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框上的刻痕清晰指向罗马数字“XI”,丁浩的手指还贴在那道新出现的划痕边缘,指尖传来细微的阻滞感。他没有移开手,而是微微侧头,重新扫视地上散落的信件堆——老陈死前未完成投递的挂号信,一共二十三封,杂乱地摊在值班台前方。
“第十一封。”他说。
沈墨立刻蹲下身,按顺序开始清点。丁浩也俯身靠近,目光一寸寸掠过每一封信的封口。前十封信封胶完整,字迹清晰。当数到第十一封时,他伸手拦住沈墨的动作。
这封信的封口处有轻微翘起,边缘泛白,像是被蒸汽或化学溶剂重新粘合过。收件人一栏写着“西街17号张先生”,但笔迹略显僵硬,与寄件人登记簿上的老陈手写体存在细微差异。
“不对劲。”丁浩低声说,“他不应该会留这种痕迹。”
沈墨没说话,从证物袋中取出便携式紫外线灯。打开开关后,淡紫色光束扫过信封正面。原本看似干净的地址区域,突然浮现出几道模糊的墨痕。
两人同时凑近。
被涂抹覆盖的原始地址渐渐显现:**古韵斋,老城区西街17号**。
“这家店我知道。”沈墨收起灯,“专做民国旧货,老板姓周,年纪不小了。老陈跟他通信?内容是什么?”
丁浩没答。他转头看向仍伫立在大厅中央的老陈魂魄。对方身体微微晃动,双手再次做出撕信的动作,随后一手压向胸口,另一手指向自己的眼睛,仿佛在强调“亲眼所见”。
“他在提醒我们,有人看过这封信。”丁浩说,“而且不是普通的看。”
沈墨立即下令:“调取这封信的所有流转记录,查它从寄出到滞留期间经手了几个人。另外,联系邮局监控组,排查最近三天进出西街17号的所有人员影像。”
一名警员应声而去。
丁浩却已经站起身。他知道等技术反馈需要时间,而魂魄的反应不会骗人。他抓起外套,对沈墨说:“我们现在就去古韵斋。”
二十分钟后,两人站在西街17号门前。
店铺门面窄小,木框玻璃门上贴着褪色的“收购旧物”字样。店内光线昏暗,货架林立,摆满瓷器、旧书、铜器和零散邮品。一个穿灰布衫的老人正背对他们整理柜台,听见门铃响才缓缓转身。
“两位要卖东西?”
沈墨出示证件:“我们是警察。想了解您和邮局老陈之间的通信情况。”
店主眼神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老陈?哦……是有这么个人。几个月前通过邮局寄来一封信,问一枚‘胜利号’邮票的版别问题。我回了一次,之后就没再联系了。”
他说得自然,语气平稳。可就在话音落下的瞬间,丁浩察觉到身后魂魄的温度骤降。
他不动声色地退后半步,靠近魂魄所在位置,轻触其手腕。
画面闪现——昏黄灯光下,老陈坐在桌前写信,神情凝重。信纸抬头写着“致古韵斋周先生”。片刻后,他将信装入信封,在寄件人栏写下自己名字。下一幕,是他亲自将信投入邮筒。再然后,是一个陌生的走廊视角:一只手从外侧拆开信封,快速翻阅内容,又用工具重新封好。
画面中断。
丁浩睁开眼,呼吸略沉。那双手戴着手套,但他看清了动作习惯——右手食指无意识摩挲信封边缘,是个左撇子。
他看向店主:“您回信的时候,有没有提到其他事?比如某些物品的归属,或者……不该公开的信息?”
“没有。”店主摇头,“就是纯粹的技术交流。”
沈墨盯着他:“那为什么老陈会在临死前反复查看与您相关的信件记录?为什么他要把一张写有日期的纸条藏进挂钟夹层,而这三个日期,恰好对应三封特殊信函的寄出时间?其中一封,就是寄给您的。”
店主沉默了几秒,终于叹了口气:“好吧。其实……他还问过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
“一座钟。”店主转身走向角落,指着柜台上一座黄铜座钟,“他说有个客人打听这个型号,问是不是真品。我告诉他,这是民国原装德国机芯,市面上少见。”
丁浩的目光立刻锁定那座钟。
高约四十厘米,四面玻璃罩,底座雕花繁复。最引人注目的是分针末端镶嵌的一粒蓝宝石,在昏光下泛着幽微的光泽。他记得清楚——邮局那座挂钟,也有同样的设计。
他走近几步,魂魄紧随其后。
刚踏入两步,魂魄突然剧烈震颤。原本模糊的表情变得扭曲,嘴唇急促开合,发出无声的警告。
丁浩立刻伸手接触。
记忆涌入——同样是这家店,白天。门被推开,一个身影走进来。他没说话,径直走到这座钟前,低头观察许久。然后伸出手,轻轻拨动分针,动作极其缓慢。店主在远处招呼,那人回头笑了笑,放下手,假装只是随意看看。
但丁浩注意到了细节。
那人离开时,右手插在口袋里,左手拎着一个布袋。而他的视线,最后停留在钟背后的铭牌上,停留时间超过五秒。
画面结束。
丁浩收回手,心跳加快。
“有人来过。”他低声对沈墨说,“不止一次。他假装对钟感兴趣,实际上是在确认什么。也许是编号,也许是出厂标记。”
沈墨皱眉:“你是说,凶手利用这座钟做过参照?”
“不只是参照。”丁浩盯着那粒蓝宝石,“邮局的挂钟被调快五分钟,是为了制造时间差。而这座钟,可能是原型,或者是标准样本。他需要确保两个钟的时间运行一致。”
沈墨立刻掏出对讲机:“通知技术科,马上比对邮局挂钟与这座黄铜钟的机芯序列号,看是否有匹配记录。另外,调取过去一个月内所有进出该店的访客登记信息,重点筛查是否有人频繁出现,行为异常。”
店主听到这话,脸色终于变了:“你们怀疑是我?我跟老陈无冤无仇!”
“我们没说您涉案。”沈墨语气冷静,“但我们必须弄清,谁在关注这些钟,谁在追踪特定信件的流向。而您这里,是目前唯一能串联起这两条线索的地方。”
丁浩没有再听对话。他绕到钟背后,仔细查看铭牌。铜质表面刻着一行小字:**No. 1927-XI**。
罗马数字“XI”。
又是十一。
他猛地想起那封被篡改地址的信——正是第十一封。
还有挂钟上浮现的刻痕,也指向“XI”。
这不是巧合。
他转身看向魂魄:“你是不是知道,这个人还会再来?”
魂魄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它抬起手,指向那座钟,然后缓缓握拳,像是在模仿某种关闭的动作。接着,它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停顿一秒,再画一个。
一次,两次。
丁浩心头一紧。
“他要动手第二次?”他问。
魂魄闭上眼,再睁开时,目光直直望向门口方向。
沈墨这时走过来:“技术科回复了,邮局那座挂钟的机芯编号是No. 1927-VIII,少三号。两者属于同一批出厂产品,共十二台,现存记录仅剩七台。”
“也就是说,”丁浩声音低沉,“还有四台下落不明。”
“包括这一台。”沈墨补充。
店内一时安静。
店主站在柜台后,双手撑着桌面,神情复杂。货架上的老式座钟滴答作响,声音重叠在一起,分不清哪一记来自真实,哪一记来自记忆。
丁浩盯着那粒蓝宝石分针,忽然发现它的角度有些不对——与其他钟表相比,它略微偏移了不到一度。
他伸手想去调整。
就在指尖即将触碰到指针的刹那——
门外传来一声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像是钥匙串落地。
        “第十一封。”他说。
沈墨立刻蹲下身,按顺序开始清点。丁浩也俯身靠近,目光一寸寸掠过每一封信的封口。前十封信封胶完整,字迹清晰。当数到第十一封时,他伸手拦住沈墨的动作。
这封信的封口处有轻微翘起,边缘泛白,像是被蒸汽或化学溶剂重新粘合过。收件人一栏写着“西街17号张先生”,但笔迹略显僵硬,与寄件人登记簿上的老陈手写体存在细微差异。
“不对劲。”丁浩低声说,“他不应该会留这种痕迹。”
沈墨没说话,从证物袋中取出便携式紫外线灯。打开开关后,淡紫色光束扫过信封正面。原本看似干净的地址区域,突然浮现出几道模糊的墨痕。
两人同时凑近。
被涂抹覆盖的原始地址渐渐显现:**古韵斋,老城区西街17号**。
“这家店我知道。”沈墨收起灯,“专做民国旧货,老板姓周,年纪不小了。老陈跟他通信?内容是什么?”
丁浩没答。他转头看向仍伫立在大厅中央的老陈魂魄。对方身体微微晃动,双手再次做出撕信的动作,随后一手压向胸口,另一手指向自己的眼睛,仿佛在强调“亲眼所见”。
“他在提醒我们,有人看过这封信。”丁浩说,“而且不是普通的看。”
沈墨立即下令:“调取这封信的所有流转记录,查它从寄出到滞留期间经手了几个人。另外,联系邮局监控组,排查最近三天进出西街17号的所有人员影像。”
一名警员应声而去。
丁浩却已经站起身。他知道等技术反馈需要时间,而魂魄的反应不会骗人。他抓起外套,对沈墨说:“我们现在就去古韵斋。”
二十分钟后,两人站在西街17号门前。
店铺门面窄小,木框玻璃门上贴着褪色的“收购旧物”字样。店内光线昏暗,货架林立,摆满瓷器、旧书、铜器和零散邮品。一个穿灰布衫的老人正背对他们整理柜台,听见门铃响才缓缓转身。
“两位要卖东西?”
沈墨出示证件:“我们是警察。想了解您和邮局老陈之间的通信情况。”
店主眼神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老陈?哦……是有这么个人。几个月前通过邮局寄来一封信,问一枚‘胜利号’邮票的版别问题。我回了一次,之后就没再联系了。”
他说得自然,语气平稳。可就在话音落下的瞬间,丁浩察觉到身后魂魄的温度骤降。
他不动声色地退后半步,靠近魂魄所在位置,轻触其手腕。
画面闪现——昏黄灯光下,老陈坐在桌前写信,神情凝重。信纸抬头写着“致古韵斋周先生”。片刻后,他将信装入信封,在寄件人栏写下自己名字。下一幕,是他亲自将信投入邮筒。再然后,是一个陌生的走廊视角:一只手从外侧拆开信封,快速翻阅内容,又用工具重新封好。
画面中断。
丁浩睁开眼,呼吸略沉。那双手戴着手套,但他看清了动作习惯——右手食指无意识摩挲信封边缘,是个左撇子。
他看向店主:“您回信的时候,有没有提到其他事?比如某些物品的归属,或者……不该公开的信息?”
“没有。”店主摇头,“就是纯粹的技术交流。”
沈墨盯着他:“那为什么老陈会在临死前反复查看与您相关的信件记录?为什么他要把一张写有日期的纸条藏进挂钟夹层,而这三个日期,恰好对应三封特殊信函的寄出时间?其中一封,就是寄给您的。”
店主沉默了几秒,终于叹了口气:“好吧。其实……他还问过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
“一座钟。”店主转身走向角落,指着柜台上一座黄铜座钟,“他说有个客人打听这个型号,问是不是真品。我告诉他,这是民国原装德国机芯,市面上少见。”
丁浩的目光立刻锁定那座钟。
高约四十厘米,四面玻璃罩,底座雕花繁复。最引人注目的是分针末端镶嵌的一粒蓝宝石,在昏光下泛着幽微的光泽。他记得清楚——邮局那座挂钟,也有同样的设计。
他走近几步,魂魄紧随其后。
刚踏入两步,魂魄突然剧烈震颤。原本模糊的表情变得扭曲,嘴唇急促开合,发出无声的警告。
丁浩立刻伸手接触。
记忆涌入——同样是这家店,白天。门被推开,一个身影走进来。他没说话,径直走到这座钟前,低头观察许久。然后伸出手,轻轻拨动分针,动作极其缓慢。店主在远处招呼,那人回头笑了笑,放下手,假装只是随意看看。
但丁浩注意到了细节。
那人离开时,右手插在口袋里,左手拎着一个布袋。而他的视线,最后停留在钟背后的铭牌上,停留时间超过五秒。
画面结束。
丁浩收回手,心跳加快。
“有人来过。”他低声对沈墨说,“不止一次。他假装对钟感兴趣,实际上是在确认什么。也许是编号,也许是出厂标记。”
沈墨皱眉:“你是说,凶手利用这座钟做过参照?”
“不只是参照。”丁浩盯着那粒蓝宝石,“邮局的挂钟被调快五分钟,是为了制造时间差。而这座钟,可能是原型,或者是标准样本。他需要确保两个钟的时间运行一致。”
沈墨立刻掏出对讲机:“通知技术科,马上比对邮局挂钟与这座黄铜钟的机芯序列号,看是否有匹配记录。另外,调取过去一个月内所有进出该店的访客登记信息,重点筛查是否有人频繁出现,行为异常。”
店主听到这话,脸色终于变了:“你们怀疑是我?我跟老陈无冤无仇!”
“我们没说您涉案。”沈墨语气冷静,“但我们必须弄清,谁在关注这些钟,谁在追踪特定信件的流向。而您这里,是目前唯一能串联起这两条线索的地方。”
丁浩没有再听对话。他绕到钟背后,仔细查看铭牌。铜质表面刻着一行小字:**No. 1927-XI**。
罗马数字“XI”。
又是十一。
他猛地想起那封被篡改地址的信——正是第十一封。
还有挂钟上浮现的刻痕,也指向“XI”。
这不是巧合。
他转身看向魂魄:“你是不是知道,这个人还会再来?”
魂魄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它抬起手,指向那座钟,然后缓缓握拳,像是在模仿某种关闭的动作。接着,它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停顿一秒,再画一个。
一次,两次。
丁浩心头一紧。
“他要动手第二次?”他问。
魂魄闭上眼,再睁开时,目光直直望向门口方向。
沈墨这时走过来:“技术科回复了,邮局那座挂钟的机芯编号是No. 1927-VIII,少三号。两者属于同一批出厂产品,共十二台,现存记录仅剩七台。”
“也就是说,”丁浩声音低沉,“还有四台下落不明。”
“包括这一台。”沈墨补充。
店内一时安静。
店主站在柜台后,双手撑着桌面,神情复杂。货架上的老式座钟滴答作响,声音重叠在一起,分不清哪一记来自真实,哪一记来自记忆。
丁浩盯着那粒蓝宝石分针,忽然发现它的角度有些不对——与其他钟表相比,它略微偏移了不到一度。
他伸手想去调整。
就在指尖即将触碰到指针的刹那——
门外传来一声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像是钥匙串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