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不如纪黎明意,一月之后。
西北紧急军报入京。
言及旱情导致草场枯萎,边境几个部落因争夺水源牧场发生激烈冲突。
局势紧张,恐生大变,请求朝廷速决对策。
是派兵弹压?
是调粮安抚?
还是另辟蹊径?
兵部与户部官员在朝会上争论不休。
主战主和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皇帝被吵得头疼,退朝后心情依旧郁结。
他深知西北局势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轻启战端劳民伤财。
一味安抚又恐助长骄纵之气。
烦闷之下,信步来到了翰林院。
想翻些前朝处理类似边患的旧例,以作参考。
周学士闻讯连忙迎驾。
皇帝挥挥手,免了虚礼,直接让人调取相关档案。
然而,年代久远,档案浩如烟海。
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完全契合的案例。
皇帝的眉头越皱越紧。
正值此时,纪黎明正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前朝西北边务奏疏,准备归档。
他见到陛下驾临,立刻避让到一旁,垂首恭立。
皇帝目光扫过他,见他手中抱着的似乎正是西北相关的文书,便随口问了一句:
“你手中是何文书?”
纪黎明答道:
“回陛下,是前朝嘉佑年间关于西北羌族部落因旱情内讧,朝廷处置的相关奏疏与批复,臣刚整理完毕。”
皇帝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嘉佑年间?朕有些印象,当时是如何处置的?结果如何?”
纪黎明不慌不忙,从容应答:
“回陛下,嘉佑十二年,西北大旱,情形与今日颇有相似之处。”
“当时执政的林相并未立即派兵或单纯调粮,而是采取了三条策略:其一,派遣能言善辩、熟知羌俗的使者,深入各部,调解纠纷,申明朝廷‘分水草、定疆界’之策,承诺旱情过后予以补偿。”
“其二,从临近州府紧急调拨一批耐旱作物种子及部分粮食,以‘借’而非‘赐’的形式发放给各部,既解其燃眉之急,又保全其颜面,令其感念皇恩而非视为理所当然。”
“其三,密令边境守将陈兵要害,显耀武力,以作震慑,防患于未然。”
“如此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最终成功化解干戈,各部归心,边境安稳了十余年。”
“相关详细条陈及后续影响,皆在臣手中这份归档文书之中。”
纪黎明言语清晰,条理分明。
他将几十年前的旧事、策略、结果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显然不仅看过,更是深思熟虑过。
皇帝听得极为认真。
他脸上的郁结之色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惊讶和欣赏。
显然没想到一个入职仅月余的新科翰林,竟对故纸堆里的案例如此熟悉,且能瞬间联系当下时事,分析得头头是道。
“好!说得好!”
皇帝抚掌称赞,目光灼灼地看向纪黎明:
“你叫纪黎明?朕记得你,六元及第的状元郎。”
“想不到你不仅制艺文章做得好,于实务掌故竟也如此精通!”
周学士在一旁,心中亦是惊讶万分。
他没想到纪黎明私下竟如此用功,更没想到他能在陛下面前有如此得体的表现,连忙躬身道:
“陛下谬赞,纪修撰确是勤勉过人。”
皇帝心情大好,对周学士道:
“将这些文书立刻送到朕的书房去。”
“纪黎明,你也跟朕来,朕还有些细节要问你。”
“臣遵旨。”
纪黎明应道。
于是,在翰林院一众同僚或震惊,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中,纪黎明跟随皇帝离开了。
这一去,便是整整一个下午。
御书房内,皇帝详细询问了嘉佑旧案的每一个细节,并与当前形势进行比较。
纪黎明不仅对答如流,更能引申开去。
皇帝当即采纳了他所提旧案中的核心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了旨意。
数日后,朝廷使者持圣旨奔赴西北。
月余,好消息传回,冲突各方在朝廷斡旋下达成协议。
局势得以缓和,一场可能的边衅消弭于无形。
经此一事,皇帝对纪黎明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聪敏勤勉,博闻强记,通达实务”
这是皇帝私下对心腹太监评价纪黎明的话。
不久后,翰林院进行例行考核调整。
掌院学士周学士递上的名单中,纪黎明的考评列为“上等”,评语中肯而褒奖有加。
皇帝御笔朱批,直接擢升纪黎明为翰林院侍读。
擢升的旨意传到翰林院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下班回府,纪府上下自然又是一片欢腾。
纪父纪母喜极而泣,深感荣耀。
秦余和纪明澜也由衷地为他高兴。
孟尚书得知消息后,只是在下次翁婿见面时,淡淡说了一句:
“侍读之位,更需谨言慎行,伴君如伴虎。”
但眼中那抹欣慰与赞赏,却是掩藏不住的。
升任侍读后,纪黎明获得了参与经筵的机会。
经筵是为皇帝讲读经史,探讨治道的御前讲座,能参与其中的皆是学问渊博,深受信任的官员。
一次经筵上,讲读的是一位老翰林,内容是关于《尚书·禹贡》篇,涉及古代地理、赋税制度。
老翰林照本宣科,讲得有些枯燥。
皇帝听得兴致不高,随口问及当下江南漕运与《禹贡》中所载水道变迁及赋税输送的关系。
老翰林一时语塞,对此涉及实务的问题准备不足。
这时,纪黎明出列躬身道:
“陛下,臣或有浅见。”
皇帝见是他,来了兴趣:“哦?纪侍读但说无妨。”
纪黎明将古代经典与漕运难题相结合,引经据典,又直指要害,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虽然“海运”之言略显敏感,但其思路之开阔、分析之透彻,令在场众人,包括皇帝,都为之侧目。
皇帝沉思良久,缓缓道:
“纪爱卿所思甚远,漕运之弊,确需大刀阔斧革新。汝今日之言,朕记下了。”
经筵之后,皇帝单独留下了纪黎明,又详细询问了关于漕运改革的一些想法。
纪黎明在官场上声名鹊起。
而他与孟枕月的婚期,也终于在双方家长和官媒的共同努力下,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
就在婚期前几日,一道意外的恩旨从宫中传出:
皇帝陛下感念新科状元纪黎明勤勉王事,献策有功。
特赐玉如意一对,宫缎百匹,并钦天监择选的吉日完婚,着内务府协理部分事宜。
这道恩旨,无疑是天大的荣宠。
孟尚书府上和纪府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荣耀和喜悦。
终于,大喜之日到来。
这一日,京城万人空巷。
状元郎迎娶尚书千金的盛大场面,成了百姓们津津乐道数十年的谈资。
纪黎明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大红喜服,胸戴红花,俊朗的面容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身后是绵延数里的迎亲队伍和皇帝钦赐的仪仗,鼓乐喧天,荣耀非凡。
花轿临门,新人拜堂。
一切礼仪都隆重而圆满。
洞房花烛夜,纪黎明轻轻挑开孟枕月的大红盖头。
烛光下,但见新娘凤冠霞帔,面若桃花,眼波流转,含羞带怯,美得不可方物。
“娘子。”
“夫君。”
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西北紧急军报入京。
言及旱情导致草场枯萎,边境几个部落因争夺水源牧场发生激烈冲突。
局势紧张,恐生大变,请求朝廷速决对策。
是派兵弹压?
是调粮安抚?
还是另辟蹊径?
兵部与户部官员在朝会上争论不休。
主战主和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皇帝被吵得头疼,退朝后心情依旧郁结。
他深知西北局势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轻启战端劳民伤财。
一味安抚又恐助长骄纵之气。
烦闷之下,信步来到了翰林院。
想翻些前朝处理类似边患的旧例,以作参考。
周学士闻讯连忙迎驾。
皇帝挥挥手,免了虚礼,直接让人调取相关档案。
然而,年代久远,档案浩如烟海。
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完全契合的案例。
皇帝的眉头越皱越紧。
正值此时,纪黎明正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前朝西北边务奏疏,准备归档。
他见到陛下驾临,立刻避让到一旁,垂首恭立。
皇帝目光扫过他,见他手中抱着的似乎正是西北相关的文书,便随口问了一句:
“你手中是何文书?”
纪黎明答道:
“回陛下,是前朝嘉佑年间关于西北羌族部落因旱情内讧,朝廷处置的相关奏疏与批复,臣刚整理完毕。”
皇帝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嘉佑年间?朕有些印象,当时是如何处置的?结果如何?”
纪黎明不慌不忙,从容应答:
“回陛下,嘉佑十二年,西北大旱,情形与今日颇有相似之处。”
“当时执政的林相并未立即派兵或单纯调粮,而是采取了三条策略:其一,派遣能言善辩、熟知羌俗的使者,深入各部,调解纠纷,申明朝廷‘分水草、定疆界’之策,承诺旱情过后予以补偿。”
“其二,从临近州府紧急调拨一批耐旱作物种子及部分粮食,以‘借’而非‘赐’的形式发放给各部,既解其燃眉之急,又保全其颜面,令其感念皇恩而非视为理所当然。”
“其三,密令边境守将陈兵要害,显耀武力,以作震慑,防患于未然。”
“如此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最终成功化解干戈,各部归心,边境安稳了十余年。”
“相关详细条陈及后续影响,皆在臣手中这份归档文书之中。”
纪黎明言语清晰,条理分明。
他将几十年前的旧事、策略、结果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显然不仅看过,更是深思熟虑过。
皇帝听得极为认真。
他脸上的郁结之色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惊讶和欣赏。
显然没想到一个入职仅月余的新科翰林,竟对故纸堆里的案例如此熟悉,且能瞬间联系当下时事,分析得头头是道。
“好!说得好!”
皇帝抚掌称赞,目光灼灼地看向纪黎明:
“你叫纪黎明?朕记得你,六元及第的状元郎。”
“想不到你不仅制艺文章做得好,于实务掌故竟也如此精通!”
周学士在一旁,心中亦是惊讶万分。
他没想到纪黎明私下竟如此用功,更没想到他能在陛下面前有如此得体的表现,连忙躬身道:
“陛下谬赞,纪修撰确是勤勉过人。”
皇帝心情大好,对周学士道:
“将这些文书立刻送到朕的书房去。”
“纪黎明,你也跟朕来,朕还有些细节要问你。”
“臣遵旨。”
纪黎明应道。
于是,在翰林院一众同僚或震惊,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中,纪黎明跟随皇帝离开了。
这一去,便是整整一个下午。
御书房内,皇帝详细询问了嘉佑旧案的每一个细节,并与当前形势进行比较。
纪黎明不仅对答如流,更能引申开去。
皇帝当即采纳了他所提旧案中的核心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了旨意。
数日后,朝廷使者持圣旨奔赴西北。
月余,好消息传回,冲突各方在朝廷斡旋下达成协议。
局势得以缓和,一场可能的边衅消弭于无形。
经此一事,皇帝对纪黎明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聪敏勤勉,博闻强记,通达实务”
这是皇帝私下对心腹太监评价纪黎明的话。
不久后,翰林院进行例行考核调整。
掌院学士周学士递上的名单中,纪黎明的考评列为“上等”,评语中肯而褒奖有加。
皇帝御笔朱批,直接擢升纪黎明为翰林院侍读。
擢升的旨意传到翰林院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下班回府,纪府上下自然又是一片欢腾。
纪父纪母喜极而泣,深感荣耀。
秦余和纪明澜也由衷地为他高兴。
孟尚书得知消息后,只是在下次翁婿见面时,淡淡说了一句:
“侍读之位,更需谨言慎行,伴君如伴虎。”
但眼中那抹欣慰与赞赏,却是掩藏不住的。
升任侍读后,纪黎明获得了参与经筵的机会。
经筵是为皇帝讲读经史,探讨治道的御前讲座,能参与其中的皆是学问渊博,深受信任的官员。
一次经筵上,讲读的是一位老翰林,内容是关于《尚书·禹贡》篇,涉及古代地理、赋税制度。
老翰林照本宣科,讲得有些枯燥。
皇帝听得兴致不高,随口问及当下江南漕运与《禹贡》中所载水道变迁及赋税输送的关系。
老翰林一时语塞,对此涉及实务的问题准备不足。
这时,纪黎明出列躬身道:
“陛下,臣或有浅见。”
皇帝见是他,来了兴趣:“哦?纪侍读但说无妨。”
纪黎明将古代经典与漕运难题相结合,引经据典,又直指要害,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虽然“海运”之言略显敏感,但其思路之开阔、分析之透彻,令在场众人,包括皇帝,都为之侧目。
皇帝沉思良久,缓缓道:
“纪爱卿所思甚远,漕运之弊,确需大刀阔斧革新。汝今日之言,朕记下了。”
经筵之后,皇帝单独留下了纪黎明,又详细询问了关于漕运改革的一些想法。
纪黎明在官场上声名鹊起。
而他与孟枕月的婚期,也终于在双方家长和官媒的共同努力下,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
就在婚期前几日,一道意外的恩旨从宫中传出:
皇帝陛下感念新科状元纪黎明勤勉王事,献策有功。
特赐玉如意一对,宫缎百匹,并钦天监择选的吉日完婚,着内务府协理部分事宜。
这道恩旨,无疑是天大的荣宠。
孟尚书府上和纪府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荣耀和喜悦。
终于,大喜之日到来。
这一日,京城万人空巷。
状元郎迎娶尚书千金的盛大场面,成了百姓们津津乐道数十年的谈资。
纪黎明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大红喜服,胸戴红花,俊朗的面容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身后是绵延数里的迎亲队伍和皇帝钦赐的仪仗,鼓乐喧天,荣耀非凡。
花轿临门,新人拜堂。
一切礼仪都隆重而圆满。
洞房花烛夜,纪黎明轻轻挑开孟枕月的大红盖头。
烛光下,但见新娘凤冠霞帔,面若桃花,眼波流转,含羞带怯,美得不可方物。
“娘子。”
“夫君。”
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