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脱口而出-《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飞行的旅程总是漫长的,尤其是在烟雾缭绕的客舱内。

  那刺鼻的烟味混合着飞机引擎的嗡嗡声,愈发让人昏昏欲睡。

  在当下这个时代,坐飞机是允许吸烟的。

  张华虽有心阻止,可看着身边一帮上了年纪的人,实在不忍心他们忍受烟瘾的折磨,只好作罢。

  很快,张华便在这令人困倦的氛围中沉沉睡过去。

  朦朦胧胧间,他突然被人叫醒。

  原来是要下飞机了,即将踏入西德首都波恩市。

  此时的柏林被两个阵营分割,若要通过盟军空中走廊进入西柏林,需提前向美、英、法驻军报备,程序颇为复杂。

  前来机场接机的,是国内驻西德大使馆的一名官员孙干部。

  他满脸笑容,快步迎上前去,

  “钟部长、赵部长,欢迎你们来指导我们大使馆的工作!”

  打头的文化部钟副部长微微一笑,伸手与孙干部握手,

  “我们可不是来指导工作的,这段时间还得麻烦你们多多照应。”

  “王大使今天参加西德政府的一些活动,咱们先回大使馆的内部招待所休息休息。”

  西德的 2 月,依旧是寒冬腊月。

  张华身着军大衣,头戴绿色帽子,在机场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

  就仿佛一位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战士,置身于资本主义国家之中。

  走在路上,张华感受到四周外国友人投来的目光。

  心中略感不适,连忙脱下帽子。

  露出一头清爽利落、层次感分明的发型,阳光洒在他清秀的面庞上,一个美少年的形象跃然眼前。

  路人这才恍然,原来是社会主义的电影明星!

  恰逢柏林电影节即将开幕,近期飞往西德的国际友人众多。

  哪怕是没有参展电影项目,国际上受邀请明星的到来,在机场也是常见的场景。

  但张华这样强烈的视觉反差,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一名从美国来西德参加电影节的时尚杂志实习记者安娜·克莱因,看到张华的形象后。

  出于职业习惯,下意识地慌忙从背包里掏出相机。

  然而,她刚拿起相机,张华已经跟着团队向前走去。

  安娜·克莱因连忙追了上去,着急地大声喊道:

  “please,Stop!”

  代表团的人听到呼喊声,纷纷转身,好奇地看向她。

  安娜·克莱因走到张华面前,指了指手中的相机,

  “男孩,请让我给你拍几张照片可以吗?”

  听到有外国女孩想给自己拍照,张华刚想拒绝,大使馆的孙干部却微笑着答应道:

  “这位女士,当然可以,请让我和这位小同志先沟通一下。”

  作为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看到有外国友人想给形象出众的年轻人拍照,自然是非常乐意的。

  毕竟张华的形象俊朗,难道还能被用来抹黑我们不成?

  在孙干部的协调下,张华虽有些不情愿,但还是配合对方拍了几张照片。

  安娜·克莱因拍完照后,又在众人的注视下,从背包里掏出本子和笔,撕下一张小纸条,走上前递给张华,说道:

  “嗨,男孩,我觉得你的形象可以更棒,如果你能给我当一天模特,我可以给你相应的报酬,请一定要联系我!”

  说完,她担心张华听不懂,便求助地看向孙干部。

  可事情却出乎她的意料,只见张华嘴里流利的英语脱口而出:

  “也许,你应该请示我的上级!”

  安娜·克莱因和赶过来的孙干部都愣住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反应。

  ……

  一座两层楼高、充满新古典主义晚期风格的砖石建筑,便是国内于 1972 年 10 月与西德建交后,在波恩设立的大使馆。

  这座使馆已运作近十年,在冷战时期,它是国内对欧外交的重要纽带。

  参展代表团此次出行带有官方性质,又有文化部和总政宣传部的大领导带队,张华也因此沾光,享受到使馆的招待。

  刚在招待间坐下,张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一旁的老书记便忍不住调侃道:

  “没想到我们的小同志,在国外这么受欢迎啊。”

  机场里那外国女孩的热情,以及路人纷纷投来的关注目光,老书记都看在了眼里。

  “老陈,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流行明星文化,这位小同志的形象非常符合西方人的审美。”

  总政赵部长说着,目光落在张华的发型上。

  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张华感觉有些不自在,赶忙把帽子戴了回去。

  老书记注意到张华现在的穿着打扮,又想起下飞机时旁人异样的目光,心中不禁有些不忍。

  他掏出衣服口袋里的钱包,从本就不厚实的那叠钱里抽出一大半,数了数,放到张华手里,说道:

  “等等让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带你去买套西装。”

  在老书记眼里,张华是八一厂的子弟兵,又是刚转岗几个月的职工,就像一个还未经济独立的自家孩子。

  老书记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张华顿时有些不知所措,随后解释道:

  “我是因为怕冷才穿成这样,我的行李箱里还有其他外套。”

  说完,他便想把钱还回去,起身去拿行李,却被老书记推阻道:

  “你出来代表的是国内,说不定还要上台领奖,可不能丢了形象。

  总政赵部长闻言,轻轻点头,

  “老陈说的对,让西方看到我们的优秀青年,就是最好的宣传。”

  被两位老人这么一说,张华手里攥着钱,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国内外汇十分紧缺,这次代表团出国,费用主要用于包行程、解决吃住。

  谁能想到一个提名最佳男主角的明星,竟没钱买一套礼服。

  老书记给自己的钱,显然是他私人准备的。

  因为临出行前,张父同样给了张华一笔在黑市兑换的钱,让他买些小礼品带回去。

  想到这,张华感觉自己兜里还没来得及丢掉的小纸条,它瞬间香起来。

  给那个外国妞记者当一天模特,说不定就能赚到买几套西装的钱呢。

  ……

  西柏林的清晨,参展代表团在大使馆稍作休息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西柏林电影节开幕式现场。

  同行的还有王大使。

  西德大使馆之所以格外重视这次电影节参展,除了八一厂的出海战略。

  最主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山楂树之恋》在西方莫名其妙地火了起来!

  来到影片展映厅内,王大使看着柏林电影节主办方对八一厂电影的宣传内容,脸色不禁阴沉下来:

  “赵部长,你们的这部电影,好像被西方过度解读了!”

  “是不是让主办方把这些撤掉?”总政赵部长有些犹豫地问道。

  虽然他不懂德语和英语,但电影节为《山楂树之恋》制作的官方海报,采用黑色压抑系列风格的设计,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正能量的宣传。

  张华明白其中的用意,赶忙解释道:

  “各位领导,主办方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影厅位置,是看重我们的影片。他们采用一些特殊的吸引眼球的宣传手段,这样才能吸引到观众。我们要是违背主办方的意愿,反而显得不近人情。”

  电影节需要让入围电影的影响力增大,从而吸引观众、片商、发行商的关注。

  而观众买票观影的收入,是主办方收回成本的渠道之一。

  人家好心给你的宣传加点料,吸引观众和媒体的目光,你却断人家财路,这明显不妥。

  老书记附和道:“小同志说的有道理,我们不宜得罪主办方。”

  上影厂的电影展位与八一厂相比差了许多,他从中看出了一些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