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的手指从抽屉边缘滑开,空盒已归位。暗房里的红光依旧低垂,像一层薄雾罩在铁皮柜上。他没动,目光落在柜面那本日志的封皮上,田凯两个字还印在视线里。
“你还在看那个?”沈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脚步停在门口,“技术队马上要封现场了。”
“再一分钟。”丁浩低声说,重新拉开抽屉,取出登记册。纸张发脆,边角卷起,他翻到田凯那条记录——【4月3日,莱卡M3,客户田凯,快门组件更换申请已受理,待备件到货】。最后一行字迹略重:**更换莱卡快门,备注:避开编号**。
下面画着一个符号:圆圈中央一点,十字线贯穿。
他指尖贴住纸面,玉片微震。不是情绪残留,而是一种持续的牵引感,集中在那个符号上。他将册子轻轻压在胸前,闭眼凝神。一瞬间,画面浮现——郑同德坐在工作台前,手握钢笔,在写下“避开编号”时顿了一下,笔尖压深,仿佛怕被人忽略。
接着是田凯的脸,模糊不清,但语气急促:“别记序列号,也别扫底片,只换快门。”
丁浩睁眼,呼吸未乱。他知道这不是记忆回放,而是执念附着于文字所留下的痕迹。
“怎么了?”沈墨走近。
“这‘避开编号’,不是随口写的。”丁浩指着那行字,“他说‘避开’,说明他知道有编号存在,却要求跳过登记流程。而且这个符号……”他用指甲轻点光斑图案,“像是某种标记。”
沈墨俯身细看,“像老相机的取景框?”
“更像对焦屏上的亮斑。”丁浩合上册子,“如果编号指的是快门出厂序列或底片批次,那他刻意绕开,就是在隐藏某次拍摄的来源。”
沈墨沉默片刻,掏出手机拨通市局,“调一下田凯申报摄影展的所有备案材料,重点查行程和设备清单。”
等待回复的间隙,他靠在墙边,“你是说,他送修相机,其实是为了让老郑帮他抹掉一张照片的痕迹?”
“不止是抹掉。”丁浩看着铁皮柜,“他是想确保没人知道那张照片曾经存在过。”
对讲机响了。沈墨接起,听了几秒,眉头渐紧。
“田凯申报的抵达时间是案发前一天傍晚六点,入住合作酒店。”他收起对讲机,“可机场那边确认,当天最早航班落地是八点半。酒店监控显示,他刷卡进门的时间是六点四十七分。”
丁浩眼神一动,“差了两小时。”
“没有航班能让他提前到。”沈墨声音沉下,“要么他用了其他交通工具,要么……他的身份信息有问题。”
“或者,他根本就没离开过本市。”丁浩缓缓道。
两人对视一眼。时间差成立,作案窗口打开。
丁浩转身走向放大机旁的角落。那里魂魄曾出现的位置,空气似乎比别处更滞重。他闭眼,将玉片贴在太阳穴,意识沉入残留感知中。
消毒水气味再度弥漫,强烈得几乎刺鼻。金属快门开合的“咔嗒”声接连响起,节奏紊乱。画面晃动,田凯站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拆下的快门组件,反复检查内部结构。他低声自语:“只要底片没扫描,就没人看得见……那张不能留。”
然后是郑同德的声音,微弱却清晰:“我已经传出去了。”
画面戛然而止。
丁浩猛然睁眼,胸口起伏一次,迅速平复。
“怎么样?”沈墨问。
“他怕的不是快门本身。”丁浩声音压低,“是快门后面藏着的底片内容。田凯以为只是换零件,结果老郑早就察觉不对劲,可能已经把图像备份转交了出去。”
“所以他是来销毁证据的?”沈墨眼神锐利起来,“而老郑不肯配合,甚至反手留下线索?”
“不止。”丁浩回头看向登记册,“‘避开编号’不是提醒自己,是写给后来人看的。他知道有人会查,所以他用这种方式留下提示——这张快门不正常,它保护的东西不该被遗忘。”
沈墨盯着那本册子,“你是说,真正的证据不在快门里,而在原本该被编号登记的底片上?”
“对。”丁浩点头,“他故意不记编号,就是为了让人注意到这个异常。而这个‘光斑’符号,可能是某种识别标记,代表特定类型的影像。”
沈墨立刻抓起对讲机:“技侦组优先分析田凯送修的莱卡M3原始数据,查是否有未导出的底片残留。同时追查郑同德生前最后三天的网络活动,尤其是加密邮箱和云存储记录。”
通讯刚结束,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警员探头:“沈队,技术队准备撤离,物证打包完毕。”
“等一下。”丁浩突然开口,“这本登记册,我能多看一会儿吗?”
沈墨看了他一眼,转向警员:“暂缓移交,这是关键参考材料。”
警员点头退下。
丁浩重新翻开册子,逐页查看其他维修记录。大多数客户都标注了相机型号、序列号、交付时间,唯独田凯这一条,信息残缺,却又特意强调“避开编号”。
他手指沿着纸页边缘摩挲,忽然察觉异样——在“光斑”符号下方,纸面有一道极细的折痕,呈三角形折叠压痕,像是被人反复掀开又合上。
他小心掀开那一页,背面并无字迹。但他将册子倾斜对着安全灯时,发现纸张纤维中有轻微反光点,排列成微小弧线。
“这纸……做过处理?”沈墨凑近。
“不是纸的问题。”丁浩眯眼,“是光照角度变了才看得见。这些反光点……像是某种隐形标记。”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型紫外线灯,照向页面。刹那间,几处原本看不见的痕迹浮现出来——在“避开编号”四字右侧,有一串极小的数字:**047-92**。
“底片编号?”沈墨低声问。
“不像标准格式。”丁浩摇头,“更像是私人标记。而且……”他翻回前几页,同样用紫外灯扫过,“其他记录都没有这种痕迹。”
只有田凯这条有。
“他留下的?”沈墨问。
“不,是老郑。”丁浩肯定道,“他知道田凯会来取快门,也知道对方不会放过任何可能暴露的照片。所以他把编号藏在光线下才能显现的地方,等真正想找的人看见。”
沈墨盯着那串数字,“技侦那边还没反馈,但我们现在至少知道——确实有一张被刻意隐藏的底片,编号可能是047-92。”
丁浩没说话,再次闭眼,将玉片贴近太阳穴,试图唤醒更多残留片段。消毒水味再度袭来,夹杂着一丝焦糊电子元件的气息。画面中,郑同德正用镊子夹起一片微型存储卡,塞进一台老旧读卡器。屏幕亮起,一张黑白影像缓缓加载——模糊的人影站在桥栏边,手中举着相机,背后是夜色下的跨海大桥南塔。
下一瞬,画面中断。
丁浩睁开眼,呼吸略沉。
“你看到什么了?”沈墨问。
“一张照片。”丁浩声音低哑,“拍的是跨海大桥南塔,时间应该是深夜。有人在那里交接什么东西。”
沈墨瞳孔微缩,“南塔?就是我们昨晚截获直升机的地方。”
丁浩点头,“老郑把底片数字化了,存进了某个地方。田凯不知道具体位置,所以他只能来毁掉原始快门组件,以为那样就能断掉线索。”
“但他没想到,老郑连编号都藏好了。”
“更没想到,有人能看见他看不见的东西。”丁浩低头看着登记册,指尖抚过那串荧光数字。
沈墨沉默几秒,拿起对讲机:“立即定位郑同德名下所有电子账户,查最近七十二小时内是否上传过加密文件。另外,通知网安组,代号047-92列为最高优先级检索目标。”
通讯结束后,暗房陷入短暂安静。红光洒在铁皮柜上,映出一道斜长的影。
丁浩没有合上登记册。他盯着那页纸,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光斑符号不仅出现在这里。
在郑同德的工作台上,放大机镜头盖内侧,他曾瞥见一个相似的刻痕。当时以为是磨损,现在想来,或许是同一种标记。
他转身走向工作台,伸手拧下镜头盖。紫外灯照去,内壁赫然刻着同样的圆形十字图案。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肉眼难辨,灯光下隐约可读:
**“他们用光说话。”**
丁浩的手指停在刻痕上,未再移动。
“你还在看那个?”沈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脚步停在门口,“技术队马上要封现场了。”
“再一分钟。”丁浩低声说,重新拉开抽屉,取出登记册。纸张发脆,边角卷起,他翻到田凯那条记录——【4月3日,莱卡M3,客户田凯,快门组件更换申请已受理,待备件到货】。最后一行字迹略重:**更换莱卡快门,备注:避开编号**。
下面画着一个符号:圆圈中央一点,十字线贯穿。
他指尖贴住纸面,玉片微震。不是情绪残留,而是一种持续的牵引感,集中在那个符号上。他将册子轻轻压在胸前,闭眼凝神。一瞬间,画面浮现——郑同德坐在工作台前,手握钢笔,在写下“避开编号”时顿了一下,笔尖压深,仿佛怕被人忽略。
接着是田凯的脸,模糊不清,但语气急促:“别记序列号,也别扫底片,只换快门。”
丁浩睁眼,呼吸未乱。他知道这不是记忆回放,而是执念附着于文字所留下的痕迹。
“怎么了?”沈墨走近。
“这‘避开编号’,不是随口写的。”丁浩指着那行字,“他说‘避开’,说明他知道有编号存在,却要求跳过登记流程。而且这个符号……”他用指甲轻点光斑图案,“像是某种标记。”
沈墨俯身细看,“像老相机的取景框?”
“更像对焦屏上的亮斑。”丁浩合上册子,“如果编号指的是快门出厂序列或底片批次,那他刻意绕开,就是在隐藏某次拍摄的来源。”
沈墨沉默片刻,掏出手机拨通市局,“调一下田凯申报摄影展的所有备案材料,重点查行程和设备清单。”
等待回复的间隙,他靠在墙边,“你是说,他送修相机,其实是为了让老郑帮他抹掉一张照片的痕迹?”
“不止是抹掉。”丁浩看着铁皮柜,“他是想确保没人知道那张照片曾经存在过。”
对讲机响了。沈墨接起,听了几秒,眉头渐紧。
“田凯申报的抵达时间是案发前一天傍晚六点,入住合作酒店。”他收起对讲机,“可机场那边确认,当天最早航班落地是八点半。酒店监控显示,他刷卡进门的时间是六点四十七分。”
丁浩眼神一动,“差了两小时。”
“没有航班能让他提前到。”沈墨声音沉下,“要么他用了其他交通工具,要么……他的身份信息有问题。”
“或者,他根本就没离开过本市。”丁浩缓缓道。
两人对视一眼。时间差成立,作案窗口打开。
丁浩转身走向放大机旁的角落。那里魂魄曾出现的位置,空气似乎比别处更滞重。他闭眼,将玉片贴在太阳穴,意识沉入残留感知中。
消毒水气味再度弥漫,强烈得几乎刺鼻。金属快门开合的“咔嗒”声接连响起,节奏紊乱。画面晃动,田凯站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拆下的快门组件,反复检查内部结构。他低声自语:“只要底片没扫描,就没人看得见……那张不能留。”
然后是郑同德的声音,微弱却清晰:“我已经传出去了。”
画面戛然而止。
丁浩猛然睁眼,胸口起伏一次,迅速平复。
“怎么样?”沈墨问。
“他怕的不是快门本身。”丁浩声音压低,“是快门后面藏着的底片内容。田凯以为只是换零件,结果老郑早就察觉不对劲,可能已经把图像备份转交了出去。”
“所以他是来销毁证据的?”沈墨眼神锐利起来,“而老郑不肯配合,甚至反手留下线索?”
“不止。”丁浩回头看向登记册,“‘避开编号’不是提醒自己,是写给后来人看的。他知道有人会查,所以他用这种方式留下提示——这张快门不正常,它保护的东西不该被遗忘。”
沈墨盯着那本册子,“你是说,真正的证据不在快门里,而在原本该被编号登记的底片上?”
“对。”丁浩点头,“他故意不记编号,就是为了让人注意到这个异常。而这个‘光斑’符号,可能是某种识别标记,代表特定类型的影像。”
沈墨立刻抓起对讲机:“技侦组优先分析田凯送修的莱卡M3原始数据,查是否有未导出的底片残留。同时追查郑同德生前最后三天的网络活动,尤其是加密邮箱和云存储记录。”
通讯刚结束,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警员探头:“沈队,技术队准备撤离,物证打包完毕。”
“等一下。”丁浩突然开口,“这本登记册,我能多看一会儿吗?”
沈墨看了他一眼,转向警员:“暂缓移交,这是关键参考材料。”
警员点头退下。
丁浩重新翻开册子,逐页查看其他维修记录。大多数客户都标注了相机型号、序列号、交付时间,唯独田凯这一条,信息残缺,却又特意强调“避开编号”。
他手指沿着纸页边缘摩挲,忽然察觉异样——在“光斑”符号下方,纸面有一道极细的折痕,呈三角形折叠压痕,像是被人反复掀开又合上。
他小心掀开那一页,背面并无字迹。但他将册子倾斜对着安全灯时,发现纸张纤维中有轻微反光点,排列成微小弧线。
“这纸……做过处理?”沈墨凑近。
“不是纸的问题。”丁浩眯眼,“是光照角度变了才看得见。这些反光点……像是某种隐形标记。”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型紫外线灯,照向页面。刹那间,几处原本看不见的痕迹浮现出来——在“避开编号”四字右侧,有一串极小的数字:**047-92**。
“底片编号?”沈墨低声问。
“不像标准格式。”丁浩摇头,“更像是私人标记。而且……”他翻回前几页,同样用紫外灯扫过,“其他记录都没有这种痕迹。”
只有田凯这条有。
“他留下的?”沈墨问。
“不,是老郑。”丁浩肯定道,“他知道田凯会来取快门,也知道对方不会放过任何可能暴露的照片。所以他把编号藏在光线下才能显现的地方,等真正想找的人看见。”
沈墨盯着那串数字,“技侦那边还没反馈,但我们现在至少知道——确实有一张被刻意隐藏的底片,编号可能是047-92。”
丁浩没说话,再次闭眼,将玉片贴近太阳穴,试图唤醒更多残留片段。消毒水味再度袭来,夹杂着一丝焦糊电子元件的气息。画面中,郑同德正用镊子夹起一片微型存储卡,塞进一台老旧读卡器。屏幕亮起,一张黑白影像缓缓加载——模糊的人影站在桥栏边,手中举着相机,背后是夜色下的跨海大桥南塔。
下一瞬,画面中断。
丁浩睁开眼,呼吸略沉。
“你看到什么了?”沈墨问。
“一张照片。”丁浩声音低哑,“拍的是跨海大桥南塔,时间应该是深夜。有人在那里交接什么东西。”
沈墨瞳孔微缩,“南塔?就是我们昨晚截获直升机的地方。”
丁浩点头,“老郑把底片数字化了,存进了某个地方。田凯不知道具体位置,所以他只能来毁掉原始快门组件,以为那样就能断掉线索。”
“但他没想到,老郑连编号都藏好了。”
“更没想到,有人能看见他看不见的东西。”丁浩低头看着登记册,指尖抚过那串荧光数字。
沈墨沉默几秒,拿起对讲机:“立即定位郑同德名下所有电子账户,查最近七十二小时内是否上传过加密文件。另外,通知网安组,代号047-92列为最高优先级检索目标。”
通讯结束后,暗房陷入短暂安静。红光洒在铁皮柜上,映出一道斜长的影。
丁浩没有合上登记册。他盯着那页纸,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光斑符号不仅出现在这里。
在郑同德的工作台上,放大机镜头盖内侧,他曾瞥见一个相似的刻痕。当时以为是磨损,现在想来,或许是同一种标记。
他转身走向工作台,伸手拧下镜头盖。紫外灯照去,内壁赫然刻着同样的圆形十字图案。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肉眼难辨,灯光下隐约可读:
**“他们用光说话。”**
丁浩的手指停在刻痕上,未再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