独自来到村后的打谷场。夕阳的余晖洒在空旷的场地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他坐在石碾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田野,心中感慨万千。
这份录取通知书,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凝聚着全家人的期望和付出。父亲要去工地打工,弟弟提前预支工资,母亲放下脸面向亲戚借钱...这一切,都是为了他能有更好的未来。
"哥!"吴小梅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妈叫你回家呢!"
吴普同站起身,最后望了一眼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知道,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不仅是一次求学之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回到家中,李秀云正在灯下缝补衣服。看见儿子回来,她放下手中的活计:"普同啊,妈给你做了个新书包,你看看合不合适?"
那是一个用旧布料缝制的书包,虽然简陋,但针脚细密,看得出花了不少心思。
吴普同接过书包,郑重地背在肩上:"妈,很合适。谢谢您。"
李秀云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慈爱:"到了大学,要好好照顾自己。钱该花的花,别太省着。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有妈呢。"
夜深了,吴普同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那只新书包上。他轻轻抚摸着粗糙的布料,心中充满感激与决心。
这笔来之不易的学费,不仅让他能够踏上求学之路,更让他明白了亲情的可贵和责任的重大。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带着全家人的期望,勇敢地走下去。
窗外,秋风渐起,吹动着树梢,仿佛在为他送行,又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农家学子不平凡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