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文化现象-《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法国北岸的豪华住宅。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给这座宅子增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

  阿嘉妮静静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怀里抱着脸颊圆润,额头饱满的女婴,

  兼具东方人的柔和与西方人的立体,自带一种天真无邪的可爱感。

  三岁的男孩努坦感受到妈妈将爱意更多地倾注在妹妹身上,忍不住伸手拍打过去。

  阿嘉妮生气地连忙阻止道:“努坦住手,这是你妹妹!”

  努坦被妈妈呵斥后,眼眶泛红,小嘴一撇,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阿嘉妮心疼地腾出一只手,轻轻抚摸着努坦的头,柔声道:

  “宝贝,妹妹还小,你要爱护她。”

  努坦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小心翼翼地盯向妹妹。

  如一个精致的瓷娃娃,让他忍不住心生喜爱。

  顿时脸上露出笑容!

  就在这时,助理玛莎匆匆走进客厅,脸上带着一丝犹豫,轻声说道:

  “阿嘉妮小姐,戛纳国际电影节想邀请您去当嘉宾,并为闭幕式获奖者颁奖。”

  阿嘉妮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厌烦,毫不犹豫地冷漠拒绝道:

  “不去,推掉吧。”

  她此刻满心都是两个孩子,只想安静的隐居生活一段时间。

  玛莎似乎早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微微点头,转身便准备离开。

  阿嘉妮犹豫片刻,叫住助理“帮我把歌放一下。”

  助理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赶忙找出那张珍藏的唱片,放入唱片机中。

  节奏舒缓而沉稳,轻柔的鼓点以一种近似心跳的频率缓缓响起,如同平静湖面上泛起的微微涟漪。

  阿嘉妮缓缓闭上眼睛,沉醉于音乐。

  ……

  “e out and haunt me”

  出来纠缠我吧

  “I know you want me”

  我知道你渴望着我

  《Apocalypse》这首歌梦境与现实间游走,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又略带忧伤的世界

  带着末日主题的意象,舒缓而富有层次的节奏,慵懒、空灵的嗓音完美融合。

  去年《爱在黎明破晓前》在欧洲上映,电影插曲便迅速登上欧洲各大音乐单曲榜。

  甚至成为一种当下的文化现象——

  带上吉他去法国旅游,和一个聊的来妹子走心一场。

  浪漫的法国人没有反感,反而视为文化的骄傲。

  ……

  一间船舫酒馆小房间内,摄像机的镜头正对准着中间两人。

  朱林一袭灰色的素色棉麻交领汉服,简约而素雅,柔顺的长发如瀑布般垂落。

  她的眼神中透着淡淡的哀愁与迷茫,美得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惜。

  张华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声音轻柔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跟我一起生活吧。”

  “但我希望不只是形式上住在一起”

  随后抬头目光紧紧锁住朱林,仿佛此刻天地间唯有她一人。

  “希望你陪在我身边”

  朱林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似是惊讶,又似是犹豫。

  随后她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抹微笑,轻声说道:

  “好”

  “我会陪在你身边”

  “咔!非常好!”

  傅安生的声音适时响起,打破了现场沉浸在剧情中的氛围。

  最后一场戏拍完了!

  但朱林像是还沉在角色里,眼勾勾的看着张华。

  张华连忙闪躲,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拍了拍手大声宣布:

  “项目杀青,大家收拾一下东西回厂里。”

  剧组人员现场顿时一片喧哗,热闹的欢笑声,随后忙碌起来,拆卸设备、整理道具。

  回过神的朱林,心里不禁松了一口气。

  远远地看着正在指挥现场的张华,眼神有些复杂。

  傅安生将摄像机交给后勤工作人员,对张华劝说道:

  “我觉得电影没有必要这么赶,完全可以等到8月份参加威尼斯电影节,说不定你就拿凑齐三大电影节的荣誉。”

  张华微微一笑,“我答应了一个朋友,今年要回法国戛纳见面。”

  他丢下阿嘉妮回国,不代表就忘掉了这女人。

  出国的机会只有参加电影节,还不能逗留太久。

  这次参加戛纳只是顺路!

  而提前带着刘家班回到港岛的刘家良,第一时间会面了邵毅夫。

  《浪客剑心》剧组拍摄成本如此高昂,让邵毅夫着实有些心痛。

  方逸华拿过报表,语气有些不善地向刘家良质问道:

  “你确定大陆都把钱都投进电影拍摄?”

  刘嘉良,“当然啦,他们甚至出动了军队拍摄,现场那个阵兆简直吓死人啊!”

  方逸华一脸厌恶道:“我们将邵氏电影技术、资金投给大陆,没想到最后付出的费用比自己买版权还贵。”

  “算了!”

  邵毅夫摆摆手,示意她不要继续说下去。

  刘嘉良见状,赶忙安慰道,“邵先生,方小姐,我从来没有拍过这么靓的电影,从剧本到演员,再到场景布置,每一处都精心雕琢,相信这部电影一定赚爆。”

  方逸华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审慎:

  “真正赚钱的国际版权,大陆自己抓在手上,我看还不如留着钱,让邵氏自己拍得奖的电影。”

  在她看来,将大量资金投入与大陆合作的项目,却在关键的国际版权上受制于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刘嘉良一听,忍不住嫌弃道:“不是我讲话难听,港岛再过一百年,都未必能出现张导这么有才华的导演。”

  78年邵氏拿出1600万美元参与投资好莱坞巨片《地球浩劫》,这部片反而成了邵氏的大灾难。

  是好莱坞大制作亏损的典型案例之一。

  全球院线票房才收回 1000 万美元,连投资成本的三分之二都未能达到。

  分去发行商和院线的钱,邵氏简直亏的裤衩子都没了。

  经过这次惨痛的经历,邵氏对国际电影市场的风险敬而远之。

  是张华的两次出海,又让邵氏看到了,在国际电影市场盈利的希望。

  “嘉良说的不无道理。”

  邵毅夫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

  嘉禾这两年把成龙推向好莱坞市场,都没站稳脚跟灰溜溜的回到港岛。

  能够把控电影品质的导演,或许才是出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