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低头看着掌心那道裂口,血还在渗,一滴一滴落在桌角的卷宗边缘,晕成暗褐色的小点。他没去擦,只是把手指收拢,攥紧又松开,疼痛让他清醒了些。
沈墨站在白板前,笔尖悬在“嗓音特征”那一栏上方,最终划了一道横线,抹去了整条线索。房间里没人说话,只有空调低沉的运转声。几名侦查员低头翻着材料,动作迟缓,像是被什么压住了节奏。
丁浩闭了会儿眼,脑海里浮现出李建军魂魄最后闪过的画面——那个黑色双肩包,侧面拉链头磨损得厉害,金属边缘翘起一小块,像被什么东西反复刮过。这个细节之前被忽略了,它太小,不像枪声、脚步或外貌那样直接关联生死。可现在,他忽然觉得不对劲。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拉链头?
他站起身,走到角落的物证袋前,取出那张监控截图。画面模糊,但背包轮廓清晰。他盯着拉链位置,手指轻轻摩挲纸面,仿佛能触到那一丝粗糙的质感。
“你想到什么?”沈墨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带着惯有的警觉。
“我再试一次。”丁浩说,“不是听,也不是看……我想摸清楚那个包。”
沈墨没问能不能行,只点了点头,退后一步,给出现场空间。
丁浩重新坐回椅子,双手放在膝盖上,呼吸放慢。他不再试图进入完整的记忆流,而是将意识集中在那一小段金属拉链上,像从一堆杂乱的线头里抽出一根最细的丝。他知道这很冒险——连续通灵已经让他的神经变得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失控。但他也清楚,有些答案不在看得见的地方,而在被忽略的缝隙里。
第一次连接,魂魄的记忆仍停留在腹部中弹的瞬间,剧痛如潮水般涌来,他猛地抽了一口气,中断了感知。
第二次,他调整呼吸节奏,模仿逃亡时的脚步频率,让自己的心跳与之同步。这一次,画面短暂稳定了一下:小巷,身后有人逼近,背包甩动,拉链头蹭过墙面,发出轻微的刮擦声。
就是这个声音。
他睁开眼,喘了几口气,又闭上,第三次沉下去。
这一次,他不再追索凶手的脸或声音,而是专注在那一下刮擦上。他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拉链头,在湿冷的空气中划过粗糙的表面,金属边缘微微震颤。
然后,他感觉到了。
一丝极淡的颗粒感,附着在拉链头上,像是墙灰,却又比灰更细,带一点涩意。颜色……是绿的,非常浅,几乎融进阴影里,但它存在。
丁浩猛然睁眼,嘴唇有些发白:“绿色粉末,不是染上去的,是蹭下来的。它来自一面墙,在红色砖房附近。”
沈墨立刻走过来:“你能确定?”
“我能感觉到它的质地。”丁浩声音低,但很稳,“像粉尘,干的,粘在金属上不容易脱落。凶手背着包撞过去的时候,蹭掉了。”
沈墨没犹豫,转身拿起对讲机:“技术组,准备密封袋,提取丁浩描述的微量残留物样本,立刻送省厅做成分分析。另外,调取城郊所有标注为‘红砖结构’的废弃建筑地图,重点排查靠近东环高架辅道的区域。”
一名侦查员抬头:“队长,这种老房子太多了,光靠这个范围太大。”
“那就分片摸排。”沈墨语气不容置疑,“所有近期无人居住、墙体有绿色苔藓或涂料剥落的,优先核查。同时查周边监控,找有没有人背着黑色双肩包进出。”
白板上,沈墨添了两条新项:“绿色粉末溯源”“红色砖房路线核查”。笔迹刚劲,划破了之前的沉闷。
丁浩靠回椅背,额头沁出冷汗,指尖微微发抖。这次通灵耗得更深,他能感觉到身体在抗议,但脑子却异常清明。他知道,这条线索虽然微弱,却是他们第一次真正触及凶手留下的“非致命痕迹”——不是枪,不是脚印,不是声音,而是一个被忽略的动作,一个偶然的接触。
这才是破局的开始。
“你还记得更多吗?”沈墨问他,“比如那面墙的具体位置,或者周围有什么标志物?”
丁浩摇头:“魂魄的记忆断在这里。他只记得背包撞了一下,然后就被拖进了雨里。绿色粉末是唯一留下来的东西。”
“够了。”沈墨说,“只要它能被检测出来,我们就有了实物证据。以前我们追的是人影,现在,我们追的是尘。”
技术员开始打包样本,动作谨慎。另一组人调出了卫星地图,圈出十几个可能的红砖建筑点位。房间里的气氛变了,不再是停滞的僵局,而是一种缓慢但明确的推进感。
丁浩抬起手,看了看掌心的伤口。血已经凝住,留下一道深色的裂痕。他想起小时候在店里整理货架,曾被铁皮盒子划破手指,母亲用布条缠了三层才止住血。那时他问,为什么总要碰这些别人嫌脏的东西?母亲说,有人走了,总得有人记得他们怎么走的。
现在他明白了。
他不是为了破案才去听亡魂说话,而是因为那些声音一旦消失,真相就真的死了。
“你觉得粉末会是什么?”沈墨忽然问。
“我不知道。”丁浩说,“但它不该出现在那种地方。红砖房通常不会刷绿漆,也不该长那么均匀的苔。除非……那里原本就有类似物质长期暴露在外。”
沈墨盯着地图上的一处标记:“化工厂废弃区,十年前停运,外墙确实刷过防锈涂层,颜色接近你说的绿。”
“去看看。”丁浩说。
“已经在安排了。”沈墨看了眼时间,“两小时后第一批排查队出发。”
丁浩点点头,没再说话。他闭上眼,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一下,一下,像是在记某个节奏。
沈墨走到他身边,递来一杯热水:“还能撑住?”
“还行。”他接过杯子,暖意从掌心传来。
就在这时,技术员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初步采样记录:“队长,我们在拉链头模拟摩擦实验中,发现这种绿色残留物在紫外线下有微弱荧光反应,持续时间超过普通矿物粉尘。”
沈墨接过记录,眉头微动:“说明它不是自然附着,可能是工业产物。”
丁浩睁开眼:“或者,经常接触这类物质的人,衣服、工具上都会有。”
“查本地劳务市场登记人员。”沈墨立刻下令,“凡是曾在化工、电镀、机械维修类岗位工作过的,尤其是近三年离职且无固定住址的,全部列出来。”
命令迅速传下去,专案室重新运转起来。灯光依旧明亮,但空气里多了某种看不见的张力——他们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而是终于看到了一条细小的光缝。
丁浩靠在椅背上,闭目调息。他知道接下来还有更多消耗在等着他,也许还要再连几次魂魄,也许要面对更混乱的记忆碎片。但他不再怕了。
有些线索生来就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像拉链头上那一抹绿,不起眼,却真实存在。
只要有人愿意低头去看。
沈墨站在白板前,笔尖悬在“嗓音特征”那一栏上方,最终划了一道横线,抹去了整条线索。房间里没人说话,只有空调低沉的运转声。几名侦查员低头翻着材料,动作迟缓,像是被什么压住了节奏。
丁浩闭了会儿眼,脑海里浮现出李建军魂魄最后闪过的画面——那个黑色双肩包,侧面拉链头磨损得厉害,金属边缘翘起一小块,像被什么东西反复刮过。这个细节之前被忽略了,它太小,不像枪声、脚步或外貌那样直接关联生死。可现在,他忽然觉得不对劲。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拉链头?
他站起身,走到角落的物证袋前,取出那张监控截图。画面模糊,但背包轮廓清晰。他盯着拉链位置,手指轻轻摩挲纸面,仿佛能触到那一丝粗糙的质感。
“你想到什么?”沈墨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带着惯有的警觉。
“我再试一次。”丁浩说,“不是听,也不是看……我想摸清楚那个包。”
沈墨没问能不能行,只点了点头,退后一步,给出现场空间。
丁浩重新坐回椅子,双手放在膝盖上,呼吸放慢。他不再试图进入完整的记忆流,而是将意识集中在那一小段金属拉链上,像从一堆杂乱的线头里抽出一根最细的丝。他知道这很冒险——连续通灵已经让他的神经变得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失控。但他也清楚,有些答案不在看得见的地方,而在被忽略的缝隙里。
第一次连接,魂魄的记忆仍停留在腹部中弹的瞬间,剧痛如潮水般涌来,他猛地抽了一口气,中断了感知。
第二次,他调整呼吸节奏,模仿逃亡时的脚步频率,让自己的心跳与之同步。这一次,画面短暂稳定了一下:小巷,身后有人逼近,背包甩动,拉链头蹭过墙面,发出轻微的刮擦声。
就是这个声音。
他睁开眼,喘了几口气,又闭上,第三次沉下去。
这一次,他不再追索凶手的脸或声音,而是专注在那一下刮擦上。他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拉链头,在湿冷的空气中划过粗糙的表面,金属边缘微微震颤。
然后,他感觉到了。
一丝极淡的颗粒感,附着在拉链头上,像是墙灰,却又比灰更细,带一点涩意。颜色……是绿的,非常浅,几乎融进阴影里,但它存在。
丁浩猛然睁眼,嘴唇有些发白:“绿色粉末,不是染上去的,是蹭下来的。它来自一面墙,在红色砖房附近。”
沈墨立刻走过来:“你能确定?”
“我能感觉到它的质地。”丁浩声音低,但很稳,“像粉尘,干的,粘在金属上不容易脱落。凶手背着包撞过去的时候,蹭掉了。”
沈墨没犹豫,转身拿起对讲机:“技术组,准备密封袋,提取丁浩描述的微量残留物样本,立刻送省厅做成分分析。另外,调取城郊所有标注为‘红砖结构’的废弃建筑地图,重点排查靠近东环高架辅道的区域。”
一名侦查员抬头:“队长,这种老房子太多了,光靠这个范围太大。”
“那就分片摸排。”沈墨语气不容置疑,“所有近期无人居住、墙体有绿色苔藓或涂料剥落的,优先核查。同时查周边监控,找有没有人背着黑色双肩包进出。”
白板上,沈墨添了两条新项:“绿色粉末溯源”“红色砖房路线核查”。笔迹刚劲,划破了之前的沉闷。
丁浩靠回椅背,额头沁出冷汗,指尖微微发抖。这次通灵耗得更深,他能感觉到身体在抗议,但脑子却异常清明。他知道,这条线索虽然微弱,却是他们第一次真正触及凶手留下的“非致命痕迹”——不是枪,不是脚印,不是声音,而是一个被忽略的动作,一个偶然的接触。
这才是破局的开始。
“你还记得更多吗?”沈墨问他,“比如那面墙的具体位置,或者周围有什么标志物?”
丁浩摇头:“魂魄的记忆断在这里。他只记得背包撞了一下,然后就被拖进了雨里。绿色粉末是唯一留下来的东西。”
“够了。”沈墨说,“只要它能被检测出来,我们就有了实物证据。以前我们追的是人影,现在,我们追的是尘。”
技术员开始打包样本,动作谨慎。另一组人调出了卫星地图,圈出十几个可能的红砖建筑点位。房间里的气氛变了,不再是停滞的僵局,而是一种缓慢但明确的推进感。
丁浩抬起手,看了看掌心的伤口。血已经凝住,留下一道深色的裂痕。他想起小时候在店里整理货架,曾被铁皮盒子划破手指,母亲用布条缠了三层才止住血。那时他问,为什么总要碰这些别人嫌脏的东西?母亲说,有人走了,总得有人记得他们怎么走的。
现在他明白了。
他不是为了破案才去听亡魂说话,而是因为那些声音一旦消失,真相就真的死了。
“你觉得粉末会是什么?”沈墨忽然问。
“我不知道。”丁浩说,“但它不该出现在那种地方。红砖房通常不会刷绿漆,也不该长那么均匀的苔。除非……那里原本就有类似物质长期暴露在外。”
沈墨盯着地图上的一处标记:“化工厂废弃区,十年前停运,外墙确实刷过防锈涂层,颜色接近你说的绿。”
“去看看。”丁浩说。
“已经在安排了。”沈墨看了眼时间,“两小时后第一批排查队出发。”
丁浩点点头,没再说话。他闭上眼,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一下,一下,像是在记某个节奏。
沈墨走到他身边,递来一杯热水:“还能撑住?”
“还行。”他接过杯子,暖意从掌心传来。
就在这时,技术员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初步采样记录:“队长,我们在拉链头模拟摩擦实验中,发现这种绿色残留物在紫外线下有微弱荧光反应,持续时间超过普通矿物粉尘。”
沈墨接过记录,眉头微动:“说明它不是自然附着,可能是工业产物。”
丁浩睁开眼:“或者,经常接触这类物质的人,衣服、工具上都会有。”
“查本地劳务市场登记人员。”沈墨立刻下令,“凡是曾在化工、电镀、机械维修类岗位工作过的,尤其是近三年离职且无固定住址的,全部列出来。”
命令迅速传下去,专案室重新运转起来。灯光依旧明亮,但空气里多了某种看不见的张力——他们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而是终于看到了一条细小的光缝。
丁浩靠在椅背上,闭目调息。他知道接下来还有更多消耗在等着他,也许还要再连几次魂魄,也许要面对更混乱的记忆碎片。但他不再怕了。
有些线索生来就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像拉链头上那一抹绿,不起眼,却真实存在。
只要有人愿意低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