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队长!海军部队的包裹单!”
邮递员的喊声惊飞了树上的蝉。
两人同时转身,看见邮递员推着那辆漆皮剥落的自行车跑来。
车把上挂着的马灯晃得人眼花。
大队长眯起眼睛,注意到邮递员的邮包鼓得反常。
“你外甥纪黎明寄的,25斤海参粉!”
邮递员掏出个盖着红章的信封:
“这玩意儿稀罕,想着村里面可能缺粮,这东西一到,我就送来了。”
“25斤?”
大队长像被雷劈了似的僵住,手指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才敢接。
他连是什么东西都没听清楚,只听到了25斤这个重量。
刘大队长的拐杖“咚”地杵进土里:
“啥东西?”
他凑近想看,却被大队长下意识侧身挡住。
刘大队长瞪他。
他讪讪地,借着马灯的光。
刘大队长突然“咦”了一声:“这字儿写得真周正——
海参粉食用说明:温水调开,掺玉米面蒸饼,也可单独......\"
几个摸黑在路口等着自家大队长的村民围了上来。
“是黎明娃子寄东西了?”
“这小子才去一个月,咋就能给咱们寄东西呢?”
也有人嘀咕:“海参是啥?”
“听着像鱼腥味......”
“俺姥爷说过,早年间贡品里有这个海参......”
“闭嘴,别瞎咧咧!”
刘大队长越看,脸色越来越沉,突然一把攥住大队长的手腕:
\"好你个纪福望,白天还......\"
话没说完,邮递员突然抖开信封里的信纸递过来了。
大队长顾不得和刘大队长打岔,赶紧就看,主要还是说明。
“三舅:这是咱们炊事班琢磨出来的新吃食。海参晒干磨粉,一斤能兑十斤糊糊......”
十斤?
那这二十五斤不就等于二百五十斤粮食?
一瞬间。
大队长头晕目眩,只觉得自己村子里的人都可以活下来了。
他接着往下看。
“部队上的领导说,这东西专治饿出来的浮肿......”
大队长的手突然不抖了。
他挺直佝偻的背,扫了一圈不识字,但是眼中都是满满期待的村民。
他们就像是看最后一根稻草一样,看着他手中的信。
大队长轻咳一声:“黎明娃子信上说......”
“他们发现炊事班发现海参能够磨成粉,能够当粮食吃......”
他眼里渐渐泛起了水光。
一个村里娃子。
才去部队一个月不到,就能给他们村挣这么多粮食。
可想而知得受了多大的苦。
大队长声音带着哽咽:
“这傻孩子...就带着炊事班的人,把500斤海参都给收拾了,得了50斤......”
“其他人合伙分了25斤,剩下的全都给咱们寄回来了......\"
人群一阵喧嚣,紧接着鸦雀无声。
老会计挤到前面,老花镜片反着光:
“这信上还说...海参粉含什么‘蛋白’......”他结结巴巴念着陌生词汇,“‘相当于二十个鸡蛋的营养’......”
回到村里时,得到消息的村民们围着大队长三层外三层。
大队长见大家这么情绪激动,也不等白天了,直接就着月光,又让村支书把马灯打开,现场就把海参粉分下去。
村民们捧着海参粉,手都在发抖。
老会计推了推断了腿的老花镜,声音直打颤:
“黎明娃子这是把心都掏给咱们了啊!”
桂花婶突然拍着大腿哭出声:“这娃从小就知道报恩!”
“记得他六岁那年,饿得抱着我家门框啃,我给了半块地瓜,他硬是给我磕了三个响头!”
她怀里的小孙子仰着脸问:“是给我编蚂蚱的黎明叔吗?”
“可不就是他!”
老木匠用袖子抹着通红的眼睛:
“他爹老纪走得早,那年发大水,为抢回队里的稻种被冲走了......”
“这娃跟他爹一个脾性,宁可自己吃亏也要顾着大伙儿!”
人群里七嘴八舌炸开了锅。
老周掰着手指头数:
“东家一碗糊糊,西家半块饼,咱们村谁没喂过这娃?”
“那年他娘病重,王婆子把嫁妆镯子都当了买药......”
“记得他参军前夜,挨家挨户磕头。”
村支书突然插话,手里的马灯晃出一圈光晕:
“说等出息了要报答乡亲,大伙儿都当孩子话,谁知道......”
人群外,舍不得走的刘大队长,眼巴巴地看着那25斤海参粉。
他也想要。
可是他开不了这个口啊。
这年头谁都难,谁都面临着随时断粮的危机。
而且这还是人家村里的娃娃,用命拼出来的粮食。
一滴泪砸在手上的粮食袋子上,晕开成小小的咸花。
———
“阿嚏——”
纪黎明摸了摸脖子,总感觉有人在嘀咕他?
不应该呀。
在这里他也不认识几个人,自我觉得他跟大家相处都挺好的。
应该也没什么人在背后说他小话吧?
等等......
不会是村里人收到了之后,在背后夸他吧?
他又打了一个喷嚏。
纪黎明忽然一僵,夜半,又热,也睡不着。
看了一眼外面,又拿着手电筒。
他直接拎着个桶,打算去海边转转。
这段时间为了“教徒弟”,他着实累得不轻。
纪黎明觉得,按现在的发展下去。
他们这完全成了粮食兵工厂了。
刚入伍的新兵蛋子们一个个不累趴下,都不算完。
捞海参的捞海参,捞生蚝的捞生蚝,清洗的清洗,熬煮的熬煮,腌制的腌制,晾晒的晾晒,粉碎的粉碎......
一天下来产量不低。
搞得大家差点都忘了本职行业。
就连他之前好不容易惦记起来的男主,也被这繁忙的497给累得直喘气。
好好一个意气风发,原剧情中跟炊事班斗智斗勇的男主,乍一看,像是老了10岁不止。
浑身充满了班味。
“你去哪儿?”
邮递员的喊声惊飞了树上的蝉。
两人同时转身,看见邮递员推着那辆漆皮剥落的自行车跑来。
车把上挂着的马灯晃得人眼花。
大队长眯起眼睛,注意到邮递员的邮包鼓得反常。
“你外甥纪黎明寄的,25斤海参粉!”
邮递员掏出个盖着红章的信封:
“这玩意儿稀罕,想着村里面可能缺粮,这东西一到,我就送来了。”
“25斤?”
大队长像被雷劈了似的僵住,手指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才敢接。
他连是什么东西都没听清楚,只听到了25斤这个重量。
刘大队长的拐杖“咚”地杵进土里:
“啥东西?”
他凑近想看,却被大队长下意识侧身挡住。
刘大队长瞪他。
他讪讪地,借着马灯的光。
刘大队长突然“咦”了一声:“这字儿写得真周正——
海参粉食用说明:温水调开,掺玉米面蒸饼,也可单独......\"
几个摸黑在路口等着自家大队长的村民围了上来。
“是黎明娃子寄东西了?”
“这小子才去一个月,咋就能给咱们寄东西呢?”
也有人嘀咕:“海参是啥?”
“听着像鱼腥味......”
“俺姥爷说过,早年间贡品里有这个海参......”
“闭嘴,别瞎咧咧!”
刘大队长越看,脸色越来越沉,突然一把攥住大队长的手腕:
\"好你个纪福望,白天还......\"
话没说完,邮递员突然抖开信封里的信纸递过来了。
大队长顾不得和刘大队长打岔,赶紧就看,主要还是说明。
“三舅:这是咱们炊事班琢磨出来的新吃食。海参晒干磨粉,一斤能兑十斤糊糊......”
十斤?
那这二十五斤不就等于二百五十斤粮食?
一瞬间。
大队长头晕目眩,只觉得自己村子里的人都可以活下来了。
他接着往下看。
“部队上的领导说,这东西专治饿出来的浮肿......”
大队长的手突然不抖了。
他挺直佝偻的背,扫了一圈不识字,但是眼中都是满满期待的村民。
他们就像是看最后一根稻草一样,看着他手中的信。
大队长轻咳一声:“黎明娃子信上说......”
“他们发现炊事班发现海参能够磨成粉,能够当粮食吃......”
他眼里渐渐泛起了水光。
一个村里娃子。
才去部队一个月不到,就能给他们村挣这么多粮食。
可想而知得受了多大的苦。
大队长声音带着哽咽:
“这傻孩子...就带着炊事班的人,把500斤海参都给收拾了,得了50斤......”
“其他人合伙分了25斤,剩下的全都给咱们寄回来了......\"
人群一阵喧嚣,紧接着鸦雀无声。
老会计挤到前面,老花镜片反着光:
“这信上还说...海参粉含什么‘蛋白’......”他结结巴巴念着陌生词汇,“‘相当于二十个鸡蛋的营养’......”
回到村里时,得到消息的村民们围着大队长三层外三层。
大队长见大家这么情绪激动,也不等白天了,直接就着月光,又让村支书把马灯打开,现场就把海参粉分下去。
村民们捧着海参粉,手都在发抖。
老会计推了推断了腿的老花镜,声音直打颤:
“黎明娃子这是把心都掏给咱们了啊!”
桂花婶突然拍着大腿哭出声:“这娃从小就知道报恩!”
“记得他六岁那年,饿得抱着我家门框啃,我给了半块地瓜,他硬是给我磕了三个响头!”
她怀里的小孙子仰着脸问:“是给我编蚂蚱的黎明叔吗?”
“可不就是他!”
老木匠用袖子抹着通红的眼睛:
“他爹老纪走得早,那年发大水,为抢回队里的稻种被冲走了......”
“这娃跟他爹一个脾性,宁可自己吃亏也要顾着大伙儿!”
人群里七嘴八舌炸开了锅。
老周掰着手指头数:
“东家一碗糊糊,西家半块饼,咱们村谁没喂过这娃?”
“那年他娘病重,王婆子把嫁妆镯子都当了买药......”
“记得他参军前夜,挨家挨户磕头。”
村支书突然插话,手里的马灯晃出一圈光晕:
“说等出息了要报答乡亲,大伙儿都当孩子话,谁知道......”
人群外,舍不得走的刘大队长,眼巴巴地看着那25斤海参粉。
他也想要。
可是他开不了这个口啊。
这年头谁都难,谁都面临着随时断粮的危机。
而且这还是人家村里的娃娃,用命拼出来的粮食。
一滴泪砸在手上的粮食袋子上,晕开成小小的咸花。
———
“阿嚏——”
纪黎明摸了摸脖子,总感觉有人在嘀咕他?
不应该呀。
在这里他也不认识几个人,自我觉得他跟大家相处都挺好的。
应该也没什么人在背后说他小话吧?
等等......
不会是村里人收到了之后,在背后夸他吧?
他又打了一个喷嚏。
纪黎明忽然一僵,夜半,又热,也睡不着。
看了一眼外面,又拿着手电筒。
他直接拎着个桶,打算去海边转转。
这段时间为了“教徒弟”,他着实累得不轻。
纪黎明觉得,按现在的发展下去。
他们这完全成了粮食兵工厂了。
刚入伍的新兵蛋子们一个个不累趴下,都不算完。
捞海参的捞海参,捞生蚝的捞生蚝,清洗的清洗,熬煮的熬煮,腌制的腌制,晾晒的晾晒,粉碎的粉碎......
一天下来产量不低。
搞得大家差点都忘了本职行业。
就连他之前好不容易惦记起来的男主,也被这繁忙的497给累得直喘气。
好好一个意气风发,原剧情中跟炊事班斗智斗勇的男主,乍一看,像是老了10岁不止。
浑身充满了班味。
“你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