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项目出海-《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12月的燕京,冬日的肃杀与清冷。

  八一厂的厂区里,地上结着一层薄薄的冰,那是夜里的水汽遇冷后凝结而成,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清冷的光。

  厂区内的树木,叶子早已凋零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北风呼呼地刮着,穿着军大衣包裹严紧的张华,实在受不了北方的寒冷。

  空气异常干燥,每一次呼吸,鼻腔都能感觉到一阵干涩。

  唯一的好消息是,出门没人能认的出自己。

  来到编剧部,张华就开始收拾起东西。

  明年要拍摄重要的大决战项目,他被转岗了。

  徐晓芸来到办公桌前,不舍的说道:

  “张华同志,有需要我帮忙的?”

  张华抱起收纳盒,“晓芸姐,我就这点东西,哪里还需要你帮忙。”

  他刚来厂里没多久,就一些文稿、办公用品,以及老干部喝茶养身的器具。

  “张华小同志,可别忘了多回编剧部看看啊!”

  周平、陆国丰等人,也一一凑上前招呼道。

  编剧部适合搞文学的人待着,留不住一个搞项目的人。

  对方跟着从编剧部走出去的陈副厂长,不枉以后给编剧部的后人,走出一条事业发展的路子。

  张华跟编剧部众人一一道别,来到主楼的另一层。

  就到达了创作部二组的办公室。

  见到张华的到来,陈俊也不见外,直接招呼道:

  “张华,你先跟我去开个会!”

  ……

  创作部的小会议室里,主位上坐着刘厂长,右侧副席的沈季渊及几名资深导演。

  周海燕在最尾席。

  反观左侧前两席空着,后面只有稀疏的几人。

  直到陈俊领着张华进来,才填上前面的空位。

  坐在陈俊旁边的张华,发现有些不对劲。

  在一帮资深中、老年导演里,自己一个刚转岗过来的新人,竟然坐在前面。

  辈分完全乱套了啊!

  刚微微撑起身子,陈俊就按住张华的肩膀,示意他不用动。

  这一举动会议室众人都看在眼里,这是陈俊对张华在创作部地位的认可。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厂里传闻张华是《山楂树之恋》的实际导演不论真假。

  光是以扮演老三在国内火起来的名气,就能碾压在座的一众人。

  更何况人家还是编、演、导、后期制作,各部门主任看好的全能电影人才。

  创作部不疼着,其他部门可想宝贝着呢。

  主位上的刘厂长打破平静,开口道:

  “既然人到齐了,那么我们就讨论组织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片项目的议题。”

  这项目是张华先整出来的,理所当然是这场会议的核心之一。

  ……

  张华从编剧部转到创作部,最难受的不是汤士明痛失一员大将,反而是杨副厂长和他的宝贝儿子杨伟。

  此刻两人正在办公室争论着,杨伟心急如焚的哀怨道:

  “爸,张华现在成了厂职工劳模,以后还怎么把他赶出去啊!”

  自己的眼中钉混的比自己越来越好,突然间还成了自己需要学习的标杆。

  这跟谁说理去?

  他觉得父亲就应该阻止这种事情发生!

  杨副厂长闻言,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看向杨伟。

  难道不知道张建国的儿子在创作部站稳脚跟,他在八一厂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毕竟都混成自己人了,创作部谁还跟他这个外人玩。

  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思想觉悟这么低,杨副厂长控制不住脾气,瞬间大声怒骂道:

  “你还想把他赶出去,你还是想想你爸我,怎么不被人赶出八一厂吧!”

  只有自己愚蠢的儿子,还看不清现在八一厂的政治局势。

  这一声怒吼顿时把杨伟镇住,吓的他话都不敢再说。

  好一会,情绪平息下来的杨副厂长低声说道:

  “小伟,你再不争气点,就只能一辈子被人压在下面。”

  “可是我…我不是一直等你的安排?”杨伟一脸的委屈。

  杨副厂长的男主角许诺,他心里可是一直盼望着。

  提到这破事,杨副厂长就感到头疼,沉吟片刻,泄气道:

  “我也把你安排到编剧部吧!”

  杨伟听到要自己调部门,脸色惊变,直接拒绝道:

  “爸,我哪里会写东西,我才不去。”

  而看着自家儿子这副态度,杨副厂长的脸上一阵抽搐。

  心里恨不得当初把他射墙上。

  ……

  回到创作部会议室,主题也是讨论到拍摄器材。

  沈季明语气平淡道:“明年技术部最好的器材,将优先给予到创作二组。”

  献礼片关乎到八一厂的集体荣誉,一切内部斗争都要暂时放下。

  坐在次席的陈俊也是频频点头,非常满意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

  但身旁的张华有些犹豫,沉吟了一会,

  “我觉得厂里现在的拍摄设备已经被淘汰了,需要重新换一批。”

  话音刚落,众人一脸懵逼的看向张华。

  好像是在告诉他,你是不是说错话了,赶紧收回去!

  见张华提出意见,陈俊解释道:

  “张华同志,最好的器材是铁甲项目的苏式拍摄设备,是目前老大哥最先进的。”

  八一厂是部队重点扶持的宣传单位,使用的拍摄设备是国内最好的。

  见众人好像没有理解自己,张华直接坦白道:

  “我的意思就是苏式器械已经在国际上被淘汰,需要换一批西方的拍摄设备。”

  刘厂长皱了皱眉,想到对方还年轻,只能耐心地解释道:

  “张华同志,厂里没有外汇,上面更不可能将宝贵的外汇用在给八一厂更新设备上。”

  “那我们就自己挣外汇啊!”

  张华不以为然,语气中充满自信。

  1980年国内的外汇储备是负的,欠了一屁股债。

  不等众人说话,张华继续解释起来:

  “电影作为市场的消费品,好的作品能进行出海销售,进行国际运营。”

  “过去我们八一厂的项目,都带有部队意识形态,让国外片商抵触。而《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电影,完全可以推向海外,争取外汇更新拍摄设备。”

  作为一个前世人,张华也没有藏着掖着。

  八一厂不积极去推这个事,估计总局一时半会还搞不出这种大局战略。

  听完张华的解释,会议室原本心里还有一丝轻视的人,瞬间渐渐放了下来。

  民国就有电影出海的案例,只是国内现在的进出口权掌握在电影总局手上,也就是文化部。

  刘厂长沉吟片刻,“那要怎么推向海外?”

  八一厂和老大哥的一些国家是有文化交流,但把项目推向国际运营还真把他难住了。

  这年轻人头脑灵活,还能提出这些想法。

  刘厂长一把年纪也不怕丢人,直接请教起来。

  陈俊和沈季渊作为资深导演,也是了解过国际电影市场的一些情况。

  张华所说的内容,他们顿时意动起来。

  毕竟能挣外汇换新设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创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