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把那本泛黄的账册轻轻放回工作台暗格,指尖在木沿上顿了半秒。窗外巷口最后一道人影被警车尾灯扫过,随即消失。他刚松了口气,手机便响了起来。
来电显示是沈墨。
“城郊观澜国际,B17栋。”沈墨的声音直接切入,“业主林志远,昨晚被人发现死在书房。初步判断是入室劫杀,保险柜被撬,贵重物品丢失。”
丁浩已经起身,顺手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门窗有破坏痕迹?”
“没有。指纹也没提取到。现场干净得不像命案。”
丁浩拉上门,脚步加快:“你怀疑不是外人干的?”
“更像熟人作案,或者——”沈墨顿了一下,“有人用合法身份进来的。”
车子驶出老城区时,天色正由灰转青。丁浩靠在副驾位置闭眼养神,脑子里还在回放陈哲落网前那一幕:帆布包落地,木雕滚出,三孔底座上多出一道不该有的凿痕。那不是技术失误,是心急。
而现在,又一桩命案摆在面前。
别墅区入口处警戒线已经拉起,两辆巡逻车斜停在车道旁。丁浩穿过隔离带,鞋底踩碎了一片枯叶。书房门敞开着,屋内灯光冷白,照得地板反光。
沈墨站在书桌边,手里捏着一张取证单。
“死者五十岁,独居。妻子半年前出国,孩子在外地上学。物业说他最近没提过访客。”沈墨抬手示意,“保险柜是智能锁,密码 指纹双验证。现在指纹模块完好,但柜门大开,里面是空的。”
丁浩蹲下身,视线落在地毯边缘。一道浅淡的鞋印从门口延伸至保险柜前,足长约二十五厘米。
“42码运动鞋,纹路清晰。”他说,“走路重心偏左。”
沈墨点头:“技术组刚拍完照。另外,在柜体侧面和地毯接缝处发现了这个。”他递过一个证物袋,里面装着几粒细小的银灰色粉末。
丁浩接过袋子,对着灯看了看。“反光性强,颗粒均匀。不像是家装漆。”
“送检结果还没出来,但初步推测是氟碳涂层,工业用的。”
丁浩没再说话,慢慢走到书桌右侧。桌面凌乱,文件散落,但电脑还在,键盘歪斜。他将手掌轻轻覆在桌角,闭上眼。
凉意顺着掌心爬上来。
刹那间,耳边响起急促的按键声。
他猛地睁眼,抬头看向保险柜上方的墙面。那里贴着一张便签纸,写着一串数字:。字迹潦草,像是匆忙记下的。
“这是什么?”他问。
“不知道。”沈墨走近,“物业登记里没提到密码提示。我们试过这串数字,打不开。”
丁浩又闭上眼,手指仍压在桌沿。意识沉下去的瞬间,眼前浮现出一道模糊的身影——
中年男人穿着深色家居服,背对门口,手指快速敲击空气。一次,两次……每次都在“3”“7”“9”这三个数字上稍作停顿,其余跳过。接着,他忽然回头,肩膀绷紧,像是察觉到了什么。
丁浩睁开眼,呼吸略沉。
“他在记密码。”他说,“只记得三个关键位,其他的靠推算。凶手进来的时候,他正在回忆。”
沈墨皱眉:“你是说,他当时没来得及输完?”
“不止。”丁浩走向保险柜,目光落在控制面板上,“他看到了凶手。就在转身那一秒。”
“你能看清人?”沈墨追问。
丁浩摇头:“魂魄太焦躁,信息断续。但我感觉到一点——那人穿高领衫,戴帽子,左手动作多。”
“左撇子?”沈墨立刻反应过来。
“而且袖口蹭到了柜体。”丁浩指向保险柜右侧金属边角,“刚才你们采样的漆粉,可能就是蹭上去的。作案时手臂抬起,衣料摩擦留下残留。”
沈墨立即掏出对讲机:“通知技术组,重点提取柜体右侧接触痕迹,比对氟碳成分。另外,调取近三天所有进出小区的维修记录,尤其是空调、电路、安防系统的工人名单。”
丁浩没动,又回到书桌旁。他伸手翻开抽屉,一本黑色笔记本静静躺在最下层。翻开第一页,是一行工整的字:
【备用密码提示:星月为引,三七九归心。】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几秒,低声念了一遍。
“三七九……”沈墨站到他身后,“和便签上的数字位置吻合。”
“这不是完整密码。”丁浩合上本子,“是记忆锚点。真正的密码有六位,他只给自己留了三个数。”
“剩下的三位呢?”
丁浩没回答,重新闭眼,掌心贴回桌面。
这一次,画面来得更快。
黑暗中,男人的手指悬在空中,缓慢移动。先是“3”,然后“7”,再是“9”。接着,他嘴唇微动,仿佛在默念什么。突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他身体一僵,迅速回头——
丁浩猛然睁眼。
“后三位是生日。”他说,“他习惯用家人信息补全密码。妻子生日是1983年,孩子是2005年。刚才他默念的是‘八三五’。”
沈墨立刻拨通电话:“让技术组试一组新密码——。”
等待的十几秒里,房间里只有空调低鸣。
片刻后,手机响了。沈墨接听,听筒里传出技术人员的声音:“队长,密码正确。保险柜二次验证通过,已远程锁定内部摄像头数据。”
沈墨挂断电话,看向丁浩:“内部有录像?”
“如果有,应该拍到了凶手的脸。”丁浩走到保险柜前,“但他敢打开柜子,就不怕被拍?”
“除非他知道摄像头失效。”沈墨眯起眼,“或者,他根本不怕暴露身份。”
两人沉默了一瞬。
丁浩忽然弯腰,看向保险柜底部缝隙。他伸手探进去,指尖触到一小块硬物。拿出来一看,是一截断裂的塑料卡扣,边缘带着锯齿状裂痕。
“这不是原装配件。”他说,“像是从某种固定支架上掰下来的。”
沈墨接过卡扣仔细看:“像是监控设备的安装件。”
“有人拆过这里的摄像头。”丁浩站起身,“不是为了避开拍摄,是为了替换角度。真摄像头可能一直开着,但拍不到保险柜正面。”
沈墨立刻下令:“调小区主干道和单元门口的监控,查昨天下午三点到七点之间,有没有人背着工具箱进出B17栋。”
话音未落,一名警员匆匆进门:“队长,我们在车库角落找到了这个。”
他递上一个黑色帆布包。拉链半开,里面有一套连体工装,袖口沾着银灰色漆渍,还有一把小型电钻和一把扳手。
丁浩接过工具包,翻看内衬标签。生产批次号清晰可见:2023-07-18,编号TYG-441。
“这是专业维修设备。”他说,“不是私人购买的杂牌货。”
沈墨眼神一凛:“查物业合作单位,看看哪家公司的工具编号匹配这个序列。”
丁浩正要把包递回去,忽然停下动作。他伸手从夹层里摸出一张折叠的收据。展开一看,抬头是“恒安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服务项目栏写着:“B17栋书房安防系统例行检测”。
日期:昨日下午四点十二分。
经办人签名处,龙飞凤舞地签着一个名字:周海。
丁浩盯着那行字,缓缓开口:“这个人,根本不是来修东西的。”
沈墨拿过收据,目光沉下:“他是来布置现场的。”
丁浩转身再次走向书桌,手指抚过那张写着“”的便签纸。纸角微微卷起,背面有一道极细的划痕,像是被硬物反复刮擦过。
他忽然低头,贴近桌面。
在台灯斜照下,那道划痕显出了轮廓——是一个倒写的“Z”形符号,嵌在木质纹理之间,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丁浩的呼吸慢了下来。
他知道这不是无意留下的。
这是标记。
就像鲁班阁里那道歪斜的墨线,就像张大雷指甲缝里的红漆碎屑。
有人在传递信息。
而这一次,是从另一个死者的执念里爬出来的线索。
他抽出随身手册,翻开空白页,写下三行字:
左撇子,穿高领衫,戴帽子
氟碳漆,来自专业维修工具
倒Z标记,出现在密码提示背面
笔尖停在最后一行末尾。
他抬起头,看向书房门口。
阳光正斜切进来,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尘粒。
那道42码的鞋印,依旧清晰地印在地毯上,起点通向门外,终点却停在保险柜前——
仿佛那个人,从未离开。
来电显示是沈墨。
“城郊观澜国际,B17栋。”沈墨的声音直接切入,“业主林志远,昨晚被人发现死在书房。初步判断是入室劫杀,保险柜被撬,贵重物品丢失。”
丁浩已经起身,顺手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门窗有破坏痕迹?”
“没有。指纹也没提取到。现场干净得不像命案。”
丁浩拉上门,脚步加快:“你怀疑不是外人干的?”
“更像熟人作案,或者——”沈墨顿了一下,“有人用合法身份进来的。”
车子驶出老城区时,天色正由灰转青。丁浩靠在副驾位置闭眼养神,脑子里还在回放陈哲落网前那一幕:帆布包落地,木雕滚出,三孔底座上多出一道不该有的凿痕。那不是技术失误,是心急。
而现在,又一桩命案摆在面前。
别墅区入口处警戒线已经拉起,两辆巡逻车斜停在车道旁。丁浩穿过隔离带,鞋底踩碎了一片枯叶。书房门敞开着,屋内灯光冷白,照得地板反光。
沈墨站在书桌边,手里捏着一张取证单。
“死者五十岁,独居。妻子半年前出国,孩子在外地上学。物业说他最近没提过访客。”沈墨抬手示意,“保险柜是智能锁,密码 指纹双验证。现在指纹模块完好,但柜门大开,里面是空的。”
丁浩蹲下身,视线落在地毯边缘。一道浅淡的鞋印从门口延伸至保险柜前,足长约二十五厘米。
“42码运动鞋,纹路清晰。”他说,“走路重心偏左。”
沈墨点头:“技术组刚拍完照。另外,在柜体侧面和地毯接缝处发现了这个。”他递过一个证物袋,里面装着几粒细小的银灰色粉末。
丁浩接过袋子,对着灯看了看。“反光性强,颗粒均匀。不像是家装漆。”
“送检结果还没出来,但初步推测是氟碳涂层,工业用的。”
丁浩没再说话,慢慢走到书桌右侧。桌面凌乱,文件散落,但电脑还在,键盘歪斜。他将手掌轻轻覆在桌角,闭上眼。
凉意顺着掌心爬上来。
刹那间,耳边响起急促的按键声。
他猛地睁眼,抬头看向保险柜上方的墙面。那里贴着一张便签纸,写着一串数字:。字迹潦草,像是匆忙记下的。
“这是什么?”他问。
“不知道。”沈墨走近,“物业登记里没提到密码提示。我们试过这串数字,打不开。”
丁浩又闭上眼,手指仍压在桌沿。意识沉下去的瞬间,眼前浮现出一道模糊的身影——
中年男人穿着深色家居服,背对门口,手指快速敲击空气。一次,两次……每次都在“3”“7”“9”这三个数字上稍作停顿,其余跳过。接着,他忽然回头,肩膀绷紧,像是察觉到了什么。
丁浩睁开眼,呼吸略沉。
“他在记密码。”他说,“只记得三个关键位,其他的靠推算。凶手进来的时候,他正在回忆。”
沈墨皱眉:“你是说,他当时没来得及输完?”
“不止。”丁浩走向保险柜,目光落在控制面板上,“他看到了凶手。就在转身那一秒。”
“你能看清人?”沈墨追问。
丁浩摇头:“魂魄太焦躁,信息断续。但我感觉到一点——那人穿高领衫,戴帽子,左手动作多。”
“左撇子?”沈墨立刻反应过来。
“而且袖口蹭到了柜体。”丁浩指向保险柜右侧金属边角,“刚才你们采样的漆粉,可能就是蹭上去的。作案时手臂抬起,衣料摩擦留下残留。”
沈墨立即掏出对讲机:“通知技术组,重点提取柜体右侧接触痕迹,比对氟碳成分。另外,调取近三天所有进出小区的维修记录,尤其是空调、电路、安防系统的工人名单。”
丁浩没动,又回到书桌旁。他伸手翻开抽屉,一本黑色笔记本静静躺在最下层。翻开第一页,是一行工整的字:
【备用密码提示:星月为引,三七九归心。】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几秒,低声念了一遍。
“三七九……”沈墨站到他身后,“和便签上的数字位置吻合。”
“这不是完整密码。”丁浩合上本子,“是记忆锚点。真正的密码有六位,他只给自己留了三个数。”
“剩下的三位呢?”
丁浩没回答,重新闭眼,掌心贴回桌面。
这一次,画面来得更快。
黑暗中,男人的手指悬在空中,缓慢移动。先是“3”,然后“7”,再是“9”。接着,他嘴唇微动,仿佛在默念什么。突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他身体一僵,迅速回头——
丁浩猛然睁眼。
“后三位是生日。”他说,“他习惯用家人信息补全密码。妻子生日是1983年,孩子是2005年。刚才他默念的是‘八三五’。”
沈墨立刻拨通电话:“让技术组试一组新密码——。”
等待的十几秒里,房间里只有空调低鸣。
片刻后,手机响了。沈墨接听,听筒里传出技术人员的声音:“队长,密码正确。保险柜二次验证通过,已远程锁定内部摄像头数据。”
沈墨挂断电话,看向丁浩:“内部有录像?”
“如果有,应该拍到了凶手的脸。”丁浩走到保险柜前,“但他敢打开柜子,就不怕被拍?”
“除非他知道摄像头失效。”沈墨眯起眼,“或者,他根本不怕暴露身份。”
两人沉默了一瞬。
丁浩忽然弯腰,看向保险柜底部缝隙。他伸手探进去,指尖触到一小块硬物。拿出来一看,是一截断裂的塑料卡扣,边缘带着锯齿状裂痕。
“这不是原装配件。”他说,“像是从某种固定支架上掰下来的。”
沈墨接过卡扣仔细看:“像是监控设备的安装件。”
“有人拆过这里的摄像头。”丁浩站起身,“不是为了避开拍摄,是为了替换角度。真摄像头可能一直开着,但拍不到保险柜正面。”
沈墨立刻下令:“调小区主干道和单元门口的监控,查昨天下午三点到七点之间,有没有人背着工具箱进出B17栋。”
话音未落,一名警员匆匆进门:“队长,我们在车库角落找到了这个。”
他递上一个黑色帆布包。拉链半开,里面有一套连体工装,袖口沾着银灰色漆渍,还有一把小型电钻和一把扳手。
丁浩接过工具包,翻看内衬标签。生产批次号清晰可见:2023-07-18,编号TYG-441。
“这是专业维修设备。”他说,“不是私人购买的杂牌货。”
沈墨眼神一凛:“查物业合作单位,看看哪家公司的工具编号匹配这个序列。”
丁浩正要把包递回去,忽然停下动作。他伸手从夹层里摸出一张折叠的收据。展开一看,抬头是“恒安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服务项目栏写着:“B17栋书房安防系统例行检测”。
日期:昨日下午四点十二分。
经办人签名处,龙飞凤舞地签着一个名字:周海。
丁浩盯着那行字,缓缓开口:“这个人,根本不是来修东西的。”
沈墨拿过收据,目光沉下:“他是来布置现场的。”
丁浩转身再次走向书桌,手指抚过那张写着“”的便签纸。纸角微微卷起,背面有一道极细的划痕,像是被硬物反复刮擦过。
他忽然低头,贴近桌面。
在台灯斜照下,那道划痕显出了轮廓——是一个倒写的“Z”形符号,嵌在木质纹理之间,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丁浩的呼吸慢了下来。
他知道这不是无意留下的。
这是标记。
就像鲁班阁里那道歪斜的墨线,就像张大雷指甲缝里的红漆碎屑。
有人在传递信息。
而这一次,是从另一个死者的执念里爬出来的线索。
他抽出随身手册,翻开空白页,写下三行字:
左撇子,穿高领衫,戴帽子
氟碳漆,来自专业维修工具
倒Z标记,出现在密码提示背面
笔尖停在最后一行末尾。
他抬起头,看向书房门口。
阳光正斜切进来,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尘粒。
那道42码的鞋印,依旧清晰地印在地毯上,起点通向门外,终点却停在保险柜前——
仿佛那个人,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