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殊途同归-《凡人吴普同》

  腊月的寒风呼啸着刮过县一中的校园,光秃的梧桐树枝在风中摇曳,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年末的萧索与寂寥。距离春节还有不到两周,复读班的课程依然紧张地进行着,黑板上"距高考还有146天"的倒计时提醒着每个人时间的紧迫。但空气中已经隐隐弥漫着节日的期待和思乡的情绪,偶尔能听到有同学在小声讨论回家过年的计划。

  这天下午,凛冽的北风卷着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刚结束物理测验的吴普同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宿舍,正准备打盆热水暖暖冻得发麻的手脚,就听见门卫大爷在楼下扯着嗓子喊:"吴普同!有你的信!"

  他匆匆跑下楼,看见门卫室的窗台上放着一封皱巴巴的信。信封是那种最便宜的白信封,已经被路途折腾得有些破损,寄信人地址写着"石家庄市某医学专修学院",落款是辛志刚。字迹依然是他熟悉的工整楷书,但墨迹深浅不一,像是在不同的时间断断续续写就的。

  吴普同小心地捏着信封回到宿舍,指尖能感受到里面信纸的厚度。暖气不足的宿舍里,呵气成霜,他搓了搓冻僵的手指,这才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信纸是普通的横格纸。辛志刚的字迹依然那么工整,但笔画间似乎多了几分疲惫与沉重:

  "普同兄:见信好。来石家庄已三月有余,一切尚好,勿念。医学院课程比想象中繁重,每日早晚自习,与复读无异。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并非正规院校,实为辅导班性质,最终须参加自学考试方能取得毕业证书。若考试不过,三年时光与数万学费尽付东流......"

  读到这儿,吴普同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当初辛志刚选择这条路时的决绝,那个在毕业照上笑得一脸灿烂的少年,信誓旦旦地说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没想到实际情况如此艰难,前途如此未卜。

  信继续写道,字迹在这里有些潦草,仿佛写信人心情激动:"近日得知李静已退学归家。其实她早就不适应这里,多次向我打听你的消息,似乎对复读有所留恋。可惜......"墨迹在这里有一处明显的晕染,像是被水打湿过。

  吴普同的手微微发抖。李静退学了?那个曾经送他照片、在背面写下"祝你前程似锦"的女孩,那个眼神总是带着羞涩和坚定的女孩,竟然选择了放弃。他想起照片上李静穿着白衬衫的笑容,心里五味杂陈。

  最后,辛志刚的笔迹重新变得工整:"得知你复读进步神速,甚慰。我等各有选择,各奔前程,但愿殊途同归,终能如愿。春节将至,提前祝好。"

  信很短,但信息量很大。吴普同反复读了好几遍,每个字都细细品味。窗外,寒风呼啸,拍打着窗户发出"砰砰"的声响,但他的内心比外面的天气还要寒冷。

  晚饭时分,食堂里人头攒动。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食堂特意做了红烧肉,每份要多加五毛钱。吴普同只要了最便宜的白菜炖粉条和两个馒头,坐在角落里食不知味地吃着。

  "怎么了?收到情书了?"孙伟端着餐盘在他对面坐下,开玩笑地问。餐盘里盛着满满的红烧肉,油光闪亮。 吴普同勉强笑笑:"是辛志刚的信,说了些医学院的事。" "哦?他怎么样?"另外几个室友也围了过来,餐盘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吴普同简单说了信的内容,餐桌周围顿时安静下来,只能听到隔壁桌的喧闹声。 "自学考试啊......"张文远推推眼镜,筷子无意识地搅动着碗里的饭菜,"那确实不容易通过。听说通过率不到三成。" 李强叹口气,碗里的红烧肉似乎也失去了吸引力:"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复读呢。至少咱们这是在正经学校。"

  这时,吴普同突然看见父亲吴建军的身影出现在食堂门口,正在四处张望。他急忙起身迎上去。 "爸,您怎么来了?"他注意到父亲鬓角又添了些许白霜,古铜色的脸上被寒风吹得通红。 "来县城买年货,顺路看看你。"吴建军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你妈做的腊肉和酱菜,给你带点。怕放坏了,用油纸多包了几层。"

  父子俩站在食堂门口的寒风中说话,呵出的白气很快消散在冷空气中。吴建军简单问了问学习情况,突然说:"昨天在集市上碰见张有福,说他家二胖在卫生院转正了,一个月能拿六百多呢。还分了宿舍,听说连对象都找好了。" 吴普同的心又是一沉。张二胖,那个曾经的学习差生,上课总爱打瞌睡的家伙,如今已经端上了铁饭碗,过着安稳的生活。

  "王小军也分配了,"吴建军继续说着,像是要把听来的消息都告诉儿子,"去了保定一个大工厂,听说是什么国企,待遇不错,过年还发了不少年货。"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花生塞给儿子,"你王叔给的,说是小军厂里发的。"

  寒风吹在脸上,刺骨地冷。吴普同低着头,机械地剥着花生壳,不知该说什么。花生米的红皮在指尖碎裂,像是他此刻复杂的心情。

  "你别有压力,"吴建军似乎看出儿子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手掌粗糙而温暖,"好好学你的,别人是别人,咱们是咱们。考不上也没事,家里那几亩地饿不死人。" 但这些话已经无法安慰吴普同。他突然觉得,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似乎越来越孤独,也越来越沉重。

  送走父亲,回到宿舍,吴普同的心情更加低落。他拿出辛志刚的信又读了一遍,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李静的退学,辛志刚的艰难,张二胖和王小军的稳定工作......这些消息像一块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

  晚自习时,他无法集中精力。试卷上的题目变得模糊,脑海里全是同学们各奔前程的身影。他忍不住想:如果当初自己也选择中专,现在是不是已经工作了?如果复读一年还是考不上,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像魔咒一样缠绕着他,让他的太阳穴突突地跳。

  下课铃响,他第一个冲出教室,独自来到操场上。寒夜中的操场空无一人,只有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残雪。他绕着跑道一圈圈地走,冻得发麻的脚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试图理清混乱的思绪。

  远处,县城的灯火星星点点,温暖而遥远。每一盏灯背后,都有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故事。而他的故事,会走向何方?

  回到宿舍,大家照例拿出电炉子煮泡面,但今晚的气氛有些沉闷。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心事,泡面的香气中也带着几分沉重。 "刚才去小卖部,听见家里来电话了,"孙伟突然说,手中的筷子无意识地搅动着锅里的面条,"我表哥去深圳打工,一个月能挣一千多。说那边工厂缺人,问我要不要过去。" "我姐嫁到城里了,"李强接话,眼神有些飘忽,"说给我找个保安的工作,一个月三百包吃住。说总比在这耗着强。"

  这些话像针一样,刺痛着每个人的心。复读的道路漫长而艰辛,而同龄人已经各奔前程,有的甚至开始赚钱养家。泡面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

  "但是,"张文远推推眼镜,镜片在灯光下反着光,"保安能当一辈子吗?打工能打一辈子吗?咱们复读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吗?" 一句话点醒了大家。锅里的泡面还在沸腾,但每个人的眼神都亮了起来。

  "是啊,"吴普同突然开口,声音因为激动有些沙哑,"辛志刚在信里说,医学院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他自己选的路。就像咱们选择复读一样,再难也要走下去。" 宿舍里安静下来,只有泡面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香气弥漫在整个房间。

  "我爹常说,"李强用生硬的普通话说,眼神坚定起来,"看得远,才能走得远。打工是能挣现钱,可是能挣几年?还是要学真本事。" "对!"孙伟一拍大腿,震得锅里的面汤都溅了出来,"咱们复读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不是为了眼前这点小利!"

  这一刻,吴普同突然想通了。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道路不同,但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辛志刚选择医学院,张二胖选择卫校,王小军选择工厂,而自己选择复读——没有孰优孰劣,只有适不适合。

  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走好自己的路。就像操场上那些深深的脚印,虽然会被新雪覆盖,但确实存在过,确实向前延伸过。

  从那以后,吴普同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关注别人的进展,不再比较得失,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每天的学习计划执行得更加认真,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扎实。他甚至开始在错题本上详细记录错误原因和正确解法,而不是简单地抄写正确答案。

  他也开始鼓励其他同学:"别想太多,学好眼前的就行。" "对啊,"他经常说,眼神坚定,"既然选择了复读,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就像辛志刚选择医学院,再难也要坚持。"

  春节越来越近,校园里的年味越来越浓。教室的黑板上,有人用彩色粉笔画上了鞭炮和春联;宿舍里,大家开始讨论回家过年的事,有说家里准备了什么的,有说要去哪里走亲戚的。

  但吴普同却依然保持着紧张的学习节奏。他知道,春节放假七天,正是查漏补缺的好时机。他特意向各科老师要了一些复习资料,又去书店买了几本模拟试题,准备带回家学习。沉甸甸的书包背在肩上,却让他感到莫名的踏实。

  放假前最后一天,李老师做了考前动员。教室里张灯结彩,但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春节放假,但不是完全放松。"李老师的声音在喜庆的装饰中显得格外凝重,"希望大家合理安排时间,既要休息好,也要学习好。别忘了,146天后就是高考。"

  放学后,吴普同开始收拾行李。他把各科试卷和复习资料整齐地装进书包,又特意带上了那本已经写得密密麻麻的知识体系本。室友们笑话他:"回家过年还带这么多书?是要把炕头当书桌啊?" "闲着也是闲着。"吴普同笑笑,小心地把书包装好。

  其实,他是怕自己一放松就会想起那些令人焦虑的比较。用学习填满时间,反而让人心安。而且,他答应过辛志刚,要"殊途同归",就不能在半路停下脚步。

  第二天清晨,天空飘起了细雪。吴普同背着沉重的书包,踏上了回家的班车。车窗外的田野银装素裹,偶尔能看到几处早早贴上的春联,红艳艳的在雪地里格外醒目。

  班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乡间公路上,吴普同靠着车窗,看着外面熟悉的风景。他突然想起辛志刚信中的那句话:"但愿殊途同归"。是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前走,重要的是不停下脚步。

  雪越下越大,天地间白茫茫一片。但吴普同知道,雪终会融化,路就在脚下。而他,正在这条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