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崇洋媚外-《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华影的两个动画大制作的立项,在燕京本地可是闹出不小的动静。

  虽然八零年代国内动画制作,主要以上美厂为主导。

  但央视台从事动画制作的制作组,里面不少美术老师心里惦记着。

  他们制作了这么久的简单小动画,有大项目肯定想要争取一番。

  明白周伟话里的意思,卢书记直接说道:

  “主导项目的是华影制片经理张华同志,他刚从泸市挖回来两个美术负责人。”

  “啊!”

  周伟诧异道,随后疑惑的问起:“是八一厂的那个年轻人?”

  卢书记点了点头,电影行业的高层现在都在盯着华影。

  而且儿童制片厂设立动画部门,最受益的就是这电影学院。

  随后他提醒道:

  “我觉得学校非常有必要借这次机会,邀请张华同志开设一个公开课,让学生们便能更切实地接触到电影行业的新潮流,同时和学校建立起长期的联系。”

  这么好的机会在眼前都没有把握住,明显就是没有及时打好关系。

  同时他心里觉得张华这位国际认可的导演,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嗯!”

  成院长轻轻颔首,“这事确实要提上日程,今天就以学院的名义给华影发函吧!”

  国内要组织文化、电影人士到港岛交流,他怕事情又给耽搁一拖再拖。

  ……

  两个动画挂在华影虽然不是张华亲自执导,但他对剧本的事还是很上心的。

  张华上班的第二天,便带着徐晓芸找到汪曾棋。

  一路上徐晓芸都在着急表现,自己这段时间的辛苦:

  “张华同志,我跟汪老师找了不少国宴大师,相信动画制作出来,不光小朋友会喜欢,大家也会被里面的美食馋哭。”

  “辛苦了,后面和动画部负责人对接剧本的事就交给你。”

  “当然没有问题!”

  徐晓欣喜地回道,她享受别人的认可。

  张华已经跟她通气调到华影的消息,可把她高兴坏了。

  毕竟集团公司的工资高,以后还有福利房分配。

  对于徐晓芸这个普通人来说,是人生难得的机遇。

  她也受够了待在编剧部和一群老传统养老。

  两人很快来到了汪曾棋的住处,坐下后便开始讨论起动画剧本。

  张华翻看着美食素材稿,心里很是认可,

  “只要按照我的大纲,体现主角游历各地学艺,一路打怪升级的成长冒险历程故事。……还有那些黄金炒饭美食,可以设定发光料理之类的夸张表达。”

  汪曾棋擅写美食散文,对地方风味和烹饪细节的描写细腻鲜活。

  但剧本创作文化艺术成份的同时,需要能兼顾通俗的爽点。

  汪曾棋一听,没有给好脸色,“你有这么多创作想法,剧本怎么不自己写?”

  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理由怀疑这个年轻人,就是把他当码字的工具人看待。

  不过张华写的剧本大纲,他不得不承认确实不错。

  这个年轻人在叙事设计方面上很强!

  张华叫苦道:“你老又不是不了解我的情况,让我写剧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写完?”

  一旁的徐晓芸附和道:“张华同志前段时间出差泸市给项目找导演,接着就要赶去参加港岛的文化交流活动。”

  “港岛那边的电影技术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汪曾棋若有所思的说起,随后调侃道:“别总是拍情爱的电影,只会教坏年轻人。”

  他语气中满是嫌弃。

  今天《燕京日报》对年轻人的批评,他觉得说的挺有道理。

  国内现在的社会风气本来就不好,电影在国内上映后,让看完电影的年轻人,助长男女关系的自由风气。

  不想得罪老前辈,张华只能主动承认错道:

  “您老说的是,我回去好好反省自己!”

  年轻人应承的这么爽快,汪曾棋才不会信。

  他嘴角噙着一丝笑意,佯装嗔怪道:

  “行嘞,你小子就会哄我这老人家开心。今儿就到这儿,别忘了答应我闺女的签名海报。”

  说完,他起身不知道从哪里找出一张电影海报。

  汪曾棋的女儿早已成家,孩子都能满地跑了。

  可得知自己在给张华写剧本,那追星的热情丝毫不比年轻人差。

  这小年轻在影视圈里,现在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才华横溢,一表人才。

  这得祸害多少年轻女孩,真是造孽!

  待离开汪曾棋的家,徐晓芸支支吾吾道:

  “张老师,我听说你在国外拍的电影不让映?”

  “没事,等国内的风气好一点再上映不迟!”

  张华一脸轻松,仿佛这件事并未对他造成任何影响。

  徐晓芸担心道:“你就不怕他们以后不让你拍电影?”

  “要是你手下有个,一年给你赚一千万外汇的员工。就算他天天骂你,你舍得把他炒掉?”

  想到自己一辈子都可能赚不到这么一大笔钱,徐晓芸毫不犹豫道:

  “不舍得!”

  “那不就是咯!”

  “现在我们抓紧给动画项目找负责人,等赚到钱就能让他们乖乖闭嘴!”

  张华有些头疼道,另一个动画项目还没有定下核心人物导演。

  这是他今年亲自主抓的项目,容不得半点马虎让人代劳。

  ……

  燕京电影学院,陈凯鸽看到《燕京日报》上的内容。

  第一时间高兴地从座位上弹起来,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消息分享给田状。

  在他心里,张华一直是个让他有些嫉妒又瞧不上的导演。

  田壮正专注地看着一本电影理论书籍,丝毫没察觉到陈凯鸽凑上来。

  陈凯鸽轻轻拍了拍田壮的肩膀,兴奋地说:

  “大壮,快看看这个!”

  说着,便把《燕京日报》报纸递到田壮眼前。

  田壮被吓了一跳,疑惑地抬起头,看着陈凯鸽激动的样子,又把目光移到报纸上。

  当他看到报纸上展开的内容,瞬间吸引住了他。

  【评“小资主义”的风气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危害】——《文化部文艺评论小组》

  文章措辞严厉,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张华,但字字句句都指向那篇引发轩然大波的《文汇报》文章。

  《近期,某些受到西方电影节奖项光环影响的电影从业者,发表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他们片面夸大所谓‘创作自由’,鼓吹照搬西方模式,甚至公然质疑我们行之有效的电影审查制度和国内文艺方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崇洋媚外’思想在作祟!他们只看到西方电影产业的表面繁荣数字,却选择性无视其背后资本逻辑的腐朽、价值观的混乱以及对社会精神的侵蚀……”

  ……文艺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任何背离这一根本宗旨,试图削弱甚至取消对文艺工作领导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不是让我们彻底丢弃掉自己的精神思想,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学习西方的糟粕文化。》

  见田壮看的差不多,陈凯鸽在一旁兴奋地解说着:

  “你看,我就说他的电影不行。只会美化叙事故事,没有拍出国内真实的一面。”

  田壮微微皱眉,没有立刻回应陈凯鸽的话。

  他都没有看过电影,实在是不好评价。

  最主要的是,他觉得张华在《文汇报》上的呼吁,是有些道理的。