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的六月底,热浪席卷了整个华北平原。县三中的校园里,杨树叶子被晒得卷了边,知了声嘶力竭地鸣叫着,仿佛也在为这个特殊的夏天呐喊。
高考的紧张气氛被另一个重大事件冲淡——香港即将回归。这个消息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备考的压抑,让整个校园都沸腾起来。
"同学们,香港就要回归了!"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上,校长难得地激动,"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庆祝!"
具体的安排很快下来了:每个班要出一期黑板报,举办征文比赛,还要组织歌咏比赛。最让人兴奋的是,七月一日放假一天,让大家收看回归仪式直播。
"太好了!终于可以休息一天了!"赵强兴奋地拍桌子。
杨老师笑着摇头:"别光想着玩,这些活动都要认真参加。特别是黑板报,咱们班可不能落后。"
任务分配下来,吴普同负责黑板报的文字编写,王红梅和李静负责画画,辛志刚字写得好,负责抄写。
"香港是什么样的啊?"课间讨论时,王红梅好奇地问。
李静想了想:"电视上看过,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像个不夜城。"
"听说那里的人都说英语,"辛志刚推推眼镜,"街上跑的都是进口车。"
吴普同默默听着。他对香港的所有了解都来自地理课本和偶尔看到的电视画面。那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如今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放学后,板报小组留下来加班。王红梅和李静在黑板上画紫荆花区旗和五星红旗,吴普同和辛志刚讨论文案。
"应该写点香港的历史,"吴普同说,"从鸦片战争开始写起。"
辛志刚点头:"还要写写'一国两制'的意义。邓小平同志真了不起!"
傍晚的教室格外闷热,但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王红梅的画技很好,紫荆花画得栩栩如生;李静细心,把五星红旗的五个星画得端端正正。
吴普同写得满头大汗,辛志刚在一旁帮他扇风。"这段写得真好,"辛志刚念着文案,"'百年的屈辱即将洗雪,东方之珠将更加璀璨'。"
忙到天黑,黑板报才完成大半。李秀云来接儿子,看到孩子们这么认真,特意回家拿了几个西瓜来。
"歇会儿,吃块西瓜再干。"李秀云把西瓜切开,红瓤黑籽,看着就解渴。
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吃西瓜,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也顾不上擦。
"阿姨,香港回归意味着什么啊?"王红梅好奇地问。
李秀云想了想:"意味着咱们国家强大了。以前让人欺负,现在谁也不怕了。"
这话说得朴实,却道出了真谛。吴普同突然觉得,香港回归不只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象征。
征文比赛同样激烈。吴普同写了一篇《给香港少年的一封信》,获得了二等奖。马欢的《紫荆花开的时候》得了一等奖,被贴在校门口展览。
"你的写得真好,"吴普同真心称赞,"特别是那句'虽然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但我们都流着同样的血液'。"
马欢笑笑:"我表哥在香港读书,他给我讲过很多香港的事。"
最热闹的是歌咏比赛。每个班都要唱两首歌,一首必唱《歌唱祖国》,一首自选。二班选了《东方之珠》,由文娱委员李静领唱。
"河水流向东方,之珠闪耀香江......"放学后,教室里经常传出排练的歌声。
吴普同五音不全,只能站在后排跟着哼。但即便是这样,他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荣誉感。
七月一日终于到了。学校破天荒地组织学生在集体收看回归仪式直播。那台学校唯一的电视机被搬到操场上,连着长长的电线,全校学生搬着凳子坐在下面。
当电视上出现驻港部队进驻的画面时,操场上一片欢呼。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升起时,很多同学都激动得站了起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知道谁起了个头,全校师生一起唱起了国歌。歌声响彻云霄,很多老师都擦起了眼泪。
吴普同看着电视画面,心里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起地理课上学的"一国两制",想起历史课上学的鸦片战争,想起政治课上学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有这些知识在这一刻都有了特殊的意义。
回归仪式结束后,同学们还沉浸在激动中,久久不愿散去。
"太震撼了,"辛志刚推推眼镜,"我以后一定要去香港看看。"
赵强雄心勃勃:"我要去香港做生意!听说那里机会多得很。"
王红梅憧憬地说:"我要去香港购物,电视上说那里是购物天堂。"
吴普同没有说话,但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好大学,将来有机会去香港看看,亲眼见证这个传奇城市。
庆祝活动结束后,学习生活又恢复了原样。但细心的吴普同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
同学们时不时会讨论起香港,会说到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甚至把香港回归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让同学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甚至连英语课都变得有趣了。赵老师破天荒地讲起了英语在香港的使用情况,还教大家一些粤语常用语。
"nei hou(你好),"同学们笨拙地模仿着,"h'gōi(谢谢)。"
最明显的变化在同学们身上。经过这次活动,大家的学习热情更高了,仿佛香港回归给了每个人一种无形的动力。
"香港都回归了,咱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赵强在班会上说,"要以香港回归的精神备战高考!"
这话引起了共鸣。同学们学习更加刻苦了,课间讨论问题的多了,打闹的少了。就连最调皮的学生也安静了许多。
吴普同在日记本上写道:"香港回归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国家尊严,什么是民族自豪。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可能永远去不了香港,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高考就是我的战场,我要像驻港部队那样,打赢这场战役。"
七月中旬,期末考试如期而至。令人惊喜的是,二班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这就是香港回归的激励作用啊!"杨老师高兴地说。
暑假前最后一天,学校举行了总结大会。二班获得了黑板报比赛一等奖,歌咏比赛二等奖,还有多个征文奖项。
当吴普同代表班级上台领奖时,他看到了台下同学们自豪的笑脸,看到了老师们欣慰的目光,也看到了自己这一个月来的成长。
回家的路上,夕阳如火。吴普同骑得很快,风吹起他的衣角,仿佛要把他带向更远的地方。
他在日记本上追加写道:"这个夏天,不仅香港回归了,我也在成长。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有机会见证历史,参与历史。高三就要来了,这将是我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刻。我要以香港回归的精神,迎接这个挑战。"
远处,村庄炊烟袅袅,宁静而安详。但吴普同知道,在这个宁静的外表下,是一颗颗为梦想跳动的心。香港回归了,而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启航。
高考的紧张气氛被另一个重大事件冲淡——香港即将回归。这个消息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备考的压抑,让整个校园都沸腾起来。
"同学们,香港就要回归了!"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上,校长难得地激动,"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庆祝!"
具体的安排很快下来了:每个班要出一期黑板报,举办征文比赛,还要组织歌咏比赛。最让人兴奋的是,七月一日放假一天,让大家收看回归仪式直播。
"太好了!终于可以休息一天了!"赵强兴奋地拍桌子。
杨老师笑着摇头:"别光想着玩,这些活动都要认真参加。特别是黑板报,咱们班可不能落后。"
任务分配下来,吴普同负责黑板报的文字编写,王红梅和李静负责画画,辛志刚字写得好,负责抄写。
"香港是什么样的啊?"课间讨论时,王红梅好奇地问。
李静想了想:"电视上看过,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像个不夜城。"
"听说那里的人都说英语,"辛志刚推推眼镜,"街上跑的都是进口车。"
吴普同默默听着。他对香港的所有了解都来自地理课本和偶尔看到的电视画面。那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如今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放学后,板报小组留下来加班。王红梅和李静在黑板上画紫荆花区旗和五星红旗,吴普同和辛志刚讨论文案。
"应该写点香港的历史,"吴普同说,"从鸦片战争开始写起。"
辛志刚点头:"还要写写'一国两制'的意义。邓小平同志真了不起!"
傍晚的教室格外闷热,但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王红梅的画技很好,紫荆花画得栩栩如生;李静细心,把五星红旗的五个星画得端端正正。
吴普同写得满头大汗,辛志刚在一旁帮他扇风。"这段写得真好,"辛志刚念着文案,"'百年的屈辱即将洗雪,东方之珠将更加璀璨'。"
忙到天黑,黑板报才完成大半。李秀云来接儿子,看到孩子们这么认真,特意回家拿了几个西瓜来。
"歇会儿,吃块西瓜再干。"李秀云把西瓜切开,红瓤黑籽,看着就解渴。
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吃西瓜,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也顾不上擦。
"阿姨,香港回归意味着什么啊?"王红梅好奇地问。
李秀云想了想:"意味着咱们国家强大了。以前让人欺负,现在谁也不怕了。"
这话说得朴实,却道出了真谛。吴普同突然觉得,香港回归不只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象征。
征文比赛同样激烈。吴普同写了一篇《给香港少年的一封信》,获得了二等奖。马欢的《紫荆花开的时候》得了一等奖,被贴在校门口展览。
"你的写得真好,"吴普同真心称赞,"特别是那句'虽然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但我们都流着同样的血液'。"
马欢笑笑:"我表哥在香港读书,他给我讲过很多香港的事。"
最热闹的是歌咏比赛。每个班都要唱两首歌,一首必唱《歌唱祖国》,一首自选。二班选了《东方之珠》,由文娱委员李静领唱。
"河水流向东方,之珠闪耀香江......"放学后,教室里经常传出排练的歌声。
吴普同五音不全,只能站在后排跟着哼。但即便是这样,他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荣誉感。
七月一日终于到了。学校破天荒地组织学生在集体收看回归仪式直播。那台学校唯一的电视机被搬到操场上,连着长长的电线,全校学生搬着凳子坐在下面。
当电视上出现驻港部队进驻的画面时,操场上一片欢呼。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升起时,很多同学都激动得站了起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知道谁起了个头,全校师生一起唱起了国歌。歌声响彻云霄,很多老师都擦起了眼泪。
吴普同看着电视画面,心里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起地理课上学的"一国两制",想起历史课上学的鸦片战争,想起政治课上学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有这些知识在这一刻都有了特殊的意义。
回归仪式结束后,同学们还沉浸在激动中,久久不愿散去。
"太震撼了,"辛志刚推推眼镜,"我以后一定要去香港看看。"
赵强雄心勃勃:"我要去香港做生意!听说那里机会多得很。"
王红梅憧憬地说:"我要去香港购物,电视上说那里是购物天堂。"
吴普同没有说话,但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好大学,将来有机会去香港看看,亲眼见证这个传奇城市。
庆祝活动结束后,学习生活又恢复了原样。但细心的吴普同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
同学们时不时会讨论起香港,会说到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甚至把香港回归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让同学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甚至连英语课都变得有趣了。赵老师破天荒地讲起了英语在香港的使用情况,还教大家一些粤语常用语。
"nei hou(你好),"同学们笨拙地模仿着,"h'gōi(谢谢)。"
最明显的变化在同学们身上。经过这次活动,大家的学习热情更高了,仿佛香港回归给了每个人一种无形的动力。
"香港都回归了,咱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赵强在班会上说,"要以香港回归的精神备战高考!"
这话引起了共鸣。同学们学习更加刻苦了,课间讨论问题的多了,打闹的少了。就连最调皮的学生也安静了许多。
吴普同在日记本上写道:"香港回归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国家尊严,什么是民族自豪。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可能永远去不了香港,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高考就是我的战场,我要像驻港部队那样,打赢这场战役。"
七月中旬,期末考试如期而至。令人惊喜的是,二班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这就是香港回归的激励作用啊!"杨老师高兴地说。
暑假前最后一天,学校举行了总结大会。二班获得了黑板报比赛一等奖,歌咏比赛二等奖,还有多个征文奖项。
当吴普同代表班级上台领奖时,他看到了台下同学们自豪的笑脸,看到了老师们欣慰的目光,也看到了自己这一个月来的成长。
回家的路上,夕阳如火。吴普同骑得很快,风吹起他的衣角,仿佛要把他带向更远的地方。
他在日记本上追加写道:"这个夏天,不仅香港回归了,我也在成长。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有机会见证历史,参与历史。高三就要来了,这将是我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刻。我要以香港回归的精神,迎接这个挑战。"
远处,村庄炊烟袅袅,宁静而安详。但吴普同知道,在这个宁静的外表下,是一颗颗为梦想跳动的心。香港回归了,而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